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龍

摘要:文章結合教學案例,從分層思考、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四個方面對化學教學進行了探索,旨在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分層思想;教學案例;應用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9-008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30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于統一的傾向,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于自身發展的化學課程”。依據化學教材的遞進性、學生的層次性、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結合教學案例將教學中如何運用分層思想作一些分析。
一、分層思考解決多要素問題
受江蘇高考模式的影響,幾乎所有學校的化學課時都偏少,而化學學科的內容并沒有減少,知識難度并沒有下降,再加上部分教師對化學新課程沒有很好的認識,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基本化學思想沒有建立,化學能力缺失。而化學學科知識點多,散,又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容易出現“想不到”、“想不清”和“想不明”的情況,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分析表明,出現以上問題的背后,往往是很多學生對解決問題需要考慮的要素不清和對多種要素不知如何考慮。分層思考是指將解題需考慮的要素進行分析,先只考慮一個,再逐個考慮其它要素,最后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2014年江蘇高考題)0.1mol/L CH3COONa與0.1mol/L HCl溶液等體積混合,下列有關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關系是否正確:c(Na+)=c(Cl-)>c(CH3COO-)>c(OH-)。可引導學生分析此題需要考慮的三個因素:溶液的成分,離子的種類和影響離子濃度大小的因素。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形成基本解題思路,并體會到在考慮多要素問題時要先抓主要因素,后考慮其他次要因素的思維模式,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同時建立正確的方法觀。
二、分層教學助推全面發展
新課程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設置多樣化的化學課程模塊,努力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選擇的空間,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課堂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得知識,接受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實現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高中化學內容的深廣度與初中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對識記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分化也就不可避免。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的不同,開展不同層面的教學活動,并針對不同發展層次學生的需要給予相應的學法指導,以達到所有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我們今年高二年級教學研討課實施分層教學的流程圖如下:
在對學生學情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本節課加入學優組或者普通組。學優組重點強化突破較難題,普通組側重對知識的保溫和查漏補缺。通過分層教學,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激勵他們走向成功。讓學得好的同學保持壓力而不驕,差的取得成功而不餒,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分層作業落實減負增效
傳統作業普遍存在效率低、類型少、重知輕能、機械重復等弊端。分層作業是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類,通過完成不同的作業,使作業的針對性更強,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傳統的分層作業往往采取雙向分層,即將學生和作業同時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對應層次的作業。這樣的分層作業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要,但也限定了學生認知的發展,因為學生在完成對應作業后就不能選擇更高層次的了。為此,我們確立了“自主分層”的作業模式,即分作業不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的作業模式。
如在《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濃度的關系》作業中,給出了五組作業:1.單一溶液;2.混合溶液;3.大小關系;4.等式關系;5.圖表曲線。每組作業都標有不同難度(在題目序號前標上“☆”號,容易題、中檔題、難題分別表有1、2、3顆“☆”號)。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同難度的作業完成。減少了作業的盲目性,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復習階段,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自己掌握不好的小組作業訓練,對其他幾組則放棄。“自主分層”作業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相互協調,使原來的“負擔”轉變成學生自己的需要。這樣的作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鍛煉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滿足了學生挑戰困難并戰勝困難的欲望,讓學生從“題海”中跳出,使“減負增效”落到實處。
四、分層評價踐行課標精神
分層評價是指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基礎上,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和方法,逐步推進,將評價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以實現學生最大限度發展的評價方法。分層評價有效解決了評價形式和內容單一、盲目呆板、籠統專權等問題,如可以從聽課行為、記筆記、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四個方面對課堂學習進行評價;從知識學習的效果、技能掌握的水平、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習效率進行評價。評價的方法可以采用觀察、檢測、對話、問卷調查和表現性評價這五種方法。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自己、學生互評。
以上這些評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為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先向學生公布評價的方法和標準,在一段時間后依據量化評價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后續評價在同一層次的學生間進行,前三分之一進入前一層次,后三分之一進入下一層次,讓所有學生都有前進的動力和壓力。根據班級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段內調整部分評價方法和標準,層層推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看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學會尊重他人,善待自我,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分層思想既是一種教學策略,又是一種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以人為本”,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同樣,也要認識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如果分層不當,反而會阻礙學生的發展。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才能將分層思想很好地運用到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覃兵.課堂評價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