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學何以療傷

2014-09-27 10:54:10張祖群
關鍵詞:文化認同

[摘要]文學從來都是政治的記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一部分。以臺灣族群的撕裂為起點,辨析和回應“臺灣文學到底是否是中國文學一部分”。通過梳理臺灣鄉土文學的轉型,對比大陸和臺灣鄉土文學異同點,認為舞臺療傷、展覽療傷、著述療傷、校園療傷、電影療傷、電視療傷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傷痛。在今日海峽兩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學持有者與書寫者應該發揮其“軟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進文化認同,同時實現個人、民族、國家認同的和諧共存。

[關鍵詞]文學書寫;族群;臺灣文學;文化認同;文學療傷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2-0103-05

On the therapy of literature

—the brief of political scar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aiwan ethnic groups

ZHANG Zu-qun

(1.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Literature works have always been political record and 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 Starting with the tearing of Taiwan ethnic, we analyze and respond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aiwan literature is the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 or not.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and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several modes which can cure the political pains, such as the stage therapy, the exhibition therapy, the writings therapy, the campus therapy, and the movie therapy. 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geography patter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he holders of literature and the writers should play their softness roles of literatur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rsons, and ethnic and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literary writing; ethnic groups; Taiwan literature; cultural identity; literature therapy

一、引言

“族群”原本是一個文化人類學名詞,一旦進入政治生活領域,為政治所左右,在后現代“差異政治”和“認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話語權的工具,例如在臺灣特定政治格局之中容易淪為“臺獨”勢力挑起“省籍矛盾”和構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1]。王明珂認為①“族群”成為在“國家認同”層面和“統獨爭議”之中引領政治分化的敏感火源。人們在族群或國族認同中為了個體“利益”而凝聚,因“情感”而區分為一個個的群體,卻忘卻個人內在身份與外在利益兩者之間存在天然的內在矛盾因素[2]。縱觀臺灣歷史,比較大的族群撕裂有兩次:1.“霧社事件”撕裂日本人與原住民。大陸民眾只知道“霧社事件”及“太魯閣事件”的零星片段,臺灣人民包括臺灣少數民族為抵御日本“文明”的征服,做出了應有的犧牲與貢獻[3]。2.“二?二八事變”撕裂國民黨與臺灣本省民眾。1947年“二?二八事變”中,臺灣本省人不滿國民黨接收政府的貪污腐敗,遷怒于所有的外省人,而軍隊鎮壓則造成了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文化鴻溝,族群的對立情緒從此深埋心底,并最終付諸行動。近400年以來,臺灣作為中國的地方被完全卷進全球政治變遷的漩渦之中,臺灣族群的異動、身份的焦慮、孤兒的心態、文化的失據,都是一幕幕慘痛的近代史、世界史的交織所扭曲造就的。

文學從來都是政治的書寫和記錄,1945年臺灣光復,1949年底國民黨敗退孤島,1980年代東亞騰飛,400年以來族群割裂形成“北藍南綠”的政治地理格局,全球化漩渦中臺灣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游移,都給臺灣文壇帶來驚濤駭浪,洶涌暗流。如果單獨就文學談文學將走不出書齋和窠臼,只有將文學置于一種廣闊的文化地理視野,并且進行文學本意、范疇的辨析,認真分析“軟性”文化功能,才能書寫立體的政治文學地理景觀。

二、臺灣文學到底是否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

黎湘萍、李娜的《事件與翻譯(東亞視野中的臺灣文學)》以“視野與方法”“史料與史論”“原住民文學的身份書寫”“眷村文學的家國想象”“身份書寫的倫理問題”等為主題結集成書,展示了戰后臺灣文學研究最優秀的成果[4]。文學書寫下,到底怎樣才是一個真實的臺灣?該書東亞視野和跨越代際的學術對話,為臺灣文學研究、臺灣歷史研究、臺灣影視研究、臺灣區域問題研究、東亞問題研究等展現了一個個極為經典的標本;以“論文經典”的形式提供了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平臺和典范。該書所收論文,展現了近年來兩岸學界有關戰后臺灣文學研究最優秀和前沿的成果,具有世界視野與兩岸對話的品格,代表了近年來本專業領域的最高水平,研究者跨越代際的學術對話,體現了跨文化、大文化領域的積累與前景。

李魁賢在《現代臺灣文學史》中界定了脫離臺灣本土現實的兩種文學分支:“集體流亡臺灣”的“中國流亡文學”和“個別流亡美國”的“海外玩離文學”,兩者均不屬于臺灣文學的范疇。武治純先生從臺灣本土與中華文化的臍帶血脈聯系出發,認為“不能無視他們在臺灣文學中的存在”[5]。臺灣文學到底是否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臺灣意識是怎樣被塑造的?不同于大陸的“他們”是怎樣被塑造的,怎樣參與歷史進程的?不同人群又是怎樣構成了今日臺灣多元的文化風貌的?經過1950年代白色恐怖和大清洗,島內政治似乎純潔了。從1960年代起,臺灣青年就站在政治的風頭浪尖踴躍參與世界性的學生運動、社會運動。蔣介石的白色恐怖和戒嚴體制沒有讓臺灣人屈服,1960年代成長的臺灣青年隨著被聯合國拋棄“五常”地位、保衛釣魚島游行、鄉土文學運動、反體制運動、本土崛起運動……背負著沉重的國共內戰和國際冷戰包袱。他們在“斷層的歷史”中從少年走向青年、中年,在本土傳統與世界一體化中失衡[6]。作家白先勇、王文興、陳映真、黃春明等,詩人余光中、洛夫、痖弦、楊牧等,在國民黨的一黨獨裁體制下完成中學、大學教育,并在1960年代成為臺灣當代文學的中堅和旗手。60 多年來臺灣少數民族文學歷經萌芽誕生(20 世紀 60 年代至 70 年代的陳英雄、曾月娥)、蟄伏沉寂(1970 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發展壯大(1980 年代的拓拔斯塔瑪匹瑪、莫那能、瓦歷斯諾干、孫大川)、繁榮興盛(1990 年代中后期的夏曼?藍波安、榮隆?撒可努)等時期。新的歷史時期,大量新時代文學愛好者、《山海文化》雜志、網絡文學等為少數民族文學開辟了全新的書寫空間[7]。

這里值得重點提及的是李娜的博士論文《舞鶴創作與現代臺灣》,該文通過文學去審視臺灣,看臺灣作家如何書寫自己,以文學的獨特人文內涵去觸摸那個島嶼內在的歡樂與焦灼,去反省和激發人的現實關懷。就一個復雜的難以判斷的臺灣作家舞鶴的整體創作而言,其縱貫大歷史背景的創作,“去中國化”而回歸鄉土臺灣,本身即是鄉土中國的一部分;拋棄成王敗寇的“去意識形態”文學敘事,實際上是一個從觀念的、想象的“鄉土”到物質的、原欲的本土的過程[8]2-102。這里有兩個典型:1.《逃兵二哥》。其產生于個體與體制的抗辯關系,源于莊子哲學無為逍遙的精神淵藪。舞鶴1980年代中期發表的《逃兵二哥》無情地鞭笞了兵役制度,并且將個體自由思想與“國家”體制的僵化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8]50。2.《拾骨》。舞鶴的作品結集《拾骨》通過亂倫、回歸與狂戀,妓女、母親與母土等違背倫理的微觀描寫,書寫了精神母親已亡,大地之母何在;土地一經淪落,大地之子精神荒蕪、世間萬物面臨異化危險的恐懼慘景。在《拾骨》展現的文學世界里,“故鄉”已異化為主人公“我”最熟悉的環境,同時又是最陌生、恐懼的“異鄉”。人在“故鄉”與“異鄉”之間徘徊,在“拾骨者”與“異鄉人”的身份認同上尋找精神寄托,長相思念。書中的那個“我”變成了一個陌生的“原鄉”里的“異鄉人”[8]91-92。“我”到底是誰?“我”來自何處?“我”的故鄉何在?“我”的家園何在?“我”何時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這一連串的追問引發了人們關于“我”的思考。

臺灣年輕知識分子不為官方宣傳的“反共復國”、“復興中華文化”和“三民主義”所蒙蔽,在一種壓抑感中炸開思想海洋的堤防,讓“現代化”、“自由”和“民主”的種子,在五四之后延續于這個孤島。孤島從此不孤,早已與世界連為一體[9]。因為臺灣史從來都是中國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派陳誠支持下的《文星叢刊》和《新潮文庫》,成為一種時代浪潮,彌漫整個孤島的所有校園和文化圈。特別是臺灣大學文學院執思想牛耳,用文學救贖政治。1930年代產生左翼文學(關懷社會現實)、京派文學(郁結著古都靡靡之音)、“現代派”文學(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鴛鴦蝴蝶派文學(通俗易懂、鄉民市民化)等,文學生態呈現少有的多元合一景觀。1960年代臺灣“無根的一代”在歷史斷裂中,面臨家國之痛和個人生存困境,糾結一代知識青年的追問、迷茫與困境等[10]。他們外表安分守己,內心波濤澎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60年代大陸文學被政治完全籠蓋,個人形象與藝術特性為“國家”宏大敘述所遮蔽,失去獨立人格的文學從此淪為了政治的附庸。

三、臺灣鄉土文學

(一)臺灣鄉土文學的轉型

縱觀1970—1990年代臺灣轉型時期的電影,從鄉土電影回歸本土文化、母體文化,大制片向小制作轉變,從豪華、鋪陳向精巧平淡轉變,從強調故事向以抒發感情為主轉變,從武打、嬉鬧、鬼怪、色情等刺激“五頭”電影向人性美、自然美、鄉土美主題的電影轉變[11]非常明顯。1978年在鄉土文學大行其道、現代主義余緒未消之際,舞鶴因發表的《微細的一線香》而嶄露頭角。他通過描寫臺南府城一個家族幾代人跨越日據時期、光復之后到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等幾個特殊歷史階段的命運,真實地描摹了瘋癲、頹廢、自閉的原真生命狀態[8]3。大眾文化的漫流使得臺灣作家紛紛放棄了對宏大敘事的執著,轉而描寫普通人的生活百態,展示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現閑暇、舒適、娛樂、享受、性愛、欲望和滿足。后現代語境中的大眾文化對臺灣文學產生平面化和缺乏深度、滿足自身觀照需求、欲望化書寫三個方面的影響[12]。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特殊時代的鄉土情境,奇詭地將“大”與“小”融合在一起,讓你觸摸真實的、轉型的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

(二)大陸和臺灣鄉土文學對比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臺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緊接著尼克松總統訪問大陸預示著美國即將拋棄臺灣;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日蔣關系徹底破裂;1973年爆發中東戰爭、世界石油危機,重創臺灣本土經濟。在內憂外患之下,臺灣這一亞細亞的“棄兒”所具有的強烈的民族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在臺灣本土激起“保釣運動”,長期以來“蔣陳”主政臺灣社下的戒嚴體制、思想沉寂便得以松動和打破。高校、研究所的知識分子紛紛組織社會服務隊上山下海,到基層為大眾服務,在知識實踐中關注最底層普通民眾的真實生存狀態,掀起一股股回歸中華民族、回歸鄉土、回歸現實的文學浪潮。文學要真實地揭示現實,要回歸現實,回歸大眾。這種反省臺灣西化之風,回歸中華文化、回歸鄉土的實踐在現代詩論戰(1972—1973年)、鄉土文學論戰(1977—1978年),以及鄉土文學作品論戰(充斥整個1970年代)中得以爆發和體現[8]25。然而吊詭的是,在相同的時間段中國大陸也發生了知識分子走向農村、向貧下中農學習的“上山下鄉”運動,乃至演繹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文斗”和“武斗”的高潮。相似的歷史境遇,中國大陸在“文革”期間的文學遭遇卻比中國臺灣殘酷得多,由于思想的禁錮,整個“文革”期間充斥著樣板戲、陰謀文學、幫派文學,“四人幫”極大地影響了極左文學思潮:1.江青控制文藝界,組織專人改編而成的現代京劇(樣板戲)一統天下,只有少數人創作,書寫了單一性的歌功頌德、含沙射影的革命文藝。2.1970 年代初在江青幫派文藝政策及樣板戲影響下,發表了《虹南作戰史》《牛田洋》《征途》以及《金光大道》等極左思想的長篇小說,對后世影響極為惡劣。3.江青幫派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反動政治目的,掌握輿論工具,組織人馬,炮制了《初春的早晨》《金鐘長鳴》,鼓動造反派奪權,炮制《西沙之戰》為江青樹碑立傳、制造篡權輿論,炮制《盛大的節日》《反擊》批判鄧小平[13]。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值得反思的奇怪一幕出現了,文學徹底淪為政治的“性奴”。“文革”期間的文學預示著思想解禁后對于傷痛的反思與“傷痕文學”的出現。反照臺灣,“解嚴”之后也出現了傷痕書寫的高潮。

1970年代臺灣文學中開始的本土化持續到1980年代,僅僅相隔10年,兩者的內涵已經不同,出現了極其重要的分化:從1970年代對抗、擺脫殖民者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造控制以回歸中國傳統本位,向1980年代對抗“中國”(大陸),樹立臺灣意識,乃至形成極端的臺灣“獨立”于中國之外的政治立場轉變[14]。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學被政治扭曲形成的分化,從此文學不再是單純的文學,文化的背后是政治力量的博弈和族群的撕裂。1980年代以來,內地已出版了陳映真的文集和單行本(包括《面攤》<1959>、《我的弟弟康雄》<1960>、《家》<1960>、《鄉村的教師》<1960>、《故鄉》<1960>、《死者》<1960>、《祖父和傘》<1960>等)。他如同魯迅之影子,在臺灣文壇孑然獨立,撐起鄉土文學和愛國作家的一面大旗。陳映真最初的小說塑造了一個個因理想破滅而墮落或自殺的臺灣青年,他們懷著莫名的理想、抱負,猝然破滅于跨國企業、鄉村小鎮、經濟騰飛、政治孤立、批判現實等構筑的臺灣文學圖譜現實中[15]。今天,臺灣左派的聲音去哪里尋找?臺灣社會弱勢者﹑邊緣人、失業者﹑欠債者的聲音,只有當兒童﹑婦女成為失業家庭中代罪羔羊時,弱勢者才會在報紙上曇花一現。

三、文學療傷

(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羅云星拍攝的紀錄片《墳》映射了在美華工的悲慘境遇,體現了社會關懷與現實批判。同樣,賽德克?巴萊也通過舊恨與利誘下的殺戮揭示今日臺灣不同族群之間的利益糾纏、錯綜復雜的文化認同。意大利著名文藝批評家、歷史學家、哲學家貝奈戴托?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在他的名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中曾經有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正是以當前的現實生活和世界作為其參照系。歷史一旦被書寫,作為一種銘刻歷記憶的“敘述”,總會傾注歷史書寫者的價值觀,在資料甑別、取舍、價值觀構建、歷史地理場景的復原等方面總可能有“虛構”的成分。歷史如果未經敘述,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根本不可知。在歷史書寫中,總要不得已地返回往日的過去,從過去到現實,又從現實到過去,在往返回復的“辯證”中印證“傷痕”的存在,這也正是歷史的動人之處。兩千一百多年前的司馬遷為著作《史記》而忍辱茍活,自請宮刑,秉筆直書,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人看《史記》不僅僅是看到西漢王朝,更重要的以古喻今,用歷史反照當代史。歷史不是孤立存在的,歷史存在的價值在于活生生的人本身。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以當代史和未來為最終目的。

(二)文學何以療傷

筆者曾經去臺灣做學術交流,臺灣本地導游忌談政治,對大陸旅臺游客,通常以地質學講解臺灣島形成的過程:當億萬年前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菲律賓板塊往下切,歐亞板塊往上浮,這樣海底浮出來部分形成了臺灣島[16]。這是一個美麗的科學“傳說”。族群的分裂至今仍然在傷痛著!悲夫!文學何以療傷?文學的“軟性”文化功能何以發揮?筆者試舉幾例:

1.舞臺療傷。從1949那個歷史斷裂點到1960年代,臺灣急劇動蕩的政治環境,使一群群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后新移民蜷縮于一個特定的人類聚集點:眷村。舞臺劇《寶島一村》就是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取材一個小人物—臺灣最知名的制作人王偉忠—的親歷,以他在眷村的成長故事為線索,在幾代人的命運沉浮之中顯示了臺灣社會變遷的巨大歷史張力和現實反思能力。2008年12月5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后即引發轟動,至2011年11月獲準在大陸首演。在特定歷史環境下,一個特定人群的生活狀態在舞臺上得以暢快淋漓地闡釋,大歷史下小人物的生活狀態充滿無限悲情,也充滿了五味雜陳而生動有趣。

2.展覽療傷。2009年11月27日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辦“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這是“守望精神家園—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內容。大陸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在臺灣首次展演包括29項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匯集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及民俗等10大類共230余件珍貴展品),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獲得兩岸民間的高度文化認同。梅蘭芳戲衣、藏族唐卡《金剛亥母》、錄制《二泉映月》的鋼絲錄音機與錄音帶、萬工轎、針灸銅人等博得臺灣民眾的青睞[17]。

3.著述療傷。廖信忠的《我們臺灣這些年》(重慶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極為暢銷,他從一個臺灣平民的視角,細述了30多年來臺灣的大事件和小故事,小虎隊、金庸、《楚留香》、四大天王、1996年導彈飛臺、2003年SARS等文化符號、政治事件都浸透著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誠如該書的副標題所說是“寫給 13 億大陸同胞的一份家書”,只有把它當成家書來看,你才能感受對岸民眾和我們一樣跳動的時代脈搏。

4.校園療傷。中國大陸八大高校(例如北京大學)與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參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走進校園、走進青年學子心靈的活動,通過古典藝術與現代人文的結合,呈現“青春版”之“青春意蘊”,闡發對古典文本中“我心”的精妙理解,體察絕妙弦歌之中的“雅意”,反思我們的美學教育與人文傳統,反思官本位、排他性、體制化、孤立化、浮躁化的高等教育現實。白先勇在兩岸大學校園刮起的《牡丹亭》旋風,凝聚了一代知識分子為中國傳統文化療傷、為國人開具自我療救“藥方”的意識[18]。

5.電影療傷。20世紀80年代臺灣新電影運動采用獨特的電影語言和現實主義手法,以全新風貌超越主流電影美學特征,以誠摯的心靈直面臺灣鄉土社會,樹立了新一代臺灣人的生活、歷史及心境圖像,以儒家入世精神、道家出世精神探詢和記錄了臺灣歷史與現實,注解和見證了臺灣50年歷史社會的變遷,讓觀眾在張弛和進退之間理解人生真諦[19]。活在當下,珍惜當下,緬懷過去,遙想未來。今天臺灣電影需要深挖掘、再挖掘本土文化和特色,保持自由創作、主體性文化和悲天憫人的草根情懷,不應在華語大環境創作漩渦中人云亦云,需要保持清醒頭腦,以本土文化靈魂征服臺灣本土的市場[20]。

6.電視療傷。2014年年初,央視一套熱播電視連續劇《原鄉》重拾65年以來兩岸政治分割的歷史記憶。去臺老兵的特殊婚姻、“終身祿”、“授田證”、38年的“戒嚴”、和平紀念公園等構成電視劇《原鄉》特有的時代文化符號。兩岸政治經濟實力的消長,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變化,大陸的崛起,臺灣政治空間的壓縮,民間文化交流的日漸增多,這種種變化,以老兵為題材的文學才走出了政治的禁忌,回歸文學內部,書寫人性本身,為老兵療傷,傳遞著正能量[21]。

只有堅持文化本土性,使其“在地化”,用現代文明的眼光去審視而不是鄙視傳統、反思歷史,以廣闊的視野和角度擯棄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使之模糊化,才能站在“人”(包括貼上各自標簽的文明人、野蠻人)的立場去審視個體、各自歷史、各自民族、各自時代之間的關系[22]。實際上,在今天,文化創傷需要愈合,所有人為族群分裂造成的文化鴻溝需要填平,使地球人類構成一個互相需要、緊密關聯的命運共同體。

(三)文學需要促進文化認同

在今天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任何一個民族個體成員既擁有“國家公民”的政治身份,也擁有民族成員的文化身份。國家公民身份是所有民族個體都有的共性身份,民族身份則是個性身份,公民身份勝過民族身份。既然民族個體雙重身份之間的張力對民族國家政治發展構成可能的威脅,那么就需要協調民族個體雙重身份之間的關系。賦予公民身份的民族個體以差別性權利,可以協調民族個體在公民身份與民族身份上的張力[24]。族際政治研究提出多民族國家中各民族無論大小、強弱應被看做平等的權利義務主體,都具有平等的權利和尊嚴。基于族格自然權利的預先制度安排,基于族格平等和尊嚴的社會公正,基于族格平等和尊嚴的多元文化權利,基于族格與人格的雙重保障和完整人權,基于國格、族格、人格的三種統一,才能既直接承認民族的政治身份,也間接承認公民身份的民族特性,實現憲政制度下共享政治認同,實現個人、民族、國家認同的和諧共存[24]。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國家需要采取有效的文化手段,促進社會成員在個體層面保持多重的身份認同。既要有對國家公民身份的認同,也保持其自身歸屬的族群認同以及基于其他社會角色的集體歸屬感。社會需要尊重這種多重認同的每一個維度,這是民族—國家建構工程的核心所在[25]。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需要反思兩岸僵硬的政治打壓和反彈模式,在“中國文化”的旗幟之下,重新辨析、重新認識臺灣鄉土文學,認識到它原本就是中國文學框架之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文學的外在標簽在于摒棄粗淺的政治偏見,求同存異,尋找內在的文化認同;文學的內在意義在于重建基于文化認同的價值觀,乃至統合在一種文化地理格局之下。筆者相信,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在今日海峽兩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學持有者與書寫者應該發揮其“軟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進文化認同,同時實現個人、民族、國家認同的和諧共存。

[參考文獻]

[1]郝時遠.臺灣的“族群”與“族群政治”析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4(2):123-136.

[2]王明珂.臺灣被壓抑的左右問題[N].聯合報,2007-3-7.

[3]牛銳.“這段血和淚的歷史不應該被淡忘”—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史實圖片展揭秘真實的歷史[N].中國民族報,2010-11-5(7).

[4]黎湘萍,李娜.事件與翻譯(東亞視野中的臺灣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323.

[5]武治純.探討臺灣文學的主流和界說—同李魁賢先生商榷[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6):31-36.

[6]李娜.“臺灣六十年代”主持人的話:無聲處聽風雷—臺灣1960年代的青年與文學[J].華文文學,2010(4):5-6.

[7]周翔.文化認同?代際轉換?文學生態—現代臺灣少數民族文學的動態發展歷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55-61.

[8]李娜.舞鶴創作與現代臺灣[D].上海:復旦大學,2004.

[9]呂正惠.一九六O年代的臺灣“現代化”文化—基于個人經驗的回顧[J].華文文學,2010(4):6-10.

[10] 李孟舜.誰來喚醒你?—從《浮游群落》探討六十年代知識青年的思

想歷程[J].華文文學,2010(4):11-17.

[11] 寇立光.臺灣電影創作概論[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93(2):103-107.

[12] 方忠.后現代語境中的日常生活敘事—大眾文化與臺灣文學論綱之一[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27-31.

[13] 趙俊賢.“文化大革命”文學的反思[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99(1):119-124.

[14] 朱雙一.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260-262.

[15] 李娜.在臺灣的后街與陳映真相遇[J].十月,2006(6).

[16] 劉朝璽.美麗的寶島—漫游臺灣散記[N].科學時報,2010-5-21(B2).

[17] 費怡.規模最大“非遺”展將亮相臺灣[N].中國民族報,2009-11-24(4).

[18] 李娜.2005年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綜述[J].華文文學,2007(2):

105-111.

[19] 黃鐘軍.一代臺灣人的心境塑像—論臺灣新電影[D].保定:河北大

學,2004:1-33.

[20] 黃鐘軍.“后海角時代”臺灣電影本土堅持的可行[J].當代電影,2012(1):136-138.

[21] 張祖群.《原鄉》的文學書寫:臺灣老兵之殤[J].電影評介,2014(6):1-5.

[22] 張祖群.符號、鏡頭中傳遞的政治正能量:《原鄉》評析[J].電影評介,2014(7):1-5.

[23] 黃鐘軍.魏德圣:臺灣電影的新態度[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3):79-83.

[24] 于春洋.論民族個體身份的雙重性[J].理論與現代化,2013(1):

62-66.

[25] 馬俊毅.論多民族國家族際政治及其價值理念—基于族格的視閾[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5-14.

[26] 馬俊毅,席隆乾.論族格—試探民族平等、民族自決、民族自治的哲

學基礎[J].民族研究,2007(1):9-20.107.

[27] 關凱.基于文化的分析:族群認同從何而來[J].甘肅理論學刊,2013(1):9-15.

[責任編輯王艷芳]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
論社區檔案參與社會記憶構建的作用及路徑
檔案管理(2017年1期)2017-01-17 19:03:21
當代華人法語作家文化身份比較研究
文化認同視野下太極拳的育人之道
武術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31:01
論黎族題材小說中的自然意象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26:18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視域的民族教育發展路徑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91丝袜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青青久视频|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在线精品自拍|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青青操国产|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成年A级毛片|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jizz| a毛片免费看|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五月婷婷综合色| 国产成人一二三| 精品视频91|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色|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日本黄色a视频|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婷婷六月综合网|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在线|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va在线| 毛片一级在线|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国产白浆在线|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