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娜
摘要:貝多芬的32首奏鳴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當屬《月光奏鳴曲》。彈奏這首作品的關鍵,不僅在于掌握一般意義上的技巧,更需要對樂曲有宏觀控制能力。三個樂章具有整體上的連貫性,演奏時情緒轉換、氣息控制和速度處理等不可脫離特定要求。
關鍵詞:貝多芬 《月光奏鳴曲》 鋼琴演奏
貝多芬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亦稱《月光奏鳴曲》,作于1801年,接近他創作的成熟期。彈奏這首作品,處理的關鍵,不僅要掌握一般意義上的技巧,更需要對樂曲有宏觀控制能力。三個樂章具有整體上的連貫性,演奏時情緒轉換、氣息控制和速度處理等不可脫離特定的要求。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32首奏鳴曲中的第14首,也是他眾多音樂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民間廣為流傳,這首樂曲是貝多芬在明月之夜寫給一個素不相識的盲人女孩的,故名《月光曲》,其實并無根據,疑為杜撰。據說,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貝多芬的這首《月光奏鳴曲》,夜晚去費爾伐里斯吉特湖劃船,夜景襯托得月光如夢似幻,使詩人腦海浮現貝多芬第一樂章的旋律。于是,詩人在著名音樂雜志上發表了詩情畫意的感想:貝多芬樂曲的第一樂章,使他聯想起瑞士疏森湖上閃耀的月光倒影,一如湖面上蕩漾的小船。于是,詩人便給這首樂曲加上“月光”這一標題。
貝多芬的這首鋼琴奏鳴曲,因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詩意的解讀而更為著名。但筆者以為,以“月光”為題不盡恰切,因“月光”展開聯想容易使人對樂曲的理解陷入誤區。
1801年貝多芬創作這首樂曲,當時他正患得患失于一段熾熱的愛情。貝多芬對朱麗葉小姐一見傾心,陷入熱戀。而朱麗葉情感奔放,缺乏專一,同時與貝多芬及另一些傾慕者巧妙周旋。1802年初朱麗葉突然宣布結婚的消息,但新郎并非貝多芬。而貝多芬此前一直堅信,他與朱麗葉是彼此深愛的,無情的結局對他造成巨大的情感打擊。貝多芬與友人的通信以及他在1802年10月寫的《海里根遺囑》,包括此曲在1802年初出版時題獻的對象為朱麗·圭奇賈迪伯爵小姐,均可印證這一點。貝多芬曾標記該曲為“幻想曲式奏鳴曲”,可見人們關于他將情感挫敗后的內心感觸宣泄在這首鋼琴曲中的揣測不無道理。
筆者則以為,不必過于強調這首樂曲的傳奇色彩,將其局限為貝多芬對戀人深情而絕望的傾訴。其實樂曲更側重于表現內心感受,記錄描述的色彩則很淡。第一樂章中壓抑的感受醞釀著預示的悲情;第二樂章有片刻的喘息,之后迎來悲情爆發的第三樂章。羅曼·羅蘭稱此曲:“表現的痛苦與憤怒已經超越了愛情”;安·魯賓斯坦認為第一樂章的升c小調暗示樂曲的悲劇性質,第三樂章則是暴風雨般、充滿熱情的;車爾尼聽過貝多芬的彈奏,他的見解無疑更客觀:第一樂章在氣氛上應該表現出有如從遙遠彼方傳來悲嘆與傾訴的精靈的歌聲一般,第二樂章不能忽略了溫暖與舒暢的情緒,第三樂章表現了貝多芬熱情、感情奔流、激昂的一面。
從曲式結構看,《月光奏鳴曲》打破了奏鳴曲套曲常用的模式,以持續的柔板代替了快板。彈奏第一樂章有三個難點:對三連音的控制;要求同一只手做出兩種不同的力度,即訓練右手同時彈出較強的高音旋律和較弱的中聲部三連音;要求氣息能貫穿始終。其中第三點最關鍵。因為這首曲子要以“氣”彈奏,而非僅簡單掌握技巧就能彈好。樂曲在分句時要保持氣息的連貫性,不拖氣。至樂句結尾速度不變,到大的樂段結束處才可漸慢。劃分樂句要依據音樂的發展和曲式結構來定。
在演奏中,第一樂章要把音彈得深沉一些,這樣更有助于表現最深刻的悲痛或是來自遙遠傾吐般的感情。如果彈得月光般虛幻而迷離,就完全背離了作曲家的本意。第一樂章在美妙和諧的音符下掩藏的是悲劇性小調,表現的是陰郁的內心感受。應力求表現內在多于外在,表現心情而非描摹景色。
第二樂章是采用三拍子的小快板,似小步舞曲。整體優雅輕盈,與中段有些惶惶忽忽的情緒結合得十分和諧。曲調顯示一種小步舞曲般的明亮溫柔,優美、隨想式的音型靈活而典雅。李斯特“兩側深谷間的一朵小花” 的巧妙比喻,是極為形象靈動的。因此,筆者認為第二樂章適合讓人在情緒上放松些,掌握速度是學習這一樂章的難點。涅高茲要求他的學生第二樂章不要彈得太快,避免將慰藉的情調彈成消遣作樂的小諧謔曲。這一樂章的風格典雅純潔,速度快一點或慢一點均可,不必太拘于細節,應重在對音樂情緒與感覺的體會與把握。
第三樂章是激動不安的快板,羅曼·羅蘭將它理解為“心靈的力終于征服了痛苦,流芳百世的爆發……夜晚強烈的暴風雨……內心巨大震蕩的畫面”。第三樂章要表現的是悲劇的結果,以狂暴突進的方式、鋼鐵般的節奏進行。如果把這個樂章里憤怒的激情、搏斗的力量看做在第一樂章里被抑制的悲痛終于爆發,就可以加深對第一樂章的理解。
縱觀整個貝多芬的這首《月光奏鳴曲》,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理解和處理:一開始是悲劇的預兆,中間是暴風雨的前夕,最后是悲劇結果——無結果的愛情。當然,對每一個具體的音樂作品,演奏者都可有自己的的理解、演繹,并能使聽眾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浮想聯翩,這樣的演奏就是有創造性的、成功的。但需強調的是,演奏者對作品發揮想象力再創造,必須以不背離作曲家意愿、提示和樂曲風格為前提。
參考文獻:
[1][俄]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M].汪啟璋,吳佩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俄]克里姆遼夫.論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M].丁逢晨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
[3][法]羅曼·羅蘭.音樂散文集[M].冷杉,代紅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
[4][奧]卡爾·車爾尼.貝多芬鋼琴作品的正確演釋[M].張奕明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5]冼勁松.從演奏與教學角度簡析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3).
[6]張軼婷.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風格特征淺析[J].藝術教育,2008,(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