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在平時的優質課教學和常規課教學中,經常看見老師使盡渾身解數查找課外文字資料或圖片材料來服務于自己的教學,結果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局限或這樣、那樣因素的干擾,往往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左右了自己的教學。其實,對初中學生而言,由于受其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的限制,教材就是最好的資源,就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最好依據、最好朋友。只要我們教師在課標的引領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自己的教學,充分利用教材,整合教材資源,發揮其最大化功能,足以為自己的教學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整合教材資源;教學案例
在平時的優質課教學和常規課教學中,經常看見老師們使盡渾身解數查找課外文字資料或圖片材料來服務于自己的教學,結果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局限或這樣、那樣因素的干擾,往往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左右了自己的教學,讓課堂變得讓聽課的老師們都覺得累,更別說學生了。其實,對初中學生而言,由于受其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的限制,教材就是最好的資源,就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最好依據、最好朋友。
川教版歷史教材圖文并茂,各課由導圖和導語、課文、學習與探究三個板塊組成。導圖和導語是一課之“眼”,透過它可窺見全課的概貌。課文是一課之“身”,以文字(“大字”“小字”和注解等)和圖像(地圖、插圖和圖表等)呈現本課內容。學習和探究是一課之“尾”,由學習活動(含內容與建議)、史海拾貝、學習測評(客觀性題目與主觀性題目合理搭配)、心得與疑問四個欄目組成。如此的編排,客觀上就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只要教師在課標的引領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自己的教學,充分利用教材,整合教材資源,發揮其最大化功能,足以為自己的教學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活用圖文資源服務教學
川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每一課題都配有引言、歷史文獻資料、圖片等,盡量為學生呈現豐富、鮮活的歷史。教師在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地整合、利用這些資源為自己的教學服務,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資源,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所以要靈活地利用教材里的引言、歷史文獻資料、圖片等圖文資源,指導他們提取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如,在《戰國爭雄》一課的引言中,教材指出了戰國時期的一大特點:亂。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依據課文引言給學生指出戰國時期一大特點——亂的歷史結論,就會違背學生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這一結論,無法理解,根本就起不到本課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此,教師可以在和學生共同完成戰國歷史的學習后利用這段引言來讓學生概括出戰國時期的一大特點,再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來理解這一特點,這樣學生對戰國時期特點的理解就顯得有理有據,不再停留在死記硬背結論上,理解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養。在《“冷戰”局面的形成》一課中,教材配了《馬歇爾計劃的宣傳畫》的圖片,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指出這幅圖片中開花的大樹與生活中的大樹有什么不同?學生肯定會很好奇去仔細觀察圖片。待學生觀察后,教師指導學生聯系所學知識讓他們自己依據圖片提取出“馬歇爾計劃的控制下脆弱的西歐經濟”的有效歷史信息。
通過類似的教學活動,整合教材的圖、文資源來為教師的教學服務,這樣既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二、巧用學習活動服務教學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不僅知道歷史,還要學會口頭、書面陳述歷史,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歷史教育教學活動中不能只讓學生作為被動學習的機器,成為歷史觀點、結論的接受者,而應該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闡述其觀點、主張,在一些歷史問題上允許多種觀點并存。為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巧妙地用教材中的學習活動來培養學生口頭、書面陳述歷史,提高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如,在《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一課的教學中,在結束新課教學后,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學習活動“北京人的一天”來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暢想北京人的一天,大膽地起來口述、交流,并把它寫成歷史小論文。這樣,既對本課內容作了最好的總結,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書面陳述歷史的習慣,還提高了學生的歷史表達和交流能力。在《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巧妙地利用課后的學習活動:制作羅斯福新政簡表,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來制作一個包括新政實施背景、新政內容、實施效果等主要項目的歷史簡表,讓學生通過書面的形式把所學的歷史知識表達出來,不僅可以查漏補缺,還可以培養學生書面陳述歷史的能力。
在教師的日常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歷史學習活動,通過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既豐富了老師的教學內容,又培養學生口頭、書面陳述歷史,提高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如此好的教材資源,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呢?
三、善用歷史知識服務教學
歷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歷史,以史為鑒,用于實踐,服務社會。學習歷史不單單是為了牢記歷史知識和教訓,更重要的是歷史要與現實相結合,做到社會化、實用化。經世致用為現實服務,學習歷史、關注社會,關注社會實際問題。
如,在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第一個子目“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時,《開羅宣言》明確指出被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針對今天現實中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錯誤立場和行為,教師應突出開羅會議的現實意義,聯系中日兩國關于釣魚島爭端問題,讓學生從歷史知識中找到問題的本質,從而樹立、鞏固釣魚島屬于中國這一立場,為反駁謬論找到歷史的依據。在《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一課教學時,讓學生分析二戰后美國、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探討這些經濟發展的原因給我國的啟示,通過學生的分析、探討、歸納,讓學生明白今天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中維護社會穩定、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必要性。
讓學生明白歷史教育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利用歷史經驗來解決現實問題,歷史對我們來說并不是陌生的、遙遠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歷史就是生活。
書是固定的,課標的解讀是靈活的,教材的運用更是多變的。只要在教學中做一個細心人,做一個有心之人,以尊重學情為前提,充分利用教材,有機地整合教材資源,一樣可以達到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林.挖掘課標內涵,有效整合歷史教材資源[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0(Z1).
[2]李文江.歷史教材資源整合策略[J].新課程(綜合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