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
摘要:指出了上海市武康路以及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區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街區保護中現存的問題,以武康路為例,從建筑功能、街道空間、商業等方面對歷史街區的非物質遺產保護方法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歷史街區;非物質遺產;保護
1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迅猛發展,城市進入規模空前的開發建設階段。新區的建設、舊城的更新等導致的歷史文化及其環境,尤其是城市傳統風貌的改變,使得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理論與實踐成為人們近些年關注的焦點問題。歷史街區中有大量居民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街道文化,因此不能只保護歷史建筑和街道的軀殼,更應該保存原有的生活形態和文化根基,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
自1982年國務院開始重視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開始,我國很多古城和街區得到了良好的保護,然而近年來一些歷史街區的保護卻存在一些不適當的地方,其中較為突出的是街區的原有生活形態的破壞。一些城市將歷史街區中的居民全部遷出,把民居全部改為旅游商業等設施,或賣給企業等私人組織,雖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街區風貌的整治與保護,但也使其失去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失去了“生活真實性”。阮儀三教授也曾反對“提倡積極保護,反對消極保護”這種重視眼前利益的方法。因此,在當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保護歷史街區的非物質遺產就顯的尤為重要。
2武康路歷史風貌分析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西端,是上海一類風貌保護道路,全長1183m。原名為福開森路,由美國人福開森于清末建造,道路兩旁現存大量歷史保護建筑,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
2.1武康路建筑使用
武康路沿線建筑以花園住宅為主,建筑和環境品質很高。街區建筑密度較低,但功能齊全,包括文化、科研、診所等不同用途的設施,其樣式大致分為西班牙住宅樣式、英國鄉村別墅式、裝飾藝術派與現代式、法國文藝復興式四大類。這些建筑在歷史上大多屬于中國社會頂層的政要富賈、學者志士的住宅,也有意大利領事館、北平研究院等公共機構,所以武康路是舊上海一個典型的人口密度低、西方化程度高的高檔社區。
目前道路兩側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筑大都已改做景點或作為不對外開放的辦公場所,如巴金故居作為景點開放而意大利領事館則為企業使用。其他一些花園住宅保持著解放后數次分房搶房運動所造成的混居局面,一棟洋房內住著數戶人家,而另外一些解放前的公寓則依然保持原來的一家一戶的居住模式。
2.2武康路商業設施
由于歷史上武康路社區檔次極高,所以武康路過去兩側幾乎沒有商業店鋪,現存的商鋪全部為形成市民階層社區后逐漸引入的。武康路現在共有60余個沿街店面,有餐飲、服裝、房屋中介等12個不同的類型。其中,餐飲和服裝商鋪幾乎占到了總數的一半。武康路商業分布呈現南北迥異的特點,南半段多以高檔的文化餐飲為主,北半段以貼近大眾生活的菜市場等為代表。如餐飲商業中,多以咖啡西餐為主,環境優雅,具有外國風格,消費層次高服務質量好且集中于武康路南段,而北段則以平民大眾化的餐飲為主。值得研究的是,南半段高檔次的餐飲、畫廊等店面很好的體現了武康路的歷史特點卻與一般市民生活聯系較少;而北半段的店面更符合街道的生活氛圍,但又和街道文脈沒有關系,不能體現武康路的歷史氛圍。
3歷史街區保護存在的問題
現在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逐漸成熟起來,但其中也有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改變。通過對武康路以及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區的調查研究以及與其他歷史街區現狀的對比,可以大致概括當前上海歷史街區中對于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存在的一些問題。
3.1“原生態”的缺乏
原有的居住生活形態是歷史街道形成的原因。歷史街區是歷史上形成的居住區,居住生活就是最重要的功能,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最直接載體。因此保護街道的非物質遺產,首要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下保護原有的生活形態,而很多經過保護的歷史街區卻十分缺乏這種“原生態”。
目前我國很多的歷史街區為保護歷史建筑而將全部居民遷出,統一修復后作為景點或商業建筑,例如上海新天地。新天地商業區為歷史街道創造了充滿活力的新生命、充分展示了老上海的街道物質風貌,但遍地的咖啡酒館等新進入的業態使歷史街區成了一具空殼,老上海的生活狀態完全消失。這樣的街道和新建的風情街區在文化層面上已無太多區別。雖然遷出居民可以減少建筑損耗,但如果原有的功能喪失,建筑就無法體現出本身的價值。
另一方面,一些歷史街道如武康路,保持了大多數建筑的原有居住功能,然而這種居住功能卻不是原生的。除武康大樓和密丹公寓等公寓建筑的居住狀態和歷史上相同之外,花園住宅都呈現了一種非原生的混居狀態,這與需要保護的街道文化相去甚遠,雖然表面上保持了街道的功能,但同樣也是缺乏真正的原生性。
3.2獨特風貌的不足
我國城市化大發展以來,新建成的城市景觀千篇一律,缺乏符合城市文化的獨特風貌。而對歷史街區的保護來說,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很多街道在物質上對建筑、道路風貌進行整治和保護,雖然整體統一,但卻使每一個單體建筑失去了很多獨特的風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特有的文化意義,在更大范圍內,造成了歷史街區的“千城一面”,極大削弱了歷史街區的識別性和文化意義。
武康路曾進行過一次風貌改造,改造之后將所有建筑的立面和圍墻統一粉刷,整條街道原來顏色豐富的建筑與圍墻現在變得色調極其統一,導致了許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原有肌理消失,失去了許多差異之中的精神文化。同樣的,江浙一帶古鎮老街的保護也是如此,統一的改造使老街的風格大大喪失,蘇州山塘街、揚州東關街以及上海七寶古街等十分相似,功能也幾乎雷同,因而失去了很多當地的文脈。
3.3商脈與文脈的不統一endprint
在歷史街區中發展商業無可厚非,因為商業本身也是街道文化的一種。商業設施是歷史街道中十分重要的公共社交空間,很多街道精神就發源于街道中的商鋪,例如老北京胡同中的理發館炸醬面館等,都是胡同居民相互交流信息的重要場所,也是居民街道歸屬感的物質基礎。商脈在依存文脈的同時,也彰顯了文脈的特質。然而當前很多歷史街區的商業業態與其文脈并不統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街道氛圍和文化的破壞。
上文提到的新天地街區的咖啡酒館就是一個例子,咖啡快餐等高檔休閑商業雖然與老上海的海派文化有一定的銜接,但從使用屬性上則完全脫離,高檔的消費使石庫門里弄建筑沒有了原來市民階層的屬性。武康路則在這一方面保護的更勝一籌,南口的一系列畫廊等文化商業很好的體現了武康路社區歷史上較高的文化層次和社會階層;北端唯一保留的武康路菜市場也繼承了居住社區這一脈絡。田子坊也是將市民文化與創意產業結合起來,不僅原有街道的生活形態,更突出了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4歷史街區非物質遺產保護方式探索
保護歷史街區的非物質遺產,不像對建筑街道等物質性遺產那樣可以快速直接的進行修復與保護,而更多的是需要綜合社會各方面因素、適應當地特有條件的,可以長期進行的保護思路。并且針對不同的對象,也有不同方向的偏重,才能最大的將不同街道所特有精神財產傳承并展現出來,因此針對現在存在問題,嘗試性的提出以下三個方面保護方法。
4.1保存原有的生活形態
要保護街道的生活形態,首先應當保持建筑的原有居住功能,只有有人生活的街道才是活著的街道。通過對歷史建筑的分類,除了需要特殊保護的建筑,將其他一些住宅還給居民,按照原有的居住模式引入或遷出一定數量的居民,避免房子沒人用或者像武康路的花園住宅一樣的混居情況。但居住的規模也應該結合街道其他方面的特征進行調整,并且完善街區內的居住設施,改善條件,使居民“住老房子,過新生活”。
4.2加強街道體驗
給人以對街道的認同感,最直接的辦法是讓人去體會,保護這種感受也是一種保護文脈和精神的方式。而最能給人感受的就是街道風貌中具有辨識性的特征,比如圍墻粗糙的表面,古舊的門牌等,要避免因為統一的修整而造成的獨特性的喪失,而且在景觀管理中也應保持原有的方式,武康路就是上海唯一一個秋天不掃落葉的街道,通過景觀烘托原法租界的歷史文脈。同時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在歷史街區中添加的新元素也應按照歷史街區的特質來設計,比如路燈、垃圾桶等設施應進行專門的設計,以加強街道體驗。
4.3統一商脈與文脈
商業是街道文化中重要的一環,保護街道的非物質遺產就要將商業與街道的文脈想統一。首先要保護街道過去特有的商業形式,如上文所說的胡同理發館等標志著街道精神的商鋪,以突出街道的文化感受。其次,要通過商業來外延街道精神的內涵,通過創造或者引入過去沒有的商業形式來體現街道的文脈,其前提是引入的商業符合街道文化特征或居民階層,如武康路以畫廊、書店等商業來展現巴金等街道具有的較高文化特質,以高檔法式餐廳等來體現街道原有居民的社會階層。合理的布置商業系統才能使歷史街區在不失去文化特色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 伍江,王林.探索與突破——上海市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綜述[J].上海城市規劃,2004(6):4~6.
[2] 王敏.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和更新的品牌策略——以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2(3):22~26.
[3] 沙永杰、紀燕、錢宗灝,上海武康路——風貌保護道路的歷史研究與保護規劃探索[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54.
[4] 奚文沁,周儉.強化特色提升品質、促進保護與更新的協調發展-以上海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06(4):46~48.
[5] 仲利強.歷史街區規劃對傳統生活方式及文化的傳承保護[J].中外建筑,2005(4):55~57.
[6] 周儉,范燕群.保護文化遺產與延續歷史風貌并重——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的特點[J].上海城市規劃,2006(2):10~12.
[7] 劉昀,鄧蜀陽.關于保護歷史街區傳統社會生活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3):2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