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鷹
摘 要:設計表達在設計學領域內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其目的體現在于其采用的表現方式能完整的傳達和體現出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意圖。早期建筑設計領域以傳統手繪透視表現圖為主,90年代中期開始CG技術在建筑及室內設計中被廣泛應用,并且顯示了自身強大的功能優勢,對傳統的手繪表現圖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沖擊。但計算機設計也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無法彌補的弱點,無法給人以靈感拓展地想象空間,對于設計師來說如何結合二者的優勢,提高設計方案的效率和質量成為目前環藝設計領域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設計表達;表現形式;計算機輔助設計;手繪效果圖
設計表達是設計者來傳達作品思想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設計師傳達設計思路的介質,是表現藝術家情感及體現作品設計思路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設計表達在設計學領域內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其目的體現在于其采用的表現方式能完整的傳達和體現出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意圖。
環境設計的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可以是二維畫面上用各類手繪的方式或者通過電腦軟件來制作具有三維成像效果的建筑或室內表現圖,也可以是立體的建筑或室內模型沙盤,或是電腦的三維動畫以及虛擬現實的模擬演示,從設計表達的廣義層面上講語言表達其實也屬于其中的一種方式。它們的形式不同,但最終目的卻是一致的。
環境藝術設計是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因而它的表現形式是將多維空間上考慮到的時空架構體系囊括在二維的空間畫面之中,是由極具邏輯性的透視學和高度概括的手繪技法結合而成的藝術體系,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設計師與工具之間的技巧配合,把對作品的設計思想轉變為一幅清晰有力的圖畫。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其強大的實時運算仿真功能為設計方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當前,客戶對環境設計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所展示的平面效果圖,而是要求能夠包括時空因素在內的多維空間中對環境設計進行體驗。
早期的透視圖主要應用于歐洲的建筑設計中。18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歐洲設計師將透視學引入到建筑設計中,形成了“設計繪圖”這種建筑設計的表現方式。世界上最早的環藝效果圖應用出現在德國,當時越來越多的建筑物和環境規劃不再受舊體制的約束,而轉為由城市管理委員會來制定,大批的公共建筑采用了招標這種較為規范的形式,體制的轉變就使得設計的表現方式變得極為重要。當時不僅有建筑設計師之間的商業競爭,還有各種設計理念的競爭,每一種風格流派都試圖通過更加重視建筑繪圖的細節局部表現來贏得招標,并最終導致了“設計繪圖”這種表現形式對建筑細節的追求和完善。
19世紀后期,隨著城市的擴展,建筑行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以當時的美國為例,城市規模不斷地擴張,建筑設計行業的分工越來越專業化,從事建筑透視繪畫的專業設計師開始出現,建筑師開始雇用專業設計師在其工作室工作或與之建立透視制圖代工服務關系。在美國,專業表現圖畫家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每年都要頒發“比爾?!げ紶柕咸亍だ湿劇币员碚媚甓茸罴训谋憩F圖畫家。如果沒有這些優秀的效果圖畫家對建筑師設計理念的完美詮釋,20世紀許多優秀的建筑物就不會得以建設,赫爾莫特·雅科比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為20世紀下半葉建筑領域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歷史記載。格羅皮烏斯、科布西耶、約翰遜、貝律名、福斯特等這些20世紀最負盛名的建筑大師的作品,都是通過雅科比完美的表現圖征服客戶而成為現實的人類杰出優秀建筑。
透視表現圖在我國的出現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北宋時期的營造法式中的大木作示意圖我們不難看出早在900年前的宋代,人們對于建筑空間的表現手法已經運用得相當純熟,而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更是對當代手繪表現圖大師雅科比的繪畫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以及中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崛起,為我國的建筑及環境藝術設計事業的起飛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大規模城鄉建設的展開,我國的建筑及環境藝術設計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同時這也為作為藝術設計語言的專業表現技法提供了展示其自身魅力的廣闊舞臺,各種表觀技法層出不窮,也現出一片空前繁榮的絢麗景象。
手繪透視效果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眾的審美觀念也是隨時代的推移而不斷地發生改變,任何一種制圖畫法都受到其顏料和工具性能的限制而不可能完美,各種畫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繪制的局限性。
我國改革開放后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建筑效果圖畫家,在此之前的透視效果圖主要以表現建筑為主,表現形式多為線條和淡彩。這種畫法的特點是突出線條的表現力,比較能夠突出建筑物特有的幾何形空間結構。80年代以后,水粉畫法由于其具有易于深入刻畫、著色覆蓋效果好等優點,受到設計師們的歡迎。
8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與西方教育及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大量國外先進設計技法和理念引入我國,其中尤以水性彩鉛和自動噴筆以及馬克筆等畫法受到國內設計師的青睞。噴繪技法畫面層次豐富、色彩對比強烈,具有較強的表現
力,這種畫面效果受到客戶的歡迎。
人們看慣了較為傳統的水粉、噴繪等厚重感較強的效果圖技法,而水色畫法的出現帶來了一種陽春白雪般的視覺感受。這種技法的特點是上色透明、空間結構關系明確、色彩層次過渡自然,這種畫法易于表現結構復雜的建筑環境。由于這種技法使用較為簡單,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的畫面效果。
從90年代中期開始CG技術在建筑及室內設計中被廣泛應用,并且顯示了自身強大的功能優勢,對傳統的手繪表現圖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沖擊。90年代初期,在我國的建筑設計領域CAD軟件設計開始應用,當時局限于計算機軟、硬件的條件,主要還是依靠計算機CAD軟件設計應用在施工圖設計方面,在制作整體效果圖方面主要以手繪為主。但隨著計算計軟、硬件的迅速進步,其自身的優勢逐步體現,在效率和表現效果方面相對于傳統手繪效果圖的優勢越來越明顯,2000年后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快速發展和功能完善,在建筑設計行業計算計輔助設計已經取代傳統手繪。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計算計輔助(CAD)設計具有傳統手繪技法所不具備的重要的功能。它能實時生成光影效果,建模的材質紋理豐富,非常接近于真實的環境狀況,同時它可以制作成動畫效果,更整體、真實地表現設計構想,強化了效果圖的反映真實環境的能力。其次,可以依靠當今發達的信息化技術,將客戶需要的資料實時地傳遞給對方并得到意見回饋,設計師與客戶之間只需要網絡便即可實現信息溝通。再次,計算機輔助設計與繪畫類技法相比,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實時修改,可以與客戶邊溝通邊修改,能夠根據客戶的意見實時的對作品進行建模、燈光、色彩、材質等方面進行快速而高效的修改。使設計師的作品最大程度的反應客戶的要求,同時計算機設計的高效率也能將多種方案同時呈現給客戶,能夠實現方案選擇的最優化。endprint
以上所述的是計算機設計所體現出來的優點,但計算機設計它也不是萬能的,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無法彌補的弱點。例如,與傳統的手繪相比,電腦效果圖就顯得過于真實化、照片化,相對于手繪所表達出來虛實變化效果,無法給人以靈感拓展地想象空間。最為重要的一點,概念設計階段的設計語言主要是以手繪草圖的形式完成的,設計師與制圖員、設計師與客戶之間的交流溝通中,通過徒手繪制建筑草圖表達設計思路是設計師應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因此,電腦和軟件代替不了設計師的靈感,它只是一種高效的設計工具。
在商品社會的今天,計算機輔助設計最大的優勢是便于保存和修改,同時這種便捷帶來的高效率同時也存在著較大的缺陷。這種現象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顯得尤為突出,如一張已完成的設計作品經過復制后通過軟件稍作處理就可以出現在另一項設計作品中,因而如何保護設計者的原創作品是當前計算機繪圖時代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計算機軟件輔助設計它不同于我們所認知藝術學科,其目的性及技術性更強,因而人們在探討它的優劣和發展方向時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一點?,F在大家普遍采用的3DSMAX軟件能夠為我們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和逼真的藝術效果,似乎這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技術層次。多媒體應用可以說是目前較為先進的設計形式,它能夠讓人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同時視頻、音頻合成及后期剪輯技術的應用,將環境設計效果展示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多時空多感觀的表現領域。但是從發展的角度講,多媒體表現應當是一個綜合體,作品應力求通過視頻與音頻的完美結合,從多角度、全方位去表達設計創意,在展示作品的同時帶給觀賞者與眾不同的感官沖擊。
如今對于正在專業學習的人們來說,選擇何種方式進行學習也許會感覺到有些迷茫困惑,面對當前眾多的專業技法,不知應該將主要精力運用到哪一方面。雖然當前專業技法的種類繁多,即便對于非常專業的環藝設計師來說也不是每種技法都需要掌握。對于學習者來說,需要平時大量的實踐練習和學習來索,從中摸索出最適合于自己學習的技法,從而走出自己的藝術表現風格。上面我們已經提到計算機輔助設計相對于傳統手繪而言擁有功能上的巨大優勢,它能夠十分全面的展示作品的設計理念和每個局部細節,易于被客戶認可和接受。因此,可以說在未來幾年它將代表專業表現技法的主要發展趨勢。當然,傳統的手繪效果圖也不會在它的巨大優勢下徹底此銷聲匿跡,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如同攝影與繪畫的關系一樣,并沒有因為一方的出現而使另一方受到削弱,相反攝影的出現反而刺激了繪畫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在進行手繪表現圖的練習時,首先,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需要數量的積累,沒有數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由于當前計算機軟件升級更新的速度相當快,我們在學習計算機設計軟件時,對學的知識應當有所超前,所學習的技法應當是最前沿的、大多數人還沒有掌握的。其次,設計師應當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藝術修養,藝術作品的整體面貌以及風格取向能夠直接體現設計師藝術修養,設計師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對民族和地方文化的感悟能力,都是其整體修養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 查爾斯·詹克斯.后現代建筑語言[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3] 王福陽.繪畫透視學基礎教程[M].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
[4] 白瓔.藝術與設計透視學[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5] 思剛.繪畫設計透視學[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