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靜+陳冬方+朱敏莉
摘 要:在調查研究現階段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依據酒店行業人才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企業運營課程、職業發展課程階梯式酒店管理優化課程體系,力求充分體現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
關鍵詞:酒店管理;課程體系;優化;個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229-02
所謂課程體系,是指課程資源根據一定的教學制度并按照教學系統性的需要所建立起來的整體邏輯關系和意義關系,本質上是利用全校課程資源有目標、有技巧地進行多樣化組合,以便承擔和完成不同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1]它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關系到專業的教學質量和合格人才的輸送。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極為重視對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堅持“培養適應市場適應的優秀酒店管理人才”的辦學思想,專業負責人經過咨詢、查閱以及多次對合作企業如亞洲大酒店,北京南宮溫泉酒店、青島悅闌亭餐飲有限公司、北京貴州大廈、北京唯實酒店、大連新東方漁人碼頭餐飲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及各部門經理進行訪談,了解國內酒店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要求。通過對專業關聯的職業范疇或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按工作過程排列)進行全面分析,確定本專業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的職業范疇與工作崗位,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全面充分整合,將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調整。
一、課程體系優化思路
1.依據職業崗位要求,與企業專家共同制定職業標準。
2.按照職業標準,將崗位能力分解為若干個能力模塊。
3.結合生產任務和能力訓練要求,開發相應的項目任務。
4.制定融合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能力訓練模塊考核標準、考核方法。
二、課程體系優化內容
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由職業基礎課程模塊、職業技術課程模塊、企業運營課程模塊、職業發展課程模塊四大部分組成,呈階梯式上升關系。
第一層:職業基礎課程,培養目標:良好的職業素質,旨在按照行業職業能力要求的基礎素質設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共課程7門。
第二層:職業技能課程,培養目標:熟練掌握崗位技能,以校內實訓基地第一、三食堂包房為平臺,學生通過此模塊的訓練,掌握酒店各主要崗位的職業技能,共課程9門。
第三層:企業運營課程,培養目標:企業運營管理能力,以承接校外實訓基地為平臺,開展企業運營管理實訓活動,培養學生的酒店管理能力及檢驗學生的崗位服務技能,共課程6門。
第四層:職業發展課程,培養目標:職業經理人,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酒店管理、職業經理人、自主創業等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共課程17門。
三、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的實施
學校通過大量的實物、實境、實例和實際操作等一系列符合職業情境的物資條件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完成建立職業情境的,以形成學習情景(職業情境)的架設。
在校內,首先是加速建設和完善實訓基地(包括多媒體教室)的配套設備、設施,充分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其次,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模式,消除理論與實踐脫離的現象,消除課內與課外脫離的現象。將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變為老師引導、學生動手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只是老師講授的課堂,變為講授與工作一體的“一體化教室”。三是結合大量實例,通過分析案例,將教學融入職業情境。
在校外,通過企業課程的方式,讓學生到企業、行業中認知、見習、實習,加深對職業情境的體驗。酒店管理專業實施“2+1”模式,第五、第六個學期學校安排學生到各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完成由間接的職業情境進入直接的工作角色重大轉換。
此外,為了配合優化后的課程體系,學校改革了傳統的、不適應高職專業發展的教學方法,將產業、企業、行業、職業要素融入教學方法改革中,探索和創新以“教學做一體化”為主的教學方法途徑,相繼開發了演練結合、情境教學、案例教學、項目設計、任務驅動、問題探究等多種適合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方法。
四、個案給我們的啟示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優化設計表明,首先,課程體系設計要結合本校實際,適合學生的學情。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農業院校,學生多來自于農村,或者城鎮中成績較差的學校。這部分學生在中學學習過程中,多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習的興趣不高,沒有學習的目標,學習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強。所以,課程體系設計中一定注意內容難度適中,并努力提升學生的對酒店行業的熱愛,培養其自學能力。其次,整體性與有序性是課程體系結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整體性是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出發點,各門課程在體系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有機的整體。從整體性來看,課程體系如果結構合理,其整體效果可以大于各門課程之和。有序性是有效地調整課程的序列,使其一確保教學管理者高效而靈活地統馭課程資源;其二確保讓學生享有盡能大的學習的自主空間。如果課程排序出現偏差,容易導致課程體系結構僵化,反而會極大地妨礙課程資源的配置。如2+1模式下的酒店管理專業設置如果將理論性和技能性較強的課程設置在第四學期,由于最后一個學期學生的心態浮動大等因素,會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課程體系,突出酒店管理專業特色,適應酒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是當前酒店管理專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提高中國酒店從業人員質量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龔怡祖,陳萬明.大學課程體系構造與大學課程資源配置[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4.[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
摘 要:在調查研究現階段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依據酒店行業人才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企業運營課程、職業發展課程階梯式酒店管理優化課程體系,力求充分體現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
關鍵詞:酒店管理;課程體系;優化;個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229-02
所謂課程體系,是指課程資源根據一定的教學制度并按照教學系統性的需要所建立起來的整體邏輯關系和意義關系,本質上是利用全校課程資源有目標、有技巧地進行多樣化組合,以便承擔和完成不同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1]它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關系到專業的教學質量和合格人才的輸送。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極為重視對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堅持“培養適應市場適應的優秀酒店管理人才”的辦學思想,專業負責人經過咨詢、查閱以及多次對合作企業如亞洲大酒店,北京南宮溫泉酒店、青島悅闌亭餐飲有限公司、北京貴州大廈、北京唯實酒店、大連新東方漁人碼頭餐飲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及各部門經理進行訪談,了解國內酒店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要求。通過對專業關聯的職業范疇或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按工作過程排列)進行全面分析,確定本專業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的職業范疇與工作崗位,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全面充分整合,將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調整。
一、課程體系優化思路
1.依據職業崗位要求,與企業專家共同制定職業標準。
2.按照職業標準,將崗位能力分解為若干個能力模塊。
3.結合生產任務和能力訓練要求,開發相應的項目任務。
4.制定融合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能力訓練模塊考核標準、考核方法。
二、課程體系優化內容
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由職業基礎課程模塊、職業技術課程模塊、企業運營課程模塊、職業發展課程模塊四大部分組成,呈階梯式上升關系。
第一層:職業基礎課程,培養目標:良好的職業素質,旨在按照行業職業能力要求的基礎素質設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共課程7門。
第二層:職業技能課程,培養目標:熟練掌握崗位技能,以校內實訓基地第一、三食堂包房為平臺,學生通過此模塊的訓練,掌握酒店各主要崗位的職業技能,共課程9門。
第三層:企業運營課程,培養目標:企業運營管理能力,以承接校外實訓基地為平臺,開展企業運營管理實訓活動,培養學生的酒店管理能力及檢驗學生的崗位服務技能,共課程6門。
第四層:職業發展課程,培養目標:職業經理人,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酒店管理、職業經理人、自主創業等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共課程17門。
三、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的實施
學校通過大量的實物、實境、實例和實際操作等一系列符合職業情境的物資條件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完成建立職業情境的,以形成學習情景(職業情境)的架設。
在校內,首先是加速建設和完善實訓基地(包括多媒體教室)的配套設備、設施,充分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其次,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模式,消除理論與實踐脫離的現象,消除課內與課外脫離的現象。將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變為老師引導、學生動手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只是老師講授的課堂,變為講授與工作一體的“一體化教室”。三是結合大量實例,通過分析案例,將教學融入職業情境。
在校外,通過企業課程的方式,讓學生到企業、行業中認知、見習、實習,加深對職業情境的體驗。酒店管理專業實施“2+1”模式,第五、第六個學期學校安排學生到各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完成由間接的職業情境進入直接的工作角色重大轉換。
此外,為了配合優化后的課程體系,學校改革了傳統的、不適應高職專業發展的教學方法,將產業、企業、行業、職業要素融入教學方法改革中,探索和創新以“教學做一體化”為主的教學方法途徑,相繼開發了演練結合、情境教學、案例教學、項目設計、任務驅動、問題探究等多種適合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方法。
四、個案給我們的啟示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優化設計表明,首先,課程體系設計要結合本校實際,適合學生的學情。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農業院校,學生多來自于農村,或者城鎮中成績較差的學校。這部分學生在中學學習過程中,多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習的興趣不高,沒有學習的目標,學習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強。所以,課程體系設計中一定注意內容難度適中,并努力提升學生的對酒店行業的熱愛,培養其自學能力。其次,整體性與有序性是課程體系結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整體性是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出發點,各門課程在體系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有機的整體。從整體性來看,課程體系如果結構合理,其整體效果可以大于各門課程之和。有序性是有效地調整課程的序列,使其一確保教學管理者高效而靈活地統馭課程資源;其二確保讓學生享有盡能大的學習的自主空間。如果課程排序出現偏差,容易導致課程體系結構僵化,反而會極大地妨礙課程資源的配置。如2+1模式下的酒店管理專業設置如果將理論性和技能性較強的課程設置在第四學期,由于最后一個學期學生的心態浮動大等因素,會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課程體系,突出酒店管理專業特色,適應酒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是當前酒店管理專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提高中國酒店從業人員質量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龔怡祖,陳萬明.大學課程體系構造與大學課程資源配置[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4.[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
摘 要:在調查研究現階段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依據酒店行業人才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企業運營課程、職業發展課程階梯式酒店管理優化課程體系,力求充分體現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
關鍵詞:酒店管理;課程體系;優化;個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229-02
所謂課程體系,是指課程資源根據一定的教學制度并按照教學系統性的需要所建立起來的整體邏輯關系和意義關系,本質上是利用全校課程資源有目標、有技巧地進行多樣化組合,以便承擔和完成不同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1]它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關系到專業的教學質量和合格人才的輸送。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極為重視對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堅持“培養適應市場適應的優秀酒店管理人才”的辦學思想,專業負責人經過咨詢、查閱以及多次對合作企業如亞洲大酒店,北京南宮溫泉酒店、青島悅闌亭餐飲有限公司、北京貴州大廈、北京唯實酒店、大連新東方漁人碼頭餐飲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及各部門經理進行訪談,了解國內酒店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要求。通過對專業關聯的職業范疇或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按工作過程排列)進行全面分析,確定本專業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的職業范疇與工作崗位,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全面充分整合,將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調整。
一、課程體系優化思路
1.依據職業崗位要求,與企業專家共同制定職業標準。
2.按照職業標準,將崗位能力分解為若干個能力模塊。
3.結合生產任務和能力訓練要求,開發相應的項目任務。
4.制定融合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能力訓練模塊考核標準、考核方法。
二、課程體系優化內容
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由職業基礎課程模塊、職業技術課程模塊、企業運營課程模塊、職業發展課程模塊四大部分組成,呈階梯式上升關系。
第一層:職業基礎課程,培養目標:良好的職業素質,旨在按照行業職業能力要求的基礎素質設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共課程7門。
第二層:職業技能課程,培養目標:熟練掌握崗位技能,以校內實訓基地第一、三食堂包房為平臺,學生通過此模塊的訓練,掌握酒店各主要崗位的職業技能,共課程9門。
第三層:企業運營課程,培養目標:企業運營管理能力,以承接校外實訓基地為平臺,開展企業運營管理實訓活動,培養學生的酒店管理能力及檢驗學生的崗位服務技能,共課程6門。
第四層:職業發展課程,培養目標:職業經理人,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酒店管理、職業經理人、自主創業等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共課程17門。
三、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的實施
學校通過大量的實物、實境、實例和實際操作等一系列符合職業情境的物資條件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完成建立職業情境的,以形成學習情景(職業情境)的架設。
在校內,首先是加速建設和完善實訓基地(包括多媒體教室)的配套設備、設施,充分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其次,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模式,消除理論與實踐脫離的現象,消除課內與課外脫離的現象。將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變為老師引導、學生動手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只是老師講授的課堂,變為講授與工作一體的“一體化教室”。三是結合大量實例,通過分析案例,將教學融入職業情境。
在校外,通過企業課程的方式,讓學生到企業、行業中認知、見習、實習,加深對職業情境的體驗。酒店管理專業實施“2+1”模式,第五、第六個學期學校安排學生到各實習基地頂崗實習,完成由間接的職業情境進入直接的工作角色重大轉換。
此外,為了配合優化后的課程體系,學校改革了傳統的、不適應高職專業發展的教學方法,將產業、企業、行業、職業要素融入教學方法改革中,探索和創新以“教學做一體化”為主的教學方法途徑,相繼開發了演練結合、情境教學、案例教學、項目設計、任務驅動、問題探究等多種適合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方法。
四、個案給我們的啟示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優化設計表明,首先,課程體系設計要結合本校實際,適合學生的學情。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農業院校,學生多來自于農村,或者城鎮中成績較差的學校。這部分學生在中學學習過程中,多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習的興趣不高,沒有學習的目標,學習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強。所以,課程體系設計中一定注意內容難度適中,并努力提升學生的對酒店行業的熱愛,培養其自學能力。其次,整體性與有序性是課程體系結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整體性是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出發點,各門課程在體系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有機的整體。從整體性來看,課程體系如果結構合理,其整體效果可以大于各門課程之和。有序性是有效地調整課程的序列,使其一確保教學管理者高效而靈活地統馭課程資源;其二確保讓學生享有盡能大的學習的自主空間。如果課程排序出現偏差,容易導致課程體系結構僵化,反而會極大地妨礙課程資源的配置。如2+1模式下的酒店管理專業設置如果將理論性和技能性較強的課程設置在第四學期,由于最后一個學期學生的心態浮動大等因素,會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課程體系,突出酒店管理專業特色,適應酒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是當前酒店管理專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提高中國酒店從業人員質量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龔怡祖,陳萬明.大學課程體系構造與大學課程資源配置[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4.[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