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兵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已成定律。其實,“課堂討論”較之傳統的教學方法更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發展,“課堂討論”這種教學方式時常被運用于生物新課程教學中。
一、對課堂討論式教學的理解
課堂討論式教學是指經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在教師的指導下及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讓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各抒己見,并通過師生、生生間的多邊交流,互相探討,以尋求獲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模式。課堂討論有三種基本類型:用以擴大和加深有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而組織的系統的專題課堂討論;就某門學科中個別主要問題或疑難問題而組織的課堂討論;日常教學中采用的帶有研究性的課堂討論。其中第二類課堂討論在我們的教學中最為常見。
二、課堂討論的開展
1.開展課堂討論,要認真研究、精心設計
開展課堂討論,教師必須對要討論的問題認真研究、精心設計,做好充分準備。首先,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研究應領先于學生,深刻于學生。現在的教材中討論的內容多,有的問題適合討論,有些不適合,教師必須從中有效篩選出那些有較大討論價值的問題來組織課堂討論。因此,在備課工作中,教師要吃透教材,立足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地選擇將要討論的問題,精心設計課堂討論。其次,教師對將要進行討論的問題要進行學情預測。教師必須事先把握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可能提出的觀點,并預設相應的解決方案讓學生通過討論能較快地領會到問題的本質。
2.開展課堂討論,要注重討論形式
課堂討論主要有集體討論和小組討論兩種形式。集體討論即討論的問題由教師提出來,讓學生即席發表意見并進行討論。在傳統的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集體討論的方式,它具有人多面廣、可取長補短的特點。但在集體討論中,每個學生參與的充分性受到限制,不善言語、成績中下的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較少。小組討論的組織形式是小組,小組一般以固定的4~6人為宜,強調的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交流,發揮集體力量。課改以來更多采用的是小組討論,它的規模較集體討論要小,小組內的成員參與率較大,積極性較高,討論的氣氛較熱烈。但是開展小組討論時,教師不可能對全體學生的舉動都加以關注,有的學生不參與討論或討論與主題無關的問題。為了提高小組討論的效率,要在小組中選出“領頭羊”,即小組長,讓學生帶動學生,讓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管理學生。小組長的作用很大,在他(她)的帶領和催促下,小組內的同學會很快進入討論狀態??傊_展課堂討論,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況選擇合理的討論方式。
3.開展課堂討論,要把握好討論的時間
要開展課堂討論,必須把握好討論的時間,時間過短則達不到討論的真正效果。教師開展課堂討論要根據內容估計好時間。討論時間的長短不能一概而論,短則數分鐘,長的十幾分鐘或更長。問題多的、難的、教學重點方面的要多花時間,要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問題討論清楚了,知識點也就掌握了,各種能力在討論和交流中也將潛移默化地得到不斷提高??梢?,只要把握好了討論時間,選擇良好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課堂討論不僅不會影響教學進度,還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4.開展課堂討論,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討論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解決問題,但學生仍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所以教師在課堂討論中要發揮主導作用,要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明確教師在討論過程中是引領者、參與者和調控者。在課堂討論前,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領,明確問題指向,規范討論程序。在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發言,不要離題太遠,要盡量避免學生在枝節問題上過分糾纏不休。在討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學生獨到的見解和論述要給予肯定和表揚,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小結、歸納,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總之,教師在課堂討論中要做到“激勵、點撥、引導”,使討論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課堂討論的效果與反思
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望,有助于知識的深刻理解和生物科學素質的培養,然而要使課堂討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僅要求教師自身具有完善的教學知識體系,更對教師的組織能力及課堂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養成勤思考、多學習、多實踐的習慣,并逐步總結經驗,反思問題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科素養,從而使課堂討論切實有效地開展起來。值得注意的是,課堂討論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雖有其優點,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在教學中要正確合理地進行選擇運用。
參考文獻
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