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劍鋒
摘要:敘述了現有高考模式下高中化學教學的現狀,結合若干教學片斷詳細論述了以新聞素材創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提出以新聞素材創設教學情境需要做到緊密聯系教學目標,有效激發認知沖突,切實驅動教學進程,展現課堂生命活力。
關鍵詞:情境創設;新聞素材;價值觀;認知沖突;驅動性問題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9-0047-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5
隨著高考模式的改變,這幾年我們發現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在逐漸消退,教師抱怨化學難教,學生坦言化學難學。反觀我們的日常教學,老師教得太苦,學生學得太累。究竟如何給師生減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兩極分化進一步拉大。我們的教學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內驅、面向全體學生?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忽視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缺乏,對新知探索能力不足,缺少創新精神。如何做到“以生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面對以上的現狀和困惑,我們一直在追尋理想的課堂教學形態。一種能夠讓學生自主體驗學習過程,享受學習樂趣的課堂;一種既不降低對知識的掌握,又能讓學生獲得更多能力培養的課堂;一種師生不再苦澀和痛苦煎熬,而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1]。
我們生活在信息社會,新聞因其快速、真實、準確而成為人們了解事實真相最主要的信息來源。學生對于新聞報道中的內容有一種新鮮感,閱讀和了解其內容的欲望比較強,因此,如果能在化學教學中充分整合運用新聞素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既可以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有益補充,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活力。本文將結合筆者在教學中的若干教學片斷,談一談對運用新聞素材作為化學課堂教學情境的認識和思考。
一、以新聞素材創設教學情境的作用
1.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興趣是學生認知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2]。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積極引入到所創設的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認識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誘發學生探索性思維活動。
如在教學“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及應用”一課時,筆者運用了下面的新聞素材來導入新課,“據人民網報道,缺鐵性貧血是危害我國人群健康、造成醫療負擔的重要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2009年的統計顯示,中國因缺鐵性貧血導致的傷殘調整生命年(傷殘調整生命年是指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損失達2479000年,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印度。因此加強缺鐵性貧血的預防與治療對減輕我國疾病負擔具有重要意義[3]。”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貧血”一詞并不陌生,但“為何貧血與鐵元素還存在著關系?有哪些原因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缺鐵性貧血?”等困惑立即涌現在學生的腦海,這個情境的展現,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探求新知的欲望,“究竟鐵及其化合物有哪些性質呢?”從而順利引入了新課。
運用新聞素材創設情境的優勢在于,一旦新聞素材與化學課堂結合,那些原本遙遠的化學語言、奇特的化學性質、復雜的化學原理等,都馬上變得觸手可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社會原本就是真實的化學課堂。同時,在課堂學習的氛圍中,以新聞素材作為教學情境,為學生構建出相關平臺,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體現了課堂即生活的教學思想。
2.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我們的生產、生活等社會實際密切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基于真實的新聞素材創設一些必要的問題探究、活動設計、實驗探究等,恰好可以在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思維方法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具體的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發展學生的化學思維,實現能力的提升。
如在“鎂的提取及應用”一課中筆者提供了這樣一則新聞材料:“平安浙江網報道,2011年3月4日晚,寧波余姚市一電動工具有限公司發生火災,消防官兵在出水滅火時發現,只要水一碰到燃燒物,就會發生“嘭”的炸響,而且有越燒越旺的勢頭。官兵們隨即改成泡沫滅火器,發現仍然火花四濺。后來經廠房負責人確認燃燒的是鎂合金制品。最后,消防官兵們運來沙子,通過層層覆蓋,終于將火撲滅。” 水和泡沫滅火器是最為常用的滅火器材,那么為何材料中卻出現了燃燒更旺的情況?在學生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教師提出了第一個驅動問題:你能否根據新聞中的信息對這些疑問提出自己的一些假設或推測?小組進行交流。教師整理了學生的問題和假設,并引導學生深入到新聞背后的化學本質的探討。明確第二個驅動問題:鎂與水、二氧化碳能反應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假設。教師總結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面對學生產生的各個新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個驅動問題:從元素守恒來看,鎂與水反應生成的氣體究竟是氫氣還是氧氣?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生成的黑色物質是什么?在上面實驗和分析的基礎上,小組討論鎂遇水或二氧化碳燃燒更劇烈的原因,最后總結金屬鎂的化學性質。
學習的真正目的是要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能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客觀世界中的問題,而學習情境決定了所學知識在以后真實情境中得以應用的可能性。運用適宜的新聞素材作為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分析、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自主探究,既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從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提升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和能力。
3.有利于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科學是把雙刃劍,合理使用能夠造福人類,但使用不當卻會給人類帶來危害,化學學科亦如此。在與化學相關的負面報道中,由人為因素導致嚴重后果的不在少數。endprint
如在“芳香烴的來源和應用”一課中,筆者以各種芳香烴的用途為主線統領整節課堂,在課堂結尾時,筆者又用了這樣一則新聞:“據中國廣播網報道,近期歐盟再次通過了修訂REACH法規關于多環芳香烴的最終提案,多環芳烴是一種具有強致癌性、致突變性及危害生殖系統的有機化合物。數十類長期或短期重復接觸皮膚或口腔的產品將受影響,新提案限制的物質仍為原有的8種多環芳香烴,但任意一種多環芳香烴的限量都降低了10倍?!狈枷銦N的使用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首先讓學生談自己對這則新聞的看法,學生談到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不能把超標、污染等問題都歸咎到“化學”的肩上,應該意識到這主要是由于人類的不合理、不正當使用造成的。然后教師總結,作為化學工作者和學習者的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在化學物質的合成和使用中揚長避短,尤其是對一些污染、危害的消除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從而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認識問題,以“真情”來感知化學科學的魅力,傳遞化學學科的正能量,樹立對社會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我們應積極利用新聞的導向性功能讓學生加強對科學倫理和科學道德的思考,樹立學習化學,更要正確應用化學知識的態度,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此外,從新聞素材中的真實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生活、與自然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環境問題,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以新聞素材創設教學情境的原則
1.緊密聯系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應依據三維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新聞素材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根據學生需學習的知識特點進行問題設計和活動設計,使新聞素材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落實,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科的價值。
在新聞素材內容的選擇上應避免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教學中經常有教師把情境創設等同于情境的趣味化,這大多是由于教師對情境的趣味性與化學學科特征之間關系的把握失衡導致。因此,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新聞素材的趣味性與其內在化學特征的基本關系,對新聞素材功能的有效發揮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材料的趣味性可能會淡化化學特征,但也有合理的地方,即它表現出對學生學習情感的關注。
2.有效激發認知沖突
良好的新聞素材應該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當新聞素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經驗相聯系,學生了解一些,但仍存在憑已有的知識又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即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最具有啟發性,有利于驅使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探究,也便于學生將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課堂中來解決問題。
從化學學科角度看,通常直接從網絡、報刊上獲取的新聞材料中的信息,往往是凌亂復雜的。因此教師首先應對新聞素材進行文字處理,根據需要對材料做適當的刪減,將容易引起學生誤解而又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內容去掉。但新聞貴在其真實性,因此文字處理時不能因教學需要而對材料做人為修飾或更改事實。
3.切實驅動教學進程
一則好的新聞素材,應該能夠引起學生思考,不斷地產生驅動性問題,推動學生層層深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和方法。而現在不少教學案例中的新聞素材僅在導入新課時“一晃而過”,隨即就被丟在一邊,而后面的教學內容、過程與前面所創設的情境完全無關,這種新聞素材的使用是流于形式的、失敗的。
當前,我們的教學中長期缺乏關注學生基于情境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時我們也僅僅將“提出問題”作為一種孤立的活動環節。其實,在化學探究活動中,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都是“問題鏈”中的一個個“節點”,我們應該把提出問題視為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基本工具。積極培養學生基于新聞情境學會質疑、提出問題、假設論證、解決問題并產生新問題……如此循環、螺旋上升,從而使學習活動不斷走向深入,讓課堂教學呈現“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生長狀態。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強調“為生活而教育”,即在進行教學時盡量由教材回歸于生活,捕捉學生對生活關注的“信息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的習慣[3]。除了運用新聞素材創設生活情境,在實際教學中還有很多途徑,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合理選擇,并對它們進行優化組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成為師生生命彼此成就、共同生長的場所,展現化學課堂的生命活力,提升化學課堂的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 蘇志宏. 課改關鍵是改觀念 [J]. 湖南教育(上),2012,(1):34~35
[2] 莊振山. “激趣”教學,提高實效[J]. 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10):39
[3] 廖承綬.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3):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