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張羽霞
1 革命人生 烏江兒女盡忠誠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1984年9月17日,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名譽所長的副部級老專家,76歲的楊承芳同志,回到闊別七十年的故鄉貴州思南,站在穿城而過、滔滔北去的烏江河畔,激動的心情抑制不住,吟誦了白居易的詩句。楊老一生顛沛流離,從17歲投身革命,為祖國辛勤工作半個多世紀,從未回過老家,但故鄉情宜從未忘懷。他自幼接受中國古典文學啟蒙,熱愛祖國傳統文化,青少年時期就熟背唐詩宋詞。他長期從事國際新聞評論、翻譯與社科情報工作,以文筆優美、流暢,字字句句充滿華美詞章聞名士林;他的工作多次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贊揚。
1995年3月22日,楊承芳老人走完了他人生極不平凡的八十七個春秋,在北京辭世。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楊承芳同志治喪領導小組”在《楊承芳同志生平》中說:“楊承芳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的國際新聞評論家和翻譯家”。
《人民日報》1995年4月11日發文《楊承芳同志逝世》(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評價:“楊承芳從事國際新聞工作數十年,在中外報刊上發表過大量中英文評論文章,并有多種譯著問世。他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在翻譯界和社科情報界享有盛譽。他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2 少小離家 投身革命獻終身
楊承芳1908年10月生于貴州思南府安化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其父楊次丹、字楊燦, 清末秀才, 1902年官派東瀛早稻田大學留學,是廖仲愷、陳獨秀、李大釗、彭湃等革命家的學長。學成回國后參與創辦貴州省立女子中學(現貴陽二中)任校長;曾任貴州省立模范中學(現貴陽一中)教師; 1939年貴陽遭受日軍 “二四”大轟炸后舉家回思南,被聘為貴州省立第七中學(現思南中學)教師。
楊承芳1914年入貴陽教會學校讀小學,后考入省立模范中學。他特別愛好文學和英文,尤以英文成績最佳。1923年中學畢業,考入武昌高等師范(現武漢大學)英文系。他追求進步,在中學時期即受 “五四”運動影響,武昌高師學習期間又進一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昌后,他投筆從戎,赴江西南昌加入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八師,任師政治部秘書兼宣傳科科長。1927年上海發生“4·12”大屠殺,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嚴峻形勢下,他毅然于同年5月在江西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楊承芳離開江西去上海,先后在太平洋職工會議秘書處、全總代表辦公室、中共中央秘書處等黨群機關從事翻譯和秘書工作。1936年6月,在上海赤色工會任職,他接受上海地下黨派遣,去蘇聯學習,同時護送毛主席的兩個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去莫斯科國際兒童教養院。從上海出發途徑巴黎時,會晤了時任共產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候補委員的康生。因兩人對上海工人運動看法不一發生爭執,康生擅自改變原定楊承芳去莫斯科學習的安排,令其返回上海。
1937年春,楊承芳返回上海后,在法國哈瓦斯通訊社從事編輯工作。后到桂林,先后在范長江和胡愈之領導的國際新聞社和文化供應社當編輯,后轉到桂林及昆明美國領事館擔任翻譯。抗戰勝利后于1946年返回上海,在蘇聯塔斯社上海分社和密勒氏評論報擔任編輯工作。其間編著出版了《震蕩中的波羅的海》、《自學英文ABC》等多種英文專(譯)著。
上海解放后,楊承芳任新華社上海分社英文部主任;1949年底,他奉令調北京,在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任編撰處處長;1952年至1956年任外文出版社編譯部主任兼圖書部主任,后任外文出版社副總編輯。1958年3月4日,他受周恩來總理之命,創辦新中國對外宣傳史上第一個英文時事政策性周刊《北京周報》,擔任總編輯。1963年任外文出版局黨組成員。1979年初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并明確為副部級干部,1983年改任名譽所長,1985年離休。
1995年3月22日,楊承芳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根據中共中央規定,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3 國事為重 學以致用敢擔當
楊承芳同志多次參加重大國際會議和國家的重大政治理論活動,出色完成翻譯和政論文章撰寫任務。1950年他赴柏林參加和大理事會;1952年隨宋慶齡等赴維也納參加世界和平大會;1954年隨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并擔任周總理的英文秘書。
1954年,以周總理為團長,張聞天等為副團長,王炳南為秘書長,團員有個方面的專家及工作人員近200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就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而斡旋,獲得了圓滿的成功。會間,周總理接受世界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特別邀請,前往其居所觀賞原聲喜劇電影,楊承芳隨同負責現場同聲翻譯。楊承芳扎實的英文功底和流暢的國語表達能力,受到了周總理的贊揚。
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開幕式首次采用同聲翻譯,會務處從京津滬抽調外文專家參加會議服務。周總理點將:由楊承芳同志擔任大會秘書處同聲翻譯組負責人并親自擔任同聲翻譯。開幕式結束后,毛澤東主席來到秘書處祝賀并看望大家時,緊緊握著楊承芳同志的手說:“你翻譯得好!”
五十年末、六十年初,楊承芳與錢鐘書等共同完成了《毛澤東選集》英譯本的翻譯、定稿工作;他參加了由毛主席親自指導的,中國共產黨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在《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上發表的史稱“九評蘇共”社論的寫作班子;他是《紅旗》雜志和《人民日報》的特邀編輯委。其間,又多次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贊揚。
4 總理重托 嘔心瀝血鑄鐵筆
楊承芳同志是周總理非常信任的專家、學者。1954年,周總理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代表團的同志們感到我國現有的外宣刊物已不能適應國際形勢發展的要求,需要有一本刊物能把中國對國際問題的立場、觀點,諸如黨和政府的重要聲明、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重要社論的精神向世界及時傳播,由此,萌發了辦一份英文期刊的想法。總理說:“應當促進我國和外部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之間的交流。我們需要了解外部世界,同時也應當設法使外部世界了解我們。我們應當有一本自己的英文刊物,及時地向國外介紹我們的革命和建設成就,闡明我們的內外政策”。
1958年初,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專門召集會議,決定創辦英文《北京周報》。由于楊承芳同志隨周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貢獻突出,其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總理的肯定,總理提議由楊承芳負責籌辦《北京周報》并擔任總編輯。在周總理的直接關懷下,1958年3月4日,新中國的第一本時事政策性英文周刊誕生了。
楊承芳同志以黨的事業為重,富有開拓創新精神。他愛惜人才,培養并大膽使用了一批有較高水平的外文干部。他要求嚴格,對工作一絲不茍。在他的領導下,報社的同志們樹立起了精益求精、善打硬仗的作風。作為創刊人和首任總編輯,為按照黨中央指示,“將《北京周報》辦成介紹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立場、觀點的權威性的對外宣傳刊物”,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憑借對新聞和外宣工作的經驗,對《北京周報》的辦刊方針、辦法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意見,他強調按照外宣工作的規律辦事,注重外宣工作的針對性、可讀性,讓事實說話、有的放矢。他提出“編譯合一”的辦刊方針,主張用外文寫稿并以身作則。他任總編輯期間用英文撰寫了多篇有重大影響的社論和評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外文干部不多,外交部對外行文的敘事文稿都要送到《北京周報》把關,因此《北京周報》的工作也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毛主席曾稱贊《北京周報》“圖文并茂”,并且要求每期必須及時送給他,以幫助提高英文水平。1960年4月,周總理出訪印度、緬甸、尼泊爾等國,在尼泊爾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周總理鄭重宣布,他講話的英文譯文,以《北京周報》刊登的為準。以后周總理也曾多次對外國記者說:“中國黨和政府的主要文件以《北京周報》的譯文為準。”
《北京周報》出版前,新中國已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由于中國的參加,朝鮮實現了停戰,美軍被迫退到“三八”線;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新中國表明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立看法,提出了不同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現代世界史中,中國所發生的一切和中國對國際事務的立場第一次顯得如此重要,國際社會開始關心來自中國的信息。《北京周報》的出版及時滿足了這些需求,因而受到了海外讀者的歡迎,并且成研究中國問題的重要材料。許多國家總統和首相辦公室都是周報的長期訂戶,成為我國外宣最重要的陣地之一。
1963年3月5日,周報舉行英文版創刊五周年和西文版、法文版創刊紀念。原計劃在北京飯店舉行慶祝酒會,周總理知道后,主動提出參加,并建議把聚會改在《北京周報》食堂舉行。當天上午,總理來了,他由楊承芳同志陪,向大家敬酒并親切交談。共和國總理和靄可親,使周報的工作人員忘記了桌上的酒水,忘記了初見政府首腦時常有的拘謹,沉浸在喜悅、歡樂、幸福之中。也正是在這樣輕松愉快的大家庭氣氛中,人們知道了一個秘密:今天也是總理的生日。那時不出版領導人的傳記,不準為領導人生日祝壽,所以總理和其他領導人的生日是鮮為人知的。從此“周報人”把3月5日定為《北京周報》誕生日。會間,周總理主動和楊承芳同志坐在一起,詳細了解《北京周報》的情況,問候楊承芳同志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難和問題,鼓勵中國同志繼續努力、感謝外國朋友做出的貢獻。后來,離開《北京周報》多年的楊承芳老人每當回憶起這段特殊經歷,都有些語塞。他說:“周總理最關心、最了解《北京周報》,最懂得《北京周報》事業的重要”。
5 經受磨礪 高風亮節挑重擔
楊承芳同志信念堅定,勇于擔當。1937年他在巴黎與康生發生爭執后曾一度被無端中斷黨的組織關系,但他仍然堅持革命立場、忍辱負重,在黨的外圍組織努力開展進步文化活動,同時一直多方設法與黨組織取得聯系(1980年組織上根據中央有關指示,將楊承芳的入黨時間恢復到1927年5月)。 1960年他受到當時大權在握、“心胸狹窄、生性多疑”的康生的排斥、批判,但由于周總理的保護,他才得以繼續擔任當重任。“文革”中又受到康生等“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但他卻一如既往、矢志不渝地為黨的事業奉獻才智。
他德高望重,老當益壯。“文革”結束后從河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年已71的楊承芳同志應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胡耀邦和中國社科院院長胡喬木邀請,于1979年擔任中國社科院情報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并被中組部明確為副部級領導,直到77歲才離休。此間,他為發展百廢待興的我國社科情報事業嘔心瀝血。他勵精圖治,團結其他所領導推行改革,按照情報工作的流程調整機構、規范工作程序、充實業務內容、提高刊物質量,同時著眼于社科情報的總體效應,倡導并主持了三次全國性的社會科學情報工作會議,使起步較晚的我國社科情報事業在短期內出現了興旺局面。他發起并主編了由多家機構合作,上百位專家參編的我國第一部關于外國社會科學的大型綜合性情報資料工具書《當代外國社會科學手冊》;此后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又編輯出版了其姊妹篇《當代中國社會科學手冊》。通過這兩部工具書的編寫,初步奠定了全國社科情報單位協作的基礎,也為國內外社科學術資料庫和數據庫的建設創造了條件。
楊承芳同志在英語方面的造詣是外語界和翻譯界資深專家學者公認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新華社培養的首批英語人才,就是由他主持編寫教材,并親自授課。幾十年的英文寫作、編撰、翻譯工作,使他萌發了編寫一部具有特色的英文辭典的愿望,并在日常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可惜全部資料在“文革”中被抄走,一直未能找回。但他并不氣餒,從干校回來后,便抓緊時間從頭干起,離休后他不顧八旬高齡,每日孜孜不倦地埋頭于辭典編纂工作。受多年糖尿病折磨之苦,晚年又患嚴重白內障,本來就高度近視的他只能依靠高倍放大鏡親自整理文稿,其辛苦和磨難非常人所能想象,楊承芳同志為了給后人留下一本珍貴的學術工具書而耗盡了晚年的全部心血。其高風亮節的情操令人欽佩。
6 光明磊落 鞠躬盡瘁昭后人
楊承芳同志人品高尚、樂于奉獻。自1923年他15歲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離開家鄉貴州,一直到解放初期才和家中聯系,但對家鄉之情惦記心中,特別是他把母親一針一線做成的襪墊舍不得穿,一直存放在身邊留作紀念。由于特殊的革命工作,他父母逝世時亦未能回家奔喪,離開家鄉六十多年后,離休前的1984年才第一次返回貴州、思南。他回貴州期間,受到貴州黨政領導朱厚澤、王朝文、秦天真、吳實等的熱情接待;他關心家鄉社科情報事業的發展,親自到貴州省社科院了解情況;他惦念故鄉的變化,專程到闊別70多年的思南老家看望父老鄉親,看到家鄉的變化他感到十分高興,到其父母墓地悼念時感慨萬分,流下了內疚的眼淚。
作為我國著名國際新聞評論家、翻譯家、社科情報學家,楊承芳同志一生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有接觸;和國際、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交往甚深。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超群的業務能力、忘我的奉獻精神,克服了諸多今天難以想像的困難,為我國培養了不少外宣、翻譯、社科情報高級人才,架起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溝通和理解的橋梁;為開辟了新中國外宣、翻譯、社科情報工作的新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可謂黨國精英、業界楷模。但他卻辛勤奉獻、默默無聞。他從不張顯自己業績與貢獻,即使在子女和親友面前也很少提起。他一生的功勞鮮為人知,他坎坷、傳奇的經歷、謙虛的品格和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無私奉獻十分感人,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楊承芳同志治喪領導小組公布的《楊承芳同志生平》中說:“楊承芳同志光明磊落,嚴于律己。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忠心耿耿,勤奮工作,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為人民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國對外宣傳事業和社會科學情報事業的一大損失。楊承芳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品格將永遠留存在我們心中!”
參考文獻
[1]張 非:《<北京周報>—了解中國的窗口》《人民日報·海外版》1988年3月5日
[2]戴延年:《.周恩來與北京周報創刊.》2005-6-8 據《出版史料》第1輯2001年7 月
[3]李海:《新聞評論家、翻譯家楊承芳述評》,《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11期(62-64)
[4]王作民:《.我所知道的楊承芳》,據《中國外文局50年——回憶錄》北京2008
[5]百度[百科名片]:楊次丹;楊承芳;早稻田大學;康生;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
作者簡介
李海(1957—),男,苗族,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貴州民族文化學會會員,思南縣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張羽霞(1963—),女,土家族,思南縣編委辦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