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祖明+余毅
摘 要:2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隨著會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陸續出臺,將對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職業教育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春天。作為過去在職業教育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的高職院校,不可避免地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改革;政策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203-02
2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會議提出了當前中國職業教育的五大任務,全面闡述了本屆政府對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路徑、改革的重點,并進行了工作部署。這次會議有眾多的看點和期盼,隨著會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陸續出臺,將對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職業教育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春天。作為過去在職業教育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的高職院校,不可避免地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將貫通人才培養體系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中國將改革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把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分開,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第一種高考模式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第二種高考模式就是現在的高考,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在改革招生錄取制度方面,改革將重點分成兩個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二是加快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注冊入學。一些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不參加高考,由學校依據其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職業傾向性測試成績錄取。如果高職院校報名人數和招生人數相差不大,且報名考生綜合水平能達到學校要求,就可實行免試入學。而如果這個院校的競爭激烈,就可能從技術技能人才高考中選拔人才。
招生考試改革除了多元職業教育的進口,還將貫通職業教育的出口。隨著中高職貫通、高職與本科“3+2”、中職與本科“3+4”、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包括“三二連讀”和五年一貫制)等多種培養模式的改革,學生可從中等職業教育到專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專業碩士,以至于專業博士,實現職教與普教的融合。
過去,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無法體現區分度,一方面,報考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并不一定能在重視選拔性的普通高考中勝出,另一方面,他們需要展示的能力又沒有通過考試體現出來,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對分數要求不一樣,給人們造成高職低人一等的感覺。分開高考,但實現職教與普教的融合,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成長的通道,將給職校學生以技術技能、學業晉升的路徑,以及發展的希望和公平的機會。對于學生,綜合評價機制和多樣化的入學形式,消除了“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減輕了應試壓力,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模式的高等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對于社會來講,將從根本上改變職業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提高職業教育、技能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社會認可度,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對于高職院校,在招生上會有更多自主權,有利于對學生形成多元評價機制,自主、科學選拔人才,同時人才培養體系的貫通,將增加學生報考機會和擴大職業教育生源面。
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教,將加劇職教市場競爭
3月22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調整,2000年后600多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現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報名參加教育部的轉型改革。
根據魯部長的講話,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淡化學科,強化專業,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這預示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將從現有的55%提高到70%~80%。可以預計的是,今后幾年,職業教育規模將會迅速擴大,職業教育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過去,職業教育就業率一直好于本科院校畢業生,隨著本科院校的轉型職業教育,職教畢業生就業格局也將發生變化。職教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競爭,實質是職業院校的競爭。在競爭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是市場,市場將淘汰一批不合格的教育模式、教育院校,而一些基礎條件較差、特色不明顯、核心競爭力不足的高職院校首當其沖,將可能在競爭中首先出局或消失。
三、所有制形式探索變革,將分化高職辦學體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特別提出要“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按照這一精神,在職業教育領域,學校的所有制形式將發生變化,將探索產權清晰、多種所有制并存的辦學體制。這預示著今后高職的主要辦學形式除了公辦以外,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力度加大,將會出現一批混合所有制學校和民辦學校,混合所有制的職業教育機構將逐漸占據主體地位,對民辦學校的各項歧視性政策將得以消除和糾正,民辦學校真正與公辦學校具有平等地位。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社會力量舉辦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新世紀以來,獨立學院的快速發展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貢獻,這種優質公辦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的辦學形式帶有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特征,具備獨立法人的獨立學院,有可能成為第一批混合所有制學校。今后,一批辦學主體將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多種方式舉辦民辦教育,一批學校管理者、骨干教師等將以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多種方式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學校院系主任可以做教師、可以做教授,也可以到企業做人力資源部的部長,校長可以做校長,同時也可以到企業做CEO。
產權制度的改革,將消除社會力量向職業教育匯聚的體制障礙,各種所有制職教機構能以同等的地位、同樣的權利,按同樣的標準去同臺競爭,政府和社會享用職教成果的方式從無償使用轉為購買服務。改革之后,高職舉辦者的成分多元化,管理者的成分多元化,除資金外,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也可作為分配的依據,從而終結了純粹按資金分配的時代。隨著改革的深入,職業教育機構的管理權還可以按一定的規則流動或流轉,委托管理將成為擴大優質職教資源、培育特色職教資源、解決問題職教資源的有效途徑,社會也將出現一批專業化、職業化的托管團隊。endprint
四、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完善學校管理制度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要求,以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核心,進一步增強事業單位活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公益服務的需求。按照指導意見,事業單位將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其中,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細分為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
按照現行政策,“承擔高等教育、非營利醫療等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劃入公益二類”。毫無疑問,高職院校基本都將列入公益二類。分類完成以后,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是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對于高職院校,體制改革的重點也就是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其重點包括,創新法人治理結構、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等。創新法人治理結構,要建立董事會、監事會等多種形式的治理結構,推進科學管理和民主管理,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提高運行效率,確保公益目標實現。創新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要擴大學校用人自主權,健全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權責清晰、分類科學、機制靈活、監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學校內部實施績效工資,健全符合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當然,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任重而道遠,制度創新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相似,民辦教育也將建立分類管理制度。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積極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工作任務,要在開展分類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分類管理改革試點,完善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學校差異化扶持政策體系。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法律地位,營利性民辦學校將完全按照企業機制辦學。
五、生均撥款制度落實,將提高高職保障水平
近年來,不少省級政府先后制定并提高了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財政撥款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以湖北省為例,湖北省教育廳、省財政廳《關于進一步提高公辦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的通知》,提出從2014年起,建立全日制普通公辦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撥款制度。2014年全省全日制普通公辦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水平達到5 000元,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是指財政通過一般預算安排用于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經費,按全日制學歷教育高職院校中的高職高專在校生人數計算的平均水平。
生均撥款模式的建立,保障了學校正常運轉(包括日常教育教學活動、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所需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支出),保障了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技能型人才培養等發展資金需要,將有力提升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按照學生人數進行撥款,高職院校的招生競爭將會更趨激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要以改革的思路辦好職業教育,讓職業教育為國家不斷創造人才紅利。隨著中國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的改革已箭在弦上。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的要求,把握改革的機遇,在改革中謀求發展,是當前擺在所有高職特別是高職管理者面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的演講[EB/OL].新浪網,2014-03-22.
[2] 俞仲文.本屆政府職教觀之看點與期盼[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2014-03-31.
[3] 張崇和.事業單位改革需解決六方面重點任務[N].人民日報,2012-05-17.
[4] 教育部印發《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教育部網站,2013-06-03.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