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勝娟
摘 要 綠色農業理論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形式。由此,主要基于綠色農業理論體系下,以無公害種植蔬菜農業技術為切入點,探討農業技術推廣,包括前期種植及病蟲防治等技術重點。
關鍵詞 綠色農業;農業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1 綠色農業理論體系相關概述
傳統的農業技術創新只是單單從工程技術層面或經濟效益角度出發,并沒有考慮到以自然環境為主的生態經濟層面。所以,應大力提倡綠色技術創新,使常規農業逐漸轉向綠色農業,讓綠色技術成為發展綠色農業的保證。從近年來綠色食品發展的勢頭分析,人們越來越重視綠色農業,構建綠色農業體系可以拓寬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還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獲得潛在的經濟效益,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2 基于綠色農業理論體系下的農業技術推廣
2.1 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推廣途徑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生態環境質量,生產過程必須符合規定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規范,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控制在安全質量允許范圍內,安全質量指標符合《無公害農產品(食品)標準》的農、牧、漁產品(食用類,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的產品。廣義的無公害農產品包括有機農產品、自然食品、生態食品、綠色食品及無污染食品等。
首先,無公害蔬菜基地選擇在水源灌排方便,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空氣無污染,交通條件好,遠離城區的農業生產區域,面積在66.6 hm2以上,連片種植,實施統一管理。其次,科學選擇種子,一般選取抗病蟲強和抗逆性較強的優質高產品種。在播種前,需晾曬蔬菜種子,并采用藥劑混合溫水消毒處理種子中的病菌,將土壤中的病原菌,雜草,蟲卵等使用土壤殺菌藥物消滅干凈。同一類蔬菜種植方可以水、旱輪作為主,避免連茬種植。一般根據蔬菜的品質特性、氣候特征及栽培方式等合理選擇蔬菜種植時間,避免田間積水而影響菜苗生長可采取小高墑栽培方式,播種時合理控制種植密度的話可保證菜苗間能保持一定的光照,菜苗株間的濕度可得以降低,在菜苗種植過程中對病株或病蟲株進行清除可有效預防或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再次,培育壯苗:茄果類適合9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進行育苗移栽,次年2月大苗移栽,豆類早春栽培應育苗,在第一片真葉展開時移栽,對極易感病的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可采用嫁接育苗。加強育苗期溫度管理,合理調節苗床溫度,培育壯苗,預防苗期病蟲害。最后,栽培管理:無公害蔬菜種植灌溉技術原則為沙土壤以常灌為主,粘土壤以是深溝排水為主,低洼地以小水勤灌為主。在夏季種植時需多灌,但要合理控制灌水量,輕度萎蔫少灌,嚴重萎蔫多灌,一般9∶00及18∶00為最佳澆灌時間段。施肥方面以有機肥為主,可根據蔬菜生長需要適當選取其他肥料,保持生長土壤具有充足的肥力。如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有特殊的養分需求,可在實踐論證后選用適量的復合肥或有機專用肥。
2.2 無公害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
無公害蔬菜指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型蔬菜,能充分發揮蔬菜的營養保健功能,在目前綠色農業的影響下,更應積極推廣無公害蔬菜病蟲防治技術,盡可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提高經濟、社會及環境三大效益。
3 農業技術利用途徑建議
3.1 加強宣傳推廣力度,深化綠色農作物是寶貴資源的認識
近年來,綠色食品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綠色農業”發展鋪墊了一個良好的契機。然而就目前綠色農業實際發展狀況分析,在理論體系方面缺乏系統性。
3.2 提高農作物品質,科學調整綠色農業結構
綠色農業應圍繞高效農業技術、農蔬產品安全質量及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的,制定與綠色農業發展所需的技術標準,不斷擴大生產覆蓋率。
3.3 結合實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
首先,加強農產品生態化發展,成立農產品監督管理機構,加強農產品“三品一標”的認證和管理。其次,完善農產品科技化的推廣,開展科技入戶下鄉活動和農技推廣服務,完成科技支農對口幫扶示范戶,開展農業實用技能宣傳培訓,發放各類技術宣傳手冊,為農民開展免費技術培訓加強示范帶動作用的良好發揮,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推廣才能擴大農產品的規模化發展。
4 結語
總之,綠色農業是一種農業發展上的新型模式,與其他農業生產技術相比,綠色農業理論下的農業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突出綜合效益和遠期效益,相關部門應加大綠色農業體系下的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政府應給予強有利的財政支持,要明白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財政資金的投入是保證新技術的開發研究,也是鼓勵農民生產信心的途徑,從而實現農戶經濟效益和政府社會效益雙豐收。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