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再敏
【關鍵詞】智慧理答 及時引問
適時追問 巧妙反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16-01
問題導學作為數學課堂經典的教學模式,教師如何結合學生實際,有效搭建問題導學模式,借助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構建問題模式時,理答是教師必須直面的數學策略。什么是理答?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曾這樣說:“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及時“引問”,智慧理答,巧妙點撥啟迪思路
在問題教學時,理答既要關注學生回答的質量,又要關注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只有及時把握學生在回答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特征,巧妙點撥,及時“引問”,有效化解難題,才能讓學生逐漸深入到問題解決的思路中,從而獲得對新知更全面、更準確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有道練習題:桌子上放著兩杯大小不一的果汁,小紅和明明各取走一杯,小紅喝了,明明喝了。這時,兩人剩下的果汁一樣多,請問:原來誰的杯子里果汁多?教學時,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該如何解答。如何以喝掉的和剩下的部分為切入點?在學生思維困惑時,筆者及時引問:題中的問題是什么?生:要求原來誰的杯子里的果汁多?師:杯子里的果汁可分為哪兩部分?生:喝掉和剩下的。師:題目是怎樣描述剩下的部分?生1:一樣多。生2:如果剩下的一樣多,我們只要知道誰喝的比較多就行了。生3:小紅喝了,剩下,這時小紅剩下的同明明剩下的一樣多,說明小紅喝掉的比明明喝掉的多。所以,原來小紅杯子里的果汁比較多。本環節問題的關鍵點是單位“1”大小不一,由于五年級學生還沒有學習分數乘除法,知識基礎相對薄弱,筆者抓住問題的突破口及時引問,并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理答,從而幫助學生突破了思維困惑。
二、適時“追問”,智慧理答,突破盲區拓展思路
在問題教學中,當學生被“問題”所困惑時,教師如何智慧理答,適時化解學生的思維難點,通過“追問”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適時“追問”需要教師正確把握學生思維的“盲點”,及時收集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信息,然后二次“借問”,讓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拓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百分數的意義》時,百分數的意義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但卻有著廣泛運用,如何讓學生借助生活去理解它?教學時,筆者先布置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在匯報時,有個學生說:“姚明加盟NBA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為49.8%,表示姚明在這一年里投100個球中了49.8個。”這時,學生都笑了,說:“有0.8個球嗎?”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大約中了49.8個球,可能是49個,也可能是48個。”……學生們的回答都不能令其他同學信服,課堂討論陷入沉默之中。此時,筆者追問了一句:“難道姚明一年只投100個球嗎?”課堂頓時又活躍了起來,有學生回答:“如果姚明在一年里投的是1000個球,那就表示投中了498個。”如果課堂引導到此為止,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是只停留在相對膚淺的階段。筆者再次追問:姚明一年在賽場上投的球是不是剛好是整千個?學生似乎有所頓悟,在短暫的思考后,課堂討論的氣氛又活躍了起來,最終明白:49.8%表示姚明在一年里投中的個數除以投籃總數,它表示的不是一個具體的量……筆者巧妙抓住課堂出現的“契合”點,及時追問,智慧理答,從而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盲區。
三、巧妙“反問”,智慧理答,撥開云霧糾正偏差
當學生在探究問題中對題意的理解出現偏差,出現較為混亂的思維現象時,教師要及時反思問題導學過程中存在的疑點,巧妙“反問”,讓學生自我反省,自我尋找原因,達到自我糾正。
如,“某體育品牌專賣店搞周年促銷活動,所有球類一律降價20%出售,籃球活動價為160元。請問,優惠了多少錢?”在匯報時,筆者發現不少學生直接列式:160×20%=32(元)。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應該是對題中的單位“1”沒有正確理解所致。面對學生的錯誤,筆者并沒有直接呈現問題解決的方法,而是反問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列式?”學生說:“因為降價了20%,直接用乘的。”筆者再反問:“誰比誰降價?”生:“活動價比原價降價。”這時,有幾個學生發現了錯誤所在,說:“原價不知道,就是單位‘1不知道,不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筆者繼續追問:“那要怎樣計算呢?”當學生通過第一次反思找到單位“1”之后,接下來的關鍵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必須利用活動價和降價20%求出原價。如何突破?筆者引導學生回答:“原價不知道,就是單位‘1不知道,不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那要怎么辦?”至此,學生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確的答案了。在教學中,教師抓住錯誤點反問學生,并不斷根據回答引導學生反思思維出現錯誤的根源所在,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對話”中達到自我糾正。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