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陽
摘要: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受益板塊主題來看,金融改革受益板塊也是其中之一,金融改革中的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的供需矛盾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備受關注。本文從我國商業銀行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角度來闡述問題,試圖通過研究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和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來探討商業銀行開拓中小企業金融市場的動因,分析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推進金融改革的可行性,最終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業務;金融改革一、我國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的供需問題
(一)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的矛盾。隨著國內資本市場日漸成熟,融資渠道的更加多元化必將對銀行信貸市場,尤其是大型企業信貸市場產生替代效應;經濟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對傳統信貸市場拓展產生一定影響。隨著我國金融市場擴大開放,外貿銀行的大規模進入而引致的競爭加劇,以及貨幣市場流動性過剩,迫使商業銀行尋求新的市場空間。同時,中小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目前,中小企業戶數占整個市場企業戶數的99%以上,在GDP中,中小企業的貢獻約占60%,在稅收收入中占近50%;在進出口總額中占約50%;對就業的貢獻度約為75%。與此相比,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量僅占全部公司客戶貸款總額的40%左右,與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發展相比明顯滯后,發展空間巨大。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和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之間存在矛盾。
(二)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發展緩慢。目前,我國銀行業形成了以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主體,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中小商業銀行為重要組成部分多層次、多類型的金融機構并存的構架。不過這一體系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未起到應有的作用。銀行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貸款增長緩慢。據統計,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近3000萬戶,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在最近10年的國民經濟增長中,中小企業的貢獻率高達76%,但中小企業獲得的金融資源是不平衡的。融資難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由于中小企業的資產規模小,財務信息不透明,經營上的不確定性大,承受外部經濟沖擊的能力弱等制約因素,使得其融資模式與大企業相比存在很大差異。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這一問題又顯得尤為突出。
二、溫州金融改革的案例
根據我國“十二五規劃”,金融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舉措,預示著國家將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金融市場勢將迎來利率市場化與金融創新改革浪潮。
(一)溫州金融改革的重要意義。溫州模式作為我國最為典型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給全國其它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大的借鑒作用,溫州金融改革不僅僅能夠保證溫州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溫州地區經濟比較發達,有豐富的民間資本及資本需求市場,同時由于長期的金融抑制,法制不健全以及經濟機構扭曲等因素的影響,溫州地區的大量金融資本游離于金融體系之外,高利貸成了很多企業維系資金鏈的重要手段,也是大量民間游資獲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極大的金融風險。通過金融改革可以將民間資本納入到規范的金融體系之中,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也給民間資本提供可靠的獲利途徑。溫州金融改革有利于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促進溫州實體經濟的發展,也為我國其它地區金融改革積累寶貴經驗,增強我國經濟體系抵御經濟危機的能力。
(二)溫州金融改革存在的問題。老板“跑路”、跳樓只是溫州金融問題的具體表象,在這些現象之下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金融問題。與一些大型企業相比,溫州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比較大、融資成本高,融資問題成了企業的發展瓶頸。企業破產,為地區金融的發展帶來惡性循環。完善的信用體系也是構建完善金融體系的關鍵因素,溫州地區民營企業眾多,對流動資金的需求量巨大,大量的資金流動都是通過地下錢莊的高利貸交易完成。沒有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來評估借款人的財產狀況以及還款能力,給借款人帶來巨大的風險。合理的金融監管可以有效地防止金融危機的出現,溫州金融的問題爆發與相關部門監管缺失有必然的聯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間資本、民間金融的出現有其必然性,對經濟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中小企業金融業務存在問題分析
(一)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視不夠。商業銀行為了改造企業資產質量、降低不良資產,往往把貸款投放給大企業、好企業,同時由于害怕承擔風險,不愿意花精力去發現和了解中小企業,觀察它們的成長,研究它們的需求,從而導致一些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發展不起來。
(二)對中小企業的營銷缺乏戰略部署。目前,有些商業銀行對外營銷采用的手段是爭設網點,搶貸大戶,個別營銷;對內營銷采用的是定指標、派任務、搞評比,相反對市場的內在金融需求,缺乏深入的市場調研和嚴密的營銷戰略。中小企業處于成長和擴張階段,對資金的需求常常比大企業更復雜,不僅僅呈現量的缺乏,更多的是要求快速與靈活。
(三)中小企業融資的“擠出效應”明顯。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外源融資的98.7%是來自銀行的間接融資。但與國有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比例僅占全部中小企業的10%左右。2009年,國家4萬億的政府投資經濟刺激計劃和5萬億的貸款計劃,國有部門和基建項目成為商業銀行本輪信貸投放的主要領域,并未惠及急需資金且處境艱難的中小企業,實際形成了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擠出效應”。
(四)銀行在管理與技術方面存在結構性矛盾。目前,銀行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成熟的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管理辦法及相應的管理評估系統,故難以準確、及時、完整地把握中小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經營動態。
四、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商業銀行要建立科學的市場定價機制。中小企業的貸款相對來說成本比較高,風險度難以控制,或者說難以預測的風險比較多。因此,為了保證銀行的安全和銀行的利益,應該有一個科學的市場定價機制,只有具備了科學的市場定價機制,才能夠真正地激發起服務中小企業的熱情。
(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中小企業信貸支持是國際性難題,同時也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公司貸款業務歷來有偏重大型客戶的習慣,導致公司授信余額結構中大型企業比重高,一方面壓低了收益水平,另一方面也減少了銀行開拓中小企業客戶的力度。因此從戰略高度對中小企業授信規模的高速增長予以充分保證,這是拓展優質中小企業客戶的最佳手段。
(三)實施靈活科學的授權管理。一是實施穿透式管理,對所有支持轉授中小企業簡式快速貸款審批權;二是向中小企業客戶資源豐富、信用環境好、信貸管理水平較高,且新增貸款不良比率低的支行提高授權權限,特別是落實合法、足值、有效、變現能力強的房地產抵押的小企業授信及短期信用審批權;三是提高中小企業業務重點支行在統一授信項下單獨信貸業務的審批權限。
(四)創新市場管理體系。降低金融行業準入門檻,成立適合中小企業的草根金融機構,推進利率市場化,倒逼金融機構提升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推動匯率改革,發展資本市場。建設適應轉型、升級和城鎮化建設需要為重點的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完善面向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的創業板、新三板、場外市場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參考文獻:
[1] 陳進忠.城市商業銀行發展定位與中小企業融資[J].中國金融,2005,15-16.
[2] 周領.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現狀、原因及對策—從浙江溫州金融風波看中小企業融資[J].特別關注,2012,12-1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