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為分析山區農村森林火災事故治理問題,以G鎮為例,利用案例分析與現象歸納方法,對森林火災事故發展態勢、誘發因素、負面影響、治理狀況等展開分析。結果表明,山區農村森林火災事故逐年增加,且呈現出節慶日增多特點,森林火災事故發生既有氣候變暖、森林覆蓋率增加等自然原因,也有傳統習俗和農民行為等人為原因。森林火災事故頻發帶來了森林毀壞、房屋損毀和大氣污染等問題,當前政府雖采取了一些森林火災防范機制與治理措施,但已不適應火災事故多發頻發現實,因此,應建立一整套森林火災治理人財物管體系。
關鍵詞:山區農村;森林火災;火災治理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315-02
一、山區農村森林火災事故發展態勢
近年來,山區農村森林火災事故呈現出頻發趨勢。G鎮作為位于大別山區的山區森林綠化典型鎮和森林防火重點鎮,也經受著日益增加的火災考驗。G鎮森林火災已發展成重要的社會災害,呈現出以下特點:數量上,G鎮森林火災呈增加態勢。2010年發生森林火災5起,2011年7起;2012年10起;2013多達15起。時段上,G鎮森林火災呈現出與特定節日相關聯態勢。除夕、春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等是火災集中發生階段,與這些節日相近的時段也是火災頻發階段。例如,2011年由于天氣干燥等原因,G鎮除夕和春節期間發生森林火災5起。2013年由于天氣晴朗,12月份即發生森林火災4起。區域上,森林火災起火點往往位于各宗族祖墳山區域,即祭祖燒紙錢、放爆竹引發火災較多。這些區域往往位于自然村組后山、前山等,離居民區不遠,森林火災發生后會迅速蔓延到大山、高山區域,形成大面積森林火災。
二、山區農村森林火災事故的誘發因素
從自然因素角度觀察,山區農村發生森林火災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異常天氣現象增多。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加劇,異常天氣增多。G鎮已出現了多次暖冬,自2008年雪災之后,G鎮春節期間大多天氣晴朗,且晴朗天數維持較長,導致天干物燥極易著火;二是綠化率提升,雖然綠化率提升有利于空氣改善,但綠化率提升也增加了火災風險。隨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力度加大,G鎮過去作為耕地或旱地的區域要么栽種了樹苗,要么誘生了野草。近年來,G鎮大量靠近住宅、墳山區域已被綠樹、野草所覆蓋。這些綠樹和野草在冬季會干枯,成為著火因子;三是山風因素,G鎮溝壑連連,山峰林立,使得山風較大,特別是冬季,時常會出現山風,各種火種在山風作用下,會蔓延到易著火的區域,引發火災,并且火災在山風作用下,誘發大面積森林火災。
從人為因素角度觀察,山區農村發生森林火災既有農村傳統習俗因素,也有農民行為習慣因素。G鎮作為山區小鎮,其傳統習俗流傳較為明顯,G鎮農民在除夕日、清明日、重陽日等都會上山祭祖,祭祖過程中會燒紙錢錢、放爆竹,產生火點,G鎮農民也會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大批量放爆竹,這也會引發火點;另外,G鎮習俗中也存在死人后要燒紙錢錢、放爆竹及燒紙錢屋等習慣,特別是燒紙錢屋,往往燒火面積大而因引發火災,2013年12月份,G鎮發生了2起為死人燒紙錢屋而引發森林火災事件。農民行為習慣會成為誘發火災的因素,一是不少農民在農閑時燒草料或梯田溝岸野草以促進耕田肥沃度,由于操作不當,或防火意識不足,導致燒稻草、燒野草時引發更大范圍火災,并進而蔓延到山林區域;另一是由于農民防火意識缺乏,在山林中祭祖、耕作時抽煙,在山林中行走時丟棄煙頭引發火災,G鎮近年來出現了因在山林中丟棄煙頭而引發火災的事件。
三、山區農村森林火災事故的負面影響
山區森林火災事故發生和增加帶來了系列損失或負面影響,特別是著火面積大的大型森林火災,往往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
一是抵消了山區綠化成果。山區農村森林火災發生后,會造成大面積樹林被毀。2011年,G鎮有山頭被整體燒毀,導致2012年該過火山頭變成荒山。由于近年發生了多次火災,由此導致了不少山頭變成荒坡,G鎮多年來綠化成果被火災部分抵消。
二是帶來了作物或房屋損毀。有些區域的森林連接農田甚至住宅,發生森林火災時,部分耕種農作物會被森林大火損傷,甚至部分農戶住宅也被大火燒毀,帶來嚴重經濟和社會損失。G鎮發生的多起森林火災中,出現了7起燒毀農作物和3起燒毀房屋的情況。
三是引發了農村空氣污染。森林大火會產生大量濃煙和煙塵,當大氣條件不利于煙塵和污染物擴散時,產生了大氣污染問題。G鎮在2011年及2013年春節期間即出現了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
四、山區農村森林火災事故的治理現狀及其問題
隨著森林火災增加及森林防火力度加大,G鎮作為森林防火重點鎮,近年來也采取了一定的森林火災事故治理舉措。表現在以下層面:
一是建立了一定量的森林防火標識。G鎮在位于主干道路的位置樹立了森林防火宣傳欄和標識牌。二是確立了森林防火責任人制度。G鎮由于屬于森林大鎮,每個村都配備了護林員,進行森林防火宣傳及森林火災報告。三是建立了防火通道。G鎮部分具有景觀功能的山峰已建立了防火通道。四是建立了火災引發者懲治機制。G鎮近年來對重大火災引發者采取了諸如拘留、罰款等懲罰措施。
雖然G鎮在森林防火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相對于火災不斷增加及火災撲滅工作不力的現狀而言,G鎮森林火災治理還存在著一系列不足。
一是森林防火標識體系建設不足。只在主干道建立防火標識體系,在其他區域未建立標識體系,且在防火標識內容中未提及諸如懲罰、追責等問題;二是森林防火責任人工作不力,由于森林防火責任人負責森林面積大,給予待遇低,森林防火責任人功能較弱;三是防火通道建設不足,G鎮只在大山和重要山區建立了防火通道,在小山、鄰近居民區的山區未建立防火通道,另外,有些區域已建設的防火通道由于疏于治理無法發揮防火功能;四是火災引發者懲罰有限。G鎮近年雖懲罰了一些火災責任人,但懲罰力度小,導致懲罰警示作用不夠。endprint
除此之外,G鎮在防范和治理森林火災方面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一是公共消防和滅火設施建設不夠。目前,G鎮缺乏專門消防設施,包括消防站、消防車輛以及消防器材等。由此出現火災后,需要到其他地區調動消防力量進行消防,因此會延誤消防時機。并且由于著火點位于山林中,常規消防設施無法發揮作用。G鎮2011年一次森林火災中,雖然政府出動了消防車,但消防車只能停在主干道上,無法到著火地區進行滅火。二是對自發打火者獎勵不夠。大多數森林火災多是依靠附近村民自發打火才能撲滅,然而,由于自發打火者沒有獲得政府獎勵或給予補償,自發打火者已逐漸減少,2013年部分地區出現火災后,村民圍觀而不愿上山滅火。三是防火宣傳和警示工作不夠。森林火災往往發生在特定時段和區域,如果政府及村組組織加大防火宣傳和警示教育,特別是入戶宣傳和警示教育,能夠取得一定防火和滅火效果,但G鎮政府和村組機構未開展此項工作,防火滅會處于自發自為狀態。
五、山區農村森林火災事故的治理建議
一是加大防火標識體系和防火通道建設。要注重建立覆蓋范圍更廣、數量更多的防火標識體系,在主干道、村道、山路甚至山林等區域建設護林防火標識體系。改進防火宣傳口號,增加防火獎勵性、懲罰性內容,增加防火標識體系民眾感受力度。在防火通道建設方面,一要注重建立更多防火通道,除了大山、深山之外,在火災易發區域、火災多發山頭等建立防火通道;二要注重防火通道定時清理和養護,避免防火通道長樹長草,無法發揮防火作用。
二是加大防火宣傳、教育和警示力度。在防火宣傳方面,既要依托既有傳播媒介如廣播、地方電視臺、鄉鎮政府網站等進行防火知識和技巧宣傳,也有依托鄉鎮干部、駐村干部、村組干部等在防火重點時段和區域開展針對性入戶宣傳。在防火教育方面,各級政府和各類媒體要在春節、清明等時期加大防火知識、技巧、方法等教育力度。另外,通過典型火災案例呈現及事故責任人的懲罰明示,促使更多民眾認識到防火重要性和參與滅火重要性。
三是加大防火、滅火隊伍建設力度。在防火方面,一要注重更大力度發揮護林員作用,增加護林員配備,改善護林員待遇,強化護林員職責;二要注重依托各類村民特別是退休教師、干部、村莊有威望精英人士等群體,促使他們成為防火宣傳者和防范森林火災志愿者。在滅火方面,一要注重山區林區鄉鎮消防員等的配備工作,在鄉鎮建立一定規模和消防能力的消防隊伍;二要注重建立以村組干部為主體的志愿性消防隊伍,即發生森林火災后,志愿性后備性消防力量要發揮滅火主力軍作用。
四是加大滅火器材與工具投入力度。要加大山區林區農村森林大火防火滅火器材和工具研發和投入力度,要考慮建立適用于山區農村的消防器材體系,特別要考慮具有移動和便攜功能的消防器材。有條件的山區農村可考慮以戶為單位配備消防罐、滅火瓶等。當發生火災時,每戶可充分利用家中配備的消防罐、滅火瓶等。對于消防器材入戶配備問題,政府可給予一定的補助,政府也可強制性要求村莊農戶配備。
五是加大防火滅火工作獎懲力度。一方面對于放火者或火災引發責任人,要加大懲罰力度,通過罰款、拘留甚至判刑等措施促使火災責任人認識到火災防范重要性,同時威懾其他民眾。另一方面對于山區森林火災事故中積極參與滅火的各類村民,要加大獎勵力度,既包括物質性獎勵,也包括榮譽性獎勵。可用罰款來獎勵參與滅火者。
六是倡導新式祭祖方法和行為。通過倡導新式祭祖方法和行為可減少火災事故發生。例如,可學習某些地方,廢除除夕夜前赴墳山“接祖”習俗,而實行在祠堂內祭祖。另外,也可改變清明期間上山燒紙錢、放鞭炮習俗,而采用城市流行的菊花、絲帶、放哀樂等紀念先祖。此外,對于當前祭祖、節日用紙錢、爆竹也可進行改造,倡導用簡易紙錢、煙花和爆竹。總之,即是通過祭祖習俗的改革,減少燒紙錢、放煙花、放鞭炮等行為,特別是上山燒紙錢錢、放煙花和放爆竹的行為,以減少火災誘發因素。[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