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媛
摘要:音樂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豐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樂,而音樂也就是一種文化現象,通過音樂我們能更加深刻地去感受一種文化,去認識一種文化。
關鍵詞:《草原上》 綜合課 教學方法
中國56個民族就有56個不同風格的音樂歌舞文化,如藏族的弦子舞、彝族的跳月舞、蒙古族的牧歌等等,都是很有特色又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而這些音樂文化中又滲透了這些民族的民俗習慣、生活特色、歷史淵源等文化內涵。讓孩子們通過對這些音樂的學習去了解一個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感受其音樂文化魅力,增進學生文化素養。就如在國家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我國現行的多個版本的音樂課標教材中都有這類集中體現某個民族或地域的音樂文化的歌舞樂綜合性單元,如湘版教材中的具有維吾爾族風格的單元《天山風情》、蘇教版中的具有江南小曲風格的單元《甜甜江南》、人教版音樂教材中的《西部風情》等等。
接下來我試通過湘版教材中的《草原上》這一課,來談如何進行相關文化背景下的歌舞樂綜合課的教學。
《草原上》是一個集中體現蒙古音樂及相關文化的教學單元。它由:《森吉德瑪》、《牧歌》、《可愛的羊群》、《大雁湖》、音樂活動《小馬跑來了》等教學材料組成。基于《音樂課程標準》中“應注意從關注音樂特點的角度進行綜合課的教學”的要求,如何在不偏離音樂本質的情況下來滲透相關文化信息呢?我是這樣做的:從中選取了我認為最能代表蒙古民族中各種文化特色的《牧歌》、《可愛的羊群》、蒙古族筷子舞以及能夠體現出蒙古人民最主要的文娛活動的節奏活動“小馬跑來了”。為了讓孩子們能感受到蒙古族歌舞的風格特點,并從音樂的角度去了解這個民族文化色彩,我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將每一個教學活動落實到位,使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興趣,并體會到了音樂帶來的審美體驗。
一、游戲導入,巧妙地將相關文化與舞蹈教學相結合
在這節課中,同學們會接觸到蒙古族一個很有特色的舞蹈——筷子舞。筷子舞是在蒙古舞基本舞蹈語匯的基礎下加入筷子敲擊的動作而形成的。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這個舞蹈,我從一開始就進行了鋪墊。在課前的律動環節里,我身著藏族的衣服,用學生熟悉的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帶領學生模仿蒙古族的舞蹈進行律動,為以后的舞蹈教學做輔墊。接下來,我用“我跳你猜”的游戲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通過對“擠奶”、“抖肩”、“雄鷹展翅”、“騎馬”等典型的蒙古舞蹈動作的競猜活動,自然地過渡到了對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蒙古族的服飾特色以及蒙古人民的信仰等各種民俗特色的介紹。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模仿這些典型動作,實際上也是進入了學跳筷子舞的環節。而在以后的筷子舞學跳時,只要引導孩子們將筷子舞的擊筷方式帶入舞蹈韻律加入到這些舞蹈動作中來,即完成了對筷子舞的教學,學生們也學得輕松愉快。
二、情境設置,巧妙地將相關文化與音樂知識相融合
在這節課中,有一個“附點八分音符”的音樂知識,教材針對這個音樂知識設計了一個“小馬跑來了”的節奏活動。為了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知識技能的學習,我通過“小馬跑來了(初聽與模擊節奏)”、“誰是小冠軍(附點八分節奏的音樂形象感受)”、“認識新朋友(附點八分節奏的介紹)”、“跟著冠軍跑一跑(練習附點八分節奏)”、“小馬接力賽(二八節奏與附點八分節奏的對比練習)”、“萬馬奔騰的那達慕大會(三種節奏的混合身勢練習)”等教學環節,將包含附點八分節奏學習的《小馬跑來了》這一活動融入草原人民特有的那達慕大會賽馬的情境中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學得非常開心,玩得也非常愉快,通過不斷地感受與參與模擊,對附點八分音符有了深刻地感受。另外,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他們也了解了蒙古人民的文娛活動特色,并對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這一說法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三、動靜結合,讓相關文化與審美教育相互滲透
大草原是美麗的。青青的草地,咴咴的馬鳴,低低的帳篷和草原人民純凈的笑臉,這一切就如同古詩中所說一般:“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蹦戏降暮⒆雍茈y能感受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的壯麗之美。怎樣才能讓學生去深深地感受到草原之美呢?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使學生在美的教育中,通過體驗和感受而達到受教育的目的。因此,在這堂課里,我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以“小馬跑來了”的節奏活動、《牧歌》的欣賞以及《可愛的羊群》的演唱為本課營造了一個強烈的審美效果,讓學生們在這種審美效果中通過對音樂的感受、課件的呈現和自己的參與,充分體驗到草原上那種一望無際的壯麗和多彩多姿的活力。首先,在“小馬跑來了”中的萬馬奔騰的環節里我指揮學生用各種不同的聲勢動作表現出賽馬場上的激烈與熱鬧的場景,而又在高潮猛收,與之后的《牧歌》的寧靜產生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們對《牧歌》的音樂所表現出的草原的寬廣、寧靜之美有著深刻的審美體驗。我再通過課件呈現出草原上的美景,配上《牧歌》的音樂,孩子們一邊聽一邊看,無不被草原的美而震驚,紛紛發出了對草原的向往之情。在《可愛的羊群》的讀譜演唱教學里,我同樣采用的是動靜結合的方式。在學生初步學會這首歌之后,我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隨樂輕哼旋律,朗誦歌詞,感受音樂意境;在歡樂的旋律里,用筷子為歌曲伴奏并且跳起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并通過對兩幅意境不同的畫配樂(一幅是草原寧靜的畫面,另一幅則是草原兒童在歡歌跳舞的場景),讓他們感受到相同的旋律不同的力度、速度處理能使音樂表現出不同的意境。通過這樣一靜一動的音樂感受活動,學生們不僅達到了本單元中“對相同的旋律不同的力度、速度處理能使音樂表現出不同的意境”這樣一個知識點的教學目的,更主要地是讓學生們通過在這樣美的音樂體驗中去感受大草原的美景,并激發他們去了解草原的相關文化的欲望。
在這堂課中,我將相關文化的學習巧妙地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既讓學生們在音樂的學習之中了解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的特色,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又讓學生們感受到了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并強烈地激發出他們對這些頗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的了解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