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為斌
摘 要:在我國小麥種植中,不同的小麥品種在灌溉的時候需要進行不同的處理方式,灌溉次數對不同小麥品種的產量及品質都會形成很大影響。該文以江蘇豐縣常店鎮的試驗地為例,就灌溉處理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及品質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以期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
關鍵詞:小麥;產量;品質;灌溉;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47-03
為研究灌水處理對不同強筋小麥品種主要性狀的調控效應,探索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的節水灌漿方式,農業部在豐縣安排了本項試驗,為我國北方冬麥區優質強筋小麥品質生態區劃、品種改良利用、優質節本栽培等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在江蘇豐縣常店鎮常西村進行。試驗地為常年試驗田,土質好,肥力上等,地力均勻。前茬作物為玉米,產量水平在600kg/667m2左右。
1.2 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藁8901、豫麥34、煙農19、濟麥20、皖麥38、陜253、臨優145。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二因素裂區試驗設計,主區為灌水處理(A因素),設4個水平,即A1為春季澆1水,澆水時期為春5葉露尖(拔節中期);A2為春季澆水2水,澆水時期為春5葉露尖和開花期;A3為澆3水,澆水時期分別為春2葉露尖,春5葉露尖和開花期;A4為澆4水,澆水時期分別為春2葉露尖、春5葉露尖、開花期和灌漿期。副區為品種(B),共7個品種,即B1為藁8901、B2為豫麥34、B3為煙農19、B4為濟麥20、B5為皖麥38、B6為陜253、B7為臨優145。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約10m2(8.33m×1.2m),重復3次,共84個小區。
1.4 試驗方法 本試驗于2005年10月20日采用精播機播種,播種量按15萬/667m2基本苗計,每小區6行,行距20cm;各處理每667m2施純N15kg,P2O511.5kg,K2O6kg。N肥按試驗要求底肥和追肥各50%,追肥時間為春5葉露尖隨水施入,磷、鉀肥全部底施,12月20日統一澆越冬水。出苗后每小區送定樣點2個,于樣點內進行調查,其他措施同大田。小樣內進行室內考種,測定產量結構,按小區實收計產,并進行方差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同一灌水處理水平下均是B3品種產量最高,其次是B1、B4,表明B3、B1、B4品種穩定性較好(表1)。經過二因素裂區試驗設計方差分析(表2),主區處理間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裂區處理間的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兩因子的互作效應亦達到極顯著性。表明不同灌水處理、不同品種對產量均有較大影響,且二者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
根據2006年氣象資料,1~3月份總降水量為29.7mm,較常年減少26.6m,特別是3月份無有效降水,較常年減少29mm。由表6可以看出,在土壤干旱的情況下,3月上旬(春2葉露尖)澆水對產量影響較大,但在3月下旬(春5葉露尖)澆水對產量影響不大,主要體現在667m2成穗數上,3月上旬澆水能有效地促進有效分蘗與無效分蘗間的分化,促進動搖分蘗向有效分蘗轉化,提高667m2成穗數;同一品種667m2成穗數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較不澆水可增加1萬~2萬穗不等。4~5月份總降水量為91.1mm,基本與常年94mm持平。表明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開花期和灌漿期澆水只對品種B3穗粒數和千粒重有一定影響,對其它品種影響不大,B3品種開花期澆水較不澆水穗粒數可增加1.5粒左右,灌漿期澆水較不澆水千粒重增加0.7g,說明B3品種穗粒數、千粒重對開花期和灌漿期對澆水表現敏感。裂區7品種中,B3產量最高,較其它品種差異極顯著,表現品種間差異較大,B3表現尤為突出,平均單產達496.9kg/667m2。在AB互作上,以A4B3組合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508.5kg/667m2,A3B3組合為507.2kg/667m2,二者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其它組合間差異達極顯著。表明灌水與品種間互作效應較明顯。在土壤墑情干旱的情況下,拔節初期澆水對產量影響較大,但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灌漿期澆水對產量影響不大。
2.2 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綜合性狀的影響
2.2.1 株高 同一品種,隨著澆水次數的增多,株高有增高趨勢,其中以B1、B2、B7品種表現明顯。B1品種在A4水平下,株高98.8cm,較A1水平增高4.5cm;B7品種在A4水平下,較A1水平增高4.1cm。表明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對株高影響敏感。同一灌水條件下,不同品種間株高的差異也較明顯,如在A4水平下,B4株高較低,為84.7cm,B1表現最高,達93.8cm,其次是B3,為89.2cm。
2.2.2 穗長 B3品種穗長對灌水處理較敏感,A2水平下穗長較A1水平增長0.5cm,其它品種穗長對灌水處理表現不敏感,表明品種穗長特性穩定性較強。
2.2.3 生育期 據生育期調查記載,由于受特殊氣候因素影響,該試驗播種期為10月20日,相對較遲,小麥的生育期相對縮短。B2、B6從播種到成熟226d,相對早熟,B4、B5、B7為230d,其余品種為231d。
2.2.4 抗倒性 據5月25日調查,在A1、A2水平下,各小區均沒有出現倒伏現象,但在A3、A4處理下,B1、B3、B5、B7出現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面積分別為5%、8%、4%、5%,其它沒有出現倒伏。表明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小麥正值拔節初期,澆水可促進小麥基部節間拉長,不利于抗倒。在同一灌水處理水平下,B2、B4、B6抗倒伏性較強,B1、B3、B5、B7抗倒性相對較差。
3 結論與討論
(1)不同灌水處理、不同品種對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影響較大,且二者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在小麥拔節初期,若土壤墑情干旱、澆水有利提高小麥667m2成穗數,產量增加明顯,與不澆水差異性極顯著。開花期、灌漿期在土壤墑性適宜的情況下,灌水只對B3品種的穗粒數、千粒重有一定影響,而對其它品種表現不明顯,表明在開花期、灌漿期灌水與否應因品種而異。
(2)不同參試品種間產量差異顯著,其中以B3品種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496.9kg/667m2,較其它品種增產達極顯著,說明B3品種穩定性較好。
(3)灌水處理和品種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對同一品種而言,小麥產量在A4水平條件下最高,其次是A3。組合間以A4B3、A3B3組合產量最高,平均產量分別達508.5kg/667m2和507.2kg/667m2,均較其它處理達極顯著。表明在春2葉露尖灌水有利于提高產量,但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灌水對產量影響不明顯,可以不澆灌漿水,以節省成本。
(4)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綜合性狀存在一定的影響。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多,株高有增高趨勢,特別是在春2葉露尖灌水對株高影響較大,不利于小麥抗倒。
參考文獻
[1]余四平,趙宏偉,袁靈紅,等.灌水次數對強筋小麥品種產量及品質的效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05).
[2]李秋霞,王晨陽,馬冬云,等.灌水及施氮對高產區小麥產量及品質性狀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4(01).
[3]王姣愛,裴雪霞,張定一,等.灌水處理對不同筋型小麥籽粒灌漿特性及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1(04).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在我國小麥種植中,不同的小麥品種在灌溉的時候需要進行不同的處理方式,灌溉次數對不同小麥品種的產量及品質都會形成很大影響。該文以江蘇豐縣常店鎮的試驗地為例,就灌溉處理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及品質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以期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
關鍵詞:小麥;產量;品質;灌溉;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47-03
為研究灌水處理對不同強筋小麥品種主要性狀的調控效應,探索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的節水灌漿方式,農業部在豐縣安排了本項試驗,為我國北方冬麥區優質強筋小麥品質生態區劃、品種改良利用、優質節本栽培等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在江蘇豐縣常店鎮常西村進行。試驗地為常年試驗田,土質好,肥力上等,地力均勻。前茬作物為玉米,產量水平在600kg/667m2左右。
1.2 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藁8901、豫麥34、煙農19、濟麥20、皖麥38、陜253、臨優145。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二因素裂區試驗設計,主區為灌水處理(A因素),設4個水平,即A1為春季澆1水,澆水時期為春5葉露尖(拔節中期);A2為春季澆水2水,澆水時期為春5葉露尖和開花期;A3為澆3水,澆水時期分別為春2葉露尖,春5葉露尖和開花期;A4為澆4水,澆水時期分別為春2葉露尖、春5葉露尖、開花期和灌漿期。副區為品種(B),共7個品種,即B1為藁8901、B2為豫麥34、B3為煙農19、B4為濟麥20、B5為皖麥38、B6為陜253、B7為臨優145。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約10m2(8.33m×1.2m),重復3次,共84個小區。
1.4 試驗方法 本試驗于2005年10月20日采用精播機播種,播種量按15萬/667m2基本苗計,每小區6行,行距20cm;各處理每667m2施純N15kg,P2O511.5kg,K2O6kg。N肥按試驗要求底肥和追肥各50%,追肥時間為春5葉露尖隨水施入,磷、鉀肥全部底施,12月20日統一澆越冬水。出苗后每小區送定樣點2個,于樣點內進行調查,其他措施同大田。小樣內進行室內考種,測定產量結構,按小區實收計產,并進行方差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同一灌水處理水平下均是B3品種產量最高,其次是B1、B4,表明B3、B1、B4品種穩定性較好(表1)。經過二因素裂區試驗設計方差分析(表2),主區處理間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裂區處理間的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兩因子的互作效應亦達到極顯著性。表明不同灌水處理、不同品種對產量均有較大影響,且二者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
根據2006年氣象資料,1~3月份總降水量為29.7mm,較常年減少26.6m,特別是3月份無有效降水,較常年減少29mm。由表6可以看出,在土壤干旱的情況下,3月上旬(春2葉露尖)澆水對產量影響較大,但在3月下旬(春5葉露尖)澆水對產量影響不大,主要體現在667m2成穗數上,3月上旬澆水能有效地促進有效分蘗與無效分蘗間的分化,促進動搖分蘗向有效分蘗轉化,提高667m2成穗數;同一品種667m2成穗數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較不澆水可增加1萬~2萬穗不等。4~5月份總降水量為91.1mm,基本與常年94mm持平。表明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開花期和灌漿期澆水只對品種B3穗粒數和千粒重有一定影響,對其它品種影響不大,B3品種開花期澆水較不澆水穗粒數可增加1.5粒左右,灌漿期澆水較不澆水千粒重增加0.7g,說明B3品種穗粒數、千粒重對開花期和灌漿期對澆水表現敏感。裂區7品種中,B3產量最高,較其它品種差異極顯著,表現品種間差異較大,B3表現尤為突出,平均單產達496.9kg/667m2。在AB互作上,以A4B3組合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508.5kg/667m2,A3B3組合為507.2kg/667m2,二者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其它組合間差異達極顯著。表明灌水與品種間互作效應較明顯。在土壤墑情干旱的情況下,拔節初期澆水對產量影響較大,但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灌漿期澆水對產量影響不大。
2.2 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綜合性狀的影響
2.2.1 株高 同一品種,隨著澆水次數的增多,株高有增高趨勢,其中以B1、B2、B7品種表現明顯。B1品種在A4水平下,株高98.8cm,較A1水平增高4.5cm;B7品種在A4水平下,較A1水平增高4.1cm。表明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對株高影響敏感。同一灌水條件下,不同品種間株高的差異也較明顯,如在A4水平下,B4株高較低,為84.7cm,B1表現最高,達93.8cm,其次是B3,為89.2cm。
2.2.2 穗長 B3品種穗長對灌水處理較敏感,A2水平下穗長較A1水平增長0.5cm,其它品種穗長對灌水處理表現不敏感,表明品種穗長特性穩定性較強。
2.2.3 生育期 據生育期調查記載,由于受特殊氣候因素影響,該試驗播種期為10月20日,相對較遲,小麥的生育期相對縮短。B2、B6從播種到成熟226d,相對早熟,B4、B5、B7為230d,其余品種為231d。
2.2.4 抗倒性 據5月25日調查,在A1、A2水平下,各小區均沒有出現倒伏現象,但在A3、A4處理下,B1、B3、B5、B7出現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面積分別為5%、8%、4%、5%,其它沒有出現倒伏。表明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小麥正值拔節初期,澆水可促進小麥基部節間拉長,不利于抗倒。在同一灌水處理水平下,B2、B4、B6抗倒伏性較強,B1、B3、B5、B7抗倒性相對較差。
3 結論與討論
(1)不同灌水處理、不同品種對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影響較大,且二者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在小麥拔節初期,若土壤墑情干旱、澆水有利提高小麥667m2成穗數,產量增加明顯,與不澆水差異性極顯著。開花期、灌漿期在土壤墑性適宜的情況下,灌水只對B3品種的穗粒數、千粒重有一定影響,而對其它品種表現不明顯,表明在開花期、灌漿期灌水與否應因品種而異。
(2)不同參試品種間產量差異顯著,其中以B3品種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496.9kg/667m2,較其它品種增產達極顯著,說明B3品種穩定性較好。
(3)灌水處理和品種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對同一品種而言,小麥產量在A4水平條件下最高,其次是A3。組合間以A4B3、A3B3組合產量最高,平均產量分別達508.5kg/667m2和507.2kg/667m2,均較其它處理達極顯著。表明在春2葉露尖灌水有利于提高產量,但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灌水對產量影響不明顯,可以不澆灌漿水,以節省成本。
(4)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綜合性狀存在一定的影響。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多,株高有增高趨勢,特別是在春2葉露尖灌水對株高影響較大,不利于小麥抗倒。
參考文獻
[1]余四平,趙宏偉,袁靈紅,等.灌水次數對強筋小麥品種產量及品質的效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05).
[2]李秋霞,王晨陽,馬冬云,等.灌水及施氮對高產區小麥產量及品質性狀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4(01).
[3]王姣愛,裴雪霞,張定一,等.灌水處理對不同筋型小麥籽粒灌漿特性及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1(04).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在我國小麥種植中,不同的小麥品種在灌溉的時候需要進行不同的處理方式,灌溉次數對不同小麥品種的產量及品質都會形成很大影響。該文以江蘇豐縣常店鎮的試驗地為例,就灌溉處理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及品質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以期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
關鍵詞:小麥;產量;品質;灌溉;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47-03
為研究灌水處理對不同強筋小麥品種主要性狀的調控效應,探索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的節水灌漿方式,農業部在豐縣安排了本項試驗,為我國北方冬麥區優質強筋小麥品質生態區劃、品種改良利用、優質節本栽培等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在江蘇豐縣常店鎮常西村進行。試驗地為常年試驗田,土質好,肥力上等,地力均勻。前茬作物為玉米,產量水平在600kg/667m2左右。
1.2 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藁8901、豫麥34、煙農19、濟麥20、皖麥38、陜253、臨優145。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二因素裂區試驗設計,主區為灌水處理(A因素),設4個水平,即A1為春季澆1水,澆水時期為春5葉露尖(拔節中期);A2為春季澆水2水,澆水時期為春5葉露尖和開花期;A3為澆3水,澆水時期分別為春2葉露尖,春5葉露尖和開花期;A4為澆4水,澆水時期分別為春2葉露尖、春5葉露尖、開花期和灌漿期。副區為品種(B),共7個品種,即B1為藁8901、B2為豫麥34、B3為煙農19、B4為濟麥20、B5為皖麥38、B6為陜253、B7為臨優145。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約10m2(8.33m×1.2m),重復3次,共84個小區。
1.4 試驗方法 本試驗于2005年10月20日采用精播機播種,播種量按15萬/667m2基本苗計,每小區6行,行距20cm;各處理每667m2施純N15kg,P2O511.5kg,K2O6kg。N肥按試驗要求底肥和追肥各50%,追肥時間為春5葉露尖隨水施入,磷、鉀肥全部底施,12月20日統一澆越冬水。出苗后每小區送定樣點2個,于樣點內進行調查,其他措施同大田。小樣內進行室內考種,測定產量結構,按小區實收計產,并進行方差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同一灌水處理水平下均是B3品種產量最高,其次是B1、B4,表明B3、B1、B4品種穩定性較好(表1)。經過二因素裂區試驗設計方差分析(表2),主區處理間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裂區處理間的差異性達極顯著水平,兩因子的互作效應亦達到極顯著性。表明不同灌水處理、不同品種對產量均有較大影響,且二者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
根據2006年氣象資料,1~3月份總降水量為29.7mm,較常年減少26.6m,特別是3月份無有效降水,較常年減少29mm。由表6可以看出,在土壤干旱的情況下,3月上旬(春2葉露尖)澆水對產量影響較大,但在3月下旬(春5葉露尖)澆水對產量影響不大,主要體現在667m2成穗數上,3月上旬澆水能有效地促進有效分蘗與無效分蘗間的分化,促進動搖分蘗向有效分蘗轉化,提高667m2成穗數;同一品種667m2成穗數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較不澆水可增加1萬~2萬穗不等。4~5月份總降水量為91.1mm,基本與常年94mm持平。表明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開花期和灌漿期澆水只對品種B3穗粒數和千粒重有一定影響,對其它品種影響不大,B3品種開花期澆水較不澆水穗粒數可增加1.5粒左右,灌漿期澆水較不澆水千粒重增加0.7g,說明B3品種穗粒數、千粒重對開花期和灌漿期對澆水表現敏感。裂區7品種中,B3產量最高,較其它品種差異極顯著,表現品種間差異較大,B3表現尤為突出,平均單產達496.9kg/667m2。在AB互作上,以A4B3組合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508.5kg/667m2,A3B3組合為507.2kg/667m2,二者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其它組合間差異達極顯著。表明灌水與品種間互作效應較明顯。在土壤墑情干旱的情況下,拔節初期澆水對產量影響較大,但在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灌漿期澆水對產量影響不大。
2.2 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綜合性狀的影響
2.2.1 株高 同一品種,隨著澆水次數的增多,株高有增高趨勢,其中以B1、B2、B7品種表現明顯。B1品種在A4水平下,株高98.8cm,較A1水平增高4.5cm;B7品種在A4水平下,較A1水平增高4.1cm。表明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對株高影響敏感。同一灌水條件下,不同品種間株高的差異也較明顯,如在A4水平下,B4株高較低,為84.7cm,B1表現最高,達93.8cm,其次是B3,為89.2cm。
2.2.2 穗長 B3品種穗長對灌水處理較敏感,A2水平下穗長較A1水平增長0.5cm,其它品種穗長對灌水處理表現不敏感,表明品種穗長特性穩定性較強。
2.2.3 生育期 據生育期調查記載,由于受特殊氣候因素影響,該試驗播種期為10月20日,相對較遲,小麥的生育期相對縮短。B2、B6從播種到成熟226d,相對早熟,B4、B5、B7為230d,其余品種為231d。
2.2.4 抗倒性 據5月25日調查,在A1、A2水平下,各小區均沒有出現倒伏現象,但在A3、A4處理下,B1、B3、B5、B7出現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面積分別為5%、8%、4%、5%,其它沒有出現倒伏。表明在春2葉露尖期澆水,小麥正值拔節初期,澆水可促進小麥基部節間拉長,不利于抗倒。在同一灌水處理水平下,B2、B4、B6抗倒伏性較強,B1、B3、B5、B7抗倒性相對較差。
3 結論與討論
(1)不同灌水處理、不同品種對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影響較大,且二者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在小麥拔節初期,若土壤墑情干旱、澆水有利提高小麥667m2成穗數,產量增加明顯,與不澆水差異性極顯著。開花期、灌漿期在土壤墑性適宜的情況下,灌水只對B3品種的穗粒數、千粒重有一定影響,而對其它品種表現不明顯,表明在開花期、灌漿期灌水與否應因品種而異。
(2)不同參試品種間產量差異顯著,其中以B3品種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496.9kg/667m2,較其它品種增產達極顯著,說明B3品種穩定性較好。
(3)灌水處理和品種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對同一品種而言,小麥產量在A4水平條件下最高,其次是A3。組合間以A4B3、A3B3組合產量最高,平均產量分別達508.5kg/667m2和507.2kg/667m2,均較其它處理達極顯著。表明在春2葉露尖灌水有利于提高產量,但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灌水對產量影響不明顯,可以不澆灌漿水,以節省成本。
(4)不同灌水處理對小麥綜合性狀存在一定的影響。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多,株高有增高趨勢,特別是在春2葉露尖灌水對株高影響較大,不利于小麥抗倒。
參考文獻
[1]余四平,趙宏偉,袁靈紅,等.灌水次數對強筋小麥品種產量及品質的效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05).
[2]李秋霞,王晨陽,馬冬云,等.灌水及施氮對高產區小麥產量及品質性狀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4(01).
[3]王姣愛,裴雪霞,張定一,等.灌水處理對不同筋型小麥籽粒灌漿特性及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1(04).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