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正第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結合社會化理論,分析大眾傳媒對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從大眾傳媒角度出發,認為應該從中學生本身特點出發,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優勢,來進行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大眾傳媒;中學生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大眾傳媒的概念
(一)大眾傳媒的概念。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在傳播途徑上有用以復制和傳播信息符號的機械和有編輯人員的報刊、電臺之類的傳播組織居間的傳播渠道,具體分為印刷媒介,包括報紙、雜志和書籍;電子媒介,包括電影、廣播和電視。”簡言之,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和雜志等面向大眾的傳播媒介。
二、大眾傳媒下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
大眾傳媒下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傳媒手段的先進和豐富,拓展了中學生的生活空間,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和及時有效的信息,擴大他們的思維空間,為他們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優越的環境。但是,另一方面,大眾媒體各種不良信息和網絡游戲,魚目混雜,傳播內容很復雜,這必然給價值觀正形成的中學生帶來消極影響,最終影響他們正常的社會化進程。
(一)大眾傳媒下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表現。(1)傳媒手段的豐富和新穎,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中學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渴望,對一切新奇事物很感興趣。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眾傳媒以其豐富和新穎的傳媒手段,如電視、電腦、QQ、MSN、電子郵箱、BBS論壇等把馬列主義、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些信息,以各種傳播方式提交給中學生查詢和運用,使信息獲取多樣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多樣性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相比以前信息傳遞具有滯后性和封閉性,大眾傳媒的廣泛運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2)大眾傳媒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助于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大眾傳媒以多種方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信息,大大豐富了它的內容,使中學生更加認識自己和社會。例如,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就以影片的形式講述了后人學習雷鋒精神的故事,以生動形象的圖文音像來傳達為人民服務的觀念,這就比單純說教更能對中學生產生感染力,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影響。(3)大眾傳媒促進了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轉變。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環境下改變了教育的方法。主要表現在:第一,多樣的傳媒信息,使教育方法轉為教育中學生如何選擇、自主學習知識,而不再是一味的“填塞”政治理論知識。第二,教育者通過多樣媒介形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吸引了學生的關注,提高了他們上課積極性。特別是QQ、MSN、電子郵箱、BBS論壇等交流工具的大量運用,給師生之間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溝通交流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實現自我發展。
(二)大眾傳媒下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極表現。(1)大眾媒介束縛了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判斷力。相較于傳統的教育是在環境相對封閉,信息環境單純的情況下進行。現代大眾傳媒的發展,促使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中學生學習知識主要依靠老師講解,然后自己再去主動消化。在大眾傳媒時代,中學生通過一些交流工具和網站,雖然可以每時每刻獲取大量知識和信息,但也使心理尚未真正成熟的中學生淹沒在庸俗、不真實的信息當中,影響他們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和判斷,如受電視商業廣告、娛樂八卦節目大肆宣揚香車美女、花園洋房、血腥暴力等影響,使他們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有逆反心理,反感思想政治課,認為它沒有用,認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已過時,令他們的選擇具有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傾向。并且每天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這些信息上面,很少有熱情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關心集體和他人利益,一切以我為中心。(2)大眾媒介加劇了權威的多元化和政治價值觀的多元化。隨著全球化影響和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們的社會在政治經濟轉型同時也促進著社會文化的轉型,社會存在具有不成熟性、多變性的特點。一方面,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更使社會的主體思想和價值觀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向,這使中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了與社會道德要求和規范不同的觀念。另一方面,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鋪天蓋地撲面而來,其中不乏一些庸俗化、媚俗化、非真實化的信息,中學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體系,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比較弱,他們容易在思想上產生混亂和迷失,導致價值觀的迷茫。這些都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3)大眾傳媒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學生人格塑造。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成熟,大眾傳媒作為商品經濟的產物,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傳播一些庸俗化、娛樂化、平庸化的信息,以此來吸引大眾的視野特別是“三觀”還不健全的中學生關注。這就造成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衍生了各種消極的現象,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追捧香車美女等。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內容過于強調集體主義,師生之間缺乏心靈的溝通,教師對學生缺乏真正的關心,忽視了中學生個人的思想動機和精神需求,這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時的幫助學生了解正確的道德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最終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三、大眾傳媒下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
(一)教育者應加強中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媒介素養就是指在了解媒介基礎之上,懂得判斷媒介信息和價值,最終使用媒介發展自己。由于身心尚未成熟,中學生在面對雍容復雜的信息時,往往判斷力不足,單純一味地相信信息所講述的內容,失去科學分析,有時在是非面前容易產生極端思想,走上歪路。因此加強中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增強他們對媒介信息的鑒別力,健康地利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一方面,父母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發揮自己豐富的社會經驗來指導孩子正確接受思想價值觀念,積極鼓勵他們多動手去實踐,增加閱歷,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真知。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網絡建設和管理,把它作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這些思想觀念的重要陣地,健全網絡立法,及時過濾垃圾信息,營造良好的文化信息。
(二)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引導中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三觀”有重要意義。首先,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功能,積極宣傳馬列主義、“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等政治價值觀。使中學生以此為標準,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其次,面對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教育者不是一味的倡導學生要遵循哪些,而是要培養他們對不同觀點的分析意識,能客觀地看待這些觀點,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
(三)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共塑健全人格。由于人格未定形的中學生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容易產生一些不好的行為,因此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來健全中學生人格的形成,最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幫助中學生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積極配合學校工作的開展。另一發面,學校也要加強課堂教育,除了灌輸政治理論知識外,還要注重文化素質教育。教育者要隨時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加強綜合素質,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最后,社會上也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關心和愛護中學生,支持學校和家庭工作的開展。公眾要敢于批判各種錯誤思潮和社會不良風氣,凈化社會環境,保障中學生有一個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2] 陳妍.論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影響力及其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