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洋+孫麗麗
摘 要: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微時代的生力軍,其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思想發展等時刻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微時代”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了深刻影響,應充分把握“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分析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03-02
微博作為新興的網絡傳播媒體,已逐漸成為大學生隨時分享成長經歷、自由表達個人意見、關注社會發展現狀的交流平臺和精神家園,并憑借著超高的人氣推動著“微時代”的到來。微時代,即以微博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練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1]。微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以最短時間獲取最多信息的需要。大學生是“微時代”網絡社交工具最為主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之一,網絡社交工具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交往的必備工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們必須看到以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為主的網絡社交工具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應該引導大學生趨利避害,合理使用網絡社交工具,建立健康的、全面的人際關系。
一、“微時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調查
人際交往即人的交往活動,既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又是人的各種實踐活動的內在體現。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發展自我、適應社會、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隨著“微時代”網絡社交工具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使用,已經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為了更真實地了解大學生使用“微時代”網絡社交工具的情況,本文在相關資料的查證基礎上,走訪了哈爾濱市具有代表性的幾所大學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60份,其中有效問卷332份。現結合問卷分析一下大學生使用“微時代”產品的情況。
1.“微時代”影響著每一個學生
“微時代”產品除了具備網絡媒體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即時性等一般特點外,更具有操作便捷、內容簡潔、個性鮮明、信息共享、交流互動等特點,“微時代”產品在大學生中具有極高的使用率,已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和整理,被調查學生中100%注冊過或使用過微博、微信、人人、MSN等社交網絡工具,其中77%的學生注冊或使用3個以上的社交網絡工具,而且47%的學生平均每天使用一次,甚至有 4.76%的學生表示生活中不能沒有微博、微信等“微時代”社交網絡工具。
2.“微時代”社交網絡成為大學生的主要交流平臺
隨著手機客戶端技術的不斷革新,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日漸成為社交網站和微博的主要使用者,成為“微時代”最積極的踐行者和體驗者。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絡關注的對象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圈、朋友圈,關注最多的是直接聯系的同學或朋友,其次是學校及院系的社交站點和媒介機構的官方社交網站等。大學生在網站上發布的信息多種多樣,根據問卷調查,19%的學生通過網絡發布心理活動,31%的學生發布生活動態信息,19%的人與他人進行對話和討論,還有31%的學生轉發他人信息。在談及“微時代”社交網絡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時,認為使用微時代產品交到的朋友可信的占11%,不可信的占18%,一半一半的占71%。其中,有過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朋友的經歷的占45%;56%學生認為網絡虛擬交友方式不會造成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隔絕”,而且多數學生認為網絡社交利大于弊。通過以上數據的分析,網絡社交工具在大學生中非常歡迎,逐漸的成為大學生維系已有人際關系和建立新的交往圈的主要工具。
二、“微時代”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界定,人際交往是人類需要結構中較高層次的需要,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為。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特殊的一群,人際交往對他們而言有著更特殊的意義。“微時代”社交網絡的便捷性、移動性、即時性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迫切性和自主性得以有機結合,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勢必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微時代”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1.擴大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
“微時代”產品打破了固定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間的限制,實現了電腦與手機的終端融合,使內容的傳播速度比其他媒體更便捷、更迅速。在“微時代”,傳播活動逐漸呈現“去中心化”,擺脫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單向式傳播,展現出的是一種網狀結構、雙向結構,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送者與接收者,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之間的信息溝通更具互動性[2]。以微信為例,大學生在初次見面時,就可以通過添加微信好友來作為日后進行交流溝通的方式,非常便捷,而且非常自然。朋友圈可以為微信好友提供一個說話的平臺和話題,朋友圈的新鮮事相當于提供一個公共話題,特別適合與新認識的朋友避免正面交往產生的交流障礙,進而擴大了大學生的交往范圍。
2.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
“微時代”產品擴寬了大學生獲取信息以及交流傳播方式,增加了信息來源。在“微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建構者,大學生參與意識與話語權被無限激發。通過微平臺,學生可以和知名學者、教授對話,享受各類教育資源,自主拓寬知識接受的范圍和渠道,有利于增加大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大學生在創新觀念和思維觀念上得以提高,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對公共事件、國家大事件、時事熱點等的關注度,增加其社會責任感。
3.釋放了大學生的不良情緒
大學期間,大學生處于不斷走向成熟的階段,有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一方面,通過微博等平臺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與大家進行分享,達到釋放情緒,表達自我,放松娛樂的目的;另一方面,“微時代”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人際交往的平臺,大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社交網絡與同學保持聯系,結交新的朋友。同學之間的良好關系可以使得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態、愉悅的心情,及時疏導不良情緒,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endprint
(二)“微時代”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弱化了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具有自主性,體現在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是否介入人際交往之中。對于目前的大學生來說,由于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家人的寵愛較多,容易使其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多數大學生并不傾向于過于主動地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微時代”社交網絡里交往的自由隨意性契合大學生的心里特點,使大學生對此類交往青睞有加,容易使大學生漠視、疏遠現實生活中融洽的人際交往,引發心里孤獨與壓抑。這也會影響到現實的人際交往態度,對現實眾多人際交往對象的真誠性產生懷疑,影響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降低大學生的現實人際溝通能力。
2.顛覆了大學生的價值觀
“微時代”不同價值觀個體在網絡社交平臺中能夠進行價值觀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然而,“微時代”信息量雖大,卻良莠不齊,暴力、色情等內容魚龍混雜,一些非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的信息也在不斷傳播,而大學生群體特有的獵奇心理可能使他們不加甄別地關注和吸收,容易形成不科學、不健康的價值觀。“微時代”的現實與虛擬二重性,使大學生在現實與虛擬的不斷交替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人際關系緊張,集體意識淡薄,主流價值觀迷糊價值取向多元的個性特征變得更加顯著。
3.降低了大學生的互信度
在現實社會中,人際交往規則具有相對強大的約束力。而“微時代”社交網絡的人際關系以互聯網為中介,交往者的身份往往虛擬化、多樣化,網絡的弱監控性和網絡交往的隨意性使得人們在網絡中的交往免除了承擔責任的重負。網絡上的種種不良信息和行為轉嫁于現實生活,就會造成大學生對于誠信、責任等價值標準的認同感降低。
三、“微時代”人際交往的建議
1.堅持適度原則
在眾多網民數量中,大學生網民占比近30%,遠遠高于其他群體,已經成為“微時代”的生力軍。部分大學生對此產生了過度依賴,占用了大量時間,甚至沉溺于網絡,不利于身心發展。然而,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度,玩微博、微信等也要適度。在大學,最重要的是要學習謀生的技能,如果把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微博、微信上,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大學生要學會控制好時間,在適當娛樂放松的同時,始終把學習放在第一位。
2.善于利用“微時代”產品提升自己
微博、人人等“微時代”產品拓寬了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來源,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開拓視野、緩解壓力的平臺。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平臺,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在創新觀念和思維觀念上得以提高;同時,可以借助這個平臺與朋友、同學之間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產生新的觀點,使這些平臺成為思想交流及社會參與的展現平臺。
3.構建多方位的人際交往渠道
寫微博、發表評論,這只是一種書面的形式。人與人之間想要加強交流,只是通過微博是不夠的。除了像微博這種打字交流的方式,我們也要通過電話或者面對面的交談等形式來加強聯系和溝通。一些人習慣了打字交流,而在與人面對面交談時就會覺得不自然,感到害羞,甚至是怯場。這些都是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的。大學生在畢業后要面臨求職的激烈競爭。如果不善于表達展示自我,那么對于以后的求職就業是非常不利的。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573191.htm.
[2] 王倩.“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3.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