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
[摘要]第四代港口處在了國際資源配置的中心位置,而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聯動在內涵上突出了整合區域乃至全球各種經濟資源的優勢。青島西海岸新區應借鑒世界上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建設經驗,圍繞交通策略、產業策略、空間策略和生態策略等,加快推動以雙港為核心的港城聯動建設,為新區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關鍵詞]第四代港口;港城聯動;西海岸新區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2-0001-05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rt c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West Coast New Area
LENG Jing
(Urban Institute, Qingdao Social Sciences Academ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 keeps the center 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Port city based on 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and even global economic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the world port c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Qingdao West Coast New Area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port city at the core of double port around the traffic strategy, industry strategy, spatial strategy and ecological strategy, etc., providing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area.
Key words: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 port city; Qingdao West Coast New Area
一、第四代港口的內涵及特征
以港口為節點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港口發展的初始階段,運輸服務是其核心功能,但隨著新技術的持續發展a,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國際航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港口功能及經營內容也隨之發生著顯著變化[1]。根據學者的研究,港口功能基本上經歷了從第一代到第四代港口的變化規律。
第一代港口主要是指1950年以前的港口。這一代港口只是內陸運輸與海洋運輸之間的一個連接點,在功能上集中體現為海運貨物的接送、儲存及中轉。在港口運轉過程中,貨物的存儲與運輸、貿易彼此分離,港口很少與所在城市、貨運客戶發生聯系,只是儲存貨物的一個轉運場所,而轉運的貨物也主要以散貨、雜貨為主。
第二代港口主要是指20世紀50—80年代的港口。在承載第一代港口功能的基礎上,這一代港口突出了貨物裝卸和提供工商服務的功能。港口在運營過程中能嘗試以戰略的眼光來考量港口的發展,采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辦法較為先進。港口除了提供貨物運輸、裝卸的服務之外,還在港區內建設工業及服務設施,為客戶提供工商服務,且加強了運輸與貿易之間的關系,并注重港口與所在城市、貨運客戶的密切聯系。
第三代港口主要是指20世紀80—90年代的港口。在逐步強化第一代、第二代港口功能的基礎上,這一代港口更加注重與所在城市及貨運客戶之間的密切聯系,港口的服務功能更趨綜合性,運輸、貿易的信息化服務及貨物的配送服務逐漸成為港口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港口的貿易和物流綜合功能漸趨突出。在國際經濟體系中,依托集成化、專業化的服務方式,港口逐步承擔起連通國際生產與流通的任務,樞紐地位逐漸確立。
第四代港口主要是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港口。對于這一代港口,雖然1999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定義其為“物理空間上分離但是通過公共經營者或管理部門鏈接”(physically separated but linked through common operators or through a common administration)的組織,但到目前為止,國際國內港口界尚未對它的內涵形成統一的看法。綜合各方觀點,我們大致可以認為,第四代港口處在了國際資源配置的中心位置,在兼容前幾代港口功能的基礎上極為重視相關供應鏈的打造,不僅關注港口與國際物流行業的互動,而且還極力滿足貨運市場大量的個性化需求,還注重與其他港口的密切聯系,在技術上也十分依賴港口的大型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總體上,第四代港口已經實現了全方位的增值服務,基本形成了國際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的匯集中心。
具體來看,第四代港口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在功能上,第四代港口形成了全球資源配置的樞紐。臨港經濟的集群化發展使得港口所在城市逐漸成為區域乃至全球工業和物流網絡的重要節點,而港口對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逐步得到加強,如必須要有大型的深水碼頭(散貨碼頭能靠泊30萬~50萬噸級載重船、集裝箱碼頭水深16米以上),綜合性臨港配套商務中心,完善的集疏運系統,等等,推動港口向商業、信息、物流等功能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是在政策上,第四代港口具備與自由貿易區政策相結合的特點,可以充分發揮與自由貿易區互動、共贏的優勢。事實上,港口區域基本上都已形成了一個相當規模的臨港工業區,通過與所在城市、區域、腹地乃至全球的物流網絡,港口可以使自由貿易區政策全面放大,以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推動港口及所在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是在供應鏈上,第四代港口逐步形成港口與所在城市網鏈互動的態勢,網絡型、動態式港口特征逐漸代替原有的節點型、靜態式特征。在繼續發展裝卸、轉運功能的基礎上,港口與供應鏈上的企業和運輸網絡上的企業共同構建無縫隙的一體化物流網絡[2]。在與所在城市的聯系上,港口依托臨港產業集群推動航運、金融、物流等服務業的發展,逐步形成與城市的密切經濟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加強與港口腹地的互動,推動整個區域范圍內經濟一體化發展。
四是在業務流程上,第四代港口提供著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以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以港口為核心的服務鏈體系建設可以打造一個體現出港口與所在城市一體化、海陸一體化、海空一體化、港際一體化特色的綜合服務網絡,支持港口在區域乃至全球范圍內高附加值服務功能的拓展,提高港口的服務方式轉型力度。
二、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聯動發展階段及其特征
港口與所在城市的聯動發展已成為港口城市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港城聯動為基礎,港口逐漸呈現出部分經濟、貿易、文化功能匯聚于此的趨勢,尤其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綜合物流網絡的形成,港口與所在城市在功能上更趨融合,港城一體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結合港口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對港城聯動的發展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所謂港城聯動,就是指港口與所在城市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和相互制約的發展過程。在港口不同的發展階段,港城聯動的內涵、性質、功能、類型等均具有不同的特點,港城關系隨著所在城市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處于不斷調整過程中,并呈現交錯上升的發展軌跡[3]。大致看來,港城聯動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運輸型港城發展階段。依賴于第一代港口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港城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港口運輸和貨物集散兩個方面,其功能也相應集中在貨物轉運及倉儲。與港口的轉運功能相適應,直接提供貨物倉儲、裝卸、貨棧、海關、陸上運輸等服務就成為港城的主要經濟類型,港城的行業主體則主要體現在船舶修理和為港口建設提供相關設備等方面,而商業貿易和貨運中轉就逐漸成為港口所在城市經濟運轉的核心功能。
二是工業型港城發展階段。依賴于第二代港口的發展,在原有交通運輸功能不斷加強和交通網絡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港城的經濟主體逐漸過渡到港口工業階段。這一時期,一些大型的石化企業開始在港口范圍內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石油、鋼鐵、機械制造、造船等裝備制造業在港城物流鏈條中日益發揮了主要作用。隨著運輸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工業進程的持續加快,港城的臨港工業逐漸得以強化,并推動港口所在城市的人口、城市規模和產業規模逐步擴張,成為港口城市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是多元化港城發展階段。依賴于第三代港口的發展,臨港工業開始轉向高新技術類型,而港城也隨著貿易和金融業的發展逐漸轉向商業和貿易的中心。這一時期,臨港工業的集聚力不斷增強,為港城吸引了大量法律、代理、海關、稅務、金融、保險、會計等高端服務業,同時也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集聚,使港口城市得以不斷壯大,并進一步促進了文化娛樂、醫院、學校等生活性服務的發展。這一階段的港城聯動呈現服務業與臨港工業互動發展的特征,全球大多數的港口城市目前均處于這一階段。
四是綜合性港城發展階段。依賴于第四代港口的發展,港城聯動在港口城市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并促使港口所在城市及區域在全球競爭中逐漸成為資源配置的樞紐。這一時期,港城建設進一步追求專門化、大型化和深水化,港口與所在城市的關系出現布局、規劃、建設的一體化格局,港口與腹地的關系出現以港口物流平臺為基礎的協調化局面,港城的技術結構則出現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發展趨勢,而港城聯動的功能定位由“多元化”開始逐步轉向“基地化”特征。
綜合來講,以第四代綜合性、多元化港口為基礎的港城聯動在內涵上突出了整合區域各種經濟資源的優勢,并在依托供應鏈物流網絡的基礎上強化港口所在城市優化配置全球功能要素的作用,從而提升城市在全球的戰略地位[4]。其基本特征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港城服務業高端化特征明顯,所在城市具備成為全球資源配置樞紐的能力;二是港口與所在城市的融合發展特征較為突出,港口具備了綜合性城市的功能,而城市又具備了港口的功能;三是通過港口與港口之間的組合發展,港口推動了所在城市與周邊地區在產業、交通等方面的分工協作,港口與所在區域的一體化發展特征較為明顯;四是通過港口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實現所在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平衡發展。
三、國外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建設經驗對我們的啟示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一批國際級大港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逐步形成,對所在地區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但與鹿特丹、新加坡、釜山、奧克蘭等世界先進港口城市相比,我國港口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綜合來看,全球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建設對我國港口城市發展的啟示主要包括:
一是正確、合理地發揮政府在港口城市發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在港口具體經營管理方面逐步實現市場化運作,進一步淡化政府作用。當然,各國港口城市提倡市場化,并不是要提倡無政府主義,而是在充分認識本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基礎上,進一步限制政府在港口日常經營活動中的管理權限,主動強化港務局等管理企業在經營中的自主權。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逐步轉向制度安排能力和政策調控能力的提升。國外先進城市的發展經驗表明,港口城市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靈活的調控能力和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因此各港口城市都制定了系統的法律法規,完善了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為城市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與此同時,各港口城市還實施有效的調控手段和政策,制定有法律效力的臨港產業規劃,推動了港口與所在城市、港口與腹地之間的互動協調發展。
二是培育完整的臨港產業體系,全面提高港口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依托港口全球物流網絡,圍繞港口所在區域的資源要素優勢及港口腹地產業特色建立起一系列產業集群是各港口城市培育臨港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征。對于國外港口城市而言,積極培育適合本區域特色的臨港產業體系,對于加大港口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力度,加快港城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港口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港口城市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港口、所在城市、腹地的特點和優勢,編制了涵蓋各區域的臨港產業規劃,促進了城市經濟中工業、旅游、物流、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了自身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完善了港口及所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港口城市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是依賴港口核心功能推動配套服務業發展。鹿特丹、奧克蘭、橫濱以及我國的上海等國內外城市既是著名的國際航運中心,也是各具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城市所擁有的綜合性金融、保險、物流、旅游、貿易等服務產業,不僅完善了城市的總體功能,而且也作為臨港產業的關聯產業推動著港口與所在城市的互動協調發展,為港口上下游產業的聯動發展提供著有力的保障與支撐[5]。從世界幾大港口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其成長的過程均與金融保險業的支持分不開,通過有效的資本運作,金融保險業可以為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貸服務,降低融資成本,增加融資渠道,為港口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難題提供成功的解決方案。實踐中港城物流與貿易功能的不斷增強會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全球經濟要素的集聚和中轉,對港口航運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四是充分發揮港城的現代化物流作用。國外各港口城市始終奉行開放式發展戰略,把提升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物流鏈條之間的運作效率作為港城物流發展的重點。各城市在港口發展過程中均十分重視港口的外貿發展特殊區域功能,以港口發展為依托,或在其周邊地區建設保稅倉庫和保稅區,或在港口建設自由貿易港區,全面發展與外貿相關的物流增值服務。各港口城市在港口集疏運系統建設中十分強調用“經濟運距”理念代替傳統的“地理運距”觀念,以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為基本考量要素,充分發揮港口在物流供應鏈中的核心樞紐功能,有效縮短了港口與腹地之間的經濟運輸距離。目前各國港口均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和所在城市的經濟特點,形成了一個以港口所在城市及廣闊腹地為服務范圍的綜合物流網絡,港城功能用建設“國際物流中心”逐步代替了傳統的“運輸中心”。
四、青島西海岸新區推動以雙港為核心的港城聯動發展的戰略路徑
(一)以雙港為核心建設交通網絡,全面構筑綜合聯運樞紐
一是要在兩港(前灣港和董家口港)之間及港口與青島、港口與腹地之間強化以集疏運系統為特征的多式聯運網絡。對于第四代港口來說,港城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多式聯運系統為基礎,以港口為中心構筑通暢的集疏運交通體系,全力打造現代綜合物流網絡。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疏港公路和疏港鐵路的建設,全面推進海空聯運、海公聯運和海鐵聯運等各式聯運系統,以積極推進港口與腹地的經濟聯系。近期的重點,董家口港應加強港航基礎設施建設;而前灣港應加強港口信息網絡系統建設,打造數字港城。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直接連接前灣港碼頭與董家口港碼頭的順暢通道,形成雙港支撐新區發展的格局。
二是適時組建雙港與周邊區域港口之間的戰略聯盟,推動山東半島港口群建設。國內外激烈的競爭環境及第四代港口發展的需要,均要求一定區域內的港口間要全面調整競爭態勢,構建以合作競爭為主要特征的戰略聯盟,以適應第四代港口發展的新趨勢。港口戰略聯盟的優勢主要在于以區域核心港口為依托,全面整合區域內多個港口的資源要素,從而實現以航線共享、技術互補為主要內容的資源融合,擴大港口的發展空間,提升區域內港口發展的整體優勢。筆者建議西海岸新區要以董家口港與前灣港為雙核心,主動聯合日照港、煙臺港、威海港組建半島港口聯盟,推進山東半島港口一體化進程,加快各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構建協調有效的區域港口聯動機制,全力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發展帶。
(二)以雙港為核心推動產業發展,全面形成區域資源配置樞紐
一是推動新區依托港口現代物流業發展努力培育全球重要的供應鏈節點。青島西海岸新區要以雙港為核心,從運輸、儲存、生產、營銷等不同方面努力提供樞紐型現代物流增值服務,爭取在全球物流供應鏈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要依托信息技術加快電子口岸建設,率先形成智能港城,并依托保稅港區的政策優勢強化港口加工區、倉儲區的一體化發展,形成以貨物加工、倉儲、保稅、中轉、貿易等功能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物流體系。其次要打破當前海關關區和行政區劃人為設置的政策障礙,真正實現“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區域通關模式,大大降低貨物物流成本。再次要以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為契機,促進各系統間的數據共享,大力整合區域內各種物流信息資源,最終形成區域物流供應鏈綜合樞紐功能,提高各種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
二是依托區域物流供應鏈樞紐加快推進先進臨港產業發展。大型石化工業、造船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等臨港制造業出于降低運輸成本的考慮加快向港口周邊集聚已經成為臨港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在這一過程中,依托區域物流網絡提升臨港制造業的整合、轉型、升級力度,越來越成為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口城市的重要功能[6]。建議董家口港城要充分發揮區域、交通、產業、港航等既有優勢,著力培育以現代物流業、裝備制造業、石化工業、冶金工業等為主導產業的先進臨港制造業集群,全面建立原油、天然氣、鋼鐵、鐵礦石集疏運體系。
三是依托區域物流供應鏈樞紐建設高端服務中心。作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節點,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正在成為國際信息流、資金流和商品流的匯聚中心,全方位增值服務能力逐步提升,航運研究、海事信息和法律、船舶交易、臨港大宗商品交易等高端臨港服務業漸趨繁榮。伴隨著港口及所在城市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物流供應鏈網絡的逐漸成型,港城聯運逐步呈現出高端服務與港口物流并重的特征,這對于推動港口企業的轉型升級,增強港口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建議前灣港城繼續拓展港口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在金融服務、商貿服務、信息服務、物流服務、港口生產服務等多個維度的拓展功能,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貨物采購、配送基地,盡快形成高端臨港服務中心(見圖1)。
圖1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服務功能多維立方體示意圖[7]
(三)以雙港為核心優化空間布局,全面推進港城一體化發展
以第四代港口建設為基礎,現代港口城市依托客運、貨運等不同交通方式來組織、串聯港城的各種功能,努力以生態物理隔離為原則確立港城空間的基本單元,特別強調港口空間區域與所在城市空間區域之間的聯動發展,特別強調港口與所在城市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以逐步形成在功能上互相滲透、空間上多核心一體化的發展格局[4]。從新加坡的實踐經驗來看,城市通過網絡化和創新等多種方式促進了港城多渠道、深層次融合模式的基本確立,綜合交通體系有效串聯起城市的CBD、物流園區、游艇碼頭、住宅、港口、公園等各種功能區,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建議前灣港和董家口港積極推進港城的一體化發展,一是要發揮雙港的龍頭帶動作用,推動城市持續、快速、可持續發展。要依托國際產業轉移和所在城市、腹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把港城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資源來建設,在董家口港迅速形成世界級大宗散貨和能源儲運港,在前灣港重點引導港口服務功能迅速放大到整個城區范圍,從而帶動青島西海岸新區形成以雙港為核心的港城發展新格局。二是要發展港城綜合性、多元化功能,積極建設復合型新城區。持續強化居住、商業發展、旅游會展、產業生產等既有功能,高度重視人居環境要素在港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推動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雙港對新區及腹地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區域層面上優化調整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努力把董家口港和前灣港建設成為以港區為核心,以臨港經濟為主要內容,以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為支撐,以高端服務業為特色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國際新港城。三是要在現有基礎上為港城建設預留適當的發展用地。鑒于前灣港及周邊區域的發展空間接近飽和,對港城建設的預留用地主要應集中在董家口港周邊地區。建議在原規劃面積249平方公里的基礎上,爭取將大場、張家樓等地納入董家口港城規劃范圍,超前對這些地區的產業發展和項目引進進行適度控制,以適應董家口港城未來建設對經濟功能拓展和城市規模擴張的需要。
(四)以雙港為核心融合綠色理念,全面推動港城可持續發展
綠色理念是第四代港口發展的核心思維。在發展的同時,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于整個港城建設的全過程,科學合理地利用濱海岸線資源,推動港城可持續發展,實現港口及所在城市和腹地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綠色港口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澳大利亞悉尼港實施的“綠色港口指南”、荷蘭鹿特丹港實施的“里吉蒙地區空氣質量行動項目”、美國洛杉磯—長灘兩港聯合實施的“圣佩羅灣潔凈空氣行動計劃”,等等,通過實施嚴格的政策措施和提高員工環保意識等手段,在危險貨物管理、垃圾管理、噪聲管理、生物多樣性管理、空氣質量管理、水體質量管理等方面改善港城環境質量,對港城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積極的借鑒作用。
建議前灣港和董家口港要堅持和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把循環經濟作為兩港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是必須要制定進港產業的負面清單,明確港城的引資方向。能不能達到綠色環保的要求,能不能在港城循環經濟系統中有明確的定位,是雙港招商引資需要考慮的首要條件,而自身規模和產業優勢必須遵循“生態優先”的要求。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不給港城的可持續發展留下遺憾,是港口發展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二是必須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基礎全力培育體現臨港經濟特色的數個循環產業鏈條。在每個產業鏈條上,企業與企業之間要逐步形成原料、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現清潔生產和無縫鏈接;產業與產業之間也要形成原材料、中間產品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現港城內污染物的零排放和產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進一步完善港城環境管理體系。兩港在建設過程中要優先使用先進的生態技術和環保技術,以集約化的運營模式盡量降低港城的環境污染程度和資源消耗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光折,劉洋.第四代港口對中國港口建設的啟示[J].中國港灣建設,2010(5):71-73.
[2]李偉.第四代港口對我國港口建設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11(10):151-154.
[3]徐質斌,朱毓政.關于港口經濟和港城一體化的理論分析[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4(5):7-13.
[4]謝丹.港口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5.
[5]王濤.港口對港口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以青島港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
[6]展安,查冬冬.第四代港口與現代港城都市互動發展戰略探討[M]//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1:6272-6282.
[7]賀琳,等.第四代港口概念及特點[J].水運工程,2011(6):49-53.
[責任編輯張桂霞]
(二)以雙港為核心推動產業發展,全面形成區域資源配置樞紐
一是推動新區依托港口現代物流業發展努力培育全球重要的供應鏈節點。青島西海岸新區要以雙港為核心,從運輸、儲存、生產、營銷等不同方面努力提供樞紐型現代物流增值服務,爭取在全球物流供應鏈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要依托信息技術加快電子口岸建設,率先形成智能港城,并依托保稅港區的政策優勢強化港口加工區、倉儲區的一體化發展,形成以貨物加工、倉儲、保稅、中轉、貿易等功能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物流體系。其次要打破當前海關關區和行政區劃人為設置的政策障礙,真正實現“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區域通關模式,大大降低貨物物流成本。再次要以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為契機,促進各系統間的數據共享,大力整合區域內各種物流信息資源,最終形成區域物流供應鏈綜合樞紐功能,提高各種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
二是依托區域物流供應鏈樞紐加快推進先進臨港產業發展。大型石化工業、造船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等臨港制造業出于降低運輸成本的考慮加快向港口周邊集聚已經成為臨港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在這一過程中,依托區域物流網絡提升臨港制造業的整合、轉型、升級力度,越來越成為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口城市的重要功能[6]。建議董家口港城要充分發揮區域、交通、產業、港航等既有優勢,著力培育以現代物流業、裝備制造業、石化工業、冶金工業等為主導產業的先進臨港制造業集群,全面建立原油、天然氣、鋼鐵、鐵礦石集疏運體系。
三是依托區域物流供應鏈樞紐建設高端服務中心。作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節點,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正在成為國際信息流、資金流和商品流的匯聚中心,全方位增值服務能力逐步提升,航運研究、海事信息和法律、船舶交易、臨港大宗商品交易等高端臨港服務業漸趨繁榮。伴隨著港口及所在城市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物流供應鏈網絡的逐漸成型,港城聯運逐步呈現出高端服務與港口物流并重的特征,這對于推動港口企業的轉型升級,增強港口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建議前灣港城繼續拓展港口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在金融服務、商貿服務、信息服務、物流服務、港口生產服務等多個維度的拓展功能,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貨物采購、配送基地,盡快形成高端臨港服務中心(見圖1)。
圖1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服務功能多維立方體示意圖[7]
(三)以雙港為核心優化空間布局,全面推進港城一體化發展
以第四代港口建設為基礎,現代港口城市依托客運、貨運等不同交通方式來組織、串聯港城的各種功能,努力以生態物理隔離為原則確立港城空間的基本單元,特別強調港口空間區域與所在城市空間區域之間的聯動發展,特別強調港口與所在城市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以逐步形成在功能上互相滲透、空間上多核心一體化的發展格局[4]。從新加坡的實踐經驗來看,城市通過網絡化和創新等多種方式促進了港城多渠道、深層次融合模式的基本確立,綜合交通體系有效串聯起城市的CBD、物流園區、游艇碼頭、住宅、港口、公園等各種功能區,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建議前灣港和董家口港積極推進港城的一體化發展,一是要發揮雙港的龍頭帶動作用,推動城市持續、快速、可持續發展。要依托國際產業轉移和所在城市、腹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把港城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資源來建設,在董家口港迅速形成世界級大宗散貨和能源儲運港,在前灣港重點引導港口服務功能迅速放大到整個城區范圍,從而帶動青島西海岸新區形成以雙港為核心的港城發展新格局。二是要發展港城綜合性、多元化功能,積極建設復合型新城區。持續強化居住、商業發展、旅游會展、產業生產等既有功能,高度重視人居環境要素在港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推動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雙港對新區及腹地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區域層面上優化調整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努力把董家口港和前灣港建設成為以港區為核心,以臨港經濟為主要內容,以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為支撐,以高端服務業為特色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國際新港城。三是要在現有基礎上為港城建設預留適當的發展用地。鑒于前灣港及周邊區域的發展空間接近飽和,對港城建設的預留用地主要應集中在董家口港周邊地區。建議在原規劃面積249平方公里的基礎上,爭取將大場、張家樓等地納入董家口港城規劃范圍,超前對這些地區的產業發展和項目引進進行適度控制,以適應董家口港城未來建設對經濟功能拓展和城市規模擴張的需要。
(四)以雙港為核心融合綠色理念,全面推動港城可持續發展
綠色理念是第四代港口發展的核心思維。在發展的同時,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于整個港城建設的全過程,科學合理地利用濱海岸線資源,推動港城可持續發展,實現港口及所在城市和腹地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綠色港口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澳大利亞悉尼港實施的“綠色港口指南”、荷蘭鹿特丹港實施的“里吉蒙地區空氣質量行動項目”、美國洛杉磯—長灘兩港聯合實施的“圣佩羅灣潔凈空氣行動計劃”,等等,通過實施嚴格的政策措施和提高員工環保意識等手段,在危險貨物管理、垃圾管理、噪聲管理、生物多樣性管理、空氣質量管理、水體質量管理等方面改善港城環境質量,對港城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積極的借鑒作用。
建議前灣港和董家口港要堅持和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把循環經濟作為兩港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是必須要制定進港產業的負面清單,明確港城的引資方向。能不能達到綠色環保的要求,能不能在港城循環經濟系統中有明確的定位,是雙港招商引資需要考慮的首要條件,而自身規模和產業優勢必須遵循“生態優先”的要求。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不給港城的可持續發展留下遺憾,是港口發展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二是必須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基礎全力培育體現臨港經濟特色的數個循環產業鏈條。在每個產業鏈條上,企業與企業之間要逐步形成原料、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現清潔生產和無縫鏈接;產業與產業之間也要形成原材料、中間產品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現港城內污染物的零排放和產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進一步完善港城環境管理體系。兩港在建設過程中要優先使用先進的生態技術和環保技術,以集約化的運營模式盡量降低港城的環境污染程度和資源消耗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光折,劉洋.第四代港口對中國港口建設的啟示[J].中國港灣建設,2010(5):71-73.
[2]李偉.第四代港口對我國港口建設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11(10):151-154.
[3]徐質斌,朱毓政.關于港口經濟和港城一體化的理論分析[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4(5):7-13.
[4]謝丹.港口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5.
[5]王濤.港口對港口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以青島港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
[6]展安,查冬冬.第四代港口與現代港城都市互動發展戰略探討[M]//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1:6272-6282.
[7]賀琳,等.第四代港口概念及特點[J].水運工程,2011(6):49-53.
[責任編輯張桂霞]
(二)以雙港為核心推動產業發展,全面形成區域資源配置樞紐
一是推動新區依托港口現代物流業發展努力培育全球重要的供應鏈節點。青島西海岸新區要以雙港為核心,從運輸、儲存、生產、營銷等不同方面努力提供樞紐型現代物流增值服務,爭取在全球物流供應鏈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要依托信息技術加快電子口岸建設,率先形成智能港城,并依托保稅港區的政策優勢強化港口加工區、倉儲區的一體化發展,形成以貨物加工、倉儲、保稅、中轉、貿易等功能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物流體系。其次要打破當前海關關區和行政區劃人為設置的政策障礙,真正實現“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區域通關模式,大大降低貨物物流成本。再次要以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為契機,促進各系統間的數據共享,大力整合區域內各種物流信息資源,最終形成區域物流供應鏈綜合樞紐功能,提高各種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
二是依托區域物流供應鏈樞紐加快推進先進臨港產業發展。大型石化工業、造船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等臨港制造業出于降低運輸成本的考慮加快向港口周邊集聚已經成為臨港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在這一過程中,依托區域物流網絡提升臨港制造業的整合、轉型、升級力度,越來越成為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口城市的重要功能[6]。建議董家口港城要充分發揮區域、交通、產業、港航等既有優勢,著力培育以現代物流業、裝備制造業、石化工業、冶金工業等為主導產業的先進臨港制造業集群,全面建立原油、天然氣、鋼鐵、鐵礦石集疏運體系。
三是依托區域物流供應鏈樞紐建設高端服務中心。作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節點,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正在成為國際信息流、資金流和商品流的匯聚中心,全方位增值服務能力逐步提升,航運研究、海事信息和法律、船舶交易、臨港大宗商品交易等高端臨港服務業漸趨繁榮。伴隨著港口及所在城市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物流供應鏈網絡的逐漸成型,港城聯運逐步呈現出高端服務與港口物流并重的特征,這對于推動港口企業的轉型升級,增強港口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建議前灣港城繼續拓展港口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在金融服務、商貿服務、信息服務、物流服務、港口生產服務等多個維度的拓展功能,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貨物采購、配送基地,盡快形成高端臨港服務中心(見圖1)。
圖1以第四代港口為基礎的港城服務功能多維立方體示意圖[7]
(三)以雙港為核心優化空間布局,全面推進港城一體化發展
以第四代港口建設為基礎,現代港口城市依托客運、貨運等不同交通方式來組織、串聯港城的各種功能,努力以生態物理隔離為原則確立港城空間的基本單元,特別強調港口空間區域與所在城市空間區域之間的聯動發展,特別強調港口與所在城市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以逐步形成在功能上互相滲透、空間上多核心一體化的發展格局[4]。從新加坡的實踐經驗來看,城市通過網絡化和創新等多種方式促進了港城多渠道、深層次融合模式的基本確立,綜合交通體系有效串聯起城市的CBD、物流園區、游艇碼頭、住宅、港口、公園等各種功能區,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建議前灣港和董家口港積極推進港城的一體化發展,一是要發揮雙港的龍頭帶動作用,推動城市持續、快速、可持續發展。要依托國際產業轉移和所在城市、腹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把港城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資源來建設,在董家口港迅速形成世界級大宗散貨和能源儲運港,在前灣港重點引導港口服務功能迅速放大到整個城區范圍,從而帶動青島西海岸新區形成以雙港為核心的港城發展新格局。二是要發展港城綜合性、多元化功能,積極建設復合型新城區。持續強化居住、商業發展、旅游會展、產業生產等既有功能,高度重視人居環境要素在港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推動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雙港對新區及腹地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區域層面上優化調整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努力把董家口港和前灣港建設成為以港區為核心,以臨港經濟為主要內容,以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為支撐,以高端服務業為特色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國際新港城。三是要在現有基礎上為港城建設預留適當的發展用地。鑒于前灣港及周邊區域的發展空間接近飽和,對港城建設的預留用地主要應集中在董家口港周邊地區。建議在原規劃面積249平方公里的基礎上,爭取將大場、張家樓等地納入董家口港城規劃范圍,超前對這些地區的產業發展和項目引進進行適度控制,以適應董家口港城未來建設對經濟功能拓展和城市規模擴張的需要。
(四)以雙港為核心融合綠色理念,全面推動港城可持續發展
綠色理念是第四代港口發展的核心思維。在發展的同時,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于整個港城建設的全過程,科學合理地利用濱海岸線資源,推動港城可持續發展,實現港口及所在城市和腹地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綠色港口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澳大利亞悉尼港實施的“綠色港口指南”、荷蘭鹿特丹港實施的“里吉蒙地區空氣質量行動項目”、美國洛杉磯—長灘兩港聯合實施的“圣佩羅灣潔凈空氣行動計劃”,等等,通過實施嚴格的政策措施和提高員工環保意識等手段,在危險貨物管理、垃圾管理、噪聲管理、生物多樣性管理、空氣質量管理、水體質量管理等方面改善港城環境質量,對港城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積極的借鑒作用。
建議前灣港和董家口港要堅持和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把循環經濟作為兩港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是必須要制定進港產業的負面清單,明確港城的引資方向。能不能達到綠色環保的要求,能不能在港城循環經濟系統中有明確的定位,是雙港招商引資需要考慮的首要條件,而自身規模和產業優勢必須遵循“生態優先”的要求。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不給港城的可持續發展留下遺憾,是港口發展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二是必須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基礎全力培育體現臨港經濟特色的數個循環產業鏈條。在每個產業鏈條上,企業與企業之間要逐步形成原料、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現清潔生產和無縫鏈接;產業與產業之間也要形成原材料、中間產品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現港城內污染物的零排放和產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進一步完善港城環境管理體系。兩港在建設過程中要優先使用先進的生態技術和環保技術,以集約化的運營模式盡量降低港城的環境污染程度和資源消耗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光折,劉洋.第四代港口對中國港口建設的啟示[J].中國港灣建設,2010(5):71-73.
[2]李偉.第四代港口對我國港口建設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11(10):151-154.
[3]徐質斌,朱毓政.關于港口經濟和港城一體化的理論分析[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4(5):7-13.
[4]謝丹.港口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5.
[5]王濤.港口對港口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以青島港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
[6]展安,查冬冬.第四代港口與現代港城都市互動發展戰略探討[M]//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1:6272-6282.
[7]賀琳,等.第四代港口概念及特點[J].水運工程,2011(6):49-53.
[責任編輯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