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春花
教師的審美能力是其審美修養的主要體現,與語文教學質量、教學效果關系密切。教師要從語文入手,以豐富的想象力較強的審美感知力,開掘并引導學生領略課文藝術形式的美或生活內容的美。還有審美鑒賞力。教師要具有豐富的情感,準確的評判力和一定的審丑能力,從而弘揚真善美,針砭假丑惡,將學生帶到無限豐富、絢麗的審美境界之中。
一、尊重學生自主性
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掌握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推行以學生為互評互改作文活動的主體,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寫作問題,自己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潛能,通過具體可行的評改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學生在互評互改作文中獲得大量信息,學會明辨是非,識別真美善與假惡丑。
二、提高教師審美能力
教師必須按美的規律搞好創造性的教學設計,突出教學的高激勵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應是創造性勞動的過程。語文教師只有全面加強美學修養,奠定扎實的美學知識基礎,樹立高尚正確的審美觀,養成較強的審美能力,把語文教學變成最優化、富有美感效應的藝術,才能使學語文變成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審美能力,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本文擬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一下語文教師審美能力與語文教學的密切關系。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審美也必然從感知開始。審美感知力要求主體對美的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領悟。語文教師缺乏審美感知力,就會成為語文教學的門外漢。語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表現在善于從語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審美對象,不輕易放過一字一語,又能從整體上去把握,透過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去作深層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進入美的領域,領略美的意蘊。感知力還要講究快而深,將審美內容盡快傳遞到大腦,促進主客體的和諧。雖然對美的感知側重于感性直觀,但它也是一種社會意識活動,積淀著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審美感知力包含有選擇力,這對教學程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導性。
三、培養閱讀能力
現代文閱讀觀念強調以獲取信息、掌握知識為目的而兼顧鑒賞評價,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比如速讀能力、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等。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適合當今時代高效率、快節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它是通過科學的、一定量的訓練逐漸形成的。從現代文閱讀應試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的角度看,精讀細讀是現代文閱讀的基本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精讀的要求就是讀懂,甚至達到吃透,讀懂吃透就是要從整體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終達到整體把握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體,把握了整體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僅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義,還要把握好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體、由語言到內容,然后再由整體到局部、由內容到語言的反復的過程。
四、解放學生思維
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傳統的作文教學慣用講授法、示范法、批改法、個別談話法等,突出教師的主導統帥作用。這種做法,固然能夠使學生盡快掌握寫作方法,學生照貓畫虎、比葫蘆畫瓢也能寫出不錯的文章,但這種大包大攬、越俎代庖的做法卻束縛了學生的手腳,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學生創造潛力的發揮,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地模仿,體味不到創作的愉悅,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寫作的興趣。因此,要改變當前作文教學的現狀就必須轉變教師觀念:從以教師傳授為中心向以訓練學生能力為主的轉變;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以學生為本,進行能力遷移的轉變;從教法陳舊、呆板向現代化教學方法的轉變。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成為作文的作者、讀者、評價者,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提高寫作能力。寫作文與“說”作文巧妙結合,化難為易,激發興趣。常見有些學生課下侃侃而談,作文時卻茫無頭緒、不知如何下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時不受拘束,思維敏捷;而作文時,由于條條框框很多,顧慮重重,反而寫不出來。為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命題,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當堂口頭作文,看誰說得又多又好。
教師只有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濃厚興趣,幫助學生掌握辯證地分析客觀事物的科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做到動腦、動手、動口,大家的參與意識增強了,接觸的作品多了,聽到的評語多了,討論發言的鍛煉機會多了,思維能力水平自然就會提高了,自然能夠達到“自做作文,不待教師改”的境界了。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