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燕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全面發展,語文課堂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運用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已經成為主流趨勢。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而且在培養學生語文聽、說、讀、寫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的一些看法。
一、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傳統的語文課堂以教師說教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眾”。在這種情景下,學生的創造性與探究性無疑被扼殺掉了。新課程理念強調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信息技術能夠將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因而更具吸引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例如,筆者在教《望廬山瀑布》一文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此時,學生興趣盎然,迫切希望知道課文是怎樣寫的,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明顯加強,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真正體現了“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所產生的教學效果生動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二、增強視聽效果,突破課堂教學難點
信息技術與其他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能夠化抽象為直觀,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呈現教學資源,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認知方式,而且對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例如,在講解《鵝》這首詩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將古詩信息表達完整。而借助信息技術則可以將鵝的聲音、形象、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flash動畫,一只白鵝浮在水面上不斷伸曲脖子,教師再進一步解釋“曲項”的含義就變得十分輕松了。同樣道理,“曲項向天歌”在前一個動畫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合成鵝叫的聲音效果。……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文圖并舉,聲情并茂,視聽結合,渲染了氣氛,創造出了原詩的意境,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教師輕松地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得以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理解了詩意,同時強化了記憶。
三、促進師生互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語文課堂是提高學生聽說水平,鍛煉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師生之間的溝通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而且也可以在課下實現。借助于E-MAIL、QQ、MSN、論壇BBS以及雅虎通等工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學習困惑、學習感想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從而獲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文章后,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給大家設計了開放作業,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通過網絡環境進行交流與溝通。
四、強化輔助作用,發展學生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是師生語文學習的良師益友,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教師要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課堂,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
例如,要學生制作電腦小報,在出版的過程中,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排版、打字等,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審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海底世界》等課文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讓學生網上收集有關海底世界的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有著較強的視聽感染能力和非線性的快速交互功能,較好地避免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局限性,它將音、像、視、聽有機地結合起來,可提高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在情感上和行為上都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進而在規定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取最多的知識,優化課堂教學,使語文教學煥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