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啟
摘 要:在近年來發生的群體事件中,青少年參與度較高成為一個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青少年參與群體事件主要是基于沖動心理、從眾心理、責不罰眾心理。從德育角度分析,學校德育的虛化、家庭德育的誤區、社會德育的缺失是重要原因。這要求德育實踐在理念上注重規范性與發展性相結合、內容上注重法治理念和心理咨詢、責任主體上注重全員育人、場域上注重拓展和優化、方式上注重生活化和參與式;也要求德育理論作出回應,即樹立新取向、關注新課題、注重學科對話。
關鍵詞:青少年; 群體事件; 德育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3-0087-03
在近年來發生的群體事件中,青少年尤其是在校中學生參與度較高是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為什么青少年也會參與到群體事件中去?這是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
一、青少年參與群體事件的德育分析
1.青少年參與群體事件的心理剖析
成年人參與群體事件主要是利益受到損害、基于義憤、發泄不滿情緒或趁機謀取私利。與之不同的是,青少年參與群體事件主要由于以下心理:一是沖動、“鳴不平”心理。青少年往往是根據獲得的一知半解的消息甚至謠言,就參與到群體事件中去。二是從眾心理。當群體中的個體意識到自己與群體的規范、行為之間存在區別時,會傾向于改變自我,產生從眾情境。有些青少年參與群體事件,并非站在客觀冷靜的立場上,而是“無意識”地跟隨著別人尤其是同齡人(包括社會閑散青少年)的思路和做法。三是“責不罰眾”心理。青少年感到在人多勢眾時自我變成了無名氏,這種匿名性使其道德感和責任感瞬間淡化,會做出一些孤立的個人所不可能有的行動。四是攻擊欲、破壞欲強烈。青少年參與群體事件時情緒會戰勝和代替理性,異質性被同質性(集中體現為個別領頭者的行為)所吞沒,行為極端簡單化。“人一旦進入一種群體行為的狀態,享受到一種特別具有傳染性的群體情緒的時候,就會深切地感受到群體的魅力。”[1]人數眾多使參與群體事件的青少年力量感增強,容易做出出格的行為。
2.從德育維度分析青少年參與群體事件的原因
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學生參與群體事件并打砸搶燒沖在前,原因所涉甚廣。從德育的角度分析,至少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學校德育的虛化 學校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但目前來看,這種作用盡管取得了不少效果,但在一些中小學德育總體虛化的態勢仍然存在。在理念上,一些學校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重智輕德、忽視學生素質教育的現象并不鮮見;德育教學仍然是知性德育,教給學生一些抽象的德育知識和道德規范,對基本行為規范重視不夠,許多學校的法制教育尚流于形式。在責任主體上,尚未做到校內全員育人。具體言之,在教書育人方面,非德育科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注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并不普遍,“個人老師起了極壞的作用,把自己不正確的思想擴散給學生,影響學生健康成長”[2];在管理育人方面,管理往往略化為“制定制度規則—違反規則就處置—否則不管不問”的單純管人手段;在服務育人方面,服務青少年的項目、質量和水平較難保證,寓德育于服務中在一些學校難以落實。在環境方面,學校的自然景觀、人文環境的育人功效在與校外環境自發影響的對比和“較量”中常常不占上風。
(2)家庭德育的錯位 家庭德育具有生活化、情感性的特點,滲透于家庭、親友和鄰里的言論行為之中,讓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響,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然而,目前家庭德育出現了種種錯位和誤區:一是以智代德,存在著重智力發展輕道德培養、重實際效用輕基本規范等傾向;二是以經濟補償替代德育,重養輕教,遷就青少年的物質欲望甚至無理要求,關于人格修養、品質塑造的溝通、交流、引導較少;三是簡單說教,以籠統甚至粗暴的說教手段教育青少年,不但難以取得德育實效,反而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四是放任自流,對青少年不管不問,這突出體現在一些隔代養育的家庭和寄養家庭的青少年身上。
(3)社會德育的不到位 社會尤其是所在社區是培養和滿足青少年道德感、集體感和歸屬感的有效載體,其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調對青少年具有潤物無聲的熏陶作用,它們“作為家庭、學校以外的德育運行空間,具有極大的覆蓋面、極強的輻射力和綜合的滲透力”[3]。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宏觀社會環境,還是中觀的地域環境,抑或微觀的社區環境,對青少年影響的特點都是自發性與自覺性并存、積極性與消極性同在、多重性與多樣性兼具。實際上,我國一些地方的社會德育具有盲目性、自發性和復雜性傾向,甚至處于無人抓、無人管狀態;一些黨政官員、明星等社會知名人士并未切實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率,甚至公德低下、違法違規,未能對青少年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一些大眾傳媒、影視作品、報刊書籍價值觀模糊、良莠不齊,甚至混淆是非、善惡不分,未能對青少年起到激發正能量的作用。
二、對德育實踐創新的訴求
德育要有所作為,必須正視現實提出的新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自身加以改進。縱觀群體事件中青少年的表現,要求德育在理念、內容、主體、場域、方式上做出回應和調整。
1.德育理念:規范性與發展性相結合
“現代社會的復雜性、變更性、競爭性、發展性使每一個學生隨時面臨著多種選擇,多重風險和許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實際問題,學生需要消除對未來發展的無知程度,避免挫折和失敗,德育必須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引導,進行符合規律的預測和指導,幫助學生少走彎路、少犯錯誤。”[4]德育不應停留地防范學生在思想、行為方面出問題的定位上,因為單純地防范是“防不勝防”的,應同時關注如何激發、調動青少年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德育應堅持關愛為本、服務為先、引導為重,了解和掌握學生所思、所憂、所盼,“關注弱勢、劣勢群體,關心關懷他們的家庭生活、文化背景、價值取向、態度行為,更多和他們促膝談心,及時解決他們的生活、情感、學習、交友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建立起學校德育的制度保證”[5]。
2.德育內容:注重法治理念和心理咨詢
在以往德育內容的基礎上,應尤其突出法治理念培養和心理咨詢。其一,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強化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引導青少年依照法律程序做事,合理表達意見、正確表達訴求,盡可能減少訴求的“非理性”傾向、過激方式甚至違法行為。針對法不責眾心理,應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強調違法必究,消除其僥幸心理。其二,注重對青少年的心理咨詢,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青少年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心態。
3.責任主體:注重全員育人
做到全員育人,組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德育隊伍,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共循的德育制度,凝聚共同關心和支持青少年德育的整體合力。在學校里,不僅德育教師、德育工作者有育德責任,其他各門課程也都有育人功能,全體教職員工的言行都在影響學生的思想,因而應牢固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引導全體教職員工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在家庭德育層面,應充分發揮家長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提高他們的德育意識、增強他們的德育能力、發揮他們言傳身教的德育優勢。在社會層面,黨政機關、各社會團體都在青少年德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宣傳、新聞、文藝、出版行業,無時無刻不在用其活動和產品影響青少年的思想,因而應提高這些機構和個人的德育意識,引導他們立德樹人。以上各類德育責任主體應加強溝通與協作,達到目標一致、功能互補、力量互動,克服各子系統內部和之間的矛盾沖突傾向,形成以學校德育為主導、以家庭德育為依托、以社會德育為主線的綜合體系。
4.德育場域:注重拓展和優化
德育場域對學生具有導向、約束和激勵效應。德育要素的多元性、環境的多維性、對象的復雜性、任務的艱巨性決定了單純的學校場域育德遠遠不夠。英國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曾言:“學校外的事情,比學校內的事情更重要,而且它支配和說明著學校內的事情。”[6]“傳統德育實效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忽略了學校與家庭、社區之間的德育聯系及其互動,學校、家庭、社區德育三者之間目標不一致,相互脫節甚至矛盾、沖突。”[7]在規劃和優化學校德育場域、做好學校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基礎上,應逐步拓展和創設突破時空界限的、目標一致的、連續的、整體的、開放型德育場域,吸收環境和社會實踐領域的有用資源,充分利用青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設施,建設富有各地風土民情、具有地域獨特性的德育體系,如歷史文化資源、英模事跡資源、建設成就資源、節日文化資源等。
5.德育方式:注重生活化和參與式
具體的德育方式是德育實效性的生命線,不斷改進和創新德育方式應成為德育的永恒追求。其一,直面現實問題。傳統德育“難以解釋和應對現實生活中不斷涌現的行為失范、觀念混雜、社會風氣日下等社會現象,更難以解決青年學生因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的脫離及其矛盾而產生的道德困惑”[8]。德育要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幫助他們解疑釋惑,必須直面社會現實問題,緊密聯系國際、國內、當地、學校的重大問題以及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用貼近青少年、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德育的內容和要求。其二,注重體驗感悟。以行為規范的體驗和養成為側重點,引導青少年參加公益活動與社會實踐,拓展青少年關心社會發展、參與社會事務的途徑,創設青少年參與社會活動的載體,幫助青少年在參與、融入中加強認識、深化體驗,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辨別力和行為自控力。其三,開展案例探討。結合德育目標和青少年實際,精心選擇德育案例,如名人成長感悟、少年犯的心理歷程等,引導青少年通過分析案例深化認識。其四,注重自教自律。“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人自己的教育。”[9]自教自律是開放社會對青少年的適應性要求、市場體制對青少年的自主性要求和民主法制對青少年的規約性要求。
三、對德育理論深化的啟示
群體事件中青少年的參與和表現不僅對德育實踐提出了新要求,也對德育理論的深化提供了新啟示,要求德育研究者增強自覺意識,推動德育研究獲得新的突破與進展。
1.樹立新取向
概覽目前的德育研究成果可以發現,許多著作未將議題置于德育的整體性視野,只是側重關注德育的內容、手段和方法等微觀層面。有學者在評論教育學的微觀取向時曾言,“這一學術框架的研究成果在促進教育學發展的同時也桎梏了教育研究的思考路向,忽略了對教育微觀內容產生重大影響的宏觀社會環境,也意味著教育研究在內容上對實現教育的各種外在條件的輕視”[10]。此理在德育領域亦成立。在多元多樣、高度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面前,德育研究應以開闊的視野,解讀德育與社會、考究德育與環境之間的影響機理、作用機制、互動態勢,拓展德育理論研究的宏闊領域。需要強調的是,德育研究的微觀取向與宏觀取向無對錯之分,二者也并不矛盾,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就目前的實踐境遇和理論態勢而言,德育研究應該在基于微觀取向眾多成果的基礎上主動拓展宏觀研究。
2.關注新課題
迅速變化的現實要求德育研究植根當代中國的實際,密切關注當今社會的變化,探尋、審視和解決新課題。德育研究應“以當代中國的德育實際為立足點,在此立足點上融貫古今、博采中西,而不是躺在中外已有理論上為當代中國的德育實際懸絲把脈、隔簾問診”[11]。新形勢下的新課題很多,如在以群體事件為典型代表的危機狀態下德育何為,就是時代給德育理論提出的一個嶄新命題。由此,我們需要深化德育與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相關性研究,在何以相關、如何相關等問題研究基礎上,尋求德育參與社會重大現實問題分析、處置和解決的契合點、思路和方法,探究德育作用于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機制、特點與規律。
3.注重學科對話
德育環境復雜性、問題綜合性、對象多樣化決定了它必須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廣泛借鑒復雜性科學、系統論、信息論等理論資源,謀求與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傳播學、倫理學的對話。這種借鑒不是簡單移植,更不是迷失于其他學科或理論的“叢林”中,而是廣納“他”學為“我”所用,以深化德育理論認識,拓展德育研究空間,升華德育研究境界。
參考文獻
[1] 麻寶斌.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群體性政治參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25.
[2] 劉子富.新群體事件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178.
[3] 盧波.社區德育資源的功能及其特征[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92-95.
[4] 鄭永廷,張彥.德育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1.
[5] 趙志毅,劉金睿.化解沖突:和諧社會的德育之道[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6-80.
[6] 肖川.教育的視野[M].長沙:岳麓書社,2003:131.
[7] 胡旭華,馮夏根.生活德育的理念創新及其現實建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96-99.
[8] 劉卓紅,鐘明華等.開放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5.
[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35.
[10] 李三福.視野開闊 立意高遠——評田剛研究員的《宏觀教育學實話》[J].當代教育論壇,2010(7):11-12.
[11] 沈壯海.創新德育需要激活學派[N].中國教育報,2012-08-31.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