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更生
摘 要:根據中共十八大報告,農業經營主體將呈多元化經營方式,包括小農、中農、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資本主義形式農場等,就不同經營方式、內容及其與土地轉移關系,作簡要介紹,并就其存在問題與今后發展趨勢,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土地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035-02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當然這個過程是較為長期的,并存在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并存格局。為實現規模化經營,現在一家幾畝地農業經營方式必將分化。從各地探索途徑來看,大體為小農、中農(或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升級版)、農業合作社和工商企業介入的規模化種、養業。本文綜合有關學者分類以種植業為主進行分析探討。
一、小農
指種自家承包地或包括親戚在內擁有少量土地(一般<20畝)的農戶,多為留守老、弱、婦女經營管理,種地外也養少量禽畜,作些小副業或臨時幫工,全靠家庭勞力或在收管上請專業隊打藥、收割、犁地,家中壯勞力多在外地打工并提供除糧食外主要收入。此類農戶目前仍居多數,不同地區大體占70%~80%,這一階層將逐漸分化減少,但不會消失。
二、中農
新中農指除自有外也有低價轉入一些不再種地農戶的土地的農戶,多為同一小組農戶有鄉鄰關系,種植面積在20~70畝之間,少數也有100畝的。一般是條件較好農戶,擁有簡單農機,如耕地機械等,家庭成員有較強體力能勝任種、養任務,以種糧為主,故以往也稱小型的“種糧大戶”,有的也兼種少量經濟作物。此類農戶約占10%,年收入可達5~8萬元。中農與小農的種養方式更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在發達國家也有人提出“新小農階級”的概念,認為他們不會消失,而且會使世界更為美好。例如一頭乳牛小農自然飼養可利用七八年以上,而資本主義式經營往往用激素催乳三年即淘汰(范德普勒革《新小農階級》 2018)。中農的問題在于土地出租金的提高,將使其無法忍受成本問題,如要穩定這一階層,需要政府從政策上例如糧食補貼等給予傾斜。
三、家庭農場
2013年中央1號文件中提出“家庭農場”,其特點為農戶經營,但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水平更高,也可以說是種糧大戶的升級版,在專業化和技術水平、市場程度、經營管理能力上比一般農戶要高。有的地方對承租人提出要50歲以下,高中文化水平,能學習新技術等,此類型也具有初步資本主義形式,這一名稱實起自歐美國家的農場主概念,不過規模不同,歐美國家一般少的三、五百畝,大的可達千畝以上,主要靠機械化耕作。中國現有規模在100~500畝之間,要付出一定地租以獲得轉讓土地的經營權,主要勞動力靠家庭成員,一般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農民并具有一定農業機械操作能力,農忙季節則要適當雇工,此類農戶要求有一定資本原始積累,以購買農機,并有農機和勞動力市場的配合,由于其具有一定資本主義形式,往往要求利潤最大化,以謀求擴大再生產,而達到收益最大化。目前國內多以200畝左右效益較大,年收益可達10萬元以上。一般要求租地契約在十年左右以保證其對農地投入的回報率。此類農戶約占5%~8%。有人認為這一形式將成為保證糧食穩定的主要力量,但也有人認為隨土地承包價的提升將影響其競爭力而分化。
四、農民專業(土地)合作社
這是資本主義形式大農場的一種模式,往往由鄉、村一級或有條件經理人組織農戶以地租或入股形式轉讓,在統一規劃后再分成不同地塊分包給種養大戶種養,合作社還將提供產前、產后的服務。種養大戶在提交出管理費和地租后,因經管土地的能力而有不同收益。有的鄉、村也以部分土地,包括集體土地經營權轉讓給工商資本作為招商引資用,其增值部分返還作農村公益事業。合作社多按企業管理形式,由農民或農民代表作董事委托有經營管理經驗者為經理經營,農戶獲得地租或股份分紅。因土地成片,可以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且成品牌,在市場價格上較分散農戶更有競爭力。土地經營以糧食、蔬菜或特種作物,設施農業為主,農戶可以出外務工,也有的參與土地管理,可另獲工資收入。南方地少地方也有農戶只插秧時自己進行生產勞動,其他時間外出務工,合作社給予一定糧食返還后另分與股息。目前從浙江到吉林,從安徽到成都均有不同類型試點,東北等平原占地較多處還有農機合作社,代農戶進行主要耕作和統一管理,也屬合作社經濟之列。還有一類合作經濟,則以資金為主,稱經互社,農民特別是年輕人可以從互助社貸款創業,種植特產或從事加工等。一般貸款額在10萬元以下,利息雖較銀行高,但銀行不進行小額貸款,而村民可用土地使用證或林權證抵押,無法還貸的土地可在村內流轉,而銀行則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有的地方如安徽、河南還有土地信托公司托管試驗,面積1 000~5 000畝左右。總之,農民專業(土地)合作社已有企業模型,按企業方式管理,但不同方式尚在探討之中,有待規范化。
五、資本主義形式大農場
經營者通過支付流轉費獲得土地,自己擁有大型配套農機具,全靠雇工從事生產,并委托專職管理人員進行勞動監督,以保證農活質量和統一規格,按企業股份制原則分工,一般資本積累靠企業上、下游環節而農業只是力求利潤最大化,面積在500畝以上,其中種植業多以規模化種子生產或蔬菜、特產為基礎,并有特定市場對象,實際是以往龍頭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變相版。例如散養禽畜由公司統一供種,統一收購加工。設施農業則由農戶分散管理大棚,企業統一質量、標準、收購、出售。綠色農業要求盡量采取無公害生產方式生產,此類企業多有自己品牌。舉其中較為突出例子,河南滑縣瑞陽集團在當地流轉三萬畝土地,由當地農業種植合作社聯合負責按區域分成500~1 000畝地塊聘用70多戶有能力有責任心農場主經營。公司種植部經理負責優質品種篩選與統一深耕,使用有機肥料如沼氣肥、堆肥等并用生物防治及低毒農藥,種植品種以優質的新麥26、矮抗58為主,統一以滑州牌小麥售與中糧、益海這些糧食加工大戶。農場主除承包土地收入外,還可拿工資與超產提成。目前,一些大型企業如聯想等也紛紛試水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但是由于資本的逐利,種植業特別是種糧的效益低,而且企業資本只是為了獲得規模化土地,自己不從事生產,中間還要把土地分級分配給二級承包,甚至三級承包。或者是由雇用的監管者監督小農或中農生產者,因而除了自有前后端產業,例如種子公司、蔬菜公司(從事蔬菜加工等)外,由于多了中間的費用環節,因資本逐利,有些地方因種植業利潤不大已出現資本退出;不過其集中的土地,倒為家庭農場的土地規模化提供了便利。
六、討論與結論
根據中共十八大報告,農(包括林、牧)業的多元化經營主體必將逐步發展。就當前而言,小農經營的“農業+副業”方式仍將占多數,而為了規模化、標準化、科學化發展,采用機械替代部分人工的中等規模種糧大戶,將是保證糧食生產的重要支柱,這里就包括本文敘述的“中農”和“農場主”模式。從政策上(包括融資、種糧直補,農業保險等)給予中等規模種糧大戶以傾斜是保證糧食生產需加注意的地方,同時要加強培養一批懂專業、有經營能力和負責任的中青年職業農民。對地多人少地區和對鄉、村一級集體土地可通過農民(土地)合作社方式,從事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高效特色農業等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條件地區也可以部分土地作招商引資之用以提高鄉村一級資本積累,用于公益事業。至于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的大農(林、牧)場模式,目前仍屬為有上、下游產業企業提供原料,也就是過去“龍頭企業+基地(中介)+農戶”的改良版,今后仍有發展余地,但需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監督,防止大量農(林、牧)地非農化和對自然資源(土地、灌溉水等)的掠奪式開發與生態破壞。
參考文獻:
[1] 陳義媛.資本主義家庭農場的興起與農業經營主體分化的再思考[J].農業經濟研究,2013,(11):24-31.
[2] 杜志雄,王新志.中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變革的理論思考[J].農業經濟研究,2013,(11):7-11.
[3] 陳靖.進入與退出,資本下鄉為何逃離種植體系——基于皖北黃村的考察[J].農業經濟研究,2013,(5):13-19.
[4] 葉敬忠.沒有小農的世界會好嗎?[J].農業經濟研究,2013,(11):7-15.
[5] 郭熙保.“三化”同步與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農業規模化經營[J].農業經濟研究,2013,(9):12-17.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