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斐
摘要:新業務和新產品不斷引入,證券公司業態和資產負債結構日趨復雜化,杠桿率也不斷上升。本文旨在補充文獻上的空缺,在結合具體實務工作的基礎上,討論證券業流動風險管理的難點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證券業;流行性風險;創新業務;監管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金融市場流動性的迅速枯竭凸顯了原本潛在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機構也漸漸將流動性風險監管提到了與凈資本監管相同重要的位置。巴塞爾委員會在2008年和2010年相繼出臺了《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與監管原則》和《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2014年初,銀監會在征求意見稿的基礎上出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用于規范國內銀行業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長久以來,提到流動性的概念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商業銀行,但隨著證券業創新業務和產品的引入,其業務結構以及資產負債結構更加復雜,隨之而來的表外負債增加和流動性風險的增加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重視。2013年9月到10月之間證券業協會對14家證券公司進行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現狀進行了調研,以此次調研結果為基礎,證券業協會于2014年2月發布了《證券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明確規定“證券公司的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率應在2014年12月31日前達到
80%,在2015年6月30日錢達到100%”。我們不難發現,證券業的風險管理落后于銀行業,它們的業務開展又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券商內部風險控制系統的構建和操作與銀行基本相似,甚至于很多券商風控部門員工也是直接從銀行挖角。這種從實務到監管上的驚人相似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拋開券商具體的業務特點、經營戰略、融資能力等因素而簡單依靠指標“一刀切”,流動性風險管理只會流于形式。
根據《證券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的定義,流動性風險是指“證券公司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償付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和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資金需求的風險”。作為一名實務工作者,作者認為流動性風險管理有著不同于其他類風險的難點:之一在于它不是獨立存在的,往往伴隨著其他金融風險產生,更難以控制。之二在于突發性強,即使經營運轉正常資產狀況良好,也可能遭遇市場突然的流動性緊縮。之三在于證券公司的流動性風險不僅僅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很多表外業務都具有支付義務,盡管不在表內,但公司債權交易員跟交易對手簽訂的遠期協議,甚至口頭協議,實際上都會對公司造成到期支付的壓力。之四在于券商融資難,主要體現在缺乏3月至1年期限的短期負債工具,無法進行有效的資產負債匹配,而中長期發行額度受限且審批周期長,無法及時補充資金需求。
針對以上種種難點,作者認為建立一個健全有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自上而下的流動性管理理念,提高從業人員素養。證券公司管理層應該注視流動性風險的控制,建立有效的組織構架,明確自上而下各層級在流動性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和報告路線,在績效考核中考慮風險控制因素。事實上,在國際金融危機前全球金融機構對于流動性風險的管理都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對雷曼倒閉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定價模型和風險模型中金融風險經理們幾乎模擬了所有可能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卻完全沒有將流動性風險建模和定價。而且,由于大量結構性產品被放在雷曼表外的交易賬簿上,使某些本應被發現的風險問題及由此產生的流動性壓力未被察覺和重視。這是危機的根源之一。我們應該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好的實踐從樹立正確的理念開始。
(2)根據業務特點管理流動性風險,重點關注資金占用型創新業務規模增長所積聚的流動性風險。證券業協會發布的經營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115家證券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構成如圖1所示,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占據主導48%,其次是近年來增長迅猛的證券自營業務投資收益19%、融資融券業務收入11%、證券承銷與保薦收入8%、受托客戶資產管理業務收入4%、財務顧問業務收入3%以及投資咨詢業務收入2%。傳統經紀業務、承銷保薦業務(包銷型除外)、財務顧問以及投資咨詢業務都通過收取傭金受益,業務過程不影響資產負債表,基本沒有流動性壓力。然而在競爭不斷加劇且傭金不斷壓縮的市場條件下,此類業務已經不是券商的主要盈利增長點。2014年各家上市券商的上半年業績預告或快報顯示,在A股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券商仍實現了顯著的業績增長,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自營業務、融資融券、資產管理等創新業務。其中,融資融券業務近幾年來規模增長迅猛,Wind統計數據顯示,僅
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一個季度間,券商的融資融券規模已從34,652,693萬元增加至39,539,937萬元,同比增加14.1%。該類業務的杠桿交易性質決定了其屬于流動性風險監管的重要風險點。如果某只股票出現連續跌停,大量拋單隨之涌出,券商和融資客戶很可能就會面臨平不了倉的局面。同樣,在某只股票連續無量漲停的情況下,融券客戶也會陷入無法買券回補的困境。與之相似的融資類創新業務還有約定式購回、股票質押式回購,均對資金有一定要求。伴隨著此類創新業務的不斷發展,整個行業的杠桿亦有上升之勢。2014年一季度,據Wind數據披露,20家上市券商中17家的杠桿率上升,上升前三名分別是興業證券15.68%,東吳證券14.63%,國海證券13.99%。從整個金融行業來看,券商的杠桿率目前約在2.5左右浮動,遠低于國內銀行業16.3以及保險業11.1的杠桿水平,也低于國際投行在一系列“去杠桿化”舉措后的13倍杠桿率。出于搶占創新業務市場以及提高資本回報的需求,業內對于加杠桿的呼聲很高,但是必須承認的是國內券商的風險管理能力與國際投行有差距,在相應的風險管理水平跟上之前,提高杠桿發展創新業務不宜操之過急。此外,雖然理論上資管業務不占用券商自有資金,但是在銀行資管信托產品剛性兌付的大環境下,為了贏得客戶大部分的券商資管產品對于收益率也是有一定的隱形承諾的。當券商卯力爭搶資管這塊大蛋糕時,也不應忽略表外支付義務所帶來的流動性壓力。
(3)實踐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積極摸索風險管理技術。由于國內券商流動性風險管理經驗匱乏,在短期之類很難迅速完善,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例如各家券商都認為有必要建立流動性儲備池,但是技術上無法將規模與各業務線壓力情景下的資金缺口有效掛鉤,只能根據經驗數據主觀設定。這就需要在經驗數據基礎上進行一段時間的模擬,并選擇合適的資產品種擇機購入進行專庫管理。又例如各券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普遍停留在手工臺賬的階段,影響了數據質量及后續壓力測試結果的有效性,但是市場上又沒有成熟的系統可以直接外購,那么在自身開發的過程中如何集成實現資金預約、資金期限匹配、風險敞口計算、監管指標計量等功能也需要進一步摸索。
(4)針對融資渠道單一的固有問題,呼吁監管機構適當調整。融資渠道的單一增加了券商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錯配,使得證券公司的資本實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足。這一天然劣勢無法繞過監管有所改善,建議監管機構簡化融資發行審批環節,靈活分配不同融資工具的融資期限。
不管未來監管結構是否根據市場需求有所變化,在新的業務環境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已經認識到,適當的流動性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能夠幫助其維持穩健的流動性狀況,這種穩健的流動性反過來又會增加投資者和評級機構的信心,同時改善融資成本和融資便利程度,提升公司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新,龐介民.中國證券業流動性風險防范[J].證券市場導報.2004年4月.
[2] 陸亞,楊明海,莊亞明,李光青,徐萌.證券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現狀調查報告[J].中國證券.2014年第3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