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遠彬
【關鍵詞】語文教學 感悟能力 文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47-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實踐,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然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習慣于對文本進行過多的講解,缺乏對學生主動感知文本的引導。久而久之,學生感悟文本的個性受到束縛,沒有對文本形成感性的認識。因此,教師需要迎合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一、聯系生活實際
語言環境為學生理解和感悟文本創造了條件,教師要將文本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用生活元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將語言文字轉化為真切的閱讀感受,不斷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經驗相結合,使學生在回憶自身經歷的基礎上,積極調動已有知識的運用和鞏固,使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更好地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七冊《桂花雨》一課時,學生對文中的“搖花樂”缺乏感性的認識,筆者引導學生回憶下雨或下雪后,自己搖落樹上的雨滴或是雪花的快樂體驗,再聯想如果搖下來的是桂花,不僅不會把衣服打濕,而且四處飄著桂花香氣的情景。學生聯系生活體驗,加上豐富的想象,真切感受到了搖花的快樂,充分激發了閱讀的情感。
二、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有古代詩詞,有名家名篇,有神話故事,有童話寓言等。這些文章對學生都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片、影像資料等創設教學情境,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讓學生置身于生動形象的情境中,與文中的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領悟文章的深刻內涵。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時,筆者借助課件播放青海高原惡劣自然環境的視頻,啟發學生想象這株柳樹在高原風雪中、在干旱季節里、在雷轟電擊中頑強生存的情景。學生真切感悟柳樹生存的艱難,但它不向命運屈服,凍死了又復蘇,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成就了一片綠蔭。柳樹頑強的精神在學生心里扎了根,他們理解這株柳樹的神奇時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研讀重點詞句
感悟文本的過程是學生將現實與文本情境進行融合的過程,這需要學生具有感性的思維認識,豐富的情感投入,以及對知識的應用思考。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情感把握,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有利于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充實和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充分體會詞匯的情感,提高對文本細節的分析和把握,從而領悟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內涵。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獲得深刻的語言洞察力,實現對文本的深層次感悟。比如蘇教版語文第十冊《水》這篇文章寫道:“母親鎖上水窖,笑著對我們說:‘你們真的餓壞了。這是我至今為止唯一聽到的將‘渴說成是‘餓的話。”筆者引導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思考問題:文章中的母親為什么要用“餓”字代替“渴”字?學生反復朗讀句子,體會到缺水給村里人帶來了“苦”,可作者卻用了具體生動的語言描述水給村里人帶來的“樂”。筆者再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練習說話,進行有效隨文仿寫,把品味詞語與運用詞語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培養學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四、進行遷移訓練
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適時對學生進行遷移訓練,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把學和用結合起來強化學生感悟文本的能力。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文章寫法的感悟,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句子的典型特色,讓學生將感悟變為自身技能的遷移,形成獨特的寫作方式和風格。如蘇教版語文第四冊《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的句式非常典型,筆者運用多媒體出示句子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夏天來了,我想變成 ,讓 。”“下大雨了,我想變成 ,讓 。”“冬天來了,我想變成 ,讓 。”其次,要擴展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如針對文章中優美的段落和句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練習展現,讓學生活學活用,加深對詞句的記憶,將文章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最后,要提高教學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一篇文章必然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中心,如果缺少了這個中心,文章往往只是由文字構成的空殼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使語句變得凝練且富有內涵。例如在學習完蘇教版語文第十冊《海倫·凱勒》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展示勵志類名言,讓學生寫出幾句自我勉勵的話,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五、聯系時代背景
由于小學生的自身經歷有限,教師可以對學生講述作者的生平經歷,使學生在對文本了解的基礎上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現與作者生活時代背景相關的語句,搜索與文本相關的材料,然后將幾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串聯成完整的結構,讓學生真切體會文章的意境,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如人教版語文第九冊《七律·長征》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距較遠。教師在課前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作者及詩歌的寫作背景。在教學時,教師還要緊緊圍繞“遠征難在哪里”這個問題研讀文本,利用相關影片和圖片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背景中,使學生對長征有形象的認識,體會長征的艱苦以及長征勝利后軍隊的喜悅心情。
六、開展對話交流
對話交流有利于思維的碰撞,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學生相互交流讀書、學習的心得能夠豐富感受、訓練思維,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其閱讀感悟能力。語文學習不能局限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搭建平臺,如創建介紹教師的博客,為學生收集專題學習網頁,擴充學生的教學知識量。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組織編演課本劇、開展班級讀書會、美文誦讀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讀有所悟、讀有所得,在對話交流中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培養學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的內涵,提高學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