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宏
摘 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體制逐漸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實質性改善和提高,然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諸如欺詐、腐敗、墮落、仇恨等矛盾也逐漸顯現,由此引發理論界諸多思考,甚至產生了不少對市場經濟的質疑。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體制雖然誕生于西方文化之中,但通過辯證取舍,并結合自身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和聯系現實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使其創新發展以適應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榮是完全可能的。
關鍵詞:市場經濟;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001-03
引言
建國之后,中國面臨著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等諸問題。過去的小農經濟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經過綜合考慮,國家在建國初期選擇了蘇聯計劃經濟的發展模式,改革開放后,國家從開始的重視市場的作用到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市場的作用不斷加強。但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是舶來品。外來的經濟制度能否適應中國傳統的文化,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中國的學者也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經濟尤其是市場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觀點各異。蔣慶(1999)等學者認為新教理論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作用,而中國的儒家文化則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梁燕城、白兆菊、曾景忠(2000)等學者認為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對促進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他們提出,儒學主要不是一門經濟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傳統、作為一種哲學系統,它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國自古就重視國家賦稅來源、民生問題、社會穩定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錢遜(2003)認為應該對傳統文化總體上抱有肯定態度,隨著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文化上的革新,為此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全盤否定則會導致我們在文化上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之所以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偽惡之舉,實質是由于中國人缺少像西方一樣的宗教信仰造成的,進而否決中國發展道路。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們要用發展和辯證的思維來看待事物之間的關系。本文試圖通過對文化和經濟相互作用機制的分析,從歷史發展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與文化的關系
在理清經濟與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之前,我們首先要對經濟和文化在概念上有一個清楚的界定。文化的概念是非常廣泛的,歷來有很多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等對其做出不同的定義,普遍而言,我們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人類在長期的歷史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被廣泛認可的、穩定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行為方式、思想觀念、文學藝術等綜合精神體系。據此,文化有以下特點:第一,普遍性和一般性。個人的偶然行為或特有觀念不能稱之為該個人所屬民族或集體的文化。第二,穩定性。它是某一民族長期形成的,并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精神慣性。第三,整體性和歷史性。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人類社會社會實踐持續推進,其中所積累的精神沉淀是連貫的,一脈相承的,即為“源遠流長”。通過合理的演繹,逐漸形成了它的核心內容,通過橫向的補充和縱向的揚棄而形成整個系統的完整性。“經濟”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四世紀初的東晉時代,有“經國”或“經邦”和“濟民”之意。在古代,“經濟”是一個非常有深度詞匯,主要指“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現代“經濟”一詞,是中國在“新文化運動”中借鑒日本的翻譯,將“economy”譯為“經濟”,主要指,通過對有限資源科學合理分配,來滿足人類社會物質生活的一門科學。我們提到的市場經濟,本質上講是通過市場來分配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
社會歷史總是在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因素綜合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其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主要矛盾不同,決定了它們在各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根本上講,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所在。生產力的發展,誕生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其中也伴隨著各種意識習慣的形成,通過實踐的檢驗,有些習慣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實踐中就保留下來了,有些想法或意識通過實踐的檢驗,不能促進甚至阻礙生產發展,就逐漸被拋棄了。留下來的習慣、意識、觀念通過總結和發展,逐漸固定了下來,形成了所謂的文化。其實,文化與經濟相伴而生,相融而長。社會實踐所形成的文化決定了社會物質生產中的方式,即經濟制度。可以說,經濟制度是文化這一集合中的一個元素或者說是子集。兩者之間的關系(見下圖):
所以說,該國或地區的傳統文化,對這個國家的經濟制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經濟制度變革時,要求新的制度能夠與傳統文化相協調,才能降低改革成本,否則經濟目標難以實現。生產力決定了經濟水平,而文化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方向。
二、西方社會中市場經濟制度與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西方文化是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進化論的前提下,以個人自由主義為中心的多元文化,其主要內容包括個人主義、理性行為和寬容多元。而西方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制度的建立也受這三方面的深遠影響。第一,個人是獨立自主的,是社會一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與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即理性經濟人,每個人都會努力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相吻合。西方經濟學的邏輯是,自私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自熱而然地就提高了集體和社會的利益,其效果比他們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還要大。正是西方的個人主義文化決定了它的經濟制度,例如特別重視對個人財產的保護,以此為基礎,相應的契約制度、市場交易制度建立。在他們的文化中,個人是先于國家的,國家僅僅是一種必要的惡,所以他們認為政府過多的行為會干預公民的正常生活,要求建立小政府,限制政府的權利,并予以監督,還個人以最大自由。第二,理性行為于日常生活。理性主義深刻影響著西方的經濟制度,無論何時何地何事,經濟人都會準確地去計算它的成本和收益,以此做出有益于自己的決策。他們認為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是無用的,因為每個公民都會想到政府的措施,從而使其效果弱化,所以政府最好不要干預經濟,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西方經濟制度就可以清楚地證明這一點。第三,寬容對方。由于西方判定事物的標準是以自己為標準,所以他們不會輕易地干涉別人的事情,其目的是別人不要干涉自己,以此邏輯在他們的文化中衍生出了寬容的一面。這種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寬容思想成為西方多元文化的基本因素。
西方文化的源頭在古希臘、羅馬和日耳曼社會,隨著歷史發展,他們都分解為以個人為基礎的多元結構。土地和財產的私有制,使得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經濟實力和軍事能力,從而促成了他們政治上的獨立。這也是為什么西方社會,沒有像中國這樣從古到今一直都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他們奉行達爾文的進化論,在歷史上彼此互相斗爭、妥協、制約而逐漸形成了集團化的生活,他們之間的力量比較均衡,沒有一種力量可以占有主導優勢,隨著歷史發展,這種多元文化也就形成。這一文化對經濟制度的影響就是,反對壟斷,他們倡導自由競爭。他們認為壟斷會阻礙技術進步,造成更多的尋租行為,從而降低社會總的福利水平。自由競爭可以使得企業以最低的價格在市場上供給產品,為了保證自己的優勢,被迫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創新產品從而提高社會總的福利水平和促進社會技術的進步。
亞當·斯密這只“看不見的手”為人類物質財富的增長做出巨大的貢獻,然而市場經濟有著其自身的先天不足,基于“競爭”為原則的市場體制告訴人們如何創造財富,卻沒有告訴人們如何遵守社會道德,甚至會有誘發人們不擇手段地去謀取利益,西方早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道:“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就會活潑起來;有百分之五十,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百分之百,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這段描寫就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矛盾逐漸凸顯,西方社會結合自身特點,通過完善法率制度和推崇“上帝”監督來有效地緩和這一矛盾。西方相對完備的法律制度和幾乎人人信奉基督的現實解釋了現在西方社會總體穩定,假丑惡現象相對較少的現實。因為一旦違背社會準則,不僅現在要受到嚴苛的法律制裁而且未來還要受到“上帝”的懲罰,而這實質上形成了一種永久性的游戲規則,根據博弈論的理論,只有在長期交易中,交易雙方才可能彼此遵守規則,從而減少了社會不良現象的發生。
三、市場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合理性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在以下幾點表現不同,國家民族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長期是一個集權統一的國家,信奉中庸之道,社會中以社群為中心等。在傳統文化中,很少強調個人得失,個人基本上消失在群體中之中,或者說,“自我”是不存在的,倡導犧牲自我、成就他人的精神。由于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主為了實現自己產品的成功出售,在生產產品時,不得不以消費者為中心,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設計產品的性能,以最大限度來滿足顧客,這樣就和中國為他人服務的文化習慣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為他人服務,才能成就自己的精神訴求。集體第一、個人次之的文化傳統,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中,表現為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公共財產不可侵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等。公有制占主體可以有效地避免嚴重的兩極分化,這也體現中國傳統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由于市場經濟有他盲目的一面,而且資本趨利性決定了它的決策往往缺少長遠規劃,因為長期項目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較大,這些弊端造成了市場失靈的現象,即市場也不是萬能的,這就需要強有力的政府來進行調節。中國傳統上是統一集權的政府,這一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上就是,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干預上,過去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政府投資對經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講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在經濟制度中就是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多種分配形式并存,以及可持續發展觀中提到的生態文明的建設等。不追求形式上的“正規化”,形成了一種“重視內容”的實用主義,它可以擁有較高的靈活性來應對外來的風險,從而增強它的適應性。不太重視正式制度的建立,而非正式制度卻在日常生活中支配的人的行動,這樣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以較低成本的前提下迅速解決各種問題。
四、發展過程中社會問題的原因分析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主要矛盾,鑒于當時國際國內宏觀環境的制約,中國選擇了蘇聯的發展模式,即計劃經濟體制。采取此種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和國內解放戰爭剛剛結束,國家新生政權依舊還面臨著來自外部敵對勢力和本國反動勢力的威脅,要想保證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優勢,強大的國防工業是基礎,而根據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以當時的國情來看,優先發展重工業并不是一個理性選擇,根據資本逐利性來看,如果采用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來選擇哪個行業優先發展,那么市場會選擇利潤率高、周期短、風險低的輕工業,解決這一矛盾沖突的方法就是選擇計劃經濟體制,國家控制一切資源,統一安排,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放到重工業部門,人為選擇代替市場選擇,從而在早期奠定了中國強大的國防工業基礎,從而保證了人民的絕對安全;第二,我們發展經濟并沒有實際的經驗,由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指導我們革命的主要思想是馬列主義,而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蘇聯采用了計劃經濟體制,并取得了成功,很快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當時唯一可以和美國抗衡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他們的發展模式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第三就當時中國實際情況來看,和蘇聯發展社會主義起步的階段的基本國情是相似的,這也給當局者制定發展策略時,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依據。綜合各種客觀因素,我們選擇了計劃經濟體制,然而隨著國際國內緊張趨勢緩解,和平發展成為當時的時代主流。事實說明,計劃經濟體制可以保證一個公平的發展環境,卻不是至少在當時不是一個有效率的制度,為了能夠更好地發展經濟,基于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央決定重視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決定實施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漸進式改革。縱觀改革過程三十多年,由于雙軌制的存在,導致中國配套的法律制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位,同時在中國,馬列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我們堅持無神論,這樣就造成了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精神上都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約束體系,再加上我們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從而為市場經濟中負面因素的滋生提供空間。
結論與啟示
中國經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說明,我們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它雖然也是采用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通過對該體制的變革,使其帶有了中國特色,適應了中國文化背景。不可否認,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主要原因是兩個方面:第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還沒有得到全面的完善,從而未能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不良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威懾;第二,中國長期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設,主要指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使得民眾在社會實踐中缺少了約束自我的道德準繩。至于“中國缺少宗教信仰”的說法,筆者認為此種觀點難以令人信服。不可否認,在西方由于宗教的因素,民眾的行為總體表現出所謂的“善”,但這并不是一個長期有效解決市場經濟中的負面問題方法。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寄托于宗教去解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猶如用鴉片緩解痛苦一樣,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嚴重。事實上,宗教并不等同于道德,縱使我們翻遍史書,也難找任何證據證明孔夫子有何宗教信仰,然他的道德境界卻遠不是我們常人所能企及的。
中國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過去幾百年完成的事情,而也正是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聚集了西方幾百年內所體現出的所有矛盾,為此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努力推進制度改革,有效降低道德行為的成本,提高利他行為的收益,實事求是,多措并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參考文獻:
[1] 皮家勝,劉永飄.“文化力”析解[J].江漢論壇,2013,(8).
[2] 王勇術.中國經濟增長的文化因素與文化發展的政策取向研究[J].商業文化,2013,(4).
[3] 史少博.試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視野[J].理論學刊,2013,(6).
[4] 徐艷芳.文化經濟的空間依賴與空間再造—與胡惠林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3,(10).
[5] 李國璋,肖峰.文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分析—基于軟投入理論[J].甘肅社會科學,2013,(5).
[6] 張擴振.經濟制度的文化背景問題討論析[J].北方論叢,2013,(5).
[7] 格雷厄姆·默多克.文化研究和文化經濟[J].學習與探索,2012,(1).
[8]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9] 仇保興.華夏文明振興之路—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吳高君]
結論與啟示
中國經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說明,我們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它雖然也是采用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通過對該體制的變革,使其帶有了中國特色,適應了中國文化背景。不可否認,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主要原因是兩個方面:第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還沒有得到全面的完善,從而未能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不良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威懾;第二,中國長期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設,主要指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使得民眾在社會實踐中缺少了約束自我的道德準繩。至于“中國缺少宗教信仰”的說法,筆者認為此種觀點難以令人信服。不可否認,在西方由于宗教的因素,民眾的行為總體表現出所謂的“善”,但這并不是一個長期有效解決市場經濟中的負面問題方法。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寄托于宗教去解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猶如用鴉片緩解痛苦一樣,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嚴重。事實上,宗教并不等同于道德,縱使我們翻遍史書,也難找任何證據證明孔夫子有何宗教信仰,然他的道德境界卻遠不是我們常人所能企及的。
中國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過去幾百年完成的事情,而也正是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聚集了西方幾百年內所體現出的所有矛盾,為此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努力推進制度改革,有效降低道德行為的成本,提高利他行為的收益,實事求是,多措并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參考文獻:
[1] 皮家勝,劉永飄.“文化力”析解[J].江漢論壇,2013,(8).
[2] 王勇術.中國經濟增長的文化因素與文化發展的政策取向研究[J].商業文化,2013,(4).
[3] 史少博.試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視野[J].理論學刊,2013,(6).
[4] 徐艷芳.文化經濟的空間依賴與空間再造—與胡惠林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3,(10).
[5] 李國璋,肖峰.文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分析—基于軟投入理論[J].甘肅社會科學,2013,(5).
[6] 張擴振.經濟制度的文化背景問題討論析[J].北方論叢,2013,(5).
[7] 格雷厄姆·默多克.文化研究和文化經濟[J].學習與探索,2012,(1).
[8]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9] 仇保興.華夏文明振興之路—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吳高君]
結論與啟示
中國經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說明,我們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它雖然也是采用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通過對該體制的變革,使其帶有了中國特色,適應了中國文化背景。不可否認,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主要原因是兩個方面:第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還沒有得到全面的完善,從而未能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不良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威懾;第二,中國長期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設,主要指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使得民眾在社會實踐中缺少了約束自我的道德準繩。至于“中國缺少宗教信仰”的說法,筆者認為此種觀點難以令人信服。不可否認,在西方由于宗教的因素,民眾的行為總體表現出所謂的“善”,但這并不是一個長期有效解決市場經濟中的負面問題方法。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寄托于宗教去解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猶如用鴉片緩解痛苦一樣,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嚴重。事實上,宗教并不等同于道德,縱使我們翻遍史書,也難找任何證據證明孔夫子有何宗教信仰,然他的道德境界卻遠不是我們常人所能企及的。
中國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過去幾百年完成的事情,而也正是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聚集了西方幾百年內所體現出的所有矛盾,為此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努力推進制度改革,有效降低道德行為的成本,提高利他行為的收益,實事求是,多措并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參考文獻:
[1] 皮家勝,劉永飄.“文化力”析解[J].江漢論壇,2013,(8).
[2] 王勇術.中國經濟增長的文化因素與文化發展的政策取向研究[J].商業文化,2013,(4).
[3] 史少博.試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視野[J].理論學刊,2013,(6).
[4] 徐艷芳.文化經濟的空間依賴與空間再造—與胡惠林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3,(10).
[5] 李國璋,肖峰.文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分析—基于軟投入理論[J].甘肅社會科學,2013,(5).
[6] 張擴振.經濟制度的文化背景問題討論析[J].北方論叢,2013,(5).
[7] 格雷厄姆·默多克.文化研究和文化經濟[J].學習與探索,2012,(1).
[8]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9] 仇保興.華夏文明振興之路—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