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民
[關鍵詞]啟蒙運動,教學,近代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7-0003-07
啟蒙運動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學歷史教學高考復習的重點。筆者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思考,提出啟蒙運動教學的一些想法,就教各位同仁。
一、啟蒙運動應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要求:“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边@里的“觀點”并非僅僅指政治思想,還應該包括他們經濟、宗教等方面的思想觀點;“人文主義思想”也應當包括經濟領域的自由主義思想、宗教方面的自然神學說,如宗教寬容、自由信仰等。但是,多年來,中學歷史教學主要是從政治思想理論方面講解啟蒙運動的內容和歷史意義,忽視了經濟、宗教方面的理論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影響。這樣介紹和評價啟蒙運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全面的,甚至可能誤導學生,似乎啟蒙運動僅僅是關于政治思想方面的運動。出現這種偏差,當然與教材有一定關系。多年來,人教版教材沒有充分理解新課標關于啟蒙運動的要求,必修3《啟蒙運動》沒有涉及啟蒙思想家在經濟領域的主張,在宗教領域,僅僅提到伏爾泰“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選修2《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課也沒有涉及洛克和盧梭關于宗教、經濟方面的思想理論。
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啟蒙思想家“使得法國和整個歐洲的舊制度都遭受到了一場毀滅性的打擊。但更重要的則是他們發展一系列具有革命性的原則,并打算通過這些原則進行大規模的社會改革。其中特別使我們感興趣的是他們在經濟、宗教和政治三個領域中提出的一些具體建議?!彼J為:啟蒙運動的內容應該包括經濟、宗教和政治三個領域。國內一些歷史學著作也是從這三個領域敘述啟蒙運動的。如齊世榮、吳于廑主編的《世界史·近代史編》指出:“啟蒙思想關于改革提出了許多建議,這些建議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1)在經濟領域內實行自由放任主義,反對重商主義。(2)在政治上實行‘主權在民的理論,各級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壓迫人民,人民就有權利推翻它。(3)在宗教上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對政教合一。這些建議的出發點便是天賦人權的觀念,即每一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權利是天賦的,任何人都不能剝奪這些權利?!睆倪@三個領域來評述啟蒙運動的其他史學著作,還有威廉·麥克尼爾《世界通史》(第四版)(人類文化經典)、H·C·韋爾斯《世界史綱·生物和人類的簡明史》、李純武等編著的《簡明世界通史》、賈娟等編著的《世界通史》等。
二、“自由放任”是啟蒙運動
在經濟領域的口號
在啟蒙運動的過程中,英國產生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啟蒙思想家在經濟領域中的主要口號是自由放任主義,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任何干預,從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紀盛行的重商主義的傳統政策。重商主義在國家建設早期對于增強國力、保證國家安全起了積極作用,但從18世紀開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或譯《國富論》)一書。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自由主義,認為市場經濟是一種“自然秩序”,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市場調節規律)將生產的分工與商品的交換調節起來,因此反對政府用人為的制度加以控制,要求實行完全的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這種自由放任政策反映了英國在當時世界上的經濟優勢,為工業革命推波助瀾?!秶徽摗反_立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政治經濟學史上第一部邏輯嚴密、體系完整的巨著。它提倡的自由放任政策成為工業革命以后的經濟政策,奉行了一百多年。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自由放任”政策已無法適應壟斷資本主義下的社會化大生產,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秶徽摗愤€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認為一切財富的本原是勞動,增加國民財富的重要條件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亞當·斯密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兩個概念,指出某一物品交換價值的大小與其使用價值是沒有關系的,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所決定。他還正確地闡述了社會階級結構,把資本家和雇傭工人視為兩個獨立的階級,提出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作為劃分階級的標準。他的學說的科學部分后來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大來源之一。
弗朗索阿·魁奈創立的法國重農學派是啟蒙運動的一部分,1758年,魁奈發表《經濟表》,系統地表述了重農主義理論。他認為,法國經濟中農業占首要地位,必須首先向土地所有者征稅,貴族和教士不能除外;私人企業應有完全的自由,堅決反對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私有財產、貧富懸殊以及自由競爭是自然法則,要求“聽其自然,聽其作為”,政府應該實行“放任政策”,允許自由貿易;他鼓勵資本家向地主租地,以發展資本主義大農業。這些都反映了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
三、自然神論與政治理論是緊密聯系的
中世紀的歐洲是基督教文化專制時期,教會勢力是整個西歐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壟斷了幾乎所有的文化教育領域,羅馬教皇有權廢除西歐各國君主;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人們普遍信仰基督教,相信宗教權力至上,世俗的一切權力都是上帝授予的?!吧駥W之王”阿奎那就說過:“世俗權力之服從宗教權力,猶肉體之服從靈魂?!痹谶@種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爭取的首要的人身權利是宗教信仰自由,沒有宗教信仰自由,就不可能有言論、出版、集會的自由。啟蒙思想家們的政治思想與他們的宗教思想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學歷史教學應該向學生強調啟蒙思想家們的宗教思想理論及其對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在宗教領域,啟蒙思想家們的主要口號是消滅宗教狂熱和不寬容,大多數啟蒙思想家都是自然神論者。英國思想家赫爾伯特是自然神論的創始者,他在《真理論》《俗人的宗教》等著作中認為,《圣經》荒誕無稽,理性是尋求真理最可靠依據,強調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神的啟示,主張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啟宗教”。英國早期啟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和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都是自然神論者。總的來說,自然神論的觀點包括:第一,他們都反對天主教會,但不反對宗教,認為宗教可以幫助維護統治秩序。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著名思想家托馬斯·潘恩的話:“我相信一個上帝,沒有其他的?!钡拔也幌嘈弄q太教會、羅馬教會、希臘教會、土耳其教會、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會所宣布的信條。我自己的頭腦就是我自己的教會?!钡诙?,他們把理性引進宗教領域。自然神論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奇跡”;他們認為上帝不是一個有人格的存在者,只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他們承認上帝存在并創造了世界,但它在創世之后不再干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同時批判了某些帶有超自然特色的內容,如圣靈感孕、耶穌復活、基督神性等。第三,他們都強調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反對教會專橫。宗教信仰自由的實質,是使宗教信仰成為個人自由選擇的私事。他們主張政教分離,反對教會干預國家行政、司法、教育等。第四,宗教信仰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精神動力,著名的科學家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都虔誠地信仰宗教。
啟蒙運動發源于17世紀的英國,在整個啟蒙運動中最有代表性的那些思想,如自然神論、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思想等,大多是在英國這個被資產階級革命松開的土壤中萌芽的。約翰·洛克在經濟、宗教、政治等領域都提出了一些啟蒙思想。經濟上,他是重農學派的先驅者,他特別重視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農場。宗教上,1689年出版的《論容忍異教通訊》(即《容忍書》)一書是捍衛宗教信仰自由,強調資產階級自由思想的重要文獻。洛克提出英國國教派與清教各宗派之間應該互相忍讓;國家應當與教會分離。他宣布:“信仰自由是人生而與俱的權利”,應以民主、自由精神和憐憫、仁愛之心對待宗教不同信仰者,要允許人們有自由信奉上帝的權利,他反對用火和劍強迫人們相信某種教義,遵守這種或那種宗教儀式,不能因為宗教信仰的差別而遭到不公平的政治待遇。洛克是近代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和社會學說的奠基者,是資產階級分權與制衡學說的創始人。他在《關于政府的兩篇論文》(即《政府論》)一書中,發展了自然權利學說,認為人類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產私有權。為了防止君主專制,洛克主張國家權力應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外交權,其中立法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由多數人選舉的議會掌管,行政權、外交權則由君主或一個常設的機構來掌管。其中,行政權必須服從立法權,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生命財產的安全。洛克在闡述分權學說時,特別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他申明,政府必須根據既定的法律行事,“如果法律不被執行,那就等于沒有法律”。而一個沒有法律的政府,是沒有資格存在的。他進而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并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
18世紀,自然科學進一步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啟蒙思想提供了銳利的武器,啟蒙運動在法國形成高潮。這場運動,在哲學思想上,從懷疑論,經過自然神論,達到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在政治思想上,從批判封建君主專制開始,到提出君主立憲制,進而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提出用“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自然法”等新思想來對抗“神權論”“君權神授”等封建統治階級舊觀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么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
啟蒙思想家們高舉理性旗幟,提倡科學,反對蒙昧主義,對宗教教義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其中,伏爾泰對宗教神學的批判尤為辛辣,是啟蒙運動中公認的領袖和導師。他反對愚昧無知、宗教迷信、傷天害理、宗教迫害。在1743年出版的《哲學書簡》一書中,稱天主教教士為“文明惡棍”,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說天主教是“分裂、內戰和罪惡的根源”,其教義是“最卑鄙的混蛋作出的各種最卑劣的欺騙”的產物,一部教會史就是一連串迫害、搶劫、謀殺和胡作非為的歷史。伏爾泰主張廢除教會法庭,沒收教會土地,針對教皇,他提出了“消滅敗類”的口號。他號召人們破除對上帝和神的盲目崇拜,向天主教會、羅馬教皇和教士進行斗爭。但是,伏爾泰作為一個自然神論者,并不否認上帝的存在,并不要求取消宗教信仰。他認為平民是動亂的根源,宗教可以約束平民,穩定社會秩序。他有兩句名言:“如果沒有上帝,也應捏造出一個上帝來”,“如果要使您的人民安靜并強大,就必須讓宗教服從國家的法律”,這充分概括了他的宗教觀。前一句話是強調了宗教對維系人心,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的重要性;后一句話是反對教會干涉國家政權,強調世俗統治者不應當受羅馬教皇的支配。
孟德斯鳩花費了27年時間寫成《論法的精神》(舊譯《法意》),從根本上對社會、政治和宗教制度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從“法”的精神或“法”的世界觀出發來建立他的社會政治理論體系。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從其本性派生出來的“法”,即客觀規律?!吧系塾猩系鄣姆?,世界有世界的法;比人類高的‘神靈有他們的法,獸有獸的法,人間有人間的法”。這實際上把“法”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否定了上帝的絕對權威。孟德斯鳩反對天主教會,指出教會是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而基督教與專制主義之間是水火不容的。孟德斯鳩主張把上帝和人分開,反對神人同形論,反對靈魂不滅說。孟德斯鳩在形式上承認上帝是“創造主”,但認為上帝并不是萬能的,它不能任意創造世界和隨心所欲地干預世界。這種自然神論哲學,批判了宗教神學,為他的君主立憲制主張提供了理論根據。君主和上帝一樣,可以承認他的地位是至上的,但是其權力并不是無限的。上帝必須受客觀規律支配而不能隨意干預世界,君主也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不能任意干涉資產階級的活動。孟德斯鳩強調宗教信仰自由,強調宗教對鞏固國家政權的重要性:“當一個國家因戰亂頻繁、動蕩不安的時候,宗教能夠利用它的力量使國家某些地方永遠平安?!泵系滤锅F考察了宗教與法律的關系以及宗教對法律的影響,提出宗教和法律都以培養遵紀守法的公民為目的,宗教的約束越少,法律的約束就應該越多:“有獎賞好人的天堂的觀念,就一定有懲罰壞人的地獄的觀念,如果只有死后升入天堂的希望而沒有死后被打人地獄的恐懼的話,法律就會失掉效力?!?/p>
孟德斯鳩還反對僧侶和貴族的特權,反對社會的不平等。他揭露了封建君主專制的本質特征就是獨裁和恐怖,力圖用自然法理論論證封建專制的國家和法律制度是不合乎人類理性的,必須用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律取而代之。孟德斯鳩根據國家最高權力掌握在哪些人手中及其對待法律的態度,把國家的政體分為三種,即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他認為最理想的政體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政治的目的就是政治自由,而要使公民享有自由,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國家政權。他繼承并發展了洛克的分權學說,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種,并且分屬于彼此獨立但互相監督的機構。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是以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為核心的。
盧梭是自然神論者,他說:“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宗教,但我從來沒有完全離開宗教,因此,我沒有怎樣費力就又轉向了宗教。”他否認教會、教義、教條、教士,但相信“理性”和“良知”啟示了上帝的存在。在《愛彌兒》一書中他說:“世界是由一個有力量和有智慧的意志統治著的……這個有思想和能力的存在,這個能自行活動的存在,這個推動宇宙和安排萬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誰,我都稱它為‘上帝?!鄙系凼怯篮愕?、聰明和萬能的,但人們無從了解它,“你問我什么叫上帝,這是很難講清楚的,上帝是我們聽不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我們只能夠通過他所做的事去認識他”。盧梭相信宗教可以使公民熱愛自己的職責,因此反對廢除一切宗教,主張建立一個“公民宗教”。在經濟思想方面,盧梭并不反對私有財產,他所反對的是貧富懸殊,即“一小撮人沉溺于奢侈生活而大多數人缺少生活必須的物資”的現象。為了防止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他提議征收遺產稅及累進稅等。盧梭社會政治哲學的中心內容,是揭示人類不平等的現象和起源,以及克服不平等的方法問題。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通過對人類歷史的研究,來說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進而找到消除不平等現象的途徑,最后進入到新的平等的社會中去。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一書中,提出如何恢復和保障人們在不平等社會中所喪失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問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消滅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民主的國家制度。盧梭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對法國大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有人認為:“從整體上看,盧梭在思想上對人們的影響是破壞性的。他的學說不但批判了現存的社會結構,而且批判了一切社會組織?!绷_伯斯庇爾、圣鞠斯特、丹東等都是盧梭的忠實信徒,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土地法和1793年憲法,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盧梭的思想。恩格斯指出:“理性的國家完全破產了。盧梭的社會契約在恐怖時代獲得了實現?!?
四、宗教問題對資產階級革命的
巨大影響
恩格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有宗教變遷相伴隨,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種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言?!敝袑W歷史教學應該注意宗教問題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影響,革命者的宗教政策往往決定革命的成敗。斯塔夫里阿諾斯特別強調宗教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影響,認為“從世界史的觀點來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于確定并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這是很自然的,因為英國革命實質上是一場中產階級的革命。支持國會的商人和小貴族有兩個主要目標——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及財產安全?!薄白诮谭制顼@然必須得到解決,否則國會的勝利就會毀于一旦,也許國家本身也會垮掉。正是在當時這種情況下,人們創立了宗教寬容這一基本的自由主義原則。這不僅是權宜之計,也是基于原則的。人們開始普遍同意,試圖強迫人們接受某種信仰的做法是不道德的,也是無效的?!薄?7世紀的英國進行著兩種革命。第一種是小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小貴族和資產階級感興趣的是贏得社會地位所必需的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第二種是下中層階級和佃農的社會革命。下中層階級和佃農具有小私有階層的眼光,要求完全的宗教平等和政治平等,要求給窮人以富足的食品。”但是,下中層階級和佃農的社會革命失敗了。斯塔夫里阿諾斯同時還強調了“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及財產安全”,即“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是英國革命的目標,也是革命的結果。
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不僅表現在政治方面,也表現在宗教方面。啟蒙思想家們的自然神學說對法國革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革命前夕,天主教是法國的國教,天主教會和封建政權一起嚴密控制著全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因此,摧毀天主教會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統治,就構成了法國大革命的一個基本內容。1789年8月,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用人權和法治取代了封建王權、神權和特權。并先后通過一系列法令,取消天主教會的特權地位,承認宗教信仰自由;剝奪教會的財產、土地和什一稅,取締所有修道院,改組天主教會,限制主教權力。這些措施對于摧毀封建專制制度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制憲會議、立法議會和國民公會通過法令,強迫教士宣誓必須效忠國家,維護并遵守憲法和各項法律,迫害拒絕宣誓的教士。雅各賓派專政時期,在左派埃貝爾等人的倡導下,開展了“非天主教化運動”,煽動反宗教狂熱。第一步就是將基督教格里高利歷改為共和國歷法,把一星期7天改為10天,停止所有宗教節日,規定將1792年9月22日即第一共和國成立的日子作為共和國紀元的開始,秋季為一年之首,包括葡月、霧月和霜月,依次是冬季,包括雪月、雨月和風月,春季,包括芽月、花月和牧月,夏季,包括獲月、熱月和果月。全國出現了街道、廣場、村莊、市鎮和個人更名的熱潮。一切帶有“圣”字或使人感到有宗教味道的名稱統統改掉,換上了自由、平等、理性等時髦名稱。第二步是把教堂改為“理i生神廟”,選派年輕美貌的女郎為“理性女神”,強迫教士辭職、結婚。1793年5月7日,羅伯斯庇爾制造了一個敬拜“理性之神”的“革命宗教”。羅伯斯庇爾在第一次儀式上,身著天藍色外衣,頭戴涂粉的假發,手執一束漿果、糧食和花,領著游行隊伍高唱共和國歌曲,這就是恩格斯批評的廢神和造神運動。它極大地傷害了法國人民的宗教感情,天主教分裂為“憲政派”和“正統派”,兩派都擁有近800萬信徒。當時男子和年長者多支持正統派,婦女和年青人則追隨憲政派,眾多家庭陷于解體,革命陣營分裂,許多原先同情革命或持旁觀態度的教士、農民和城市平民站到了革命的對立面,他們說:“沒有天主教,我們既無信仰也無祖國?!倍鞲袼箞詻Q反對用強制性的法令取消宗教:“對于一種征服羅馬世界帝國、統治人類文明的絕大多數達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簡單地說它是騙子手湊集的無稽之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绷袑幫耆С侄鞲袼沟挠^點:“大聲疾呼向宗教宣戰是一種愚蠢的舉動”,“這樣宣戰是提高人們對宗教的興趣、妨礙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段?!狈▏鴼v史學家若列士批評“非天主教化運動”:“如果一個埃貝爾主義就足以將天主教推翻,那末天主教是決不可能生存十八個世紀之久的?!卞e誤的宗教政策是雅各賓派恐怖政策的一部分,也是雅各賓派和羅伯斯庇爾失敗的重要原因。
拿破侖敏銳地洞察到宗教分裂對革命和法國造成的危害:“這些派別彼此廝殺,將有可能毀掉法國,使法國淪為歐洲的奴隸。”“為了結束宗教混亂,必須將宗教重新置于適當的地位,而且只能以宗教所能接受的方式來做這件事。”他是伏爾泰宗教思想的實踐者,既不相信上帝,也不否定上帝,他的宗教信仰是可以隨著需要而改變的。他曾這樣說過:“我在埃及是穆斯林;為了人民的利益,我在這里是天主教徒?!彼谑攀狼跋φf:“我很高興,我沒有宗教信仰。這對我是很大的安慰。我沒有虛幻的恐瞑,我對未來無所畏懼。”拿破侖一貫認為宗教可以為他的統治服務:“我從宗教看到的不是化身的奧秘,而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秘密。”他認為只有宗教能賦予國家永恒的支持。拿破侖強調宗教與政治是國家存在的兩大基礎,宗教之于社會,猶如靈魂之于肉身。任何人只有信仰才會有美德,才會忍受社會所固有的不平等與不公正。因此,“沒有它,人們就無法統治;沒有它,一個國家片刻都不會有安寧”。他多次指出,法國革命者一個重大錯誤是沒有利用法國人民的宗教感情為新制度服務。拿破侖決定恢復天主教,因為第一,憲政派信仰的新教容易產生派系,不利于全民意志的統一;第二,大動蕩之后,人們渴望恢復傳統的宗教生活,1800年前后,正統派信徒達到憲政派的三倍,而能得到正統派的支持,是實現宗教和平的關鍵;第三,拿破侖要利用教皇提高新政府在法國和歐洲的政治地位,而教皇只承認正統派的“正統性”,視憲政派為異端。1801年7月15日,他同羅馬教廷簽署了著名的政教協議,在法國正式恢復了天主教會。但是,協議規定天主教是法國多數人的宗教而不是法國的國教,拿破侖和羅馬教皇在“多數人的宗教”和“國教”問題上,進行了爭論??梢姡闷苼鲆謴偷牟皇欠饨ń虝?,而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經過革命改造的教會。1802年拿破侖頒布新教組織條例,承認新教與天主教擁有同樣的地位。接著,又解決了猶太教的問題,法國的宗教和平實現了。執行了正確的宗教政策是拿破侖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宗教信仰自由在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在世界近代史上,宗教問題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在評述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應該適當地加上宗教方面的內容。
五、注意區別“社會契約”和“政治契約”
“社會契約論”是一種主張國家和法起源于契約的政治學說,主要是解釋國家的起源和規定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在近代,斯賓諾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對該學說都有詳盡的論述,其中,盧梭最著名。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強調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與以前的契約理論的區別:“在政治方面哲人們也有一個關鍵性詞語——‘社會契約。其實關于統治的契約論并不是一種新理論:英國政治理論家約翰·洛克在其發表于1690年的《政府論》一書中就已系統地提出了這一理論,他將統治看作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達成的一種政治契約。但是法國哲學家讓·雅克·盧梭則把它改變成一種社會契約而非政治契約,在他看來契約就是人民之間的一個協議。盧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會契約論》(1762年)一書中,只將統治權看作一種‘代辦權,從而證明了把人民的合法權利歸還給人民的革命是正當的?!蔽覀儜撓驅W生指出盧梭的“社會契約”和斯賓諾莎、洛克、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的“政治契約”之間的區別,而不僅僅是說明他們之間的聯系,籠統地稱之為“社會契約”。他們的區別在于,盧梭不僅用契約論解釋了國家的起源,否定了“君權神授”的理論;他還從社會契約論引申出“天賦人權說”“人民主權說”“革命權利說”等,盧梭明確反對富人剝削和壓迫窮人的不平等現象,主張在推翻暴政以后,建立民主共和國,他還為這個民主共和國設計了政治制度和經濟改革方案。盧梭反對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主張在社會契約面前,人們享受同樣的權利:“社會契約在公民之間確立了這樣的一種平等,他們都要遵守同樣的條件,并且都應享有同樣的權利?!备鶕鐣跫s論,盧梭明確提出了人民主權思想和人民主權的三原則:第一,主權是不可轉讓的;第二,主權是不可分割的;他反對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認為主權主要表現為只能屬于人民的立法權,行政權是由立法權派生出來的,政府是由立法機構產生的,最好的政體就是把行政權與立法權結合在一起的民主共和制。第三,主權是絕對的。只有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享有社會中的最高權力,政府、政體、官吏等都要根據人民的意愿決定。當統治者違背這些原則,就意味著撕毀社會契約,人民有權用暴力推翻它,從而闡明了革命權利說。這些理論說明了推翻法國封建專制統治、反抗壓迫的合理性與正義性,在法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為即將到來的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拿破侖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革命。”1800年8月,他來到巴黎東北的埃赫莫農維爾拜謁盧梭墓,在墓前感慨地說:“假如我和盧梭壓根兒都沒有在人間活過,也許會對世界的安寧更有好處。”
【責任編輯:全驁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