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江
摘 要:和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與學習經歷都有很大的差別,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他們在學習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而會計專業屬于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進行會計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弘揚高職教育特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做到開拓進取,揚長避短,將學生真正打造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從當前高職院校會計職業教育的現狀出發,結合實際工作,就會計職業教育的改革思路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職業教育;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220-02
一、會計職業教育的意義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了中國教育系統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職業教育不單單包含于教育的范疇中,同時在經濟領域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下,雖然中國會計職業教育的客觀環境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現階段職業教育之中依舊存在很多必須注意的問題,特別是其在社會發展中經濟社會新形勢的應用方面。從當前中國會計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來說,還有很多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需要改善,部分職業院校教學設施不完善、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滯后、投入到其中的教育經費也寥寥可數,這些問題都影響到了會計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1]。而我們知道,會計屬于一門專業性與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它要求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素養,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和數量掌握會計信息系統,能夠了解財務報表分析等會計業務的一般流程與方法,了解會計、金融管理的方法技巧,具備較強的財務金融分析能力。對于上述問題,作為會計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進行科學的教育,努力改革會計職業教育方法,不斷提升會計職業教育質量。
二、高職院校會計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一)對會計的職業認識定位不準確
對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首先會計這一職業的定位就和出納、稅務代理員、記賬員等擁有極強實踐性的工作崗位有關,加之很多企業在招聘企業會計時,和計算機信息技術、電子機電等專業的批量招聘方式是不同的,企業對于會計崗位員工的需求通常來說都是相對零散的,這也導致了高職院校在安排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問題上存在一定的難度[2]。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弱,學習積極性也相對不高,大多數學生選擇會計專業都是因為父母的要求,或者自己認為會計工作比較悠閑,不需要下車間。
(二)會計職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職院校著重培養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以及進行職業教育,學生一般前兩年在校學習,第三年在崗位實習。要在兩年的時間內掌握會計職業的相關知識存在較大的難度。所以,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通常都是理論較多,實踐課較少,教師講得多,學生操作少。目前高職院校對于工程技術類專業的投資相對較多,而偏向文科類的會計專業的投入非常少,一些高職院校即便是開設了會計專業課程,其實質還是以書本式教學為主,教學計劃中有關于實踐的課程也無法得以落實。雖然部分高職院校能夠根據教學計劃來完成實踐操作課程,但是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卻缺乏組織性,這樣一來學生在畢業之后就很難達到企業會計崗位所要求的標準。
(三)忽略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
新會計準則的深入實施讓會計工作逐漸開始注重實質性,這也對會計職業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舊的會計制度比起來,新會計準則和應用指南并不是和以往一樣把所有類型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方式都進行了規定,現行的會計準則對于會計從業者的判斷力和綜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具有不確定性的內容都需要會計人員自行進行判斷。但是現階段高職院校的會計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一般都是培養普通的會計操作人員,會計職業教育的重點也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會計知識、教會學生使用會計軟件、要求學生考取各種證書等。在這樣的教育中僅僅要求學生要如何做,而不向學生說明為什么要這么做,這樣就造成了很多會計專業學生走上崗位面臨一些靈活問題時無從下手,不能勝任會計崗位。
三、高職院校會計職業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積極轉變思想觀念
會計教學不能夠單單以要求學生獲得會計資格證書為目標,而是要注重會計專業學生走向社會走上崗位中所能夠發揮的價值,培養出與社會、企業要求相符合的綜合型人才,這是社會、學校、家庭三方的責任[3]。高職院校必須要積極更新會計教育理念,在會計課程設計、教育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建設等各個方面考慮會計教學的實際需求,同時應該對會計實踐教學給予更多的支持。另外還必須要讓學生和學生家長都意識到會計實踐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從一味追求會計證的狹義認識中改變過來,這樣一來才能夠為會計專業教師實施職業教育開辟一個更為自由的空間。
(二)完善會計教學體系
會計職業教育對教材的選擇必須要和國家財經政策法規改革相適應,站在會計崗位實際的角度上,體現出會計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新問題。把會計實訓課程當作會計職業教育的重心來抓,將教學過程中的實訓內容當作是高職院校特色來塑造,不斷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樹立學校品牌,從而努力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綜合型技術人才。此外,我們還應遵循會計教學的規律來培養人才,在教學體系之中體現出會計教學的實用性,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該與學生畢業后的實際需求相符合。例如說我們在教學會計憑證的內容時適當的增加支票、發票的填寫知識;補充原始憑證審核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同時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展開會計專業技能訓練,讓他們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
(三)政府部門加大投入
地方性的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地組織各種活動或者職業技能比賽,讓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能夠有展示自己能力的平臺。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組織進行不同形式的會計專業技能競賽活動,不但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鍛煉空間,讓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收獲成功,同時還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會計專業能力,讓學生初步了解會計工作崗位。其次,政府部門應該與當地企業及時溝通協調,在學生入學時允許他們到企業的會計部門參觀,讓學生對會計工作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同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也應該定期讓他們到企業進行學習,讓他們熟悉實際工作中是如何進行原始憑證的填制、會計憑證填制等工作的。最后,政府、學校、企業之間應該事先進行協商,讓會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到企業進行定崗實習,讓學生逐漸熟悉真實的會計崗位,當學生學習二年之后,讓他們直接到企業中工作,全面地接觸企業,在適應社會環境的同時得到鍛煉。endprint
(四)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標準
一方面是考核內容的完善,會計專業知識主要囊括了財會知識、基本會計方法以及財務會計相關的知識,根據“必要”與“夠用”的原則,要求會計專業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專業基礎知識,尤其是在新會計準則中對會計核算的相關規定,因此考核評價的主要指標必須要包含會計核算技能、財務軟件運用能力、財務分析規劃能力等。對學生進行的會計職業能力考核通常是對學生個人職業素質的評價,即是學生經過專業知識的學習之后對財會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會計專業事項的判斷力[4]。
另一方面是對考核辦法的改革,要實施形成性的全過程考核。在學生會計職業能力培養和提高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學生熟練理解和運用會計專業技能,這就要求他們要加強日常的學習,而不是到期末再集中學習應付考試。通過定期進行的形成性考核,能夠有效地改變學生懶散的學習習慣,也能夠讓考核的結果更加準確,從而幫助我們對教學方法進行更科學的調整。
(五)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對于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會計職業教育要求學生必須要掌握會計核算及報表編制能力、會計軟件操作及相關數據處理能力、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等,這些能力并不是兩三天的學習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學生在職業教育的長期學習中逐漸培養而形成的。因此我們在會計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具有創造性的課程來對學生進行培養。另外,我們知道會計人員的優秀素質包括了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以及職業道德素質,這其中除開身體素質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其他各種素質都是經過后天學習和培養而形成的,所以我們在會計職業教育中,還可以通過設置“心理健康課程”、“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等方法,通過對學生實施終身教育指導的途徑,不斷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四、結語
我們要認識到,高職院校會計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擁有務實創新精神的,擁有較強會計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可以熟練的進行手工與計算機環境下的會計確認、計量,能夠較快地適應會計崗位,適應生產、建設、管理一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會計職業教育屬于一門技巧性創造性非常強的專業,它不僅要求教師要培育和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同時還要激發出他們的創造力,把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人。
總而言之,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競爭和挑戰,高職教育屬于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把學生進入社會所需的創造力、會計職業能力、團體合作能力以及自我發展與適應能力融入到會計職業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 王穎.會計職業教育教學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3,(4):38.
[2] 徐利紅.會計職業教育心理學導入初探[J].時代金融,2013,(12):15.
[3] 豐秀梅.校企聯合下會計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J].中國市場,2013,(7):31.
[4] 王化峰.會計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學生能力和知識結構的規劃[J].中外企業家,2013,(3):54.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