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正偉++崔意茁+
摘要:公共決策的合理與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而本文主要在政府公信力的視角下討論了此話題,本文在簡單介紹研究背景和相關理論前提下說明了政府公信力和公共決策的關系,其次較詳細的說明了公共決策失誤在政府公信力視角下的原因,最后詳細的介紹對應的對策,以期對以后的在政府公信力視角下的公共決策有所啟示。
關鍵詞:政府公信力;公共決策一、引言
公共決策的合理性,包括其制定、執行、評估、監控和終結等一系列過程都從一定程度反映出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公共決策的合理與否與政府公信力有著密切聯系。從政府公信力的視角看,公共決策失誤缺失主要有政府公信力本身、社會時代因素、歷史人物因素等三方面的因素。當公共決策失誤時,不僅會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也會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的福祉,反饋到政府公信力也會加劇其弱化,所以研究好政府公信力視角下的公共決策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相關理論簡單介紹: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賴于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和網絡的認可而賦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會秩序。政府作為一個為社會成員提供普遍服務的組織,其公信力程度通過政府履行其職責的一切行為反映出來,因此,政府公信力實際上是公眾對政府履行其職責情況的評價。
公共決策:公共決策是指公共組織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過程中所做出的決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環節,貫穿于整個公共管理過程的始終。對公共決策的研究與探討,對于加快我國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進程,提高制定公共決策的質量,有效實現公共管理目標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決策的一般步驟:確定公共決策問題;確定公共決策目標;決策備選方案的擬定;決策備選方案的篩選;決策方案的修正完善。
二、政府公信力與公共決策的關系
公共決策程序一般劃分為公共問題的界定、決策目標的確立、決策方案的設計、決策效果的預測和決策方案的抉擇等五個步驟。
從政府公信力的視角看,對政府公信力正確的判斷是公共決策的恰當與否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政府公信力是其公共決策的一個基本支點,就如建樓,對地基把握不好往往會后患無窮。在此對政府公信力過高或者過低的判斷都會影響公共決策本身的質量,也會影響決策執行的困難程度。反之,公共決策的正確與否又反饋給政府公信力,兩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
因公共決策的公共性,決定了其受眾的廣泛,決定了其影響的重大,所以在每一個決策之前合理正確的判斷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公共決策的更好的執行,才能更好反饋政府公信力,讓兩者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不斷促進社會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福祉。
三、政府公信力視角下公共決策失誤的原因
從政府公信力視角來看,公共決策失誤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和維持過程中出現了失誤。
(一)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歷史人文因素影響了公共決策。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統治中,突出依靠賢人進行治理,為政者的道德就成為左右國家命運的杠桿,而這幾千年的思想在人民的心中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地方政府領導在為政決策過程中,沒有經過全面的調查研究,過多的依靠自己的主觀判斷。領導者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個領導者都能達到仁人圣賢的標準,而公眾以仁人圣賢的道德標準來評價領導者的執政能力,顯得過于苛求,將個人道德與政府公信力劃上等號更是有失偏頗。
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過程中,我國的政府都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于一身的萬能政府,政府工作包羅萬象,政府決策高于一切,政府權力至高無上。同時,部分行政官員難以根除萬能型政府情結,將行政之手伸向市場,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結果是好心辦了壞事,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根深蒂固萬能型政府理念導致公信力的進一步缺失。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影響了公共決策。社會轉型時期利益分配問題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原有利益階層,對利益的喪失心有不甘,存在不滿。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社會轉型時期,各利益階層也進行了調整,原有的一部分既得利益階層有可能在改革過程中失去了一部分利益,而這部分人是不愿意改革的,是對改革持否定態度的。弱勢群體處于社會的最低層,是最容易喪失對政府公信力的階層,一旦其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失去之后,便會出現反社會、反政府的情緒,而在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沒有得到大的改觀之前,其對政府信任感也會較低。
貧富差距拉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但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上“仇富”、“仇官”情緒較為嚴重。公眾認為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政府管理經濟能力欠缺,貧困群體不再相信政府會考慮其利益,將其排出在社會發展成果共享的范圍之外,由此也不聽從政府號令。貧富差距的拉大,產生了較為明顯的階層,階層與階層之間的矛盾轉嫁于政府。富裕階層與貧窮階層雙方利益得不到兼顧,其矛盾的升級最終會轉化為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行業之間的差距,也反映政府在社會管理職能上的失衡。
(三)政府公信力本身的原因影響了公共決策。腐敗現象導致公信力缺失。各級政府查處的大案要案觸目驚心,使群眾對政府缺乏信心。在我國近幾年查處的腐敗案件中,腐敗官員的級別較高,人數眾多,涉案金額大,極大的降低了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腐敗現象的存在范圍之廣,也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基層公務員都出現了一些腐敗份子,其跨度之大,范圍之廣,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群眾不由地認為腐敗已滲透到政府的各個角落,難以對政府產生信任感。
行政難以作為導致公信力缺失。當前我國的“一府兩院”均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而“兩院”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執法不公現象,群眾的一些合理訴求在“兩院”得不到解決后,又通過政府來尋求解決途徑,而這些又是政府無權處理的,無法進行作為,由此,群眾認為政府不作為,對政府存在怨恨情緒。“亂作為”現象嚴重,政府內部執法機制不健全,執法混亂,政出多門,群眾受到多方檢查,無所適從,加之執法人員素質較低,存在作風問題,在執法過程中權大于法的現象依然較多的存在,隨意性較大,從一定程度損害了群眾利益,有損執法形象,褻瀆了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
四、提高公共決策合理性的對策
當公共決策失誤時,無論政府公信力有多高,都會給公眾帶來一定的損害,給社會福利帶來一定的損失。提高公共決策的合理性單單依靠決策主體的努力是不夠的,同時社會上各方面也要一起努力推進。從政府公信力的角度來說,提高公共決策合理性的對策有:
(一)建設親民務實政府,奠定公共決策合理性的基礎。要深入群眾,聽民情、查民意,解民困。要建立經常性的下基層制度,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將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要處理好群眾信訪問題,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要建立好政府網絡論壇,讓公眾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民意。要進一步完善聽證制度,加強其規范化和法定化,擴大行政聽證的適用范圍,積極采納公眾意見,維護群眾利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建立親民政府的思想基礎,地方政府要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理念,要把謀取群眾最大化利益為政府己任,為群眾做實事做好事,堅決反對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二)建設誠信法制政府,提供公共決策合理性的保障。加強對輿論的引導和對媒體的管理。要堅持信息公開原則,建立完善信息公開機制,保證公民的知情權,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讓公眾了解時事及國家政策、法規的變動,引導公眾依據所了解的情況做出相關事務的正確的決定。
endprint
科學制定政策,量力而行,在制定政策前要搞好調研,征求群眾意見,盡量讓政策符合大多數群眾的利益。政策出臺后,要堅決按政策兌現承諾,不忽悠群眾,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切實樹立誠信政府的形象。堅持依法行政。要圍繞建設法制政府的目標,全面實施依法行政,加強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責任體系,強化行政法律責任機制。切實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
(三)建設勤政廉潔政府,營造公共決策合理性的氛圍。加大反腐工作力度。要將反腐敗工作作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來抓,大力加強勤政廉政建設,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懲治腐敗。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反腐倡廉戰略方針,積極構建進行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從制度上抑制腐敗,不給腐敗發生的環境。要加強行政審計監察,敢于揭露問題,處理問題,樹立廉潔政府形象。
增強工作責任心。領導干部要深懷愛民之心,腳踏實地,有諾必踐,靠自己求真務實的作風,在群眾面前樹起良好的形象,進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公務員要加強道德建設,努力提高道德素質以及工作責任感,養成良好的從政道德,使公務員認識到自身的言行對于政府公信力建設的重要作用,做到謹言慎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
(四)建設服務高效政府,推動公共決策合理性的進程。明確定位政府職能。市場經濟下的政府就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建設“有限政府”。要增強對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堅持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產品,更加重視社會公平,完善義務教育、衛生醫療、城鄉社保、貧困救助等體系,將政策向社會弱勢群體傾斜,增強弱勢群體對政府的信任。
加強政策可行性研究,要努力實現政策制定和政策本身的制度化、法制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預見性,盡量做到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不過時,做到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只有增強政策的穩定性才能提高可信度。除此之外要增強應急處變能力。要防患于未然,要制定應急管理預案,建立健全各項應急管理機制,不斷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要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堅持緊緊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在處理突發事件中把維護和落實群眾利益作為第一出發點,爭取群眾支持與配合,保證突發事件處理的過程和結果是公正、公平的,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 劉東汶.決策失誤原因分析[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 2004(01)
[2] 任德勝,郭鳳仙.公共決策失誤的根源探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01)
[3] 韋春艷,王琳.我國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機及消解對策[J].黨政論壇,2009(3)..
[4] 宋國慶.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及其對策淺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