陳郁
摘要:我國高師音樂在培養人才方面歷年來都是沿襲西方模式,將原生態中的"唱、奏、舞"這種載歌載舞的音樂形式,分割成唱、奏、舞三個板塊來培養。這樣的培養方式不僅使我國一些傳統藝術形式沒得到保護,還容易使一些學生畢業后造成就業難的局面。而云南高師音樂在這方面大膽創新,培養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人才,不僅就業形式樂觀,還對民族音樂起到了弘揚的作用。
關鍵詞:云南高師音樂 原生態 民族特色
自從人類有了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感情,就是載歌載舞的形式存在,這樣可以使人放松心情,達到忘我的境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分工越來越細,音樂表達形式還是“唱、奏、舞”一體,但卻是由不同的人來完成這三項,也就是唱的不舞,奏的不唱了。這種分工明確的方式被引用到現代的音樂人才培養方面,但培養出來的人才卻不是人才市場的香餑餑。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與專業學生就業現狀
我國音樂教育機構采取的西方音樂培訓方式,將原生態音樂載歌載舞的形式分割成唱、奏、舞幾個方面的單向培訓,這樣人才專業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目前形勢下就業情況卻不容樂觀。音樂教育家申波曾在文中提到,有個高師音樂專科鋼琴系畢業的高材生,卻找不到自己合適的工作崗位,因為在一些偏遠地區,不但學校沒有鋼琴,一個縣城也找不到幾架鋼琴,這就是機制造就的人才尷尬。而隴川一位高師音樂畢業的老師,學的是鋼琴和手風琴專業,參加工作后發現這兩項專業在工作中難以發揮,自學了一些民間樂器,像葫蘆絲、巴烏、吐良、洞簫這些,由于這些民間樂器不像鋼琴那么昂貴,學起來也簡單,他在學校開設的音樂課深受家長和學生的歡迎。由此可見,高師音樂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培養人才,還要兼顧市場,脫離了市場,不僅造成學生就業難,反而使想學音樂的找不到老師。音樂不僅僅是鋼琴這樣高大上的類型,一些民間樂器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集聚的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音樂舞蹈,號稱“歌的海洋”,也有“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說法,說明這里的群眾能歌善舞。一些欠發達的偏遠地區,至今還保持著許多原生態的歌舞。將這些原生態的歌舞發掘出來,改變目前的唱、奏、舞分割培訓的模式,將唱、奏、舞綜合培訓,不僅可以弘揚民族文化,對于云南旅游業的發展也具有錦上添花的作用。云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根據這個思路將教學內容作了改革,隨著云南旅游業的發展,云南民族歌舞成了景點的品牌項目。而云南特有的民族樂器葫蘆絲、巴烏隨著這些樂器演奏的音樂光盤的傳播也成了來云南旅游的中外游客必帶的紀念品。這樣的局面給云南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就業開辟了市場。云南高師音樂教育專科的改革給各地音樂專科教育帶來了啟示。
二、云南高師音樂教育專科構建多元化“民族音樂”特色培養的意義
云南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來源于兩點,一點是過去模式下學生就業難,另一點是對云南民族音樂瀕臨滅絕的擔憂。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音樂教育模式在培訓上分工太細,在樂器培訓方面,吹、拉、彈是獨立存在的,聲樂方面又分成了美聲、民族、通俗幾大類。這種培訓方式曾經給藝術界帶來生機,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審美多樣化,這種“千人同聲”的培訓方式已經不適合市場,學生就業也難。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生態環境因素的變化,一些古老的民間藝術正處于衰亡的邊緣。像一些民族音樂中的演唱形式如山歌、嫁歌、史詩歌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這些民間藝術形式都是邊唱邊舞、邊奏邊舞的原生態音樂,在演唱方面沒有藝術界定,來自于歌者的自然發聲,是各族人民流傳了幾千年的藝術經典。
基于以上這些因素,云南高師音樂教育專科從本世紀開始,將自己的培訓方式做了改革,在課程安排上和授課內容上都做了調整,在聲樂、器樂上都加入了云南本地音樂內容,包括白族、傣族、哈尼族、撒尼族等少數民族的音樂理論。專門開設了“云南民族樂器選修課”和“云南民間舞蹈課”。把云南省的民間音樂都搬到了音樂課堂,培養出了一批既有音樂理論知識,又擅長多種民間歌曲的演唱,民間樂器的演奏,甚至還會載歌載舞的音樂人才。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滿足了市場新的審美需求,培養出一大批綜合型的音樂人才,使民間音樂有了傳承人。
三、云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人才民族特色培養的啟示
云南高師音樂教育的創新給予音樂人才的培養的啟示有兩點:
第一,音樂人才的培養也要適應市場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審美意識的改變,過去那種進了音樂學院就必定成為音樂家或歌手的模式已經不存在,如今各種民間培訓班都在培訓音樂人才,聲樂和器樂都不必進正規學校就能學到。加上電視選秀節目的興起,網絡傳播等,都可以將一個草根變成歌手。與此相同的還有師范類的學生畢業后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穩穩地當上教師,也需要通過不斷地考核才能謀到教師職業,這樣一來,作為高師音樂人才就業的路子越來越窄,如果不進行教學改革,還像過去那樣只著重一項技能的培訓,就業更難。
第二,雖然說音樂無國界,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古老國度,而民族音樂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在音樂教育方面,我國的音樂教育總是在學習世界文化,對自己的民族音樂的傳承反而忽視了,就是這種培訓方式使得音樂人才就業難。如今在音樂教育中實行多元化的音樂教育,重點學習民族音樂,才是音樂教育的新出路。
參考文獻:
[1]申波,蘇世奇.云南高師多元文化音樂觀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8,(04).
[2]王美玉.從哈尼族民間母語歌曲的傳承談云南高師音樂教學的改革[J].民族音樂,2008,(04).
[3]吳戈.藝術教育與藝術應用[J].藝術教育,2008,(03).
[4]楊翠琴.比較教育中的本土化問題探討[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