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云
《范進中舉》節選自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該書較為精彩的篇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魯迅先生評價《儒林外史》“乃秉持公心,指謫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師用書秉承魯迅的這一傳統說法,如此解讀文本:課文通過范進這個人物,深刻地揭露了科舉制度腐蝕人的心靈的害人本質,諷刺了癡迷科舉入仕的封建知識分子的丑態。這些說法,當然是正確的。但問題是,我們是否要年復一年地如此教書,當教師用書的傳聲筒?
掩卷思考:我們的國家一直在倡導和諧社會,但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凡是涉及所謂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選文,總是少不了意識形態上的撻閥。巴金說:文學是為了讓人活得更美好。有鑒于此,我嘗試著在這些批判類文章中去發掘人情人性,用語文的方式,帶給學生更多的人性溫暖。
比如在教《范進中舉》時,我給學生發放了蕭紅的《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控訴父親“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對待仆人、自己的兒女以及祖父吝嗇而無情,同時更多地描述了祖父帶給自己的溫暖與愛,并因為這溫暖和愛而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文,讓大家對照閱讀,并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去思考、討論下面這個問題:本文對士林丑態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畫,令人掩卷痛思。請對照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文,看看你能從《范進中舉》一文中讀出一些溫暖的東西嗎?
約十分鐘的沉思默想后,學生開始發言。
學生甲:“范進因中舉歡喜過度而不省人事時,課文中說‘老太太慌了。當范進喜極而瘋狂地奔到集市上時,老太太哭道:‘怎生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甚么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一個甚么舉人,說明范母并不過于看重兒子中舉這事,她關心的是兒子的健康。眾人勸說胡屠戶打范進嘴巴時,老太太卻趕出來叫道:‘親家,你只可嚇他一嚇,卻不要把他打傷了!這些都寫出了老太太對范進的關愛。母親關愛兒子,特別讓人感到溫暖。”
學生乙:“娘子胡氏對丈夫的忍讓和關愛,也讓人感到溫暖。范進多年來貧困潦倒,她一直默默承受著,不吵不鬧不挖苦丈夫;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后,她發愁了:‘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是如何是好?她只字不提范進中舉、不提范進中舉后若是不瘋將會帶來怎樣的好運,只是關心丈夫的身體健康,并且情不能已,丈夫瘋病未好前一直哭哭啼啼,傷心不已。”
學生丙:“蕭紅的青少年時期經歷了太多的憎恨和冰冷的感受,但在她心中駐存更多的卻是祖父的溫暖和愛。因為這溫暖和愛,她有了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范進也一樣,如果沒有母親和妻子給他關愛、給他溫暖,而只有胡屠戶之流給予的惡毒挖苦和打擊,他早就垮了。一個成功男人背后必定站著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要么是他的妻子,要么是他的母親。范進呢,多么地幸運呀,有這么好的母親和妻子。我不認為范進中舉就是成功,但我堅信,范進屢受打擊卻依然有存活下去的信念,全賴他母親和妻子給予的溫暖和關愛。”
……
學生的發言令我感動,我不由得接過學生的話,給課文的解讀作出了這樣的總結:“范進是可憐的、不幸的,他因癡迷科舉而拙于生計,因貧困潦倒而受盡嘲諷、尊嚴掃地;同時,他又是幸運的,同時有母親和妻子給予他溫暖和力量,支撐著他堅強地活下去。在這里,我希望每個同學都擁有溫暖和愛作為你們的精神支撐,這溫暖和愛也許來自于你們對美好親情的感受,也許來自于你們對美好文字的閱讀,我期待我們的課本變得越來越美好。”
在分數重于泰山的當下,我“慫恿”我的學生多讀課外好書。在學生幾無閑情閱讀課外書的情況下,我希望我們的語文教材里多選一些讓人感到溫暖的文章,讓溫暖和愛充實學生的內心——用葉開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給學生“植入情感的溫暖和人性的光輝”。
(責編 白聰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