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成等
摘 要:對臨夏皮胎果幼樹通過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均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抽生枝長分別較對照縮短30.5%、2.6%和15.0%,中短枝比率分別較對照高出16.7、11.7和12.4個百分點,花芽比率分別較對照高出13.9、8.2和7.4個百分點。用y=2.3816+0.2913x預估臨夏皮胎果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
關鍵詞:臨夏皮胎果;幼樹;促花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04-02
臨夏皮胎果(Pyrus sinkjorgensis Yü)為甘肅省特有梨樹品種、甘肅省林木良種,是甘肅“十大名果”之一,屬秋子梨系統(Pyrus ussuriensis Maxim.),處于梨屬植物分布的上限。臨夏皮胎果具有喜陰濕、耐寒、抗病蟲害等特點,其果實具有極高的熱能(7.45kJ/g),糖、酸、維生素C含量與蘭州軟兒梨相當,是當地退耕還林的主要鄉土經濟林造林樹種,現已成為甘肅西南部冷涼性濕潤、半濕潤區的特色林果產品。截至2013年底,臨夏州發展臨夏皮胎果的種植面積達21 507hm2(其中掛果面積610 133hm2),其中5a生以下幼樹11 247hm2。關于臨夏皮胎果育苗、栽培、管理等研究已有報道,但對臨夏皮胎果幼樹促花技術缺乏研究,在國內有關資料中尚未見報道。為此,筆者對臨夏皮胎果幼樹通過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以促使其早結果、早受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點概況 試驗點設在甘肅省臨夏縣漫路鄉牟家河村夏家,地理坐標為北緯35°26.806′,東經103°09.482′。海拔2 084m,陽坡下部,水平臺。氣候屬溫涼半濕潤區,年平均氣溫6.0℃,極端高溫33.6℃,極端低溫
-27.8℃,≥10℃積溫1 998℃,年日照時數2 338h,無霜期152d,年降水量721mm。土壤為壚土,土層較厚,土壤肥力中等,pH值7.8,無灌水條件。前茬作物為款冬花。
1.2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5a生臨夏皮胎果樹,造林株行距3m×4m,保存率100%,2012年開始掛果,常規管理。選擇樹齡、枝齡基本一致的樹或枝作為試驗材料。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環剝(對強旺樹大枝上的韌皮剝去1圈,剝皮寬度2~3mm,為被剝枝干直徑的1/10左右,剝后用紙或塑料條包扎覆蓋傷口)、拉枝(將骨干枝基角拉成80~90°,拉枝后枝條長放不剪)、土施多效唑(每株樹樹冠下均勻撒施1.5g/3m2)和對照(讓枝條任意生長)4種處理,單株小區,5次重復。每株供試樹環剝2枝、拉枝2枝,土施多效唑與對照每株樹均選同樣枝條2枝,并在供試樹供試主干環剝處或枝條基部用紅漆進行標記。2013年5月中旬布設。臨夏皮胎果管理為常規管理。
1.4 取樣及統計分析方法 第2年春季萌動期(4月上旬),調查每個供試樹供試枝枝組上抽生枝數、枝長、花芽數,單枝總芽數僅調查環剝、拉枝Ⅰ重復供試枝組。應用果樹研究法中隨機區組設計方差分析方法,對皮胎果枝長、枝數、芽數、花芽數及比率進行方差分析和F檢驗,用LSD法檢驗其差異顯著程度,用回歸方法對枝長與單枝總芽數進行回歸分析和t檢驗[1]。
2 結果與分析
2.1 用枝長預測單枝總芽數
2.1.1 預測數學模型建立 根據單枝總芽數與枝長的實際關系,分別以枝長(x)為自變量、單枝總芽數(y)為依變量,選用直線y=a+bx回歸模型[1],將實測的20組單枝總芽數與枝長數據通過計算機計算回歸,得到單枝總芽數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
2.1.2 回歸系數顯著性分析 t=r[(n-2)/(1-r2)]1/2=13.515>t0.01=2.878,回歸系數非常顯著。說明皮胎果的單枝總芽數受其枝長制約,即單枝總芽數可以用枝長進行估計。
2.1.3 預測數學模型預估誤差及精度 用直線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預估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故y=2.3816+0.2913x預測數學模型可在臨夏皮胎果科研、調查以及生產中推廣應用。
2.2 不同促花措施對枝的影響 試驗結果列入表1,表1中除環剝、拉枝Ⅰ重復單枝總芽數為調查數據外,其余單枝總芽數均為用y=2.3816+0.2913x計算數據。由表1可知,各處理間枝長(F枝長=31.86>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環剝與拉枝、拉枝與對照差異極顯著,環剝與土施多效唑、拉枝與土施多效唑、土施多效唑與對照差異顯著,環剝與對照差異不顯著,由大到小排序為對照、環剝、土施多效唑和拉枝,分別較對照縮短2.6%、15.0%和30.5%。總枝數(F總枝數=2.35
F中短枝數占總枝數比率=11.61>F0.01=5.95)差異均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除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與對照間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均無顯著差異,中短枝數排序為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對照,中短枝數占總枝數比率排序為拉枝>土施多效唑>環剝>對照,依次較對照高出16.7、12.4和11.7個百分點。
2.3 不同促花措施對芽的影響 各處理間,總芽數(F總芽數=15.64>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除環剝、對照、土施多效唑與拉枝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均無顯著差異,其排序為環剝>對照>土施多效唑>拉枝。花芽數(F花芽數=8.94>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附表),除環剝與對照、拉枝與對照間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差異均不顯著,其排序為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對照。花芽數占總芽數比率(F花芽數占總芽數比率=20.77>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拉枝與對照間差異極顯著,拉枝與土施多效唑、環剝與對照、土施多效唑與對照間差異顯著,拉枝與環剝、環剝與土施多效唑間差異不顯著,其排序為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對照,依次較對照高出13.9、8.2和7.4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3種促花措施都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促進早果早豐,其中以拉枝最佳,環剝、土施多效唑次之,對照最差。這與盧立華等[2]對3a生蘋果梨幼樹環剝、黃細庚[3]對4a生黃花梨噴施多效唑和李雄等[4]對蘋果梨幼樹拉枝研究結果一致。
3 小結及討論
(1)用直線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預估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可在臨夏皮胎果科研、調查以及生產中推廣應用。(2)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都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促進早果、早豐,其中以拉枝最佳,環剝、土施多效唑次之,對照最差。
參考文獻
[1]華中農學院.果樹研究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37-139,193-226.
[2]盧立華,武澤民,宋海森,等.蘋果梨樹環剝效應試驗[J].北方園藝,2009(8).
[3]黃細庚.多效唑在黃花梨幼樹上應用效果初探[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1999(1).
[4]李雄,吳鮮亮.蘋果梨幼樹拉枝效應的研究[J].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89(2). (責編:張宏民)
摘 要:對臨夏皮胎果幼樹通過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均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抽生枝長分別較對照縮短30.5%、2.6%和15.0%,中短枝比率分別較對照高出16.7、11.7和12.4個百分點,花芽比率分別較對照高出13.9、8.2和7.4個百分點。用y=2.3816+0.2913x預估臨夏皮胎果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
關鍵詞:臨夏皮胎果;幼樹;促花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04-02
臨夏皮胎果(Pyrus sinkjorgensis Yü)為甘肅省特有梨樹品種、甘肅省林木良種,是甘肅“十大名果”之一,屬秋子梨系統(Pyrus ussuriensis Maxim.),處于梨屬植物分布的上限。臨夏皮胎果具有喜陰濕、耐寒、抗病蟲害等特點,其果實具有極高的熱能(7.45kJ/g),糖、酸、維生素C含量與蘭州軟兒梨相當,是當地退耕還林的主要鄉土經濟林造林樹種,現已成為甘肅西南部冷涼性濕潤、半濕潤區的特色林果產品。截至2013年底,臨夏州發展臨夏皮胎果的種植面積達21 507hm2(其中掛果面積610 133hm2),其中5a生以下幼樹11 247hm2。關于臨夏皮胎果育苗、栽培、管理等研究已有報道,但對臨夏皮胎果幼樹促花技術缺乏研究,在國內有關資料中尚未見報道。為此,筆者對臨夏皮胎果幼樹通過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以促使其早結果、早受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點概況 試驗點設在甘肅省臨夏縣漫路鄉牟家河村夏家,地理坐標為北緯35°26.806′,東經103°09.482′。海拔2 084m,陽坡下部,水平臺。氣候屬溫涼半濕潤區,年平均氣溫6.0℃,極端高溫33.6℃,極端低溫
-27.8℃,≥10℃積溫1 998℃,年日照時數2 338h,無霜期152d,年降水量721mm。土壤為壚土,土層較厚,土壤肥力中等,pH值7.8,無灌水條件。前茬作物為款冬花。
1.2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5a生臨夏皮胎果樹,造林株行距3m×4m,保存率100%,2012年開始掛果,常規管理。選擇樹齡、枝齡基本一致的樹或枝作為試驗材料。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環剝(對強旺樹大枝上的韌皮剝去1圈,剝皮寬度2~3mm,為被剝枝干直徑的1/10左右,剝后用紙或塑料條包扎覆蓋傷口)、拉枝(將骨干枝基角拉成80~90°,拉枝后枝條長放不剪)、土施多效唑(每株樹樹冠下均勻撒施1.5g/3m2)和對照(讓枝條任意生長)4種處理,單株小區,5次重復。每株供試樹環剝2枝、拉枝2枝,土施多效唑與對照每株樹均選同樣枝條2枝,并在供試樹供試主干環剝處或枝條基部用紅漆進行標記。2013年5月中旬布設。臨夏皮胎果管理為常規管理。
1.4 取樣及統計分析方法 第2年春季萌動期(4月上旬),調查每個供試樹供試枝枝組上抽生枝數、枝長、花芽數,單枝總芽數僅調查環剝、拉枝Ⅰ重復供試枝組。應用果樹研究法中隨機區組設計方差分析方法,對皮胎果枝長、枝數、芽數、花芽數及比率進行方差分析和F檢驗,用LSD法檢驗其差異顯著程度,用回歸方法對枝長與單枝總芽數進行回歸分析和t檢驗[1]。
2 結果與分析
2.1 用枝長預測單枝總芽數
2.1.1 預測數學模型建立 根據單枝總芽數與枝長的實際關系,分別以枝長(x)為自變量、單枝總芽數(y)為依變量,選用直線y=a+bx回歸模型[1],將實測的20組單枝總芽數與枝長數據通過計算機計算回歸,得到單枝總芽數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
2.1.2 回歸系數顯著性分析 t=r[(n-2)/(1-r2)]1/2=13.515>t0.01=2.878,回歸系數非常顯著。說明皮胎果的單枝總芽數受其枝長制約,即單枝總芽數可以用枝長進行估計。
2.1.3 預測數學模型預估誤差及精度 用直線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預估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故y=2.3816+0.2913x預測數學模型可在臨夏皮胎果科研、調查以及生產中推廣應用。
2.2 不同促花措施對枝的影響 試驗結果列入表1,表1中除環剝、拉枝Ⅰ重復單枝總芽數為調查數據外,其余單枝總芽數均為用y=2.3816+0.2913x計算數據。由表1可知,各處理間枝長(F枝長=31.86>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環剝與拉枝、拉枝與對照差異極顯著,環剝與土施多效唑、拉枝與土施多效唑、土施多效唑與對照差異顯著,環剝與對照差異不顯著,由大到小排序為對照、環剝、土施多效唑和拉枝,分別較對照縮短2.6%、15.0%和30.5%。總枝數(F總枝數=2.35
F中短枝數占總枝數比率=11.61>F0.01=5.95)差異均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除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與對照間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均無顯著差異,中短枝數排序為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對照,中短枝數占總枝數比率排序為拉枝>土施多效唑>環剝>對照,依次較對照高出16.7、12.4和11.7個百分點。
2.3 不同促花措施對芽的影響 各處理間,總芽數(F總芽數=15.64>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除環剝、對照、土施多效唑與拉枝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均無顯著差異,其排序為環剝>對照>土施多效唑>拉枝。花芽數(F花芽數=8.94>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附表),除環剝與對照、拉枝與對照間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差異均不顯著,其排序為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對照。花芽數占總芽數比率(F花芽數占總芽數比率=20.77>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拉枝與對照間差異極顯著,拉枝與土施多效唑、環剝與對照、土施多效唑與對照間差異顯著,拉枝與環剝、環剝與土施多效唑間差異不顯著,其排序為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對照,依次較對照高出13.9、8.2和7.4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3種促花措施都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促進早果早豐,其中以拉枝最佳,環剝、土施多效唑次之,對照最差。這與盧立華等[2]對3a生蘋果梨幼樹環剝、黃細庚[3]對4a生黃花梨噴施多效唑和李雄等[4]對蘋果梨幼樹拉枝研究結果一致。
3 小結及討論
(1)用直線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預估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可在臨夏皮胎果科研、調查以及生產中推廣應用。(2)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都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促進早果、早豐,其中以拉枝最佳,環剝、土施多效唑次之,對照最差。
參考文獻
[1]華中農學院.果樹研究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37-139,193-226.
[2]盧立華,武澤民,宋海森,等.蘋果梨樹環剝效應試驗[J].北方園藝,2009(8).
[3]黃細庚.多效唑在黃花梨幼樹上應用效果初探[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1999(1).
[4]李雄,吳鮮亮.蘋果梨幼樹拉枝效應的研究[J].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89(2). (責編:張宏民)
摘 要:對臨夏皮胎果幼樹通過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均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抽生枝長分別較對照縮短30.5%、2.6%和15.0%,中短枝比率分別較對照高出16.7、11.7和12.4個百分點,花芽比率分別較對照高出13.9、8.2和7.4個百分點。用y=2.3816+0.2913x預估臨夏皮胎果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
關鍵詞:臨夏皮胎果;幼樹;促花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04-02
臨夏皮胎果(Pyrus sinkjorgensis Yü)為甘肅省特有梨樹品種、甘肅省林木良種,是甘肅“十大名果”之一,屬秋子梨系統(Pyrus ussuriensis Maxim.),處于梨屬植物分布的上限。臨夏皮胎果具有喜陰濕、耐寒、抗病蟲害等特點,其果實具有極高的熱能(7.45kJ/g),糖、酸、維生素C含量與蘭州軟兒梨相當,是當地退耕還林的主要鄉土經濟林造林樹種,現已成為甘肅西南部冷涼性濕潤、半濕潤區的特色林果產品。截至2013年底,臨夏州發展臨夏皮胎果的種植面積達21 507hm2(其中掛果面積610 133hm2),其中5a生以下幼樹11 247hm2。關于臨夏皮胎果育苗、栽培、管理等研究已有報道,但對臨夏皮胎果幼樹促花技術缺乏研究,在國內有關資料中尚未見報道。為此,筆者對臨夏皮胎果幼樹通過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等促花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以促使其早結果、早受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點概況 試驗點設在甘肅省臨夏縣漫路鄉牟家河村夏家,地理坐標為北緯35°26.806′,東經103°09.482′。海拔2 084m,陽坡下部,水平臺。氣候屬溫涼半濕潤區,年平均氣溫6.0℃,極端高溫33.6℃,極端低溫
-27.8℃,≥10℃積溫1 998℃,年日照時數2 338h,無霜期152d,年降水量721mm。土壤為壚土,土層較厚,土壤肥力中等,pH值7.8,無灌水條件。前茬作物為款冬花。
1.2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5a生臨夏皮胎果樹,造林株行距3m×4m,保存率100%,2012年開始掛果,常規管理。選擇樹齡、枝齡基本一致的樹或枝作為試驗材料。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環剝(對強旺樹大枝上的韌皮剝去1圈,剝皮寬度2~3mm,為被剝枝干直徑的1/10左右,剝后用紙或塑料條包扎覆蓋傷口)、拉枝(將骨干枝基角拉成80~90°,拉枝后枝條長放不剪)、土施多效唑(每株樹樹冠下均勻撒施1.5g/3m2)和對照(讓枝條任意生長)4種處理,單株小區,5次重復。每株供試樹環剝2枝、拉枝2枝,土施多效唑與對照每株樹均選同樣枝條2枝,并在供試樹供試主干環剝處或枝條基部用紅漆進行標記。2013年5月中旬布設。臨夏皮胎果管理為常規管理。
1.4 取樣及統計分析方法 第2年春季萌動期(4月上旬),調查每個供試樹供試枝枝組上抽生枝數、枝長、花芽數,單枝總芽數僅調查環剝、拉枝Ⅰ重復供試枝組。應用果樹研究法中隨機區組設計方差分析方法,對皮胎果枝長、枝數、芽數、花芽數及比率進行方差分析和F檢驗,用LSD法檢驗其差異顯著程度,用回歸方法對枝長與單枝總芽數進行回歸分析和t檢驗[1]。
2 結果與分析
2.1 用枝長預測單枝總芽數
2.1.1 預測數學模型建立 根據單枝總芽數與枝長的實際關系,分別以枝長(x)為自變量、單枝總芽數(y)為依變量,選用直線y=a+bx回歸模型[1],將實測的20組單枝總芽數與枝長數據通過計算機計算回歸,得到單枝總芽數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
2.1.2 回歸系數顯著性分析 t=r[(n-2)/(1-r2)]1/2=13.515>t0.01=2.878,回歸系數非常顯著。說明皮胎果的單枝總芽數受其枝長制約,即單枝總芽數可以用枝長進行估計。
2.1.3 預測數學模型預估誤差及精度 用直線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預估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故y=2.3816+0.2913x預測數學模型可在臨夏皮胎果科研、調查以及生產中推廣應用。
2.2 不同促花措施對枝的影響 試驗結果列入表1,表1中除環剝、拉枝Ⅰ重復單枝總芽數為調查數據外,其余單枝總芽數均為用y=2.3816+0.2913x計算數據。由表1可知,各處理間枝長(F枝長=31.86>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環剝與拉枝、拉枝與對照差異極顯著,環剝與土施多效唑、拉枝與土施多效唑、土施多效唑與對照差異顯著,環剝與對照差異不顯著,由大到小排序為對照、環剝、土施多效唑和拉枝,分別較對照縮短2.6%、15.0%和30.5%。總枝數(F總枝數=2.35
F中短枝數占總枝數比率=11.61>F0.01=5.95)差異均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除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與對照間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均無顯著差異,中短枝數排序為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對照,中短枝數占總枝數比率排序為拉枝>土施多效唑>環剝>對照,依次較對照高出16.7、12.4和11.7個百分點。
2.3 不同促花措施對芽的影響 各處理間,總芽數(F總芽數=15.64>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除環剝、對照、土施多效唑與拉枝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均無顯著差異,其排序為環剝>對照>土施多效唑>拉枝。花芽數(F花芽數=8.94>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附表),除環剝與對照、拉枝與對照間差異顯著外,其余兩兩間差異均不顯著,其排序為環剝>拉枝>土施多效唑>對照。花芽數占總芽數比率(F花芽數占總芽數比率=20.77>F0.01=5.95)差異極顯著,經多重比較,拉枝與對照間差異極顯著,拉枝與土施多效唑、環剝與對照、土施多效唑與對照間差異顯著,拉枝與環剝、環剝與土施多效唑間差異不顯著,其排序為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對照,依次較對照高出13.9、8.2和7.4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3種促花措施都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促進早果早豐,其中以拉枝最佳,環剝、土施多效唑次之,對照最差。這與盧立華等[2]對3a生蘋果梨幼樹環剝、黃細庚[3]對4a生黃花梨噴施多效唑和李雄等[4]對蘋果梨幼樹拉枝研究結果一致。
3 小結及討論
(1)用直線預測數學模型y=2.3816+0.2913x預估單枝總芽數,其平均相對誤差僅為0.01%,預估精度達到99.99%,可在臨夏皮胎果科研、調查以及生產中推廣應用。(2)拉枝、環剝、土施多效唑都有利于抑制營養生長,顯著提高中短枝比率和花芽比率,促進早果、早豐,其中以拉枝最佳,環剝、土施多效唑次之,對照最差。
參考文獻
[1]華中農學院.果樹研究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37-139,193-226.
[2]盧立華,武澤民,宋海森,等.蘋果梨樹環剝效應試驗[J].北方園藝,2009(8).
[3]黃細庚.多效唑在黃花梨幼樹上應用效果初探[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1999(1).
[4]李雄,吳鮮亮.蘋果梨幼樹拉枝效應的研究[J].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89(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