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容等
摘 要:為了更好地利用四川省區試對照品種綿麥37,對綿麥37的9個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綿麥37的產量變幅為4 513.35~5 652.75kg/hm2,有效穗變幅為291.75萬~342.75萬/hm2,最高苗變幅為460.35萬~634.65萬/hm2,基本苗變幅為191.55萬~221.55萬/hm2,穗粒數變幅為37.33~48.91粒,千粒重變幅為38.63~47.7g,株高變幅為73.67~93.2cm,成穗率變幅為37.47%~68.56%,生育期變幅為175~188d。除成穗率外,其余8個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在10%以內。相關分析表明,有19對性狀間是顯著或極顯著相關,有17對性狀間是顯著或極顯著偏相關,9個農藝性狀間存在復雜的相關關系。綿麥37的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達91.34%,其中產量因子的百分率最高(48.61%)。與產量關聯系數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穗粒數和成穗率,它們對綿麥37產量形成的影響最大。在育種中,綿麥37可以從千粒重和穗粒數方面加以利用。
關鍵詞:綿麥37;農藝性狀;相關分析;關聯分析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41-03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good use of MianMai37(MM37)of regional test contrast in Sichuan,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MM37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other 8 agronomic characters was below 10% in addition to that of the spike rate. Yield was between 4 513.35kg/hm2 and
5 652.75kg/hm2, ears per hm2 were between 291.75 ten thousand per hm2 and 342.75 ten thousand per hm2, the highest seedling was between 460.36 ten thousand per hm2and 634.65 ten thousand per hm2, the basic seedling was between 191.55 ten thousand per hm2and 221.55 ten thousand per hm2, kernels per ear were between 37.33 and 48.91, 1000-kernel weight was between 38.65g and 47.7g, plant height was between 73.67cm and 93.2 cm, spike rate was between 37.47% and 68.56%, the growth period was between 175d and 188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ere wer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9 characters of the MM37. The cumulative percentage of 4 principal components reached 91.34% and the percentage of yield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the highest (48.61%). The maximum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between 1000-kernel weight and yield, the seco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between kernels per ear and yield, the thir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between spike rate and yield. Their impact on yield of MM 37 is the biggest. In breeding, MM37 can be used from the grain weight and kernels per ear.
Key words:MM37;Agronomic characters;Correlation analysis;Relational grade analysis
綿麥37是綿陽農科院選育的高抗條銹病、兼抗白粉病,豐產、穩產性好,矮稈、抗倒,品質優良的小麥品種[1]。2008年秋播時,綿麥37被四川省農業廳確定為四川省小麥新品種區域試驗對照品種。2008年,李生榮等[2]對綿麥37的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表明該品種的適宜播期為10月28日至11月8日,按基本苗180萬~225萬/hm2播種,套作按150萬~180萬/hm2播種;施純氮180kg/hm2,施P2O5105kg/hm2,施K2O120kg/hm2,重視底肥(70%~80%),早施追肥(20%~30%)。2009年,周強等[3]選用5個抗病品種(系)和3個感病品種(系),分別與綿麥37組配成抗×抗、抗×感組合進行遺傳分析,結果表明,綿麥37成株期對條中32號小種的抗性主要受1對顯性基因的控制,同時受另2對隱性基因的影響,其抗源來自于CIMMYT材料96EW37(SW2148),其抗性基因不同于貴農系統。2010年,歐俊梅等[4]研究了綿麥37號籽粒灌漿干物質積累模型及灌漿特性與粒重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小麥籽粒干重變化呈“S”曲線,灌漿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態曲線;最大灌漿速率、漸增期、快增期和緩增期速率、漸增期持續天數是影響粒重的重要參數,各階段灌漿速率與持續時間呈顯著負相關;同時,綿麥37號具有植株葉型緊湊,通風透光好,光合作用強,整個灌漿過程千粒重較高等特性。而目前有關綿麥37品種農藝性狀分析資料相對較少,為此筆者以綿麥37為試驗材料,分析與評價其農藝性狀,為其在育種中更有效的利用提供參考依據。endprint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麥區域試驗中綿麥37(對照品種)為材料,產量和綜合農藝性狀等9個指標數據來源于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麥區域試驗。
1.2 方法 根據統計學原理,對樣本的產量和綜合農藝性狀參數進行處理,進行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及灰色關聯度分析,這些均采用DPS v7.05數據統計軟件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綿麥37的產量與農藝性狀表現 由表1可知,綿麥37的農藝性狀較穩定,各性狀變異系數依次為:成穗率>最高苗>穗粒數>產量>株高>千粒重>有效穗>基本苗>生育期。其中,成穗率的變異系數最大,為16.35%;而生育期變異系數最小,為2.23%。
由表1還可以看出,綿麥37的產量變幅為4 513.35~5 652.75kg/hm2,平均值為5 180.6kg/hm2;有效穗變幅為291.75萬~342.75萬/hm2,平均值為318.98萬/hm2;最高苗變幅為460.35萬~634.65萬/hm2,平均值為546.80萬/hm2;基本苗變幅為191.55萬~221.55萬/hm2,平均值為205.28萬/hm2;穗粒數變幅為37.33~48.91粒,平均為41.58粒;千粒重變幅為38.63~47.7g,平均為44.63g;株高變幅為73.67~93.2cm,平均為81.96cm;成穗率變幅為37.47%~68.56%,平均為55.79%;生育期變幅為175~188d,平均為183d。
2.2 綿麥37的農藝性狀的相關分析 由綿麥37的綜合農藝性狀間相關分析表明,分別有19對和17對性狀間是顯著或極顯著相關或偏相關(表2)。由簡單相關分析得出,生育期與株高、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株高與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千粒重與產量,基本苗與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與有效穗是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而生育期與成穗率和穗粒數,成穗率與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苗,株高與穗粒數,千粒重與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與產量是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從偏相關分析知,株高與生育期,基本苗與生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數,有效穗與最高苗,產量與生育期、千粒重、穗粒數、有效穗是顯著或極顯著正偏相關;而千粒重與生育期和成穗率,穗粒數與生育期和千粒重,有效穗與千粒重和穗粒數,產量與株高和基本苗是顯著或極顯著負偏相關。
2.3 綿麥37的農藝性狀的主成分分析 從綿麥37農藝性狀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為91.34%,這4個主成分可以概括絕大部分相關信息(表3)。第一主成分特征值為4.38,百分率為48.61%,主要反映產量和成穗率的影響,其次是生育期和穗粒數等,可稱為產量因子;若產量增加,成穗率、生育期、穗粒數都會增加,而有效穗、基本苗、千粒重會降低。第二主成分特征值為1.76,百分率為19.56%,主要反映株高和最高苗的影響,其次是穗粒數,可稱為株高因子;伴隨著株高和最高苗的增加,穗粒數也增加,但生育期縮短,千粒重會降低。第三主成分特征值為1.13,百分率為12.51%,其中穗粒數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基本苗,可稱為粒數因子;伴隨穗粒數的增加,基本苗和有效穗也增加,但同時生育期延長,最高苗、產量和千粒重會降低;第四主成分特征值為0.96,百分率為10.56%,其中成穗率的作用最大,可稱為成穗率因子;若成穗率增加,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和產量也會增加,而生育期縮短,株高和穗粒數降低。
2.4 綿麥37的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 由表4可知,綿麥37的千粒重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高達0.741 7,為最高;而株高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只有0.585,為最低。綿麥37的各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順序為:千粒重>穗粒數>成穗率>生育期>有效穗>最高苗>基本苗>株高。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本研究分析表明,綿麥37的農藝性狀較穩定,除成穗率的變異系數大于15%外,其余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均小于10%;綿麥37的農藝性狀間存在復雜的相關關系,其農藝性狀的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為91.34%;綿麥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數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相對較高,而最高苗、基本苗和株高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相對較低。在育種中,綿麥37可從千粒重和穗粒數方面加以利用。
3.2 討論 本文從綿麥37農藝性狀間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角度來研究綿麥37如何在育種中加以更加充分利用:(1)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有效穗與最高苗是顯著正偏相關,這與侯永翠研究結果相似。侯永翠等[6]研究認為,有效穗與分蘗數成正偏相關極顯著。(2)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產量、株高、穗粒數和成穗率等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達90%以上,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特征值0.96,百分率10.66%,這與侯永翠研究結果相似。侯永翠等[5]研究認為,5個主成分可提供85.13%的信息量,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百分率為13.72%。(3)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數與產量的關聯系數相對較高,這與王映紅研究結果相似。王映紅等[6]研究認為2012年新麥系列新品種穗粒數和千粒重與小麥產量關聯度較大。而綿麥37農藝性狀個數增加及其與品質性狀關系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生榮,周強,杜小英,等.高產穩產優質抗病小麥新品種--綿麥37和綿麥38[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1):179.
[2]李生榮,杜小英,周強,等.小麥新品種綿麥37及其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8,(4):22.
[3]周強,李生榮,杜小英,等.小麥品種綿麥37成株期抗條銹性的遺傳分析[J].植物保護,2009,35(6):123-126.
[4]歐俊梅,王治斌,李生榮,等.高產小麥品種綿麥37號灌漿特性及冠層結構研究[J].小麥研究,2010,31(1):17-22.
[5]侯永翠,蒲至恩,尚海英,等.斯卑爾脫小麥主要農藝性狀鑒定與評價[J].西南農業學報,2010,23(2):315-321.
[6]王映紅,董昀,程蘭蘭,等.新麥系列新品種(系)灰色關聯度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4,46(2):32-35.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麥區域試驗中綿麥37(對照品種)為材料,產量和綜合農藝性狀等9個指標數據來源于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麥區域試驗。
1.2 方法 根據統計學原理,對樣本的產量和綜合農藝性狀參數進行處理,進行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及灰色關聯度分析,這些均采用DPS v7.05數據統計軟件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綿麥37的產量與農藝性狀表現 由表1可知,綿麥37的農藝性狀較穩定,各性狀變異系數依次為:成穗率>最高苗>穗粒數>產量>株高>千粒重>有效穗>基本苗>生育期。其中,成穗率的變異系數最大,為16.35%;而生育期變異系數最小,為2.23%。
由表1還可以看出,綿麥37的產量變幅為4 513.35~5 652.75kg/hm2,平均值為5 180.6kg/hm2;有效穗變幅為291.75萬~342.75萬/hm2,平均值為318.98萬/hm2;最高苗變幅為460.35萬~634.65萬/hm2,平均值為546.80萬/hm2;基本苗變幅為191.55萬~221.55萬/hm2,平均值為205.28萬/hm2;穗粒數變幅為37.33~48.91粒,平均為41.58粒;千粒重變幅為38.63~47.7g,平均為44.63g;株高變幅為73.67~93.2cm,平均為81.96cm;成穗率變幅為37.47%~68.56%,平均為55.79%;生育期變幅為175~188d,平均為183d。
2.2 綿麥37的農藝性狀的相關分析 由綿麥37的綜合農藝性狀間相關分析表明,分別有19對和17對性狀間是顯著或極顯著相關或偏相關(表2)。由簡單相關分析得出,生育期與株高、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株高與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千粒重與產量,基本苗與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與有效穗是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而生育期與成穗率和穗粒數,成穗率與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苗,株高與穗粒數,千粒重與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與產量是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從偏相關分析知,株高與生育期,基本苗與生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數,有效穗與最高苗,產量與生育期、千粒重、穗粒數、有效穗是顯著或極顯著正偏相關;而千粒重與生育期和成穗率,穗粒數與生育期和千粒重,有效穗與千粒重和穗粒數,產量與株高和基本苗是顯著或極顯著負偏相關。
2.3 綿麥37的農藝性狀的主成分分析 從綿麥37農藝性狀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為91.34%,這4個主成分可以概括絕大部分相關信息(表3)。第一主成分特征值為4.38,百分率為48.61%,主要反映產量和成穗率的影響,其次是生育期和穗粒數等,可稱為產量因子;若產量增加,成穗率、生育期、穗粒數都會增加,而有效穗、基本苗、千粒重會降低。第二主成分特征值為1.76,百分率為19.56%,主要反映株高和最高苗的影響,其次是穗粒數,可稱為株高因子;伴隨著株高和最高苗的增加,穗粒數也增加,但生育期縮短,千粒重會降低。第三主成分特征值為1.13,百分率為12.51%,其中穗粒數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基本苗,可稱為粒數因子;伴隨穗粒數的增加,基本苗和有效穗也增加,但同時生育期延長,最高苗、產量和千粒重會降低;第四主成分特征值為0.96,百分率為10.56%,其中成穗率的作用最大,可稱為成穗率因子;若成穗率增加,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和產量也會增加,而生育期縮短,株高和穗粒數降低。
2.4 綿麥37的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 由表4可知,綿麥37的千粒重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高達0.741 7,為最高;而株高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只有0.585,為最低。綿麥37的各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順序為:千粒重>穗粒數>成穗率>生育期>有效穗>最高苗>基本苗>株高。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本研究分析表明,綿麥37的農藝性狀較穩定,除成穗率的變異系數大于15%外,其余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均小于10%;綿麥37的農藝性狀間存在復雜的相關關系,其農藝性狀的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為91.34%;綿麥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數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相對較高,而最高苗、基本苗和株高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相對較低。在育種中,綿麥37可從千粒重和穗粒數方面加以利用。
3.2 討論 本文從綿麥37農藝性狀間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角度來研究綿麥37如何在育種中加以更加充分利用:(1)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有效穗與最高苗是顯著正偏相關,這與侯永翠研究結果相似。侯永翠等[6]研究認為,有效穗與分蘗數成正偏相關極顯著。(2)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產量、株高、穗粒數和成穗率等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達90%以上,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特征值0.96,百分率10.66%,這與侯永翠研究結果相似。侯永翠等[5]研究認為,5個主成分可提供85.13%的信息量,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百分率為13.72%。(3)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數與產量的關聯系數相對較高,這與王映紅研究結果相似。王映紅等[6]研究認為2012年新麥系列新品種穗粒數和千粒重與小麥產量關聯度較大。而綿麥37農藝性狀個數增加及其與品質性狀關系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生榮,周強,杜小英,等.高產穩產優質抗病小麥新品種--綿麥37和綿麥38[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1):179.
[2]李生榮,杜小英,周強,等.小麥新品種綿麥37及其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8,(4):22.
[3]周強,李生榮,杜小英,等.小麥品種綿麥37成株期抗條銹性的遺傳分析[J].植物保護,2009,35(6):123-126.
[4]歐俊梅,王治斌,李生榮,等.高產小麥品種綿麥37號灌漿特性及冠層結構研究[J].小麥研究,2010,31(1):17-22.
[5]侯永翠,蒲至恩,尚海英,等.斯卑爾脫小麥主要農藝性狀鑒定與評價[J].西南農業學報,2010,23(2):315-321.
[6]王映紅,董昀,程蘭蘭,等.新麥系列新品種(系)灰色關聯度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4,46(2):32-35.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麥區域試驗中綿麥37(對照品種)為材料,產量和綜合農藝性狀等9個指標數據來源于2010-2014年四川省小麥區域試驗。
1.2 方法 根據統計學原理,對樣本的產量和綜合農藝性狀參數進行處理,進行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及灰色關聯度分析,這些均采用DPS v7.05數據統計軟件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綿麥37的產量與農藝性狀表現 由表1可知,綿麥37的農藝性狀較穩定,各性狀變異系數依次為:成穗率>最高苗>穗粒數>產量>株高>千粒重>有效穗>基本苗>生育期。其中,成穗率的變異系數最大,為16.35%;而生育期變異系數最小,為2.23%。
由表1還可以看出,綿麥37的產量變幅為4 513.35~5 652.75kg/hm2,平均值為5 180.6kg/hm2;有效穗變幅為291.75萬~342.75萬/hm2,平均值為318.98萬/hm2;最高苗變幅為460.35萬~634.65萬/hm2,平均值為546.80萬/hm2;基本苗變幅為191.55萬~221.55萬/hm2,平均值為205.28萬/hm2;穗粒數變幅為37.33~48.91粒,平均為41.58粒;千粒重變幅為38.63~47.7g,平均為44.63g;株高變幅為73.67~93.2cm,平均為81.96cm;成穗率變幅為37.47%~68.56%,平均為55.79%;生育期變幅為175~188d,平均為183d。
2.2 綿麥37的農藝性狀的相關分析 由綿麥37的綜合農藝性狀間相關分析表明,分別有19對和17對性狀間是顯著或極顯著相關或偏相關(表2)。由簡單相關分析得出,生育期與株高、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株高與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千粒重與產量,基本苗與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與有效穗是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而生育期與成穗率和穗粒數,成穗率與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苗,株高與穗粒數,千粒重與最高苗和有效穗,最高苗與產量是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從偏相關分析知,株高與生育期,基本苗與生育期、千粒重和穗粒數,有效穗與最高苗,產量與生育期、千粒重、穗粒數、有效穗是顯著或極顯著正偏相關;而千粒重與生育期和成穗率,穗粒數與生育期和千粒重,有效穗與千粒重和穗粒數,產量與株高和基本苗是顯著或極顯著負偏相關。
2.3 綿麥37的農藝性狀的主成分分析 從綿麥37農藝性狀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為91.34%,這4個主成分可以概括絕大部分相關信息(表3)。第一主成分特征值為4.38,百分率為48.61%,主要反映產量和成穗率的影響,其次是生育期和穗粒數等,可稱為產量因子;若產量增加,成穗率、生育期、穗粒數都會增加,而有效穗、基本苗、千粒重會降低。第二主成分特征值為1.76,百分率為19.56%,主要反映株高和最高苗的影響,其次是穗粒數,可稱為株高因子;伴隨著株高和最高苗的增加,穗粒數也增加,但生育期縮短,千粒重會降低。第三主成分特征值為1.13,百分率為12.51%,其中穗粒數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基本苗,可稱為粒數因子;伴隨穗粒數的增加,基本苗和有效穗也增加,但同時生育期延長,最高苗、產量和千粒重會降低;第四主成分特征值為0.96,百分率為10.56%,其中成穗率的作用最大,可稱為成穗率因子;若成穗率增加,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和產量也會增加,而生育期縮短,株高和穗粒數降低。
2.4 綿麥37的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 由表4可知,綿麥37的千粒重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高達0.741 7,為最高;而株高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只有0.585,為最低。綿麥37的各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順序為:千粒重>穗粒數>成穗率>生育期>有效穗>最高苗>基本苗>株高。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本研究分析表明,綿麥37的農藝性狀較穩定,除成穗率的變異系數大于15%外,其余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均小于10%;綿麥37的農藝性狀間存在復雜的相關關系,其農藝性狀的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為91.34%;綿麥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數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相對較高,而最高苗、基本苗和株高與產量的灰色關聯系數相對較低。在育種中,綿麥37可從千粒重和穗粒數方面加以利用。
3.2 討論 本文從綿麥37農藝性狀間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角度來研究綿麥37如何在育種中加以更加充分利用:(1)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有效穗與最高苗是顯著正偏相關,這與侯永翠研究結果相似。侯永翠等[6]研究認為,有效穗與分蘗數成正偏相關極顯著。(2)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產量、株高、穗粒數和成穗率等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百分率達90%以上,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特征值0.96,百分率10.66%,這與侯永翠研究結果相似。侯永翠等[5]研究認為,5個主成分可提供85.13%的信息量,其中成穗率主成分百分率為13.72%。(3)本研究表明,綿麥37的千粒重和穗粒數與產量的關聯系數相對較高,這與王映紅研究結果相似。王映紅等[6]研究認為2012年新麥系列新品種穗粒數和千粒重與小麥產量關聯度較大。而綿麥37農藝性狀個數增加及其與品質性狀關系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生榮,周強,杜小英,等.高產穩產優質抗病小麥新品種--綿麥37和綿麥38[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1):179.
[2]李生榮,杜小英,周強,等.小麥新品種綿麥37及其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8,(4):22.
[3]周強,李生榮,杜小英,等.小麥品種綿麥37成株期抗條銹性的遺傳分析[J].植物保護,2009,35(6):123-126.
[4]歐俊梅,王治斌,李生榮,等.高產小麥品種綿麥37號灌漿特性及冠層結構研究[J].小麥研究,2010,31(1):17-22.
[5]侯永翠,蒲至恩,尚海英,等.斯卑爾脫小麥主要農藝性狀鑒定與評價[J].西南農業學報,2010,23(2):315-321.
[6]王映紅,董昀,程蘭蘭,等.新麥系列新品種(系)灰色關聯度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4,46(2):32-35.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