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洲+田世江+李時良
摘要:文章對母豬缺乳綜合癥發生的原因進行了綜合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技術措施。
關鍵詞:外二元母豬;缺乳綜合癥;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7-0029-02
收稿日期:2014-06-25
作者簡介:田建洲(1969-),男(土家族),貴州沿河人,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工作。
母豬缺乳綜合癥是母豬產后的一種常見疾病,在養豬戶中普遍存在。一般以初產、高齡和體質瘦弱的母豬多見,其癥狀主要表現為產后食欲減退,少乳或無乳,有時還并發乳房炎、子宮內膜炎、陰道炎,嚴重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和繁育成活率。
1 臨床癥狀
臨床上母豬缺乳綜合癥可分為急性和亞急性。
1.1 急性型
母豬產后少食或食欲廢絕,體溫升高到40.5~41.5 ℃,呼吸和心跳加快、精神不振、喜臥少動、陰戶紅腫,陰道內流出淡黃色或白色分泌物,乳房紅腫,俯臥,不讓仔豬吸乳,仔豬逐漸消瘦,甚至死亡。
1.2 亞急性型
母豬食欲減退,體溫升高到40.0~41.0℃,時有便秘,乳房肥厚,泌乳少,仔豬拱乳時間延長,不能達到泌乳高峰,會引起母豬煩躁、不安,甚至會拱咬仔豬,仔豬生長受阻,被毛粗亂,最后成為僵豬。
2 發病原因
2.1 營養因素
在母豬妊娠期,由于營養成分供給不平衡,導致母豬過肥或過瘦,體質較差,使母豬產后泌乳力下降,出現少乳或無乳。
2.2 環境因素
2.2.1 溫度 妊娠后期或分娩時,溫度過高或過低、母豬飼養密度過大,又無防寒保暖設備,使母豬處于極度敏感的環境中,從而影響母豬泌乳。
2.2.2 濕度 豬舍飼養密度過大,環境潮濕,以致夏天悶熱,冬天寒冷,造成母豬體質下降,影響泌乳量。
2.2.3 豬舍結構 豬舍建造不規范,通風效果差,有害氣體濃度過高,如CO2、NH3等濃度過高,影響母豬的食欲和精神狀況,使母豬處于亞健康狀況,而影響泌乳量。
2.2.4 噪音 豬場周圍有礦山、工廠等,會產生噪音使母豬不能正常休息,導致其體質下降,食欲減退而影響泌乳量,有時甚至出現流產。
2.3 運動量
隨著豬集約化程度提高,定位飼養技術的推廣,母豬運動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無疑會導致母豬消化功能和抗病力下降,進而出現早產、難產和產后不食而引起缺乳現象。
2.4 年齡
母豬因年齡而乳腺性能退化、泌乳量減少;幼年母豬乳房發育不良,泌乳量少或無乳。
2.5 疾病
母豬在妊娠后期和產后前期發生急性、慢性疾病都會造成少食或不食,繼而出現少乳或無乳。
2.6 先天因素
母豬乳腺發育不良、泌乳量少等原因所致。
2.7 有害物質
有害物質超標,如農藥、化肥、生長激素、重金屬、污染水源或飼料等,造成母豬產后少乳或無乳。
3 防治措施
3.1 科學調配母豬日糧,保證營養平衡供應
要根據生豬不同生長時期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求,合理配制配(混)合飼料。日糧中以配(混)合精料為主,適當搭配優質青綠飼草,如菊苣、一年生黑麥草等,以保證飼料營養平衡。
3.2 合理確定飼喂量
(1)妊娠母豬。妊娠母豬營養水平要按照“兩高兩低”的原則,日喂量依母豬體況及母豬不同的生理階段靈活掌握。母豬斷奶當天可以不喂料,第2天喂量為2 kg/d,以促進母豬乳房收縮,以第3天直至配種,則需增加飼喂量, 日喂量為3~4 kg/d; 妊娠前期(妊娠前95 d),日喂量為1.8~2.2 kg/d;妊娠后期(95~110 d)是仔豬快速生長的時期,為了滿足仔豬快速生長的需要,對妊娠后期的母豬日喂量為3~4kg/d, 使母豬保持良好的體況。臨產前3 d逐漸減少飼喂量,一般正常量飼喂量的70%~80%,此時采食過多會引起便秘和乳房炎。
(2)哺乳母豬。分娩當天停料,只供應適量麩皮湯,添加0.5%碳酸氫鈉。切忌分娩后1~2 d就過量飼喂,否則會因母豬分娩疲勞,消化不良,引起產后厭食,而導致泌乳減少。產后第三天逐漸增加飼喂量, 第3天恢復正常供應量,此時母豬飼喂量以2.5 kg/d飼料為基礎量,每增加一頭仔豬增加0.25 ㎏飼料喂量。在斷奶前3 d,每天減少0.25~0.50 kg飼喂量, 直到斷奶當天停料。
3.3 加強管理,減少應激干擾
(1)要給豬群營造一個安靜、安全的生活環境,避免噪音影響。一方要做到豬舍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溫; 另一方不得隨意歐打、追逐、驚嚇豬只,以避免產生恐懼,造成豬只應激,影響其健康成長。
(2)適當運動,增強母豬體質。豬場在建場前必須規劃一定面積的運動場,白天讓其適當運動,小曬太陽進行日光浴,晚上趕回豬舍休息,能有效促進母豬肌肉生長,減少脂肪沉積,從而降低難產率。
3.4 加強疫病防控
(1)保證豬種優質健康。飼養豬品種應選擇適合本地生長條件的具有高生產性能、抗病力強、來自非疫區或無隱性傳染病并能生產出優質后代的優良品種或飼養品種。
(2)嚴格消毒制度。實施消毒是滅殺或清除存活在豬場內外環境和豬體表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阻止疫病繼續擴散的有效措施。根據各養豬場的實際情況,要配備消毒設備,建立科學的消毒防疫制度,對來往人員、車輛、器械、豬舍和產房等進行定期消毒,并隨時更換和科學使用消毒藥品,以保證消毒效果,達到凈化豬場(舍)內外環境的目的,保證豬群健康。
(3)制定科學免疫程序。通過開展疫病監測、免疫抗體監測和疫病調查,主要針對豬瘟、口蹄疫、藍耳病、豬丹毒、豬肺疫等疫病,進行定期預防注射。在操作過程中要嚴格操作程序,做到疫苗保存方法規范,確保疫苗效介;消毒嚴密、徹底;免疫劑量足夠、部位準確,嚴禁打飛針。同時要定期進行免疫抗體監測,免疫抗體達不到要求的,做到及時補免,以杜絕疫病的發生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