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
摘 要:環境審計信息質量是環境審計理論和實務研究的重大問題,從環境審計信息的產生過程研究分析了環境審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審計主體、環境審計客體以及環境方面。
關鍵詞:環境審計;信息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155-02
環境審計信息是直接生成于環境審計行為活動過程中的審計信息,而且還包括除此以外的凡與審計事物變化和特征有關的審計信息。環境審計信息質量指的是環境審計信息“產品”能夠滿足“顧客”需要而應具備的特性。既包括生產過程的質量,也包括生產結果的質量。因此研究分析環境審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因素,必須對環境審計信息的產生過程及結果進行全面把握。環境審計信息作為環境審計主體的一種“產品”,經過“信息取得—信息加工—信息輸出”三個環節生成。在這個過程中,環境審計信息質量主要受到環境審計主體、環境審計客體、環境方面三個因素的制約。
一、環境審計主體
環境審計主體,是指在環境審計活動中主動實施環境審計行為,行駛審計監督權的環境審計機構及其環境審計人員。環境審計主體不僅要有動機從事環境審計活動,還應該具備特定的能力。中國現行的三大審計主體,即政府審計組織、內部審計組織和民間審計組織能夠承擔起環境審計的職責,則應成為環境審計的主體。環境審計主體貫穿著環境審計信息產生過程的始終,對環境審計信息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環境審計人員分析
鑒于環境審計的特殊性,環境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會計、審計等傳統審計人員所需具備的知識及技能,還需要具備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學等方面的知識及技能。環境審計人員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技能、職業道德及態度來完成環境審計這項工作以及所具備專業勝任能力的強弱,決定了環境審計人員對經濟活動的審查監督不可能總是恰如其分的。環境審計人員按照自身對環境審計技術的理解行駛環境審計,相對不完美的理解與客觀的經濟活動相互結合,必然會造成環境審計主體的產品—環境審計信息的不完美性。所以說,環境審計人員認知與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減少卻不能消除這種由于有限性而造成的環境審計信息失真的風險。
(二)環境審計主體組織結構分析
環境審計主體組織結構是指環境審計主體的組織機構及環境審計人員配備方式。環境審計組織結構的類型將直接影響環境審計信息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面對復雜多變的審計環境,靈活、扁平化的組織結構類型能快速而經濟地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即具有高效的柔性,有利于確保審計質量,所產生的審計信息科學有效;而僵化、垂直式的組織結構類型則對審計環境的變化反應遲緩,其柔性能力較低,無法確保審計質量。
環境審計機構是為了完成審查監督經濟活動使命將環境審計人員所作的系統性安排,環境審計機構是擁有共同目標的環境審計人員的集合,通過不同的職責分工和協調來實現目標。環境審計信息的形成是一種集體行為的過程,通過環境審計人員的積極參與、有效協作,將凌亂的、無序的信息進行整理、整合,從而得到規范的、有序的環境審計信息。環境審計機構作為審計信息“產品”的生產機構,其人員分工和協調的效率直接制約影響著環境審計信息的質量。
二、環境審計客體
環境審計的客體,從范圍來說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環境管理機構都能夠成為環境審計的被審單位。審計的內容可以看作審計客體的內涵。環境審計的客體,從內容來說既包括對環境保護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的財務審計,又包括對有關組織的業務活動是否符合環境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的合規性審計,還包括對有關組織的環境管理責任及其工作成果進行的績效審計。環境審計客體是環境審計行為的接受者,其本身也是影響審計信息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
(一)環境審計對象
相對于環境審計主體來說,環境審計對象掌握著豐富的信息,環境審計主體相對于環境審計對象是信息不對稱的。由于環境審計對象的利己性客觀存在,當環境審計主體對環境審計對象實施審計行為時,環境審計對象有可能提供虛假環境審計信息,或是銷毀證據,或是遮短揚長,由于環境審計對象對環境審計主體的不支持,本身提供給環境審計主體的原始環境審計信息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虛假的,這就給環境審計主體搜集環境審計證據帶來了許多困(下轉162頁)(上接155頁)難,人為地增加了環境審計信息的風險性。同時,環境審計對象的復雜性一級審計內容的廣泛性,給環境審計查證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審計結果與事實產生偏差,造成環境審計信息失真。
(二)審計對象與審計主體的配合度
按《審計法》規定,一切被審計單位均有向審計機構或審計人員提供資料,予以配合的義務。但在實際工作中,審計對象對審計主體的配合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配合行為中存在著較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兩者的配合程度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這種配合因素又連鎖地反映到其他因素,諸如增加審計時間、增大審計成本、打亂審計方案等,嚴重影響了環境審計信息質量。
三、環境方面
(一)環境會計發展不充分
審計的發展離不開環境會計的發展,首先,環境審計的對象仍然是我們基于傳統會計學理論所提供的反映企業環境保護和管理責任的環境信息,即環境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其次,環境會計本身所固有的一系列會計核算程序與方法為環境資源的確認、計量和披露提供了技術基礎,同時也為環境審計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指南,是環境審計方法和程序的依據。但目前,環境會計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較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環境審計法律法規不健全
中國雖然已頒布了6 部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13 部與環境相關的資源保護法律以及395 項環境標準,基本上形成了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但與經濟發展和環境優化相比,仍然存在漏洞和空缺,就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看,也缺乏環境審計的具體實施辦法和統一的操作規范,在中國沒有專門針對環境審計的規范。不健全的環境審計規程,審計人員對環境效益進行評價就缺乏審計依據,造成審計程序不規范。同時,雖然中國目前已頒布了多項環境指標,為環境審計的證據收集和專業判斷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標準,但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另外,對開展環境審計是否應遵守國際化組織對環境審計的規定,目前尚未達成共識。其次,中國目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環境信息披露缺乏統一的規范、定量披露偏少、會計人員參與過程過低、導致環境報告難以突出環境會計信息的缺點,特別是有的信息甚至與環境審計無關等,直接影響了環境審計信息質量。
四、結束語
環境審計信息質量的保證和提高涉及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環境審計主體、環境審計客體以及環境方面,只有從不同層面科學、合理、有效的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環境審計信息質量本質問題。
參考文獻:
[1] 范偉,楊少春.審計信息質量的決定因素[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4,(16).
[2] 邵麗.政府環境審計風險成因及應對[J].財會通訊,2010,(1).
[3] 宋兆晴.基于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的環境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