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摘 要:由于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當今中國正經歷著從封閉社會到開放社會,從政治社會到商業社會的轉變,伴隨著這些巨大變化而來的是中國價值觀的變遷。通過價值觀的變遷可以透視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運動,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當代中國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互動發展關系。
關鍵詞:社會價值觀;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變遷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005-02
學術界關于價值觀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觀點。狹義的價值觀是指人們關于好壞、得失、善惡、美丑等具體價值的立場、看法、態度和選擇。廣義的價值觀,相當于哲學基礎理論中的“價值論”,是關于價值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而這篇文章中所說的價值觀就是指廣義的價值觀。
一、由一元價值觀向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的價值觀的轉變
一元價值觀是指一個社會只有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這個社會中具有核心價值觀的地位,并發揮著對其他各種價值觀的主導作用,那么這種價值觀就具有 “一元”的性質。多元價值觀則表明一個社會擁有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的價值觀[1]。建國之后,為適應全國財經統一、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并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全國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為了發展經濟,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當時極端落后的生產力狀況和極端稀缺的資源,也決定了實施計劃經濟的必然性。而計劃經濟意味著中央和各級政府是一切資源配置和使用的主要決策者。也就是說,建國以后,中國逐漸形成了以單位制的社會結構、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單一化為特征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使得中國社會總的來說是以一元價值觀為特征的,這種一元價值觀主要表現為集體主義價值觀。集體主義價值觀處于絕對的統治和主導地位,其他價值觀處于邊緣地位。
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聯系日益復雜,計劃經濟體制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后日益顯示出其固有的弊端,經濟體制的改革刻不容緩。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黨的首要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開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了中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在市場經濟時代,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港澳臺企業營業額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上升,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多種經濟成分已占相當比重。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作為上層建筑的思想文化領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外的思想文化逐漸傳播到中國,作為國際壟斷資本全球擴張的衍生物,新自由主義思潮也涌入中國。中國的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斷地碰撞和交流,使得西方國家的許多價值觀念傳播到中國,功利主義價值觀滲透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個領域,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西方價值觀念成為新經濟關系背景下一些人所信奉的價值理念[2]。在國內,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由于中國是一個傳統文化悠久且沉重的國度,加之社會生產長期以來仍帶有傳統方式的痕跡,社會體制結構的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3]。因此,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不可能根本消除。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摩擦,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使得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集體主義價值觀依然是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因此,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價值觀實現了由計劃經濟時代的一元主導價值觀到當下的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的價值觀的轉變。
二、由偏重集體價值觀向集體與個體和諧共生的價值觀的轉變
計劃經濟時期的集體價值觀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狀況相適應的,并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客觀要求。集體主義與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單位社會和集權政治等密切關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并且是這些因素的必然產物。首先,只有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才能真正維護單一公有制。其次,計劃經濟必須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才能得以貫徹執行。人們通常將計劃經濟時代稱之為集體化時代,主要是因為計劃經濟是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再次,單位社會必須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才能得以順利運行。最后權力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領導也只有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才能得以廣泛推行[4]。由此可見,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價值觀是偏重于集體主義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單位社會的終結以及政治權力向公民權利的轉型,與計劃經濟相伴生的依附觀念、等級觀念、平均觀念正在讓位于自主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伴隨著科技發展與工業的現代化,與計劃經濟關系密切的安貧思想、自足思想、保守思想正在被致富意識、創業意識、開拓意識所取代;伴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與計劃經濟相關聯的閉鎖心理、排拒心理、狹隘心理正在逐漸被開放意識、協調意識、全球意識所代替[3]。在這些思想觀念的變化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們自主意識的增強,以及隨之而來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的凸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的個體自主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普遍貧困、平均主義和物質貧乏,開始追求個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利益。伴隨市場經濟基本理念諸如民主、自由、平等、競爭、信用等思想觀念的潛移默化,人們開始排斥過去那種無條件服從集體利益的集體主義,主張建立一種保護個人正當利益的集體主義,同時旗幟鮮明地主張以個人權利、個人獨立等個體價值為核心的個體價值觀。也就是說人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既尊重集體利益,又追求個體正當利益,形成了集體與個體和諧共生的價值觀。
三、由偏重精神價值觀向精神與物質協調發展的價值觀的轉變
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肉體與靈魂二者所構成的,每個人都既有物質利益的追求,也有精神思想的追求,物質追求能滿足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精神追求則能滿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5]。精神價值觀和物質價值觀主要是從價值主體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這兩種生活態度以及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這兩種價值世界的角度而言的。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物質匱乏、資源有限,生產力狀況極端落后,實行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和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導致勞動者的生產熱情不高,勞動效率相對也比較低下,國家和社會的各個單位可以支配和可供分配的社會消費資料匱缺,人民群眾節衣縮食、只求溫飽,生活狀況也只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被當時的人民群眾津津樂道,這也充分體現了計劃經濟時代人們不注重物質但卻偏重精神的價值取向。計劃經濟時期,極“左”地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喚醒人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狂熱的信仰和追求。在這種社會心理作用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被忽視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被過分夸大,導致“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出現,在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高指標、大規模、高速度、瞎指揮、虛報風、浮夸風等嚴重盛行,導致中國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并給經濟建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為了擺脫困境,使國民經濟走上理性、健康發展的軌道,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和實行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了調整。這次調整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在國民經濟大調整過程中,“左”的錯誤思想再次抬頭且愈演愈烈,在“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全面發生,從此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軌道上來。人們在計劃經濟時代主要是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或者是通過發動政治運動提高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所有這些思想指導和精神鼓勵使我們看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價值觀是偏重精神的價值觀。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物質一詞充斥著現代社會的很多角落。物質價值觀逐漸凸顯,馬克思的名言“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人們的利益有關”,成了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對物質利益追求的理論武器。物質利益和物質價值在中國得到了第一次的承認和肯定,并成為了人們追逐的重要目標,物質價值觀在當前成為社會的基本價值觀之一。我們應該看到當下絕大多數人都是既注重精神需要,又追求物質滿足的。在鄧小平倡導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導下,精神價值觀與物質價值觀的協調發展體現在一系列的行為中。首先,政府部門在追求國民生產總值提高的同時,對于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造成自然環境污染的企業堅決予以取締,保留了人們對于自然和生態的敬畏,使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傾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6]。其次,社會中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忙在不同的生產流水線和工作室內,都在創造著物質價值,同時他們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以自己的誠實勞動和勇于奉獻的精神,詮釋著自己對精神價值觀的理解和追求。最后,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追求物質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時,都在追求親情、友情和愛情等人類社會中高尚的情感,遵循著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規范。精神價值觀和物質價值觀的協調發展,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廖小平.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解構和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 葉啟績,譚毅,等.當代中國經濟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互動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趙渭榮.轉型期的中國政治社會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76.
[4] 廖小平.論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年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J].學習與實踐,2012,(11).
[5] 蔡毅.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變遷[J].云南社會科學,2011,(2).
[6] 宣兆凱.中國社會價值觀現狀及演變趨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