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藝
近年來,每逢村兩委換屆選舉,對村干部職務犯罪的舉報便明顯增多,由此引發的村民集體上訪時有發生,在一些地方甚至引發了一些影響較壞的群體性事件。筆者作為檢察機關的一名反貪干警,曾參與并成功查處了幾起此類事件背后涉及的村居干部職務犯罪,順利平息了上訪。現謹就辦案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及經驗做法進行總結探討,僅供參考。
一、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敏感期
從歷年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安排及開展情況來看,從宣傳發動、醞釀推薦到選舉結束一般要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在這長達半年左右的時間里,農民群眾普遍比較關心村財村務,對村干部的履職情況和作風作為比較在意,且情緒比較容易被鼓動。此時,對村居干部職務犯罪的舉報較常年明顯增多,一些農村問題矛盾集中爆發。筆者將這段時間稱為“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敏感期”。
二、換屆選舉敏感期內辦理村干部職務犯罪案件應注意的問題
處置農村換屆選舉敏感期內的涉農涉檢信訪關鍵在于妥善化解其中的社會矛盾,而化解此類社會矛盾必先掃清其背后的職務犯罪。因此,要堅持把辦案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充分發揮好辦案優勢,堅持把化解社會矛盾貫穿于辦案的始終,主動把辦案效果向化解社會矛盾延伸,才能獲得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豐收。辦案中應也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選舉斗爭面前政府正常的調查行為易被歪曲
當前,農村基層換屆選舉中選舉斗爭是不爭的事實。為了當選,一些人不惜動用抹黑戰術,以捏造事實、散播謠言、誣告陷害等方式揪出競爭對手的“污點”。這種所謂的“檢舉”、“揭發”存在嚴重脫離事實,隱藏惡意中傷競爭對手以獲取不對稱競爭優勢,或借政法機關的調查打壓特定候選人的卑劣居心。因此,在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敏感期內辦理此類案件,處理不慎勢必引起群眾誤解,甚至留下政法機關借辦案打壓特定候選人的社會觀感。
2.敏感期內矛盾容易爆發升級
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是農村民主生活的頭等大事,為村民提供了一個民主參與、訴求表達的機會和舞臺。這個時期,村民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共同關注的利益問題上,并更自覺地組織起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些本來潛藏著的各種問題、矛盾便暴露出來。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長期積累的民怨、民憤容易集中爆發并迅速升級,而且本來分散的群眾情緒容易集聚并升華為集體情緒。因此,在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敏感期內辦理涉農涉檢信訪,處理不好容易引發村民的不滿情緒和反彈,有演化為群體性事件的危險。
3.群眾正常的利益關切和訴求表達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敏感期內,民眾情緒最容易被煽動、聚焦,一小撮動機不純的不法分子就會想方設法通過左右民意為選戰服務,打自己的小算盤。其中,有的是想攪局選舉以泄私憤,有的是想打壓對手候選人從而獲得不對稱的競爭優勢。在這些人的誤導、煽動和教唆之下,民眾容易把涉農問題矛盾同選舉問題混淆、交織在一起,甚至以此阻礙選舉、要挾政府,使得民眾原本正常的利益關切、訴求表達脫離初衷,劍走偏鋒,產生諸多不穩定因素。
4.群體性事件多發的社會背景下辦案風險進一步顯現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群體性事件高發期。當社會矛盾積累并形成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一旦有適當的導火索,往往迅速爆發,沖突升級快、對抗激烈,社會破壞力強、處置難度大。鑒于農村基層換屆選舉已經成為農村各種矛盾的集中爆發點,在處理相關涉農涉檢信訪時,我們應當盡量避免其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
三、換屆選舉敏感期內妥善辦理村干部職務犯罪案件的對策建議
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敏感期內辦理涉農職務犯罪案件應充分考慮到選舉敏感期的敏感性,多深入群眾全面了解信訪問題的背景,多采取有利于穩定群眾情緒和緩和事態的措施,注意避免激化矛盾并予以有效化解。謹此,筆者談以下幾點:
(一)堅持把辦案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
在選舉敏感期內,面對紛至沓來的舉報,一些單位出于影響選情的顧慮和怕辦案引發矛盾反彈等原因,不敢放開手腳辦案,而是采取拖延戰術,希望等選舉結束后再深入查案。其實,積極辦案,負責任地辦案,妥當辦案,不但不會影響選情,而且更有利于消除民怨,促進基層矛盾的化解。而如果一味地回避,群眾的訴求得不到回應,反而會使民怨積重難返,甚至走向不可控。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把辦案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積極查辦涉農涉檢信訪案件。
(二)秉公辦案,避免卷入選舉矛盾
鑒于選舉敏感期內調查行為容易被扭曲,在辦案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秉公執法,對涉案的各方既不偏袒也不縱容,避免卷入選舉矛盾,決不留下檢察機關借辦案打擊特定候選人的社會觀感;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要逐個認真調查,對可以公開的信息要及時以群眾方便的方式予以公開,并做好答復工作,讓群眾感受到看得見的公正,從而得到群眾的信任,樹立檢察機關調查工作的權威。
(三)加強引導和耐心分析解釋,幫助群眾厘清農村問題和選舉矛盾
針對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期間群眾正常的利益關切和訴求表達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情況,我們應多深入群眾了解上訪問題的背景,通過耐心的分析和解釋,幫助群眾厘清選舉矛盾與農村問題,矯正認識,使群眾的利益關切和訴求表達回歸初衷和理性。
只有把人為綁定在農村問題上的選舉矛盾剔除出去,還農村問題的本來面貌,才能把上訪群眾從選戰的紛擾、迷霧中喚醒,繞開選舉矛盾的羈絆,把注意力引導到應該解決的問題上來。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有效地孤立選舉斗爭,粉碎不法分子借農村問題打選戰的企圖,取得解決非正常上訪問題的主動權。
(四)用好群眾渠道,穩定民心
辦案過程中,我們要深入上訪群眾當中,認真傾聽上訪群眾的訴求,保持和上訪群眾代表的經常性聯系:一方面,認真細致地向上訪群眾宣傳檢察機關反腐敗的決心和歷年查辦職務犯罪取得的成績;另一方面,利用好上訪群眾代表這一重要渠道,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達”,穩住群眾。群眾代表往往是群眾最信任的人,對上訪問題及群眾真正的想法、要求也最為了解,因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穩住群眾代表本人,而且要引導其發揮好影響力,向群眾宣傳檢察機關打擊職務犯罪的決心和成果,穩定群眾情緒,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五)注意防突防變,嚴防群體性事件發生
當前,全國范圍內高發的群體性事件表明:1、群眾訴求表達普遍缺乏耐心,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在加強;2、上訪群眾越發渴望得到重視的心里更容易轉化為失望的情緒;3、當合理訴求表達不暢或不被重視時,上訪群眾更愿意選擇激烈的方式來發泄不滿情緒,吸引注意力。有鑒于此,在農村基層換屆選舉敏感期內辦理涉農涉檢信訪時,我們必須更加小心謹慎:一要真誠對待上訪群眾,重視其反映的問題,積極查辦、及時反饋;二要周密部署,著力提高辦事效率和辦案質量,把工作做實做細;三要強化文明執法,注意營造良好的社會觀感,遇到群眾不理解甚至阻擾、抗法等突發情況時應盡量采取克制的態度避免沖突升級;四要深入做好群眾工作,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爭取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總之,要避免矛盾激化、升級,決不讓群體性事件發生。
(六)寬嚴相濟,把握好打擊面,注意教育多數
處理非正常上訪事件中的犯罪時,我們必須注意:由于非正常上訪往往發生在辦案部門查辦案件之前,如果不能控制好打擊面和打擊力度,一方面可能會削弱群眾反映問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能把普通群眾推向對立,增加群眾的對抗行為,不利于案件調查工作的開展。因此,我們要堅持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堅持懲治少數,爭取、團結、教育大多數的原則,以達到即打擊犯罪,孤立不法分子,又能夠教育群眾,引導群眾依法上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