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暉
【摘 要】隨著人民對健康的認識日益加深,對孩子的體質健康狀況成為現今最為關注的熱點。學校是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主陣地,但在學校學生人數多、運動場地少、人均活動面積嚴重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難以改善。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實驗過程中,教師以體育課堂為主陣地,嘗試開拓家庭、社區和學校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開發校本課程實施指導綱要、校本教材和評價標準,設計《學生健康成長手冊》、建立互聯網查分系統及鍛煉指引等途徑,全面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成長狀況。
【關鍵詞】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途徑方法
由于現代生活方式轉變,健康的觀念、全民健身的氛圍尚未形成,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人生觀、教育觀、健康觀落后,仍然制約著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孩子的營養膳食不均衡,學習負擔過重,視力急劇下降,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
1 研究目的
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拓能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的途徑,尋找操作性強,效果明顯的解決方法。通過設計《健康成長記錄冊》,建立“家校、社區一網通”、打造社區文化中心等手段,聯合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探索有效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的途徑方法。
2 研究結果
2.1體能數據分析結果
2.1.1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在對照班以正常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而對實驗班的教學管理模式上進行改革,采用《健康成才記錄卡》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并通過一系列干預手段,逐步讓家長、社區居民陪同孩子們一起參與體育鍛煉,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經試驗,發現實驗班的成績與對照班的成績已經發生了變化(見表1)
2.1.2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后體能素質比較分析結果
實驗初測定實驗班對照班學生的1分鐘踢毽子、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25米×2往返跑的測試,以測試數據進行t檢驗。
實驗過程對實驗班進行實驗干預。以體育課堂為主陣地,制定《健康成長記錄卡》,建立社區文化交流中心,轉變周邊社群的體育鍛煉意識,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學生體質健康管理與促進的模式,全方位檢測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校醫室實時公布學生健康情況,開出運動處方,給予體育運動指引,通過校園網與家長取得最直接的聯系,讓家長、孩子能在正確的方式下進行體育鍛煉,從而提高健康狀況。
在對照班中,我們依然開設足夠的體育課時,保證大課間活動質量,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體育鍛煉”,但不采用以上手段進行干預。
從表1中,實驗班經過兩年多的實驗,體質健康4項指標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經過t檢驗,P值均<0.01水平,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班的學生經過實驗后,體質健康狀況得到很好的改善。
2.2體質健康分析結果
表2可見,對照班的學生進步緩慢,而實驗班的學生通過實驗研究手段干預后,進步幅度明顯。
表3可見,實驗班經過兩年的實驗后,體質健康程度已發生改變,2011年肥胖癥、影響不良、超重人數分別是21、32、5人,2013年變成4、5、1人,效果非常顯著。
3 分析討論
從表1- 3可以看出,實驗班經過兩年的實驗后,四項指標在橫向對比以及縱向對比都有顯著性的提高。特別是踢毽子、跳繩在縱向對比中仍然有顯著的提高。
3.1建立學生《健康成長記錄冊》,進行全方位檢測。
3.1.1課堂自己參與體育鍛煉情況記錄卡。
教研組根據我校地少人多的實際情況,開發校本課程實施指導綱要、校本教材及評價標準,我們為實驗班設計毽球模塊教學和跳繩模塊教學,學生每人自帶“一繩一毽”,每周填寫一次《課堂參與體育鍛煉情況記錄卡》,記錄課堂上踢毽球或跳繩的成績、評價等級和下周目標。
3.1.2課間與同學一起參與體育活動情況記錄卡。
學校安排實驗班每天一小時體育大課間活動,利用大課間活動時間,組織“三人踢毽子”“4人籃球爭霸賽”“雙人乒乓球賽”“合作跳長繩”等。學生尋找同伴合作鍛煉并填寫《課間與同學一起參與體育活動情況記錄卡》。
3.1.3課外與家人一起參與體育鍛煉情況記錄卡。
在實驗班中實施《課外與家人一起參與體育鍛煉情況記錄卡》,設計多種體育鍛煉項目,對肥胖、營養不良癥狀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出運動處方,其內容主要包括:毽球、跳繩、羽毛球、籃球、乒乓球等項目。例如2班的鄧某某同學的記錄卡上寫著:8月11日,我和哥哥去少年宮打乒乓球,家長評價A。
3.2建立家庭、學校、社區零距離的互動平臺
研發網絡成績查詢平臺。我校作為廣東省第三批現代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建立學校體育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相結合,構建家庭、社區和學校之間的網絡互通平臺,實現家校、社區一網通,全方位檢測和管理學生體質健康狀況。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如何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途徑和方法進行研究,采用一系列有效手段,包括:設計《健康成長手冊》和“家校、社區一網通”,實現全方位檢測管理和健康指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得到提高,學生已初步養成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得到明顯的提升,門診記錄情況所知,課間追逐導致撞傷、損傷病例從23%下降到8%。
結合實施學校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針對學校發展方針、生源情況和社區關系,與體育教學相結合加以完善。以群體性體育項目為抓手,開拓多樣化教材教學。適當布置少量課外練習,并指引家長陪同下共同參與。例如:仰臥起坐、騎雙人自行車、打羽毛球、雙人跳繩等。學校需密切關注校園網的信息更新和發布工作,發揮校園網的宣傳和通告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