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娜
摘 要:以信陽市某高校為例對大學生的考證現象進行了調查,大學生“考證熱”現象突出。從信息不對稱和博弈論角度出發對大學生“考證熱”現象進行經濟學分析,最后為端正大學生考證態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博弈;就業競爭力;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246-03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統計數據,僅2012年中國共有145萬人取得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1],中國在2011年取得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的有120萬人,2012年與2011年相比,取得該證書的增加了25萬人[2],同比增長20.8%。國務院辦公廳在2008年1月7日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3],以規范職業資格考試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在證書的考取中作為主力軍的是大學生,很多在校大學生參加各種資格證書的考試,“考證熱”現象在高校明顯出現。
一、大學生考證現象的調查
1.問卷調查的發放。信陽市某高校是H省的一所三本大學,近年來為H省經濟發展培養了很多的人才。本文以信陽市某高校考證現象的調查為切入點,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問卷的調查。調查時,考慮到文科考證現象明顯,所以針對文科專業進行問卷的發放。
2.問卷回收描述性分析。本文在學校中抽取170個學生作為樣本,總共發放調查問卷170份,回收問卷161份,其中有效問卷155份,問卷調查的有效性達96%。考慮到大四學生外出實習,本文選擇對各大一、大二、大三的本科生作為主要調查對象。問卷回收中大一人數∶大二人數∶大三人數=
6∶16∶9;男女人數比例分別為51.6%,48.4%。
3.調查結果分析。(1)“考證熱”現象突出。調查中,發現考了一些證件,還在繼續準備考取的學生比例為74.2%,“考證熱”現象突出(如圖1所示)。針對該現象,調查中發現認為考證雖然很無奈但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很有必要來考證的占71%。(2)大學生考證的原因是為今后的工作做打算為主。本文設置的原因有為今后的工作做打算;強化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證明自己的綜合實力;聽從父母、朋友等人建議;大家都考,自己就跟著考等幾個因素,45.9%的同學認為考取證書是為了今后的工作做打算(如下頁圖2所示)。(3)持考取適量證書的態度,且傾向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證書。12.8%的同學認為證書有和沒有都一樣,19.4%的同學認為權威的一兩張證書就夠了,58.1%的同學認為至少有四五張證書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認為十幾、二十張不嫌多,量大就好的比例為9.7%(如下頁圖3所示)。而這些證書中,43.8%的同學認為會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證書來考取,根據自己興趣來選擇考證的比例為35.4%,18.8%的同學考證選擇的是當前熱門的證書,2%的同學則是根據其他因素來選擇的,但沒有上報其他因素具體是哪些因素。在這里,可以看出大學生在考證的時候傾向于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證書,既可以促進學習專業知識,又可以獲得相關證書。(4)自學和培訓成為考證的重要方式,考證培訓投入大。考證中大學生自己購買相關資料進行學習的比例為44.4%,參加相應培訓的比例為31.1%,努力學好學校相關課程的比例為20%,在前輩輔導下自主學習的比例為4.5%。由圖4可知,在培訓費用上,67.7%的同學認為500元以內為好,能接受500元~1 000元培訓費的比例為22.6%,能接受1 000元~1 500元的比例為9.7%,考證培訓費用投入大。
二、大學生考證的經濟學分析
1.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大學生通過考證來向用人單位證明自己的能力。大學生在得到的工資比參加工作的機會成本高時會選擇就業。而就業過程中,大學生對用人單位可以通過網絡、媒體、親戚朋友等相關渠道[4]了解到用人單位的具體信息。此時如果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能力充分了解,用人單位與大學生的信息是對稱的,用人單位可以根據大學生的能力進行出價,能力不同的大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工資,能力低的學生將不被雇傭,能力高的大學生則能得到高回報,勞動力市場呈現出完全競爭狀態。但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時對對方的能力卻并不了解,特別是對剛畢業的大學生,用人單位更不了解他們的能力,這時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出現,用人單位付給大學生的工資只能是按照所有大學生相同的工資水平,這個工資水平是大學生的一個平均工資水平。如果勞動力市場上高能力的大學生多,企業支付的平均工資水平相對高些,能力低的大學生也能找到好工作;而如果能力低的大學生多,企業付的工資也必定會低些,如果此時的工資低于大學生的機會成本,則大學生會放棄就業,而高能力的大學生因為無法將自己與其他勞動力進行有效的區分而不能獲得相對高的工資水平。這種情況下,大學生通過考證來向用人單位證明自己的能力。
2.理性人的假設,大學生博弈分析后作出考證的選擇。
表1 大學生考證行為的博弈分析表
在就業市場上,如果用人單位都傾向于用考證來代表大學生的能力,大學生持有證書企業就會雇傭他。現在有甲和乙兩個大學生,分別代表能力高者和能力低者。由表1可知,如果甲、乙都不考證,因為沒有標準來判斷他們的能力,兩人均被雇傭;甲考證,乙不考證,甲有證書被雇傭,乙不被雇傭;甲不考證,乙考證,甲不被雇傭,乙有證書被雇傭;甲、乙均考證,均被雇傭。經濟學中的假設是“經濟人”[5],從“經濟人”的角度,甲和乙都會從最有利于自己的情況出發,這最有利的情況也就是考證,每個人做出相同的反應,所以出現考證熱的現象。
三、大學生考證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方面。大學生考證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實用主義容易滋生。為了考證,大學生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考證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在整體知識結構方面出現不健全,學到的專業知識不扎實,技能水平單一,缺乏綜合技能水平等問題。
2.高校方面。在考證過程中,大學生通過自學和培訓的方式占的比例較大,僅20%的同學選擇學好學校相關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學校相關課程對大學生的考證幫助上力度不是特別大。高校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更好地在培育人才的本職工作上做出努力。
3.用人單位方面。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著“證書多比證書少好,有證書比沒證書好”的思想,在此思想的影響下,用人單位存在著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歧視,對大學生的就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四、端正大學生考證態度的建議
1.大學生自身方面。大學生需要保持合理的就業心態,雖然就業方面競爭激烈,但卻需要做到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面對就業,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需要端正考證態度。大學生需要學好專業知識,對于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可以考慮考取與本專業相關的證書,而其他注重理論基礎的專業可以選擇外向考證。但不管學的是什么專業,都需要在學透學精專業知識,把專業基礎打扎實外,再考慮把考證作為掌握專業的實踐技能之一,用考證來補充自己的專業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不能單純為了考證而考證,本末倒置忽略了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另外,在證書的考取方面,大學生應該把自己的個人興趣和職業規劃結合起來有選擇地考證,考取和專業相關并且自己喜歡的證書,這樣證書才能真正成為就業的重要砝碼。
2.高校方面。高校應對證書的考試科目、時間、費用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對大學生考證的目的加強引導,加強學生對各種證書的了解,并邀請相關專業教師對考證做相關的專題報告,合理地宣傳證書的考取,幫助學生正確地對所學專業的特點進行分析,營造良好的考證氛圍,做出合理的考證規劃,從而讓學生選擇與自己專業以及興趣較接近的證書來進行考取,有選擇地參加考證。
同時,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合理地處理學習專業課和考證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考證,并且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儲備進行考證。
學校應該進一步發揮其在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上的優勢,充分利用其優秀的教師資源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對考證方面組織優秀的教學力量進行輔導,從而為學生考證提供便利,對考證培訓費用上有所降低。
3.政府方面。政府應指導高校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對課程進行設置,從而避免盲目考證的現象。另外,政府應該積極搭建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同時也加強其他相關社會組織和用人單位的合作,組織其他相關社會團體為大學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就業信息,對用人單位的用人機制上進行合理的完善和健全,對證書在用人單位選擇人才中的作用進行弱化,從而減輕大學生的考證壓力。
政府應該合理管理社會培訓機構,對培訓機構的教學過程進一步地進行監控,對培訓市場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對不合法的培訓機構進行淘汰,從而確保考證培訓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4.用人單位方面。用人單位需要端正自己的用人觀。在招聘時,需要明白證書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應聘者某方面的技術能力,但用人單位更需要考察的應是招聘者的綜合素質,證書并不能完全反映綜合素質,僅靠證書來選擇招聘者是不夠的。
5.培訓機構方面。培訓機構需要認真地做好培訓工作,這樣可以切實地對培訓質量上做個良好的保證,嚴謹違規違紀行為的出現,從而保證所考取的證書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參考文獻:
[1] 人社部.201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1305/t20130528_103939.htm,2013-06-03.
[2] 人社部.2011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ndtjsj/tjgb/
201206/t20120605_69908.htm,2012-06-05.
[3]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8-01/07/content_
851653.htm,2008-01-07.
[4] 李宏宇.H 大學本科生“考證”問題研究——基于職業生涯理論的視角[D].保定:河北大學,2010.
[5]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五版(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