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華
摘 要:現代職業院校是一個開放型系統,具有耗散結構的特性,在其辦學進程中,其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必須協調,通過與系統外進行能量交換來增加辦學活力。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必須保持系統的開放性,優化治理結構,完善治理功能,提高治理績效,才能提高治理水平。
關鍵詞:開放型辦學;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232-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要求。職業教育如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職業院校健康發展必須構建新型治理結構,不斷優化治理結構,完善治理功能,提高治理水平。
一、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理論探討
研究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首先要考察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理論的發展進程。大家普遍認同大學治理結構理論源于公司治理理論下的企業治理結構,認同大學治理結構是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全球治理委員會將治理定義為“是個人或組織、公共部門或私有部門管理其一般事務的多種方式的總和,它是一個使得沖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協并采取合作行為的持續過程”[1]。綜合大學治理結構理論研究成果,發現大學治理結構包含現代大學制度設計和大學組織性框架及機制二個要件。因此,大學治理結構的本質是指體現大學“非單一化組織”屬性和委托代理關系特點的決策權結構,旨在滿足具備獨立法人地位的大學在面向社會和市場自主辦學的過程中應對“沖突和多元利益”的治理需要。
綜觀中國大學治理結構現狀,就會發現中國大學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能夠有效體現大學的獨立法人地位和利益相關者組織屬性;能夠包容大學依法與產權主體通過委托代理關系形成的契約管理模式;以大學法人財產的合法、有效、有利使用為契約內容;以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為契約關系范疇下的治理主體。從理論上可以得出,大學治理結構為重塑政府與大學的關系、再造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流程提供了建立新范式的可能。問題是,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世界高等教育進入轉型階段,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表現為,走上了市場化和商業化的道路,也就意味著高等教育正在進入市場,要接受市場競爭的考驗。
中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從1978—2012年,職業教育已經累計為國家輸送了2億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012年,中國有中等職業學校12 663所,在校生2 114萬人;有獨立設置的高等高專院校1 297所,在校生744萬人。在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進程中,保障職業院校培養出人才的質量,就必須探索與構建基于開放型辦學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
二、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的開放型系統結構分析
在公司治理理論和實踐研究最為前沿、最為活躍的美國,也會出現治理系統的基本構件不具備治理機理所映射的市場效應。當前,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但還不是發達的職業教育體系,考察中國職業教育及職業院校辦學治理結構現狀,就會發現,中國眾多的職業院校在越來越開放的辦學環境中,因其基本治理構件的功能缺乏和運行機制障礙,致使很多職業院校辦學出現重重困境,有的甚至走向消亡的結局[2]。耗散結構理論對職業院校治理狀態,具有科學方法論的解釋力。耗散結構理論認為,開放系統通過自身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而形成新的穩定有序的“耗散結構”。因此,我們借以研究職業院校治理系統的耗散特征,尋找職業院校治理功能及其結構優化的有效途徑,揭示職業職校治理功能與其結構有序躍遷規律。
現代職業職校治理作為一種調節廣義利益相關者權益關系的制度安排,應當具備良好的制衡機制和到位的監控功能。“制度結構”的有效性和機能完備性,是治理的制衡機制和監控效能的“物理表達”。制度操作的剛性是現代職業院校治理優化的保證。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作為一個開放的運行環境中不斷自我調節、更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運動,以求取其“結構的有效性”和“功能的完備性”。如果說公司治理是指現代公司制企業在領導、管理、激勵、約束方面的制度和原則,那么,對借鑒公司治理的現代職業院校來說,當具體的、需要遵照執行的制度和原則僵化或有嚴重缺陷時,即治理系統不能與外界進行有效的“交換運動”,是孤立的而不開放系統時,職業院校的治理就顯得無能。因此,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應該是開放型的治理系統,系統的治理結構、功能各就各位,有條不紊,系統運行呈有序狀態。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的本質,就是對內部“治理”的“人、財、物、制度及原則”的有機運用,其治理結構系統對外是開放、協調和有序的。
當今社會是一個統一的大系統,這個統一的大系統又包括若干個子系統,這些系統都是開放的耗散結構。“耗散”一詞其原意指開放系統借助于各子系統以及各參量的,極不均勻的質地和非線性的變動規律,極其偶然的、雜亂無章的、隨機的漲落狀態形成的動力機制,與復雜的外界環境進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運動,使系統完成從無序向有序的演化。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系統也不例外。非開放性系統的平衡態結構不需任何能量或物質的交換就能維持,保持結構不變,視之為“死”的有序化結構;開放性的治理結構要靠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能量或信息的交換才能維持,視之為“活”的有序化結構。由于處于大系統中的治理系統必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子系統,其內部亦將不斷熵增;同時還將與外部環境不斷地進行交換運動,引入充足的負熵流,使結構系統總熵小于或等于零。所以,治理結構的開放性和非平衡性,是其功能得以保持并形成更高級形態的基本條件。一旦其生存條件被破壞或喪失,治理結構及功能就將窒息而死。因而,治理系統必須借助于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結構,與社會大系統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對流交換,以增加各個子系統的負熵流。因而,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效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系統,必是一個開放性的、處于遠離平衡的治理狀態的、包含有與外界進行大量的人才、制度、政策、法規、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資金、新型管理技術、新型控制技術等交換而形成的大量的系統基元甚至多層次的組分,使治理結構處于一個動態的,各基元要素、組分的質地與數量參差不齊,其變動與治理效應顯然不隨時間延伸成線性變化,而是顯現非線性變化特征的,在控制治理結構系統宏觀狀態的參量越過閾值時,能通過某種突變過程出現的耗散結構[2]。所以,現代職業院校治理可以在內部治理的基礎上,健全的外部治理系統,參與人類經濟、社會系統和物質的自然界大系統物質、能量和信息對流交換,形成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耗散性的開放系統。endprint
三、構建基于開放型辦學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
構建基于開放型辦學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每一所職業院校追求的重要目標。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的耗散性特質,源自于主辦方、黨委會、校委會、學術委員會、職代會、管理層、學生和利害關系人等主要治理構件與社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運動特性,并由此構成開放型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系統的框架。現代職業院校治理不應是平衡系統。平衡結構的有序狀態可以在孤立的環境中不需要從外界環境補充物質和能量就能保持下去。治理結構不僅在開放中形成,還必須在開放中維持。治理結構要成為一個生命力長久的系統,必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包含有大量基元和多層次的組分、處于遠離平衡的狀態[3]。治理結構為維護其形態和功能及其有序躍遷,必須不斷地在開放系統中將通過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運動而獲得生命力。
因而,基于開放型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系統,應該具有開系統的基本特征,這個特征能保障系統狀態產生從無序向有序演化。要提高現代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構建開放型的治理結構,使之功能優化,就必須重視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系統的開放性成長,建立開放性治理系統形成耗散結構所需的、系統的、完備的、可公正與公平操作的法律制度和相關系列法規,及其社會公眾慣例等構成的外部環境,使開放型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系統處于社會大系統中,能與系統外進行充分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構建這種新型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如何克服人為因素的強制性介入,導致治理結構的開放性和功能的破壞,還要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 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
[2] 汪洋.基于大系統的開放型公司治理研究[J].系統科學學報,2007,(2):63-67.
[3] [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62-169.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