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學
摘 要:通過玉米同田對比肥效試驗,配方施肥處理產量達到601.6kg/667m2,比農民習慣施肥處理554.7kg/667m2高46.9kg,增產率達8.5%,純增收43.2元,配方施肥產投比1.38∶1,比農民習慣施肥產投比1.36∶1高,測土配方施肥效果明顯。
關鍵詞:玉米;肥效;校正試驗;岑鞏縣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55-02
玉米是岑鞏縣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上玉米偏施氮肥,輕施磷肥、鉀肥,不重視施有機肥,不合理施肥導致玉米產量下降,生產力得不到提高。為改變這種不良施肥習慣,特制定合理施肥配方,進行本試驗。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肥料:N肥為尿素(N46%),磷肥為過磷酸鈣(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60%);玉米品種為奧玉17號;供試土壤為大土泥。
1.2 試驗地情況 試驗設置在天星鄉山崗村佘家坡組代國祥的責任地里,土壤肥力上等,屬大土泥,地勢平坦向陽,水源條件好。地塊位置為東經108°50′58.3″,北緯27°25′13.3″,海拔669m。
1.3 土樣采集與化驗 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要求,對試驗地進行采集1個耕作層混合土樣,并在試驗實施前,由縣土壤肥料站化驗中心,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范要求測定其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pH值。測定數值分別為:有機質30.32g/kg、全氮1.27g/kg、有效磷18.4mg/kg、速效鉀164.4mg/kg、緩效鉀225.3mg/kg、pH值7.2。
1.4 試驗方案與施肥水平設計 試驗采用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田間肥料校正試驗方案,試驗設配方施肥區、習慣施肥區、空白區3個處理。試驗施肥水平與試驗設計如下:小區面積:測土配方施肥區為16mx6.4m=102.4m2,農民習慣施肥區為16mx6.4m=102.4㎡,空白區(不施肥)為16mx1.6m=25.6㎡,各處理間相隔0.3m,試驗四周設保護行。玉米種植密度:每667m2種植3 750株,配方區和習慣施肥區均種植288株,空白區種植72株。肥料配方設計:配方區處理每667m2肥料設計為N、P、K=17:10:15,農民習慣施肥區處理每667m2施N、P、K=12:5:8復混肥80kg,尿素15kg。施肥技術:尿素20%作基肥,80%作追肥,追肥中30%小喇叭口期施用,50%大喇叭口期施用;普鈣全部作基肥施用;氯化鉀60%作基肥,40%作追肥,追肥在大喇叭口期施用。各處理肥料用量見表1。
2 結果分析
2.1 玉米各生育期 通過對本試驗田間調查記載,其配方區和習慣區處理全生育期均為146d,空白區全生育期為145d,見表2。
2.2 主要經濟性狀及產量 從主要經濟性狀考查結果可以得出:配方區與習慣區株高、穗位高、穗長、穗粗、禿尖、穗行數、行粒數相差不大;配方區比空白區株高、穗位高、穗長、穗粗、禿尖、穗行數、行粒數分別多6.4cm、4.9cm、3cm、0.8cm、3.4行、3.2粒、13g。株高、穗位高性狀以氮、鉀肥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其它性狀氮、磷、鉀對其均有影響。主要經濟性狀見表3。
2.3 產量結果及經濟效益分析 產量結果:經全割全測和取樣曬干,空白、習慣、配方區667m2產分別為416.7kg、554.7kg、601.6kg。配方區處理比習慣區和空白區處理分別增產8.5%和44.37%。經濟效益:純收入=667m2產量×玉米單價-購化肥費-購種子費-購農藥費-人工投入費-機械損耗費。
產量以各試驗小區實測產為準,以當地市場平均價格核算其投入:玉米2.7元/kg,尿素2元/kg,磷肥0.5元/kg,鉀肥5元/kg,復合肥1.6元/kg,種子投入30元/667m2,農藥投入50元/667m2,農膜投入30元/667m2,勞務投入不施肥區700元/667m2,施肥區800元/667m2,機械耗損30元/667m2。其經濟效益為:配方區比習慣區處理增產46.9kg/667m2,增收43.2元;配方區比空白區處理增產184.9kg/667m2,增收157.8元。經濟效益情況見表4。
3 小結
本試驗玉米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產量達到601.6kg/667m2,比農戶習慣施肥的554.7kg/667m2增產46.9gkg,增產率達到8.45%。在經濟效益上配方施肥產投比1.38:1,比農民習慣施肥產投比為1.36:1高,節本增效43.2元,說明測土配方施肥效果明顯。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通過玉米同田對比肥效試驗,配方施肥處理產量達到601.6kg/667m2,比農民習慣施肥處理554.7kg/667m2高46.9kg,增產率達8.5%,純增收43.2元,配方施肥產投比1.38∶1,比農民習慣施肥產投比1.36∶1高,測土配方施肥效果明顯。
關鍵詞:玉米;肥效;校正試驗;岑鞏縣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55-02
玉米是岑鞏縣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上玉米偏施氮肥,輕施磷肥、鉀肥,不重視施有機肥,不合理施肥導致玉米產量下降,生產力得不到提高。為改變這種不良施肥習慣,特制定合理施肥配方,進行本試驗。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肥料:N肥為尿素(N46%),磷肥為過磷酸鈣(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60%);玉米品種為奧玉17號;供試土壤為大土泥。
1.2 試驗地情況 試驗設置在天星鄉山崗村佘家坡組代國祥的責任地里,土壤肥力上等,屬大土泥,地勢平坦向陽,水源條件好。地塊位置為東經108°50′58.3″,北緯27°25′13.3″,海拔669m。
1.3 土樣采集與化驗 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要求,對試驗地進行采集1個耕作層混合土樣,并在試驗實施前,由縣土壤肥料站化驗中心,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范要求測定其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pH值。測定數值分別為:有機質30.32g/kg、全氮1.27g/kg、有效磷18.4mg/kg、速效鉀164.4mg/kg、緩效鉀225.3mg/kg、pH值7.2。
1.4 試驗方案與施肥水平設計 試驗采用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田間肥料校正試驗方案,試驗設配方施肥區、習慣施肥區、空白區3個處理。試驗施肥水平與試驗設計如下:小區面積:測土配方施肥區為16mx6.4m=102.4m2,農民習慣施肥區為16mx6.4m=102.4㎡,空白區(不施肥)為16mx1.6m=25.6㎡,各處理間相隔0.3m,試驗四周設保護行。玉米種植密度:每667m2種植3 750株,配方區和習慣施肥區均種植288株,空白區種植72株。肥料配方設計:配方區處理每667m2肥料設計為N、P、K=17:10:15,農民習慣施肥區處理每667m2施N、P、K=12:5:8復混肥80kg,尿素15kg。施肥技術:尿素20%作基肥,80%作追肥,追肥中30%小喇叭口期施用,50%大喇叭口期施用;普鈣全部作基肥施用;氯化鉀60%作基肥,40%作追肥,追肥在大喇叭口期施用。各處理肥料用量見表1。
2 結果分析
2.1 玉米各生育期 通過對本試驗田間調查記載,其配方區和習慣區處理全生育期均為146d,空白區全生育期為145d,見表2。
2.2 主要經濟性狀及產量 從主要經濟性狀考查結果可以得出:配方區與習慣區株高、穗位高、穗長、穗粗、禿尖、穗行數、行粒數相差不大;配方區比空白區株高、穗位高、穗長、穗粗、禿尖、穗行數、行粒數分別多6.4cm、4.9cm、3cm、0.8cm、3.4行、3.2粒、13g。株高、穗位高性狀以氮、鉀肥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其它性狀氮、磷、鉀對其均有影響。主要經濟性狀見表3。
2.3 產量結果及經濟效益分析 產量結果:經全割全測和取樣曬干,空白、習慣、配方區667m2產分別為416.7kg、554.7kg、601.6kg。配方區處理比習慣區和空白區處理分別增產8.5%和44.37%。經濟效益:純收入=667m2產量×玉米單價-購化肥費-購種子費-購農藥費-人工投入費-機械損耗費。
產量以各試驗小區實測產為準,以當地市場平均價格核算其投入:玉米2.7元/kg,尿素2元/kg,磷肥0.5元/kg,鉀肥5元/kg,復合肥1.6元/kg,種子投入30元/667m2,農藥投入50元/667m2,農膜投入30元/667m2,勞務投入不施肥區700元/667m2,施肥區800元/667m2,機械耗損30元/667m2。其經濟效益為:配方區比習慣區處理增產46.9kg/667m2,增收43.2元;配方區比空白區處理增產184.9kg/667m2,增收157.8元。經濟效益情況見表4。
3 小結
本試驗玉米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產量達到601.6kg/667m2,比農戶習慣施肥的554.7kg/667m2增產46.9gkg,增產率達到8.45%。在經濟效益上配方施肥產投比1.38:1,比農民習慣施肥產投比為1.36:1高,節本增效43.2元,說明測土配方施肥效果明顯。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通過玉米同田對比肥效試驗,配方施肥處理產量達到601.6kg/667m2,比農民習慣施肥處理554.7kg/667m2高46.9kg,增產率達8.5%,純增收43.2元,配方施肥產投比1.38∶1,比農民習慣施肥產投比1.36∶1高,測土配方施肥效果明顯。
關鍵詞:玉米;肥效;校正試驗;岑鞏縣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55-02
玉米是岑鞏縣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上玉米偏施氮肥,輕施磷肥、鉀肥,不重視施有機肥,不合理施肥導致玉米產量下降,生產力得不到提高。為改變這種不良施肥習慣,特制定合理施肥配方,進行本試驗。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肥料:N肥為尿素(N46%),磷肥為過磷酸鈣(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60%);玉米品種為奧玉17號;供試土壤為大土泥。
1.2 試驗地情況 試驗設置在天星鄉山崗村佘家坡組代國祥的責任地里,土壤肥力上等,屬大土泥,地勢平坦向陽,水源條件好。地塊位置為東經108°50′58.3″,北緯27°25′13.3″,海拔669m。
1.3 土樣采集與化驗 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要求,對試驗地進行采集1個耕作層混合土樣,并在試驗實施前,由縣土壤肥料站化驗中心,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范要求測定其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pH值。測定數值分別為:有機質30.32g/kg、全氮1.27g/kg、有效磷18.4mg/kg、速效鉀164.4mg/kg、緩效鉀225.3mg/kg、pH值7.2。
1.4 試驗方案與施肥水平設計 試驗采用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田間肥料校正試驗方案,試驗設配方施肥區、習慣施肥區、空白區3個處理。試驗施肥水平與試驗設計如下:小區面積:測土配方施肥區為16mx6.4m=102.4m2,農民習慣施肥區為16mx6.4m=102.4㎡,空白區(不施肥)為16mx1.6m=25.6㎡,各處理間相隔0.3m,試驗四周設保護行。玉米種植密度:每667m2種植3 750株,配方區和習慣施肥區均種植288株,空白區種植72株。肥料配方設計:配方區處理每667m2肥料設計為N、P、K=17:10:15,農民習慣施肥區處理每667m2施N、P、K=12:5:8復混肥80kg,尿素15kg。施肥技術:尿素20%作基肥,80%作追肥,追肥中30%小喇叭口期施用,50%大喇叭口期施用;普鈣全部作基肥施用;氯化鉀60%作基肥,40%作追肥,追肥在大喇叭口期施用。各處理肥料用量見表1。
2 結果分析
2.1 玉米各生育期 通過對本試驗田間調查記載,其配方區和習慣區處理全生育期均為146d,空白區全生育期為145d,見表2。
2.2 主要經濟性狀及產量 從主要經濟性狀考查結果可以得出:配方區與習慣區株高、穗位高、穗長、穗粗、禿尖、穗行數、行粒數相差不大;配方區比空白區株高、穗位高、穗長、穗粗、禿尖、穗行數、行粒數分別多6.4cm、4.9cm、3cm、0.8cm、3.4行、3.2粒、13g。株高、穗位高性狀以氮、鉀肥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其它性狀氮、磷、鉀對其均有影響。主要經濟性狀見表3。
2.3 產量結果及經濟效益分析 產量結果:經全割全測和取樣曬干,空白、習慣、配方區667m2產分別為416.7kg、554.7kg、601.6kg。配方區處理比習慣區和空白區處理分別增產8.5%和44.37%。經濟效益:純收入=667m2產量×玉米單價-購化肥費-購種子費-購農藥費-人工投入費-機械損耗費。
產量以各試驗小區實測產為準,以當地市場平均價格核算其投入:玉米2.7元/kg,尿素2元/kg,磷肥0.5元/kg,鉀肥5元/kg,復合肥1.6元/kg,種子投入30元/667m2,農藥投入50元/667m2,農膜投入30元/667m2,勞務投入不施肥區700元/667m2,施肥區800元/667m2,機械耗損30元/667m2。其經濟效益為:配方區比習慣區處理增產46.9kg/667m2,增收43.2元;配方區比空白區處理增產184.9kg/667m2,增收157.8元。經濟效益情況見表4。
3 小結
本試驗玉米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產量達到601.6kg/667m2,比農戶習慣施肥的554.7kg/667m2增產46.9gkg,增產率達到8.45%。在經濟效益上配方施肥產投比1.38:1,比農民習慣施肥產投比為1.36:1高,節本增效43.2元,說明測土配方施肥效果明顯。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