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劉萍
摘要:民生問題是當前政府重點關注內容,消費是反映民生問題的主要部分。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將GDP的增長率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追求GDP快速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和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日益凸顯,亦進一步影響消費,長此以往將不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健康發展。此外,一直以來,我國投資、進出口對中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均高于消費,但近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擴大消費及內需是當前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消費;投資;進出口;收入關系基于消費的重要作用,引起筆者對消費與收入關系的思考,究竟廣東省居民收入與消費結構有何聯系?居民收入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影響機制是什么?應該采取什么措施解決收入分配和促進消費結構合理化?本文結合廣東省實際數據,通過建立消費-收入二元線性回歸模型,引入持久性收入、暫時性收入等變量指標,對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對消費需求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一、相關研究回顧
國內外學者認為:一國或某一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與其消費需求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認為, 消費者的收入分為持久性收入和暫時性收入兩種, 持久性收入是消費者可以預期的、穩定的、具有常規性質的收入, 暫時性收入是非連續的、波動的、帶有偶然性質的收入,消費者的消費支出由其持久性收入決定的; 在短期內, 持久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高于暫時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 短期邊際消費傾向總是低于長期邊際消費傾向。在國內學者中,戴曉鵬(2009)基于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對鄭州近10年來的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和收入水平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鄭州市城鄉居民當期絕對收入水平對當期消費支出水平有顯著的影響,絕對收入水平提高可以有效擴大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杜大琳(2007)根據凱恩斯絕對消費理論對1978-1998 年我國農村居民的當期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當期收入水平不是影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絕對因素,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支出還受到前期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變化的影響。上述研究都是主要分析即期收入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
二、對廣東情況進行實證研究分析
根據弗里德曼持久性收入理論,影響居民消費支出的收入因素有暫時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兩種,參考對持久性收入與農村消費支出的相關研究,本文建立一個關于廣東城鄉居民消費支出與收入水平的二元線性模型,模型方程可表示如下:
ct=ayp+bym+u (1)
其中 ct是被解釋變量,表示廣東城鎮(農村)居民的當期消費性支出,yp與ym是解釋變量,yp表示廣東城鎮(農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ym表示廣東城鎮(農村)居民的暫時性收入,yp與
ym共同構成城鄉居民當年的可支配收入yt。而根據弗里德曼的統計方法,yp的估計方法為城鄉居民三年內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數:即yp (yt+yt-1+yt-2)/3,根據上文論述,ym= yt-yp,u 為方程的誤差項。a和b分別為兩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影響系數的估計參數。
ct可以分別根據廣東統計年鑒中的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人均生活性消費支出指標來計算,yt則可分別根據廣東統計年鑒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消費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來計算。分別結合 1992-2011年間廣東城鎮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和收入水平的實證數據可以對方程(1)進行OLS回歸估計,方程的估算結果分別如表1、表2所示。
表1:廣東省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與收入水平二元回歸結果
表2:廣東省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與收入水平二元回歸結果
無論是廣東城鎮還是農村的模型,兩個解釋變量的估計參數為正而且都通過了T 檢驗,而且模型的R 方值都在90% 附近,說明收入水平是影響廣東城鎮及農村居民當期消費支出變動的主要因素。
模型說明:持久性收入每增加(或減少)1元,會引起廣東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加(減少)0.766704元,會引起廣東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加(減少)元0.589743;暫時性收入每增加(或減少)
1元,會引起廣東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加(減少)0.623635元,會引起廣東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加(減少)1.137905元。 經濟解釋:由于農民收入相對較低且不穩定,消費主要傾向于臨時性消費,消費支出多由暫時性收入決定,當暫時性收入增加時,農民消費的需求和欲望會增加。而城鎮居民由于收入穩定,但生活壓力相對較大,消費主要集中于房子、教育等,因此消費更多決定于長期性收入,當長期性收入增加明顯并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欲望會相應增加。
三、有關建議
一是要把提高本地區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擯棄為GDP而片面追求GDP 的數量和速度的理念和行為;二是要針對廣東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對消費支出的影響從戰略和戰術、長期和短期等多維層面和角度系統全面地采取有針對性、可行的措施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從而提高消費率;對農村居民而言,政府要通過增加對農村的投資,加快城鎮化建設,來增加收入,并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改善和提高消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