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貴勇 胥任平
摘 要:介紹了萬載縣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為害歷程,分析了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發生規律;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82-02
經萬載多年、多點測算,在不防治與防治不力的情況下,水稻平均產量損失約2.5%。萬載水稻產量一般在22.5萬~26.4萬t,在不防治情況下平均損失5 500~6 450t。當前萬載縣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是“三蟲二病”,即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稻瘟病。水稻病蟲防控總策略為:以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抓住預防關鍵期,優先使用綠色防控技術,搞好分蘗期和穗期混合用藥技術,安全合理用藥,減少使用化學農藥,禁止使用高毒農藥和含擬除蟲菊酯類成分的農藥品種,保障水稻產量、質量和稻田生態安全。
1 萬載縣水稻病蟲害發生為害歷程
1.1 第一階段(1949-1966年) 主要病蟲種類較少,但造成的災害頻率較高。稻螟以三化螟發生最多,為害最重,災害頻率也最高。晚稻損失一般達10%以上,嚴重年份達20%。稻葉蟬在晚稻秧苗上為害重。因葉蟬帶毒而引起矮縮病發病率可達5%~10%。稻瘟病主要在山區和少數平原地帶發生,1953、1954、1958、1959、1965年發生嚴重,特別是1965年,全縣發病面積6 600hm2,其中2 130hm2基本無收。
1.2 第二階段(1967-1979年) 此階段水稻矮稈代替高稈,單季改雙季。主要病蟲以三化螟、二化螟、稻飛虱、稻化螟、稻縱卷葉螟、粘蟲、稻瘟病、紋枯病、病毒病、白葉枯病為主。水稻三化螟由于推廣珍珠矮等早稻品種,螟害急劇上升。每隔3~5a重發生1次,尤以1974年螟害相當嚴重,一般白穗率50%~80%,嚴重的絕收。燈下誘殺蟲量最高每晚達7 000多只。稻飛虱逐年增多,1972年大發生,一般減產10%,高的達70%以上。稻縱卷葉螟由偶發生轉變為常發性。粘蟲1970、1972、1975年都發生較重。水稻紋枯病由于水肥條件改善,為害顯著上升。
1.3 第三階段(1980年-現在) 此階段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栽培制度以雜交稻為主,農民生產積極性較高,對病蟲防治很重視,加上防治措施的改進,以及高效低毒農藥的推廣,雖然病蟲發生種類很多,但造成的災害頻率降低。水稻三化螟下降,水稻二化螟上升,也成為常發性害蟲,晚稻稻飛虱明顯減少,但早稻的白背飛虱上升。稻縱卷葉螟已成為常發性害蟲,1982、1989年大暴發。稻瘟病連續多年大發生,尤以1997年發生危害重,全縣發病面積達8 665hm2,絕收面積達2 000hm2,全縣有30多個村民小組無粒可收,主要原因是品種比較混雜,抽穗期間持續降雨。
2 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
2.1 二化螟
2.1.1 發生規律 在海拔60m以下地方發生3代;100~300m處,二、三代重疊;500m處以二代為主,少數三代;700m以上每年僅二代,萬載主要以二代為主,少數三代。二化螟幼蟲在禾兜、稻草、茭白、雜草、樹縫內等處越冬,越冬期間能轉移擴散和繼續取食。在春作田越冬的幼蟲,可蛀入紅花草、油菜、麥類、豌豆莖稈內取食,直至化蛹。2009年萬載縣植保員在茭湖鄉一段過水松木渡槽內,發現60多頭越冬代二化螟幼蟲,可見越冬場所復雜。不同越冬場所發育進度復雜,禾草中越冬要比茭白中晚10~15d化蛹,在稻草中越冬又要比在禾草中晚8~16d。二化螟第一代多發生,二代次之,三代發生少。一代發蛾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卵主要產于秧田、早栽早稻田,其次是中、遲栽早稻田。初孵幼蟲3~4d開始出現枯鞘,7~10d出現枯鞘高峰,幼蟲2齡后開始出現枯心苗,3齡開始轉株為害。一頭幼蟲轉株為害,一般可造成2~4根枯心。分蘗前期出現枯心,因對稻株有一定補償作用,故所造成的損失不完全成正比。據測定:當枯心率達5%時,約減產2.5%;枯心率達10%~20%時,減產3.4%~5.7%。不同產卵場所,對幼蟲存活有很大關系,秧田帶蟲死亡75%,帶卵存活50%。本田產卵存活80%。二代二化螟,發生在7月初至7月中旬,螟娥主要產卵于中、遲熟早稻和一晚田和二晚秧田,特別是集中在插花一晚田中產卵。
2.1.2 防治對策 (1)防治標準:分蘗期枯鞘蔸8%以上或蟲傷株率達1%以上,應打藥防治。(2)防治策略:“狠治第一代,巧治第二代”,做好冬前與早春基數調查,重視田間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相結合,加強預測預報,以準確掌握螟蟲發生消長動態,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稻螟蟲危害。(3)防治藥劑: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30g,或40%三唑磷乳油150g,或72%丙溴磷乳油75g,對水40kg噴霧。
2.2 稻飛虱 稻飛虱種類很多,對水稻危害大的主要是褐飛虱、白背飛虱,近幾年來成為主要水稻害蟲,萬載縣晚稻發生面積達13 357hm2以上。
2.2.1 褐飛虱
2.2.1.1 發生規律 在江西一般不能越冬,但冬暖年份在贛南可找到越冬個體。全省各地初次蟲源均是隨西南氣流,從褐飛虱熱帶終年繁殖區自南向北遷飛來的,多數年份4月下旬至5月上旬遷入,少數年份5月下旬、6月上旬遷入,飛虱遷入期間早遲對全年發生數量,影響極大。褐飛虱在萬載地區1a發生6代,以第三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為害早稻,以第五代在9月下旬危害晚稻。褐飛虱喜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6~28℃。高溫對飛虱有一定影響,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氣溫高,稻田中飛虱數量自然下降。
2.2.1.2 防治對策 (1)防治策略:“壓前控后”。優先選用對天敵相對安全的藥劑品種,于低齡若蟲高峰期對莖基部粗水噴霧施藥。稻飛虱傳播的水稻病毒病發生區,重點在秧田期和本田初期控制稻飛虱,預防或減輕病毒病。(2)防治標準:早稻孕穗、抽穗期間,每100蔸達到300~500只。(3)防治藥劑:抓住若蟲2~3齡高峰期,使用農藥主要有吡蟲啉、撲虱靈、吡蚜酮。endprint
2.2.2 白背飛虱 溫度對白背飛虱種群生長發育影響最大,20~30℃適于白背飛虱生長發育,以25~28℃為最適溫度。30℃以上和20℃以下,對其不利。防治對策參照褐飛虱。
2.3 稻縱卷葉螟
2.3.1 發生規律 1a發生6代,以二代為害早稻穗期(6月中、下旬),三代為害一晚,四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害二晚穗期。部分年份,五代對生長青綠的中、遲熟二晚也會產生一定危害。初次侵入蟲源是外地遷入,通過在本地繁殖,第二代與外遷蟲源一起為害早稻穗期。氣候是影響稻縱卷葉螟主要因素。一般螟蛾盛發期,如遇降雨天氣發生量多。
2.3.2 防治對策 (1)防治策略:狠抓穗期二、四代防治,挑治一般世代;(2)防治指標:每100叢有新苞10~15只或低齡幼蟲15~20條。(3)防治藥劑:阿維菌素、甲維鹽、殺蟲雙、丙溴磷。
2.4 稻瘟病
2.4.1 發生規律 過去僅局部山區二晚和部分老發區,近年來主要發生在早稻,發生區域明顯擴大。這主要是2個因素:一是生產水平提高,二是品種生育期提早。早稻抽穗期在6月中、下旬,此時正處梅雨季節,因此破口抽穗期極易感染,據接種試驗,抽穗當天,侵染平均達80%,3d達到50%,7月天基本不感染。有雨水、露水時,稻瘟病感染高;在干旱、少雨的情況下,感染率低。
2.4.2 防治對策 (1)防治策略:“抓兩頭,控中間”。“抓兩頭”是指抓好秧田期苗瘟的防治和孕穗末抽穗初穗頸瘟防治,“控中間”即對葉瘟發生期出現的以急性病斑為主的中心病團田塊進行挑治。(2)防治藥劑:三環唑、稻瘟靈、春雷霉素。
2.5 水稻紋枯病
2.5.1 發生規律 水稻紋枯病為高產地普發性病害,對產量影響極大。溫度是決定此病在早稻上發生遲早和晚稻上終止早遲的主要因素。氣溫22℃,相對濕度在97%以上時開始發病。氣溫25~31℃和飽和濕度是水稻紋枯病流行的有利條件。每年6月中、下旬,正是萬載的梅雨季節,同時當地的氣溫穩定在25℃以上,高溫、高濕的氣象條件與水稻破口孕穗期相吻合,極有利于水稻紋枯病的蔓延和流行。
2.5.2 防治對策 (1)防治策略: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結合適時施藥的綜合防治技術。選用抗病良種、抓好以肥水管理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是防病的關鍵措施之一。播前清潔田塊,插秧前打撈混雜于“浪渣”中的菌核;貫徹“前淺、中曬、后濕潤”的灌溉原則;另外,注意氮、磷、鉀肥料的合理搭配施用,有條件的地方,以農家肥為主。化學氮肥應早施,切忌水稻生長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2)防治指標:一般在水稻分蘗末期叢發病率達15%,或拔節到孕穗期叢發病率達20%的田塊,需要用藥防治。(3)防治藥劑:藥劑選用20%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50g/667m2,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g/667m2,或20%井岡·蠟芽菌懸浮劑100mL兌水45kg噴霧。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