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運+單珊+徐寧蔓
[摘要]以布迪厄的“場域—慣習”理論作為研究工具,運用案例分析法,對具有代表性的兩起大學生殺人案進行案例分析,歸納兩名大學生所處的家庭場域和校園場域的基本特征,并對他們在這些場域中逐漸形成的個人慣習進行形象模擬。結論認為:大學生極端行為的發生,主要是由畸形的場域、匱乏的資本以及大學生在場域中形成的扭曲的慣習這三個方面綜合導致的,若要有效預防和減少大學生極端行為,應提倡場域內的生物鏈式良性競爭與規則的校正、協同,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場域資本,確立他們的良好慣習等。
[關鍵詞]“場域-慣習”;大學生;極端行為;犯罪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2-0075-12
Research on the extrem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habitus”
—cases of YAO Jia-xin homicide and ZENG Shi-jie homicide
XU Xiang-yun1,2,SHAN Shan2,XU Ning-man2
(1.College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we take Pierre Bourdieus “field - habitus” theory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make detailed case studies on two typical college students homicides by the method of case analysis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ily field and campus field of the two students, and make image simulation on their personal habitus formed in the two fiel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briefly due to the abnormal field, deficient capital and twisted habitus.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extrem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ly, we should call for the benign competition of biological chain in the field and adjust the relative rules,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field-capital, and establish th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their fine habitus.
Key words:“field-habitus”; college students; extreme behavior; criminal sociology
以往學者大都從心理健康及倫理道德等方面對極端行為進行詮釋。心理學家對極端行為進行探究時更注重實施極端行為時的心理活動以及精神疾病對極端行為的影響。許多社會學常常在分析極端行為時不能很好地統一宏微觀角度,達成內外因的融合。本文把實踐社會學理論的發起者和代表人—布迪厄的“場域-慣習”理論引入大學生極端行為研究中,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大學生殺人這一極端行為,并嘗試借助這一理論對大學生殺人犯罪進行解讀,力圖突破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傳統研究視角的約束,從關系論的角度來分析大學生極端行為的產生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一、“場域—慣習”理論的核心概念
(一)場域
場域是實踐社會學理論的首要概念。該理論認為,場域是一個具有自身獨特運作邏輯與客觀關系的相對獨立的小世界,是一張關系網。人是社會性動物,身處于社會這一大場域之中,而這個大場域又包含有許許多多的子場域,如經濟場域、政治場域、教育場域、藝術場域,等等。這些子場域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梢哉f,場域是由附帶一定的權利或資本形式的各種位置關系的總和。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場域的存在依賴于社會中人的存在,人的溝通與交往創造了關系。當一個關系網以一種具有自身獨特邏輯必然性的規則存在,也就形成了場域,一個客觀的關系系統。
從不同層面上看,場域存在若干個典型特征:第一,場域是彼此之間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相對獨立性既是不同場域相互區分的標志,同時也是不同場域得以存在的前提;第二,場域是一個由客觀關系構成的系統,這些關系是獨立于個人意識和個人意志的;第三,場域是充滿斗爭的良性活體,場域中存在各種積極活動的力量,互相之間不斷“博弈”,從而使得場域內充滿活力;第四,場域存在邊界,這些邊界只能通過經驗研究才能確定。
布迪厄所提倡的社會研究起點,既非宏觀的社會結構,也非微觀的單獨個體,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關系網絡—場域。他將人置身于一系列的場域之中,研究場域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對場域影響的反應,并以此解讀個體的社會行為。
(二)慣習
盡管場域是一個客觀的關系系統,在場域中活動的行動者卻并非是純粹的“物質粒子”,而是有知覺、有意識的人。場域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物質小世界”,每個場域都有屬于自己的“性情傾向系統”,這就是慣習。
布迪厄實踐理論不僅關注由客觀主義形式知識所構建的客觀關系系統,還考慮這些客觀結構和主觀性情傾向之間的辯證關系。由于現實實踐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在實踐中行動者需要迅速地做出抉擇。這就潛在暗示了行動者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邏輯上的理性思考,在此情境下他所選擇的行動策略將帶有某些主觀主義色彩,亦即布迪厄所言的模糊性、前認知性。而策略作為實踐的基本原則,并不是行動者憑空創造的,是由其身處的生活環境逐漸培養形成的。在布迪厄看來,策略就是慣習,而這些慣習又是行動者的實踐再生產出來的結構的終極產物,這些結構就體現在場域中。
布迪厄對慣習進行了多層次的解析。首先,他認為慣習是“持久的可轉移的稟性系統”。由于慣習也是一個關系網,由“積淀”在個人身體內的一系列的歷史關系所構成,這些生存過程中的客觀條件及社會經歷就以潛移默化的無意識方式將社會結構內在化,并深深扎根于潛意識中,被人所吸收與接受并抗拒改變,因此慣習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人也會因為這種不易改變的慣習而具有持久穩定的性情傾向,已經形成的慣習會在獲得這種慣習之外的場域持續地產生效果。其次,布迪厄認為慣習是一種與客觀結構緊密聯系的主觀性,也就是說慣習雖然是一種主觀性的隸屬于心智范圍的結構,但是它的產生卻與客觀結構緊密相連,沒有孤立存在的慣習,只有與特定場域相關的慣習。最后,布迪厄認為慣習具有歷史性、開放性和能動性,因為慣習是一種后天生成的結構,通過個體社會化的個體生成過程以及幾代人傳承式的系統生成過程,在經驗過程中不斷調整與強化。
事實上,場域與慣習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方面,場域形塑著慣習,慣習是場域結構所固有的必然屬性在人身上的體現;另一方面,慣習所特有的主觀秉性有助于場域的建構,使其成為充滿活力的動態世界。
(三)資本
“場域—慣習”理論還與資本這一概念緊密相關。在布迪厄看來,資本是一種社會實踐工具。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場域中,并處于場域內的某一位置,利用資本來展開實踐活動。資本的存在將場域變成了一個斗爭的空間,而資本的邏輯也就決定了斗爭的邏輯??梢哉f,資本與場域是相互依存的。行動者被分配到社會空間的不同位置是按照兩個原則進行的:第一是根據行動者的資本總量,第二是根據行動者所擁有的資本結構,也就是在他們擁有的資本中,各種不同資本的比重。
在資本的分類上,布迪厄拓展了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將資本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符號資本等。經濟資本可以直接被轉換成金錢,文化資本往往是儲存在個人身體中的文化知識、技能和文化修養,社會資本是行動者通過社會網絡所屬成員之間的關系而獲得的資本,符號資本則是表示聲譽或威信積累策略的一種象征性的資本。
資本具有轉換性與傳遞性,不同資本之間可以以某種兌換率實現相互兌換,一些資本甚至可以從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需要指出的是,經濟資本是非常重要的資本,它是一種基礎性的資本,在現代社會中,其他類型的資本很多都可以通過經濟資本進行轉換,這就會導致某些問題的發生,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問題的解決。
二、典型案例分析
結合“場域—慣習”理論,對藥家鑫殺人事件和曾世杰殺人事件這兩個典型的大學生殺人案進行案例分析。
案例擇取標準主要有三:首先,時間上的就近性。選取的兩個案例都是近幾年發生的,能夠真實地反映大學生極端行為的現實特征。其次,關注上的廣泛性。由于殺人案例本身的特殊性,其家人和學校一般都不愿談及,信息獲取難度較大。而本文選取的兩個案例都曾見于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其他媒體也都爭相報道,如此可以從有關報道與學術界的研究資料中獲取可信度較高的案例素材。再次,內容上的互補性。在最終選定的兩個案例中,兩宗殺人事件具有很強的區分度。
(一)藥家鑫殺人案
1.案例回顧
藥家鑫,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藥家鑫在駕車時撞傷了張某,下車查看時發現張某像是個農村人,害怕日后麻煩多,便產生殺人滅口的念頭,向張某連刺八刀致其當場死亡而后逃逸。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藥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自首。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對藥家鑫提起了公訴,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藥家鑫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
在藥家鑫殺人事件之后,很多學者從各個角度對他的殺人動機進行了分析。藥家鑫在家里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在學校也一直表現良好。同學都認為他為人不錯,在發生殺人的案件之后竟然還有個別同學表示對其行為予以支持。除了危機情況下的沖動行事,似乎沒什么可以解釋他的犯罪行為。
但是,布迪厄認為實踐行為具有“模糊的邏輯”,其行為發生的基礎就是慣習。因此,藥家鑫的行為是具有模糊的實踐感的,是他在危機狀況下的模糊選擇,是他在以往場域中所建構的實踐觀的潛在體現,是他以往形成的慣習的下意識作用。
2.家庭場域分析:慣習的初次模塑
藥家鑫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退伍軍人,母親退休在家。父母對兒子抱有極大的期望,從小就對藥家鑫要求十分嚴格。藥家鑫生前曾在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看見》中提到,從小他的父母對他彈鋼琴的要求就非常高,如果彈得不好會責備他甚至棍棒相加,很多時候他都是邊流淚邊彈琴;但是當他彈得好的時候卻很少受到過父母的表揚。在日常生活中,他有苦惱的時候從不和父母溝通,父母對他的內心世界知之甚少。在藥家鑫中學時期,藥父曾因藥家鑫的網癮問題而把他鎖在地下室里達一個月之久,藥家鑫對這一段經歷的回憶是“我覺得我的心理都快扭曲了,想要自殺”。中學時,藥家鑫的體重一度超過200斤,他的父親就對他說“你這么丑,沒人會喜歡你”,藥家鑫因父親的這句話受到了很大刺激。一次,在上過法制課之后,藥家鑫曾拿著課本給爸爸看,說爸爸壓制他、管著他;藥父陪他翻了一遍書,告訴他身為監護人就必須管著他,不然他犯的錯誤就要由父母承擔……透過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我們可以對藥家鑫過往所處的家庭場域以及藥家鑫在家庭場域中模塑出的慣習加以分析。
布迪厄認為,斗爭是場域內的基本活動,場域內不同個體占有的資本不同,導致他們所處場域內的位置不同,為爭奪場域的控制權,個體都會盡量獲得更多資本來提升自身的場域地位。而在家庭場域中,因子女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關系,子女通過持有何種資本才能提升自身的場域位置,完全取決于其父母的意志。
在本案例中,藥家鑫父母對他采用的教育方式是棍棒教育而非說服教育,以極為強硬的管教方式來逼迫兒子無條件地遵從父母的意愿。藥家鑫在家庭生活中缺乏話語權,在家庭場域中的位置極低。能夠使藥家鑫場域位置提升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成績再好一些,鋼琴彈得再好一些,而這些正是其父母認為一個優秀孩子應該具備的素質。藥家鑫把這些素質作為自身的資本,通過不斷獲取這些資本來維持和提升自己在家庭場域中的位置。然而,藥父強硬的教育方式使這一上升途徑十分困難,藥家鑫不斷獲取資本的結果僅是勉強維持其現有位置不下降。藥家鑫的自我被極度壓抑在十分狹小的空間里,他所擅長的事情得不到肯定,因而缺乏自信,沒有人關心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自我認同也隨之變得困難。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個體就會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個體在場域內通過斗爭獲得地位提升的行為,就是其追求尊重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體現,而這兩種需求都屬于精神層面的需求??梢?,父母對子女的培養方式和對子女在精神方面的關注度,直接決定了家庭場域內的關系規則,進而深深影響子女的性情傾向。
藥家鑫父母所營造的家庭場域規則,就是要他一步步嚴格地在自己的控制中成長,用絕對的權威去控制他按照父母的意愿從事。出發點雖是好的,希望藥家鑫以后在社會中能夠擁有更多資本,占據更高位置,但是這種教育會使青春期的孩子難以自立,在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面前茫然失措甚至極力逃避。
總的來看,家庭場域的長期濡染,影響了藥家鑫的性情傾向,進而初步模塑了藥家鑫的慣習。一方面,因為藥家父母長期的嚴厲管制,藥家鑫對父母具有較強的心理依賴,面對突發狀況的第一反應是逃避責任,沒有擔當的同時又懼怕父母要替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另一方面,藥家鑫內心中來自家庭場域的極度壓抑也迫切需要一個解壓出口。這兩方面慣習就成為了藥家鑫這個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好學生”突然做出惡意殺人極端行為的重要促因。
3.校園場域分析:慣習的再次模塑
大學時代是一個人第一次長期離開家庭而獨立生活的過渡階段。在這一時期,家庭場域不再是影響大學生的主要場域,取而代之的是大學的校園場域。大學生在校園場域內進一步社會化,完成向成年人的蛻變,同時也會在校園場域內對其原有的慣習進行二次模塑。針對本案例,藥家鑫極端行為的發生,與其在大學場域內受到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升入大學之后,因為住校關系,藥家鑫父母對其的控制力度減弱,藥家鑫受到的外力作用大大降低,對自己擁有更強的掌控力,藥家鑫感覺到自己在校園場域內的位置明顯高過在家庭場域中的位置,突然得到的自由使得藥家鑫產生了忘乎所以的飄飄然心理。
其次,在大學課余時間,藥家鑫通過家教工作能夠獲得穩定經濟報酬,不再單純依賴父母的資助,父母的控制力進一步削弱;與此同時,相較于校園場域內的大部分學生而言,藥家鑫的經濟資本相對較高,經濟資本又轉化為符號資本—藥家鑫是可以自己掙錢養活自己的大學生。事實上,藥家鑫的家庭并不貧困,但是他卻每天打工,甚至晚上十一點才能回家。他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經濟資本,還是伴隨經濟資本而來的符號資本,他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曾經缺失的自我認同。
最后,父母為方便藥家鑫外出家教,特意為其購買了代步汽車,這使得藥家鑫在校園內成為了有車一族,藥家鑫感覺自己在校園場域內位置提高,并從中滋生出膨脹的滿足感,在經歷了家庭場域中的不自信以后,藥家鑫在校園場域中找回了平衡,變得極度自信,進而演變成為自負和自以為是,行為做事不自覺地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向受害者張某刺下八刀時,心中想到的只可能是自己和家人可以擺脫受害者的事后索賠,但是卻想不到他此刻奪去的卻是受害者最寶貴的東西—生命。
4.極端行為的發生
藥家鑫在校園場域中地位的明顯提升,滋生了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的慣習,正是這種慣習促使其在駕車撞人之后迅速做出殺人滅口以免招惹“麻煩”的極端行為。
實踐之所以是非主觀主義也非客觀主義的,是因為實踐具有緊迫性,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往往不是經過充分理性思考后的結果,而是以往形成慣習的作用。這種在身處場域中形成的慣習,會促使個體在短時間內選擇一項最貼近其慣習的行動策略。
在社會中,個別人的行動很可能會影響別人對他所屬的整個群體的看法,網絡媒體在其中往往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稗r村人比較難纏”這種觀念經由這種途徑,在危機時刻立即顯現在藥家鑫的腦海中。而另一方面,則是從小就在無形中形成的慣習,如果他做錯事了,那么他的錯誤會由父母承擔,那么他必定會被責備,而他在大學期間重建的自我又會坍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Tangney曾經說過,攻擊行為是一些人尋求位置或恢復自尊的一種方式。攻擊是一種避免接受任何自尊改變的防御性反應。藥家鑫就選擇了攻擊行為,以使他建構起來的自我維持原狀。這樣藥家鑫在駕車撞傷張某后的極端行為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二)曾世杰殺人案
1.案例回顧
曾世杰,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8級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學生,來自四川涼山州的農村家庭。2010年3月30日,曾世杰在江安校區明遠湖邊將同校女生彭某殺死,并將另兩名同校男生砍傷。事后,經多方調查和曾世杰自己交代,曾世杰與受害者并不認識,只是進入大學后,認為自己遭到周圍同學歧視,又因容貌遭到別人嘲笑,最終出手殘忍殺害無辜的陌生校友。曾世杰極端殺人行為的導火索是同宿舍的同學在看小品,而他認為是在嘲笑自己長得丑,這直接導致他爆發,用殺人的方式來泄憤。2010年12月29日,成都中院對川大學生曾世杰殺人案做出一審判決:依法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曾世杰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曾經身為高考狀元的曾世杰,為何在大學校園里郁郁不得志,遭受同學的嬉笑與欺凌,最終承受不住壓力而爆發殺人呢?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場域—慣習”理論對之作出分析。
2.家庭場域分析:慣習的初次模塑
曾世杰出生于一個農村家庭,家里的經濟狀況很差。在曾世杰初中畢業之后,其父曾貴安告訴他,家里的經濟條件已經不能供他繼續念書,希望他出去打工掙錢。聽說自己不能再上學讀書,曾世杰把自己關在家里不吃不喝,最后是曾世杰的老師勸曾貴安說曾世杰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不讀書非??上?,可以讓他申請助學貸款,曾志杰才得以繼續上學。曾世杰高中時的學費是靠基金會和師生資助勉強湊夠,而大學學費則是通過助學貸款獲得。曾世杰與父親的關系并不好,他曾經對律師說過,他的父親有賭錢的習慣。高三時,有一次曾世杰被同學打傷,住院治療了20多天,這件事情對他身體和心理都產生了傷害,后來對方賠償了1500元,因為害怕父親拿錢去賭博,曾世杰要求老師為他專門開一個賬戶,把錢存起來。
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曾志杰的家庭在經濟方面處于社會底層,其家庭在社會中占據的資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用于家庭內部分配的資本也寥寥無幾。曾世杰家庭場域內的斗爭相較于其他家庭而言尤為激烈,特別是在經濟資本的爭奪上,曾世杰渴望繼續讀書,而曾父要考慮到家庭生活和賭博需要。除經濟資本外,曾世杰的學習成績優異,文化資本在家庭內最高,曾世杰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是個好學生,這成為曾世杰的符號資本,曾世杰依靠這兩項資本去和父親爭取經濟資本,并在初中畢業時獲得成功得以繼續求學。但家庭內過于貧乏的經濟總資本,激化了曾世杰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曾世杰不信任父親甚至對父親懷有憎恨的情緒,這點在他大學期間從不談及家庭話題上可以體現。
曾世杰的母親去世,哥哥外出打工,他與父親在家常住,但是他與父親的關系相對淡漠,因此他在家庭場域很少得到家人的關愛。根據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在曾世杰的幼年時期,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行為得不到信任,那么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敏感多疑的性格,而這種性格特質,與所處場域的其他不良因素結合,就很可能在以后衍生不良結果。
總之,經濟的拮據導致了家庭場域的畸形,進而導致了家庭成員各自扮演的角色功能缺失。在這樣一種家庭場域中,曾世杰初步模塑了自己的慣習。他的經濟資本十分貧乏,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卻十分豐富(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在這種極端反差中曾世杰形成了自卑和自信交叉的性格,他遇事習慣性地多思、多想和多疑,內向而又倔強,渴望自強自立,用無聲的堅持來反抗自己的命運。這部分導致了曾世杰在聽到同學一句玩笑后,將負面情緒迅速放大化,最終采取剝奪別人生命的極端行為來平衡內心的痛苦。
3.校園場域分析:慣習的再次模塑
首先,在校園場域內的經濟資本方面。在校園場域內,大學生自身一般不能產生經濟收入,從學費支出到生活費的支出都需要家庭的資助,大學生對家庭的經濟依賴性很強。家庭場域的經濟狀況很容易滲透到校園場域中,影響大學生在校園場域中的資本構成狀況,進而影響大學生在校園場域中所處的位置。曾世杰的大學學費靠的是助學貸款,吃穿用度雖十分簡樸,但仍然占據了其本就寥寥無幾的生活費的絕大部分,和宿舍同學吃一頓飯,就得挨幾天的餓。久而久之,曾世杰很難融入周圍的同學圈子,有些社會習氣熏染較重的同學甚至將他視為另類,動輒對他冷嘲熱諷。曾世杰因為懼怕被同學嘲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宿舍,很少上課,甚至吃飯也是一天一頓。如此一來,更加深了他與周圍同學之間的距離,形成了惡性循環,曾世杰的性情由此也越來越孤僻和多疑。
其次,在校園場域內的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方面。曾世杰作為高考狀元考進四川大學以后,其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在初入大學時較高。在進入學校以后,曾世杰依然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希望能夠通過學習上的優勢來彌補經濟上的不足。可是現實不盡如人意,他出現了掛科的情況,從而失去了參評獎學金的機會,這一事件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他習慣了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文化課程的學習)接受贊美,到了大學之后卻發現現實情況發生了轉變,他難以接受自己在校園場域中的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的巨大落差,于是在大一下學期,他開始曠課,沉迷于網絡游戲。在校園場域中,他認為自己喪失了唯一能提高自己地位的途徑,失去了在校園場域中斗爭的優勢資本,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對迅速切換的場域極度不適應,曾世杰產生了嚴重的自我認同危機。
曾世杰曾在打籃球時與同學發生摩擦,被對方說“你長得這么丑還有活下去的勇氣,真不容易”。在庭審的時候,當法官問他“為何你長得不丑、五官端正并受到高等教育,聽到這樣一句話就萌生了殺人的念頭”時,曾世杰哭著回答:“我長期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受不了了”。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語,就可能在他的心里種下仇恨的種子,這是因為在家庭場域中,已經形成了這種性情傾向,到了新場域后,這一性情傾向并沒有改變反而得到強化。曾世杰的心理世界處于極度失調的狀態,敏感多疑是他性格的主要外在表征,將痛苦和困難無限放大已經成為他的慣習。
4.極端行為的發生
在極端壓抑的心理情況下,曾世杰萌發了殺人的想法,這不僅是一時沖動,也是多次出現在曾世杰腦海中的念頭。在案發半個月前,曾世杰就專門去買了刀具,藏于宿舍內。案發當天,他的舍友們看四川方言相聲發出大笑,曾世杰按照自己那根深蒂固的慣習固執地認為他們是在嘲笑自己,極端情緒瞬間使他喪失了理智,但是矛盾的曾世杰又考慮平時和舍友關系不錯,所以帶刀走出宿舍,在校園內尋找陌生人作為發泄極端情緒的對象,最終將一名女生殺死,致兩名男生重傷,無辜的人為曾世杰的負面危機處理策略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三、極端行為發生的“場域—慣習”根源
(一)場域的畸形
對于大學生來說,直接接觸的場域主要是家庭場域和校園場域。這兩個場域以一種間接的無形力量,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而大學生極端行為的發生,正與這兩個場域的畸形發展密切相關。
1.家庭場域的畸形
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后經歷的第一個社會化場所,也是人所處的第一個場域。在進入大學以前,家庭是大學生最重要的關系網絡,在講究血緣關系的中國尤其如此。因此,大學生殺人極端行為的發生,其背后隱藏著來自家庭場域的巨大影響。舒曼等人的研究表明,來自氛圍和諧、凝聚力強的家庭的青少年,對于危機事件的應對更加積極有效;而缺乏家庭支持的青少年,則與對危機事件的無效應對和消極應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1)物質基礎薄弱導致的家庭場域畸形
事實上,物質條件是通過家庭場域對大學生個體產生影響的。家庭場域雖小,但其內部同樣也存在著場域位置的爭斗和場域資本的持續再分配,但場域資本不管如何分配也無法超出家庭總資本的范圍。如果家庭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那么可供分配的家庭經濟資本總量也就很少,進而在家庭內圍繞經濟資本會引發過度激烈的斗爭,過度的斗爭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緊張化,從而使得家庭場域變得畸形。
曾世杰殺人事件就是對上述觀點的真實體現。在這一案例中,為了能夠繼續求學,曾世杰不得不與父親爭奪家里原本就很少的經濟資本,父子關系不斷惡化,乃至曾世杰找到班主任希望將別人賠償的醫藥費存起來,為的是防止錢被父親用于賭博??梢?,曾世杰與父親之間感情淡薄,他們之間毫無起碼的信任,更談不上有情感上的依賴。曾世杰在家庭場域中根本無法獲得來自于父親的關懷和溫暖,這對其性格的形成和慣習的培養都是極為有害的,進而為曾世杰的極端行為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2)關系網絡失衡導致的家庭場域畸形
場域是關系網絡的集合,家庭場域內同樣存在著關系網絡—父母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存在著一定形態的位置關系。合理的關系網絡是家庭場域健康發展的前提,而一旦關系網絡失衡,就會導致家庭場域的畸形,進而危害到場域內的所有成員。事實表明,大學生極端行為之所以會發生,與其家庭中關系網絡的失衡不無關系。
場域的關系網絡首先取決于各成員在場域中所處的位置。在家庭場域中,子女因在經濟和情感等方面對父母有依存關系,一般處在相對較低的場域位置上。良好的關系網絡會允許子女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表揚,從而獲取更多資本以提升自己在家庭中的場域位置,并且子女的這種努力還是相對容易做到的,這樣會有助于子女自我認同的形成和良好性格的培養。而失衡的關系網絡,會導致子女很難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表揚,長時間感覺不到自身資本的積累和地位的提升,進而產生自我認同上的困難,心理處于極度壓抑狀態,子女難以維持身心健康發展。子女進入大學后,在校園場域內的位置相較于家庭來說較高,因而產生飄飄然的自我膨脹感,容易導致行為失當和極端行為的發生。
藥家鑫案例是對上述觀點的有力佐證。在家里,藥家鑫父母采取的是嚴厲的教育方式,用打罵的教育方式迫使藥家鑫用功學習,努力練琴。雖然付出很多努力,藥家鑫卻難以獲得父母的肯定和表揚,這就是其家庭場域中關系網絡失衡的體現。從長期以來的高壓家庭生活中解脫出來的藥家鑫在大學期間產生了自我膨脹,培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慣習,最終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大學生殺人事件。
(3)場域規則不當導致的家庭場域畸形
每個場域內都存在一種邏輯規則,這會決定場域的運行準則和場域內各成員的行事方式,因而被稱作是場域規則。場域規則就好比是該場域中的主文化,而在整個社會場域中則屬于亞文化。由于各個家庭的組成、成員結構和相處方式等的不同,每個家庭的場域規則也是不同的。當家庭里的場域規則與校園場域乃至社會其他場域的規則無法兼容甚至產生沖突時,大學生會進入一種選擇危機,產生無所適從的茫然感覺,不知道該遵從何種場域規則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果在某個場域里遵從了錯誤的規則,就很可能產生越軌行為。
亞文化群理論針對越軌行為給出了社會學角度的闡釋:“一個人可能在這樣一個集團或群體內生活,這個群體有一種穩定的,但與主文化的價值體系不同的價值體系,這種群體成為亞文化群,個體如果長期生活在亞文化群體里,受其價值體系的影響,就可能產生越軌行為,甚至是犯罪”[1]。試想如果家庭場域內遵從的是有悖于整個社會的場域規則,那么這個家庭場域肯定就是畸形的,是發展不良的,從這種畸形的家庭場域中走入校園場域之后,不免會產生各種不當的越軌行為,甚至于發生極端行為。
2.校園場域的畸形
校園場域作為個體在大學階段的主要場域,對個體影響十分顯著。作為大學生社會化最為重要的場域,校園場域的外在功能是幫助大學生學習和掌握未來在社會中的生存技能,除此以外,校園場域還具備一項潛在功能,那就是培養大學生成熟的心性、健康的人格以及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但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之風不可避免地吹進校園,導致校園場域出現畸形化特征,比如說拜金主義、不良文化等等。正是畸形的校園場域使得處于弱勢的大學生難以順利地轉化為社會學意義上的成年人,而成為大學生極端行為發生的又一根由。具體來看,大學的校園場域出現畸形,主要是由場域位置的嚴重不等和日趨異化的場域規則等原因導致的。
(1)場域位置嚴重不平等導致的校園場域畸形
通過案例研究可以發現,發生極端行為的大學生一般在校園場域中所處位置較低,通俗地說也就是他們在校園內屬于弱勢群體。理想狀態下的大學校園場域應該是象牙塔式的求學殿堂,所有大學生在其中都平等互助,共同汲取知識的養分,培養成熟的性格,以待畢業后一展胸中抱負,釋放自己的光熱去貢獻社會。
但是,現實情況卻存在偏差,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導致的:一方面,大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區域,由于資本具有轉換和流動的性質,導致大學生之間在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就使得擁有較少資本的大學生在校園場域中處于較低的場域位置;另一方面,在進入大學以后,一部分大學生刻苦學習獲得文化資本,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和在校創業獲得經濟資本,還有部分同學積極加入社團或學生會并獲得一定職務從而獲得符號資本,等等,隨著時間推移產生了場域位置的變化。
場域位置不平等,場域內資源的分配也必然不會相同。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人們之間發生互動行為,是由于個人所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需要通過這種交換性質的互動,獲取各自需要的資源。其先決條件就是,互動的兩人需要有對方需要的資源。但是在場域中處于較低位置的大學生可以用來交換的資源是非常少的,場域位置較高同學從其身上得不到想要的資源,進而不愿意與其發生互動導致互動頻次變低,而已發生的互動也很可能由于資源的不對等而演變為權力的不對等。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場域位置較高的同學在平時交往中表現出優越感,而位置較低同學容易引發自卑感。由此,場域中位置較低的大學生可能會自怨自艾、自暴自棄,對學校乃至社會產生不滿和反叛的負面情緒。缺乏平等的場域位置客觀上為大學生極端行為的產生提供了負面的壓力,出現了殺人這樣的極端行為。
(2)日趨異化的場域規則導致的校園場域畸形
我國目前正處于大變革大發展時期,民族文化與國際文化之間不斷碰撞,改革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這些變化使得大學校園從一個較為封閉的場域空間變得更為開放,大學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邊界不斷地模糊化,大學校園的場域邊界大為弱化。這在方便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同時,也使得社會上一些錯誤價值觀和不良習氣侵染到校園,最明顯的就是校園內拜金主義的盛行。
過去在大學的校園場域內,文化資本(學習好壞)是學生的主要資本,而現在,經濟資本排在第一位,文化資本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大學場域內的場域位置排序標準發生了明顯變化。經濟資本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大學生一般都沒有固定收入,其經濟資本的獲取并非靠的個人能力,而是主要依賴于家庭。這就造成了場域規則的異化,進而導致學生校園生活重心的不適當轉移。這種轉移不但對于個人自我行為產生影響,亦對于個人評價他人的標準發生偏移,勤勤勉勉、學習優異的貧困大學生反倒不如“富二代”們更受同學尊重和追捧。
校園場域由此變得畸形,校園場域內的場域位置主要依據家庭場域流轉過來的經濟資本排序,而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很難撼動這種排序,久而久之,校園場域內的位置斗爭減少,場域活性減弱,校園場域由此變得畸形,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長期處于校園場域的底層位置,嚴重不利于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甚至可能產生心理扭曲,進而引發極端行為的發生。
(二)資本的匱乏
資本與場域之間是相依共存的關系。人在場域中所占的位置是依據其在場域中所占資本的種類和數量決定的??梢哉f,資本是決定人在場域中所處位置的關鍵因素。在教育場域中的大學生,其所擁有的資本是由社會、家庭、學校與大學生自身這四方共同提供的。場域是一個競爭的空間,大學生所擁有的資本總量決定了他斗爭的水平及方式,而正是由于資本的匱乏,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在學校出現行為失當的現象。按資本的類別,可以將大學生的資本匱乏分為三類—經濟資本的匱乏、社會資本的匱乏和文化資本的匱乏。
1.經濟資本的匱乏
由于大學生身份的特殊性,其自身難以產生經濟資本,所以家庭的經濟資本基本上等同了大學生在校園場域內所擁有的經濟資本。當然,這一方面與家庭所擁有的經濟資本總量有關,同時也取決于家庭愿意把多少經濟資本投資于對子女的教育。眾所周知,著名社會學家科爾曼通過分析美國4000所學校60萬學生的數據后發現,并非是學校的質量而是家庭出身背景影響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在當前社會,經濟資本的地位尤其突出,其轉換率也遠高于其他資本。受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擁有更多經濟資本的大學生往往在校園場域中也更占優勢,與周圍同學和老師也相對更容易相處,剩余的經濟資本還可以轉換為社會資本。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就要從其他途徑(例如勤工儉學等)來獲取經濟資本,以此維持學校生活。但這些渠道獲取的經濟資本畢竟有限,僅能維持自身所處位置不下降,很難促使其在校園場域內的位置有很大提升。
因此對于經濟資本匱乏的大學生來說,其上升道路更加艱辛,而由此所帶來的物質困難和心理障礙要比其他人多得多,所面對的壓力也更大。在攻讀學位時,學業成績作為位置上升的主要途徑,他們在勤工儉學的同時,還要付出更多的學習努力;在建立一段戀愛關系的時候,由于經濟資本的匱乏,需要通過更多的其他方式來維系戀情;在找工作的時候,他們對于好工作的期許和需求的迫切性也更高和更為強烈。因為經濟資本的匱乏,貧困大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當這種壓力累積到一定閾值,形成足夠的負能量時,就容易與外界某些突發危機結合,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2.社會資本的匱乏
社會資本是指行動者憑借加入一個較為穩定且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了的相互交往并彼此熟識的關系網所積累起來的資源的總和,也即與其有聯系的那些人擁有的各種資本的總量,這類似于一種社會支持網絡,是個人在處理緊張事件時的一種潛在資源。
如果說經濟資源的匱乏往往是行動者內在資源的缺失,那么社會資本的匱乏就是行動者外在資源的匱乏。發生極端行為的大學生大多社會資本匱乏,他們甚至缺少朋友以及可以正常交往的對象。這就意味著,社會資本匱乏的大學生更容易發生極端行為,因為當他們遭遇各種困難時,難以尋求足夠的社會支持,難以獲得幫助其渡過危機的有效資本。因此,社會資本的缺乏會導致危機條件下的極端行為。學者段鑫星等人的社會支持在壓力過程中的緩沖器模型也證實了這一點[2]。
3.文化資本的匱乏
大學擴招后,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來自校園也來自社會。學業和就業是當今大學生最為頭疼的兩個問題。當大學生考試連續不通過,或者始終無法找到滿意的理想工作,就為極端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客觀誘因。
在校園場域內,文化資本占據著相當的位置。由于各個家庭賦予每個學生的文化資本不同,導致其在入學時,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資本總量不一樣。這種差別容易導致大學生在師生互動和同學互動中獲取的教育資本存在差異。在師生互動時,文化資本較高的優勢大學生更能理解老師的語言風格,與老師的交流與溝通也更容易展開,教師也無意識地會傾向于與這部分大學生溝通,這就間接導致了本身文化資本就匱乏的那群大學生進一步獲取文化資本的難度加大。如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文化資本高的學生獲取文化資本更加容易,而文化資本匱乏的學生越來越難以獲取文化資本。一些大學生就會因此出現厭學和逃課現象,有的甚至無法順利完成學業與獲取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而當畢業季臨近和最終到來時,求職也會成為困擾文化資本匱乏學生的難題,引發出求職危機,進而誘發大學生極端行為。
(三)慣習的扭曲
一種極端心理的形成,是在場域與慣習遭遇的漫長的運作過程中建構起來的。與此同時,慣習又是極端行為進一步成型的起點。慣習是一個開放的性情傾向系統,這個系統是伴隨場域中積累的經驗而不斷調整的。而另一方面,經驗也會鞏固慣習,大多數人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很可能與最初形塑其慣習的情境是一致的。最初的反應往往會在日后類似的遭遇中積累起來,成為一種經驗性的反應。
慣習、場域和資本三者之間是互相關聯、密不可分的。一個行動者的資本就是慣習的產物。而場域又在漫長的時空中醞釀而成,慣習身處其中以一種隱而不露的形式推動場域關系的搭建、形塑以及契合。極端行為的生成正是由嵌入身心的慣習同場域遭遇,在漫長的沖突、妥協契合的過程中產生,形成了一種無意識的性情傾向。
1.錯誤的性情傾向系統
上面分析的兩個典型案例有著一個共同特點:他們代入了錯誤的性情傾向系統或是不適當地代入了性情傾向系統。這個共同特點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其性情傾向系統本身是有問題的。藥家鑫在危機狀況下,最先想到的是“農村人很難纏”,認為與其將受害者撞傷不如直接撞死,這樣就省卻了可能的麻煩和大筆治療費用;曾世杰把容貌外表看得過于重要,最后甚至為此引發沖動而選擇用殺人這一極端方式來泄憤。二是性情傾向系統的代入是錯誤的,也就是慣習本身無所謂對與錯,卻在錯誤的場合錯誤地使用了這一慣習。他們不顧學校的場域規則,硬是要執行通??磥硎钦_的慣習,這就是對無錯性情傾向系統的錯誤代入。
社會以及家庭場域中的導向,對這種錯誤慣習的形成占據了很大的作用。藥家鑫之所以認為農村人難纏,很有可能與社會媒體的報道,以及以前自己或他人的經歷有關。這種經驗在一次又一次的報道與經驗感受中,不斷被加強,最后形成了一種執拗的偏見。最后,不用報道與他人經驗,他也會非常自然的把農村人與難纏聯系在一起。在自己遭遇同類情境時,慣習已經很好地適應了這種場域而不需要外力的強制。
馬維娜博士曾用“慣習性洗脫”這一學術名詞來描述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班級里有了破壞性或是有損榮譽的事件出現時,在沒有面臨老師質問的情況下,問題學生也會情不自禁地說“這不是我干的”。這種反應的出現,是由于以前很多次發生破壞性事件時,老師總是質問問題學生,問題學生由于經驗積累而形成的一種慣習性反應[3]。
同樣,也可以用一個詞“慣習性代入”來說明曾世杰的反應。因為他在以往的校園生活中,深深苦惱著自己的相貌,認為同學都因為他的相貌而嘲笑他。后來發展成為只要他在場,同學笑了,他就以為是在嘲笑自己的相貌。這就是“慣習性代入”了,是先前預存在“此時此刻”場域反應的即時提取。
這種慣習性代入是一種很可怕的行為,因為這是一種自我評價體系,而非他人評價,帶有一些強迫性色彩,強迫自己把他人行為轉化成對自我的評價,而且這種評價是主觀性的,并往往是負面的。這種行為也是由于某一慣習過于根深蒂固的原因。當這種慣習是錯誤的慣習時,就可能引發不好的結果。
2.被支配的性情傾向系統
經前文分析,處于場域中較低位置的大學生更容易出現極端行為。但是,場域關系的搭建與慣習的推進是不可分割的,被支配的大學生再次使自己處于被支配地位。
慣習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應該隨著場域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調整以適應場域生活。但是這種被支配的性情傾向系統,使行為人的慣習變成了一個封閉性的系統。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是:第一,由于上一場域的支配關系被原封不動的代入了現存場域中,而影響了大學生在當前場域的生活,也就是兩個場域在大學生生活中混淆不清,兩個不同場域交匯所帶來的矛盾和摩擦就會在大學生一個人身上爆發;第二,難以改變自己的慣習以適應新的場域,使大學生難以融入場域,產生不適應的感覺。無論哪種可能性,都會使行為人陷入矛盾與沖突之中,處理不當就可能誘發極端行為的產生。
四、對策與建議:“場域—慣習”的校正或重構
從“場域—慣習”角度對大學生極端行為的分析可知,造成大學生極端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從其所處場域結構的位置以及在多年生活中所形成的慣習來看,大學生極端行為事件有著某些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潛在地影響大學生實踐行為的選擇,成為大學生極端行為發生的根源所在。因此,需要對大學生所處的場域、所擁有的資本和所形成的慣習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變和優化,以此減少甚至杜絕大學生極端行為事件的發生。
(一)提倡場域內的生物鏈式良性競爭
場域是一個競爭的環境,圍繞資本而展開的斗爭是場域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場域得以生存和保持活性的關鍵。但是,家庭場域和校園場域中的斗爭都應該是一種良性斗爭,其意圖應是使場域能夠健康穩定地發展,場域中的個人也能夠在互相的競爭中體驗充實并獲得提升。
前文所述兩名大學生在家庭或校園等場域中長期處于一種較低的位置。這種地位是因其資本總量不足而在各種資本的長期爭奪中形成的。這種長期的弱勢位置,先是使其難以在場域中競爭獲勝,進而演變為難以介入場域競爭,甚至發展為主觀上產生回避心理而不再介入場域競爭,其結果就會導致大學生想以非常手段推翻所處場域的競爭規則。
適者生存的自然定律是社會能夠得以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生物學領域將這種競爭稱之為生物鏈:強勢物種與弱勢物種之間生存能力雖然存在巨大差別,并有一環扣一環的食物關系,但是這卻是一個十分嚴密并首尾相接的完整鏈條,處于生物鏈最上層的物種也會被最底端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所分解。正是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使自然界平衡發展并充滿勃勃生機。
生物鏈式的結構之所以平衡穩定,是因為每一環節在這個關系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都有必不可少的優勢所在。社會發展亦應如此,結構平衡的場域才能長久存在并獲取發展,而處于場域中的個人也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在場域中應該建立這種生物鏈式的良性競爭。
達成生物鏈式的良性競爭,需要滿足兩個主要條件:
第一,提升大學生的自身能力。自身能力是獲取資本的先決條件,想要在場域中獲取獨立的地位,就需要有獨立的能力資本。比如有些家庭的經濟條件較差,雖然無法在經濟上給予子女太大的支持,但是可以培養子女的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以此獲取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等的補充,進而彌補大學生由于經濟資本匱乏而帶來的地位缺失。
第二,場域中其他人的合作精神。很多行為者都有壟斷場域的想法,當這種想法與掌握足以與壟斷場域的資本相結合時就變成了現實。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藥家鑫的父親藥慶衛就是一個掌握資本而又兼具壟斷場域想法的人。在家庭關系網絡中,他高高在上,處于金字塔的頂尖,別人無法撼動他的地位,只能服從他的指揮。而場域之間具有同構性,即處于新場域之中的個體,其行為特征會不自覺地帶有上一場域的特質。這就意味著,如果在家庭場域處于底部,那么在校園場域很可能也繼續重復這種模式。改變這種狀況往往需要家人或者同學老師發揚合作精神,共同努力,要善于發現并挖掘大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和閃光點,尊重大學生為了提升自己而所做的努力,并且能夠及時給予恰當的鼓勵和贊揚。
(二)獲取場域內規則的校正與協同
很多極端行為之所以會發生,都是由于行為主體接受了錯誤的場域規則所致。家庭和學校作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社會化場所,其內部場域規則的正確與否極為重要。此外,同樣重要的則是整個社會大場域是否能夠營造出一種積極努力的規則氛圍。
對規則的校正,首先,要致力于建立在全社會范圍內的一種積極健康的場域文化,這將成為其他場域(特別是學校場域)建立正確場域規則的基礎。其次,要及時糾正存在于場域中的不良規則。由于公共場域的參與者眾多,其場域規則的影響范圍也較大,也正因此更容易及時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與之相對的,私人場域(比如家庭場域)的參與人數較少,監督者也較少,因而場域規則的變更則更多的是依賴于個人(在家庭場域中一般是父母)的自覺修正。因此,對不同的場域,需要分別實施有針對性的規則矯正措施,同時還要將場域間的場域規則協同化處理。
第一,在社會這一宏觀場域中,要動用社會各界力量,大力倡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尤其要注重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加強其對正面事件和正面人物的有關報道和宣傳。
第二,在家庭場域中,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為樹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榜樣帶頭作用,同時,還應讓孩子體會到重視家庭但不等于家庭中心主義,家庭成員也要遵守法律法規和其他場域內的場域規則,不能為家庭而輕視并損害他人的利益。
第三,在校園場域中,要形成一張大學生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過濾網,杜絕社會中某些落后思想和不良習氣對大學生的浸染。要提高大學生抵制不良習氣和錯誤觀念的免疫力,幫助他們學會正確應對社會中糟粕的一面。針對大學生極端行為,還應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積極灌輸正確的生命觀,讓大學生體會到眾生平等,任何生命都應當得到尊重和平等對待。
第四,做好相關場域間規則的協同和銜接工作。不同場域因其獨有的特征而存在迥異的場域規則,要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并要做好銜接工作,確保產生協同作用,以降低大學生在不同場域間的適應規則成本。學校要將校園場域的規則盡量開放,使之能夠與不同特征的家庭場域相兼容,家長在對子女的平時教育中,要兼顧到子女即將面臨的校園生活,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耐挫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只有兩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場域間規則的協同與銜接。
(三)全方位提升場域資本
1.經濟資本的提升
大學生經濟資本的提升,需要依靠政府、家庭和學校這三者共同有所作為,并以此形成聯動作用。
第一,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貧富差距大是我國當今社會的一大弊病,需要國家采取長效機制才有可能在較長的時間內解決。但是,不能因此就讓貧困地區的學子喪失在高校求學的機會,為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幫助來自于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大學生能夠進入大學校園并順利完成學業。
第二,鼓勵家庭加大對子女的教育投入。除特別貧困的家庭以外,也有一些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或者家長有諸如賭博等惡習,或者因重男輕女思想而忽視女生的求學欲望,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鼓勵這些家長端正關于孩子受教育的態度,加大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夠平等地擁有受教育機會。
第三,建立健全學校的貧困生保障制度。學校應該建立健全貧困生保障制度,對于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學校應該幫助其獲取助學貸款等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并定期給予經濟幫助。除此之外,學校還應關心貧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際溝通,確保其與其他大學生一樣安心學習、健康成長。同時,學校應幫助貧困學生獲取勤工儉學機會并在校內提供一定的助學崗位。
2.文化資本的提升
文化資本是校園場域內的主要資本,文化資本的提升對大學生資本總量提升的貢獻極為顯著。對于大學生文化資本的提升,主要應從兩種思路入手。
第一,提升大學生已有文化資本的影響力。因為經濟資本在大學校園里的資本地位日漸提升,導致文化資本流失了部分影響力。因此,提升大學生文化資本,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文化資本在校園場域總資本中的權重,這就需要學校在校園內抵制金錢至上觀念的蔓延,同時通過開展一系列全校范圍的主題文化活動,擴大文化資本在校園內的影響力,大力表揚品學兼優的優秀大學生并倡導其榜樣作用,等等。
第二,幫助大學生獲取新的文化資本。首先,需要將學校的基本教育資源均等化,保證任何有學習意愿的大學生都能夠公平合理地利用到學校的學習資源和軟硬件設施。其次,邀請學術精英和社會名流到學校開展講座、活動,為學生獲取校外的文化資本提供便利。再次,學校還應鼓勵各學院、各專業、同學間的學習交流,提高文化資本在不同主體間的流轉速度和流轉效率。
3.社會資本的提升
社會資本有助于減少大學生極端行為的發生,因而幫助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資本也是十分必要的。大學生社會資本的提升需要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需要個人努力建立自救的人際關系網絡之外,也需要學校等外部力量的參與。
第一,加強同班級和同年級大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一般情況下,身邊同學是一個大學生社會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若一名大學生不能與同學和諧相處并取得良好溝通,那么其社會資本必定是十分匱乏的。因此,學校應積極提供相關機會,加強同班級和同年級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第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老師是大學生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關系自古以來就是人與人之間強有力的聯系紐帶,因此,學校應鼓勵師生多多交往,并在本科時期就確定導師制,規定一名老師負責指導若干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定期溝通,同時學校應建立健全相應的考評和監督機制,以保證導師制的有效執行。
第三,加強大學生與社會各界的接觸。學校邀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來校開講座、搞座談,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資本,另一方面也是加強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的大好機會,是大學生拓寬自己社會資源的有利時機。
(四)良好慣習的確立
擁有正確而獨立的慣習是大學生遠離極端行為的至關重要的品質。慣習作為一個開放的性情傾向系統,場域規則以及場域文化是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最主要的社會化資料來源,也就是說慣習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對于自我方向的掌握,對于外來影響的正確對待,知道何為對何為錯,作為大學生的心理動力,從內部控制著他們的行為。因此,對于正確而獨立的慣習的培養,需要從內外因兩個方面共同著手。
第一,大學生自身對于人生方向要正確把握。在現實中,大學生的生存環境有時相當不盡如人意,也并非所有的經歷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大學生必須為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的三觀可以時刻調整自己,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想法和行為。在生活中,大學生要始終堅持對于自我人生方向的正確掌控,同時要注重合理接納他人建議,并不迷信于他人觀點,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抱有自信態度。
第二,社會互動成員對大學生慣習進行有意識的積極引導。慣習是指個人對于生存的客觀條件和社會經歷在無意識中內化并納入自身的性情傾向系統,不良慣習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生存的客觀條件和不良經歷所導致的。因此,培養良好慣習的第一步應該從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周遭環境開始。在家庭場域中,父母應注重言傳身教,不溺愛不縱容并尊重孩子的正常需求,讓孩子在家庭社會化過程中,得到良好的慣習濡染;而在校園場域中,學校應當注重對于正確價值觀的弘揚,并把這種正確觀念的弘揚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力求在日常生活中為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慣習打下良好的環境基礎。
五、結束語
布迪厄實踐理論的形成,起源于他對教育場域再生產的研究,在理論成熟之后,多被應用于對諸如文化場域、經濟場域、教育場域等相對宏觀層面場域的理論性研究。本文將該理論應用于大學生殺人案件的研究,將“場域-慣習”理論的應用領域拓寬至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的、相對微觀的層面,這對推動該理論更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當大學生出現極端行為時,一味在法律層面和道德層面苛責他們是不公平的。他們極端行為的選擇是長期以來他們所處的場域、他們所握有的資本以及他們自身的慣習在他們身上積累的綜合反映。當慘劇發生的時候,再去譴責當事人已經無濟于事。在這里,我們希望通過對這兩個案例的分析研究,能夠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看到,很多時候大學生身上所出現的問題,其實與家庭與學校的潛在結構是分不開的。當下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時候并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一個歷史的積淀,如何解決,是學術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以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78-279.
[2]段鑫星,程婧.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00.
[3]馬維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學校場域[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23.
[責任編輯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