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詩慧 何婷 邢熒
摘要:中小企業是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在經濟增長、推動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發展中暴露出應對危機時能力明顯不足、經常面臨融資困難、創新能力不強、外部需求不足、甚至倒閉等風險。需要通過尋找企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從政策、創新力、管理等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
關鍵詞:揚州;中小企業;融資難;創新主體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在縣域經濟中展示著其經濟主體力量,成為促進城鄉居民就業、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推動力。“十五”時期,國家為支持與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放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進了監督管理機制,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與社會保障。揚州地方政府也完善了相應的配套管理辦法,致力于當地中小企業的長期穩步發展。但也遭遇了成本攀升、融資難等問題,如何化解這些難題是發展中必須破解的命題。
一、揚州中小企業發展的總體特征
與全國的中小企業發展歷史一樣,在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的潛在激發的雙重作用下,揚州的中小企業不論是數量還是經濟效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逐步發展為揚州的經濟主體。在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揚州的經濟發展也呈現了新的發展特點,個人成為重要的投資主體及市場主體,企業的形式也主要表現為混合所有制的中小企業。
(一)中小企業數量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截止2013年底,揚州有中小企業近四萬家,占揚州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2300多家,億元以上企業280家。中小企業實現的營業收入相當于各類企業總收入的60%左右,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上繳稅收占全部工業企業稅收總額的50%左右。
與全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相比,揚州中小企業的發展處于一個相對平穩的態勢,既沒有膨脹性的發展,也沒有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中小企業數量的增幅上來看,揚州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詳見表1。
表1 2008年~2012年揚州與全國中小企業數量及增幅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企業年鑒》及揚州市統計局官網整理。
由表1可見,2008年~2012年間,揚州中小企業的數量增加了1.24萬戶,增長率為44.9%,比同時期全國平均水平高
4.23%。五年間,每年新增的中小企業數量都在2500戶以上,增速均大于7%,除2008年外,每年的新增戶數的絕對量和增長率也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小企業在揚州市的經濟格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經濟總量已超過揚州工業總產值的70%,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
80%以上。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和促成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市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據絕大多數,已經成為成為揚州市中小企業的主體。
(二)中小企業成為解決就業困難的主渠道。中小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其業方式靈活、技術要求不高的特點已成為國有大型企業的下崗員工再就業的主要渠道,也是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初次擇業的主要目標,為城鎮75%以上的人群提供了就業崗位,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2013年
1~9月,揚州中小企業提供就業崗位13.34萬人,占用人單位提供崗位總量的99.7%。至2013年末,揚州就業總量為124.53萬人,其中在中小企業就業104萬人,占就業總量的87.5%。中小企業事實上成為解決就業困難的主渠道和社會穩定的物質保障,同時也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三)中小企業已成為最活躍的創新主體。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滌蕩,科學技術型中小企業悄然興起并迅速發展,截止2013年,揚州中小企業技改項目2700多項,技改資金總投入近400億元,同比增長46%。其自主研發的目標轉向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產品研發面向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環保、高新技術業和信息咨詢、創意設計、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隨著科技興業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承認并接受,有超過80%的新產品開發、60%的發明專利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近五年來,已開發新產品1000個、新產品銷售超前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超過20%,中小企業已成為技術進步中最活躍的創新主體,它們中的一批領軍企業依靠技術進步已逐漸成為大企業。
二、揚州中小企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發展普遍受到市場制約。揚州的中小企業行業分布相對較集中,主要密集于資金需求少、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傳統產業,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主要得益于低成本。既缺少具有知名度高、影響力較大的知名品牌,更缺乏具有帶頭引導能力的龍頭企業,市場需求嚴重制約著中小企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多年來受投資驅動型發展模式的影響,企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隨著國家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剛性壓縮,揚州的船舶、石化、光伏等行業的部分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和布局普遍受到市場制約。
(二)企業營業成本同比提高。據國家統計局揚州調查隊
2013年對全市83家小微服務業企業的監測調查顯示:全市一季度近半數小微服務業企業營業成本同比上升,56.8%的樣本企業單位營業成本同比上升。全年調查樣本中,僅有3.6%的樣本企業單位營業成本同比下降,51.8%的企業單位營業成本與上年同期持平,44.6%的企業單位營業成本同比上升。企業營業成本變動的影響因素主要是:32.5%的企業認為是原材料價格變動,27.5%的企業認為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其余企業認為是融資、廣告、研發等的變動導致成本上升。
(三)小微企業難以享受國家優惠政策 。為了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國家出臺了對小型微利企業相關減免稅政策,但從實際執行的情況看仍有明顯的局限性。據地稅部門統計,2013年揚州市只有不到20%的小微企業符合減稅條件,其主要原因是對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率優惠政策的認定條件過于苛刻。由于大部分小微企業財務核算并不規范,稅務部門對其往往執行核定征收辦法,這些最需要政策扶持的企業根本沒有稅收優惠的資格。同時,稅收優惠幅度偏小,符合優惠條件的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一年最大減稅額僅為1.5萬元左右,過低的減稅額度既缺乏吸引了,也缺少對企業的實質性幫助。
(四)融資難的問題依然突出。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因為規模偏小,其融資方式比較單一,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是很多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有統計結果顯示,揚州的中小企業采取以上兩種借貸方式融資的比例超過了50%以上。由于中小企業的行業類型受到限制,且缺乏很好的信貸證明,而各銀行的風險評估機制不同,信貸資產風險系數又沒有統一標準,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信貸時的交易成本與風險存在擔憂也就在所難免。
2013年揚州中小企業融資景氣指數分別為77.01~89.77間浮動,均處于不景氣區間;而同期相對較大企業融資景氣指數則在106.84~121之間,較中小企業其融資情況有著明顯優勢。同時,基于中小企業貸款數額較小、筆數多、風險大等因素的考慮,也是商業銀行不愿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重要原因。融資難的問題困擾著揚州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對一些技術型中小企業正在成長中,但是信用等級不高的企業影響更大。
三、揚州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
(一)以創新提高企業科技能力為核心。只有具備了完善的政策環境和全面的企業平臺,中小企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作為地方政府,除了提供切實有效的政策外,還應為中小企業搭建一個創新服務平臺,使得更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其中。同時,要提供技術支撐以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并鼓勵大型企業加強與中小企業協作配套。
中小企業本身在享受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時,應充分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支持企業科技人員在科技研發、工業設計等領域的科研項目。以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中小企業群體中,領頭型的企業應發揮示范性的作用,將精力積極投入到技術培養、創新等領域,以帶領其他中小企業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生產出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多的產品,從而提高區域企業群體的競爭力。
(二)形成區域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群 。借鑒國內外產業集群發展成功經驗,揚州政府應做好頂層設計并凝練地方產業特色,積極引導企業形成產業集群,逐步形成龍頭企業、企業集群和產業園區為主的發展格局。提升產業層次,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中小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呼應政府的設計與規劃,成為產業集聚的企業之一。同時并以產業集群為核心輻射周邊中小企業,形成各類功能完善的產業共同發展。
(三)政府發揮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政府積極、有序的引導和培育對中小企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揚州市政府應基于地方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加強與產業領導型企業的合作,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增加對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額度,用實際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專項資金應投入到有更好成長性的領域,重點支持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同時要健全并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使稅收優惠政策能真正惠于企業,降低、甚至取消不合理收費額度和地方稅種,從實質上減輕中小企業負擔。
(四)構建完善的中小企業信貸體系。融資難很大程度上由于中小企業信譽不明確,小額貸款公司、擔保機構的建立和發展,也將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金融機構應在地方政府的統籌下加強企業信貸體系建設力度,規范和加快這些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提高自身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信貸環境。銀行通過各方面的研究及調查,分析中小企業的信譽情況和發展前景,加大與中小企業見的合作,積極的向其他金融機構推薦信譽良好、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和項目,并為其提供證明,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緊缺的情況。中小企業自身也應加強自身信譽的培育,積極向金融機構提供證明自身信譽狀況的真實資料,通過信貸雙方誠實有效的溝通與對接才能增加成功貸款的可能性。
四、結語
融資困難、規劃管理不完善、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揚州中小企業的現狀,新興市場以及創新技術行業的出現,給揚州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企業應在經濟轉型中抓住機遇,在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同時積極相應政府的設計和規劃,從而提升自身在產業群中的地位并贏得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中國企業年鑒編委會.中國企業年鑒2013[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4.136-142
[2] 袁美娟等.小企業創業國際比較與我國小企業創業模式構建[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112-126
[3] 史建平.中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報告2013[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