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商業銀行在管理方面有很大缺陷,不解決就會越陷越深。本文主要描述了商業銀行所存在的管理風險,針對問題的關鍵點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進而提出改進措施使商業銀行貸款制度變得更加完善。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風險防范
我國在現階段的金融制度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導,各大商業銀行的兩大主要業務是存款和貸款業務,這兩大業務是銀行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信貸資產成為商業銀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世界經濟的風云變幻,我國商業銀行也在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風險應對水平,在加強外部的監管力量的同時提高了信貸資產質量。盡管如此,我國的信貸管理水平與世界先進商業銀行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概述
(一)信貸管理的內涵
信貸管理是指商業銀行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測量工具,通過預測、分析、防范、控制和處理可能產生或者已經產生的貸款損失因素,來降低貸款風險、減少貸款損失。通過信貸管理來提高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商業銀行增強風險控制能力和損失補償能力的一種有效的經濟管理活動。
(二)信貸管理活動的現狀
首先,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使得商業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利于信貸管理工作的開展。主要表現為銀行體系內部信息共享不足,信息錄入不及時、不準確,甚至封鎖消息、提供假消息以迷惑競爭對手等。此外,工商、稅務等行政機關的信息也較為封閉,導致了國內社會信用體系遲遲沒有走入健康的軌道。其次,國內商業銀行因自身存在經營體制方面的缺陷等諸多因素,滋生了不良貸款的持續攀高。再次,國內商業銀行普遍都存在“重貸款輕管理”的傾向。商業銀行往往只是在貸款前進行一些的調查、分析、論證,以確保借款人具備一定還款能力,而忽略了放款后的管理工作,導致信貸管理中隱含了一些潛在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存在的風險問題
(一)宏觀原因
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越來越小是我國1978年的經濟改革帶來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直接代表了國民生活水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國民收入中財政相比以前減小,企業數量卻不斷增加,貸款數額也在成倍翻增;二是國家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是重大原因。經濟結構一調整,原本制定的管理策略自然也跟著調整,從而使整個體系處于被動階段,風險也在不知不覺中滋生。所以,根據我國目前的處境,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不容小視。
(二)主觀原因
第一,是企業經營管理不當和客戶信用度。一是企業和銀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企業發展的同時需要銀行在資金方面的支持。案例也表明,超過70%以上的問題貸款是由企業經營不當所致,企業的倒臺直接決定銀行的收支;二是企業為了信貸而編造謊言,拿出各種資料搪塞條款規定,由于信貸人員一時疏忽或者無言反駁,造成資金流失嚴重。
第二,我國政府為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拿出大量資金用以資助;二是經過多年的改革,國家對二級分行的貸款規模方式變為砍塊方式對商業銀行貸款發揮著大作用。
第三,是在法律上的隱患。一是法律規定不夠完善;二是法律機制的不健全,使商業銀行難以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同時也使各經濟主體行為缺少長期發展動機,資金沒有辦法增值,這是銀行信貸風險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客觀原因
第一,是信息沒有平等。貸款客戶、項目的信息無法搜集完全,引發項目的結果和評價沒有太高水準。客戶的信息對于信貸至關重要,市場的信息是貸款投放的主要導向,前提就是得有可靠準確的信息,然而信息的搜集工作沒有固定人員,所得到的信息也都是零零散散的不全信息,缺乏完整的體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就會容易造成知識誤區,加大貸款風險。
其次,是內部信用評級操作相對落后。目前,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制定了信用等級評估辦法,但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一是對受評對象沒有評估自己是否有償還能力,反而借貸大量資金用以周轉,使銀行陷入風險之中;二是現金流量缺乏;三是對沒有對行業加以解剖,了解不全面,沒有對新貸款的用途做出預測,沒有考慮發展前景。
再次,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沒有實現系統化,無法解釋原理。主要體現在:盲目聽從貸款人員的侃侃而談,沒有系統的管理。在信用風險方面,我國目前在風險量化管理方面還非常薄弱,相對落后,人員掌握的知識相對較少。
三、完善商業銀行貸款管理制度的對策
(一)堅持改善宏觀經濟環境
政府要規范政策,對政府投融資體系加以完善,使政府對公益的投資與政策性貸款有所區分,由專門的金融機構負責,減少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發生。要借助政府行政司法力量,對個人住房款、消費款加強管理,制定適當的權限。其次是將產權制度放在第一位,強化認識。要改善不斷惡化的銀企信用關系,必須采取防范措施,企業產權改革與金融產權改革就需要相互協調和相互配套。
(二)信用第一,法律之上
首先,要把信息與媒體銜接在一起便于監督。對于一些有信用度不強、存在風險的單位,考慮其所能償還能力,及時的以媒體形式告知,讓公眾了解,披露顯示。同時,對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給予解說,告知其該承擔的責任,有助于迅速重塑誠信理念,讓其看清現實。其次,要對法律知識加以強化,比如對《合同法》、《商業銀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明確規定,使逃債人員繼續承擔法律責任;要加強對中介機構、資產評估機構和信貸人員的規范管理,并且提高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對于違背職業道德的人員加大懲罰力度,以使其嚴重性。省行要提高監控能力,嚴加進行防范,對于區域貸款的存量和新增及時監測,避免失誤。
(三)對內調整,提高質量
首先對于內部需要建立一個完美的管理系統制定管理銀行體系,人員分工合理化,承擔份內的責任;二是“貸款審批制要完善”,每一步都有專業人員負責審批,分層次完成;三是“四重”的營銷策略要貫徹,加大宣傳的力度,把貸款知識傳播,切實提高貸款質量。
其次是信貸管理要嚴格,遇到情況及時告知,商討出解決方案。一是要切實將商業銀行的經營思想和經營機制進行轉變,不可死搬硬套;二是要提高信貸人員的素質與修養,需要信貸人員必須是既了解業務又能很好服務他人的復合型人才;三是同業溝通要加強,安排固定時間交流心得,互相改善不足,互補互助,共同對信貸風險進行防范;四是建立一體化體系,從上到下密不可分,補償和保全體系完善。
參考文獻:
[1]黎朝紅.完善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的對策[J].北方經濟,2006
[2]陳宏.基于風險管理的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內部控制的研究[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1)
作者簡介:邱閣飛(1983-),男,江蘇吳江人,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