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強
摘 要:民國建筑是20世紀前期產生的優秀文化遺產。南京作為民國的首都,其民國建筑規模龐大,分布密集。因而,通過對南京民國建筑現狀的描述與分析,能夠了解整個民國時期的建筑特點。此外,通過對南京民國建筑保護的探討,能為南京民國建筑的保護工作提供一些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南京;民國建筑;保護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4-0169-02
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先生在南京成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主義共和國——中華民國。民國建筑的歷史也由此拉開序幕。截至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在前后長達三十八年的時間里,南京、上海、廣州、北京、天津、重慶、寧波等大中城市,相繼建成一大批民國建筑,這些民國建筑種類齊全,風格多樣,體現了不同城市的不同功能定位和不同文化個性。
南京作為民國首都,自然而然成為了民國建筑的發源地和大本營,其民國建筑規模龐大,分布密集,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獨創性等特點。遍布全城的優秀建筑作品,凝結了民國時期眾多學貫中西的建筑大師的智慧和汗水。呂彥直、楊廷寶、梁思成、劉敦楨等建筑大師均在南京留下了輝煌的代表作。南京的民國建筑,無論從數量上和現存面積上,還是從種類上和品位上來講,在同時期的建筑中都是出類拔萃的。南京民國建筑與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西式民國建筑不同,其中的絕大部分是由第一代中國建筑師親手設計的。即使少數由外國設計師設計的建筑,在設計中也充分考慮了建筑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金陵女子大學(現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的校舍,即是美國建筑師墨菲和中國建筑師呂彥直共同完成的杰作;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北大樓,則出自美國建筑師司邁爾之手,這座大樓是中西方建筑思想糅合的經典之作。民國時期的首都南京,是一座展示中國近代建筑藝術的博物館;今日的古城南京,遍布全城的民國建筑則是一道悠久華美的人文景觀。然而,南京民國建筑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建國后一直遭到忽視和破壞,直到20世紀末才逐漸受到世人越來越多的重視和保護。
一、南京民國建筑的基本情況和現狀
南京民國建筑風情獨特,精妙絕倫,是近代風云的見證者,是古城金陵思想與情感的化身,是無可替代的歷史遺跡和文化瑰寶。翻開中國的近代史,民國首都南京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各式建筑星羅棋布般地分布在城內外。這些建筑在為人類提供活動舞臺的同時,也因人類的活動而充滿生機和活力,仿佛具有了生命的靈性。
南京民國建筑大致可分為三類: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和居住建筑。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分,則可細分為八大類:一是政治、軍事機關;二是科教文衛和體育機構;三是市政、交通、電信部門;四是工商、金融、服務、娛樂、休憩場所;五是駐華使領館;六是監獄;七是官邸、別墅、民居;八是陵墓及紀念性建筑。所以說,從種類上來講,南京的民國建筑門類齊全,應有盡有;從品位上來講,絕大多數都屬于政府工程,代表了當時最高設計和施工之水平。而居住建筑中的官邸別墅,多為個人出資建設,風格各異,體現了當時上層社會人士之間價值傾向和審美偏好的差異。
從南京民國建筑的現狀來分,則可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被很好地保護而完整地留存下來的民國建筑,這些民國建筑大多是政府性質的建筑和標志性重要建筑,例如總統府和中山陵;第二類是經過改造,另作他用的民國建筑,這些建筑由于地理區位和自身功能等因素,具有開發和利用的價值,例如立法院(今軍人俱樂部)和勵志社(今中山賓館);第三類是已被毀壞或將要拆除的民國建筑,這些建筑不是標志性重要建筑,看起來也沒有太多的價值,他們已經或將要從南京的土地上永久消失。例如張治中公館和鄧府巷民居。只有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民國建筑才能享受有限的保護,免于被拆。而現在列入國家級有5項19處,省級有44項67處,市級有12處,即使算上即將申請的一批民國名人故居,被保護所占的比例也僅為一成。其實,改造也好,拆除也罷,這些民國建筑的命運更多是被經濟利益所左右著。
二、南京民國建筑面臨的問題
從整體上來看,南京民國建筑的保護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今保存下來的這些民國建筑,無不得益于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南京民國建筑主要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認識上的忽略、二是管理上的混亂。
從時間上看,南京民國建筑是20世紀前期產生的優秀文化遺產,相對那些年代久遠的古代建筑,顯得比較年輕。從空間上看,南京民國建筑分布廣泛,星羅棋布于南京城內外,走在大街小巷隨時隨地都會看到。從數量上來看,南京民國建筑現存大大小小達1 300多處,與那些閱盡滄桑劫難的古代建筑相比,難言珍稀。因此,世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忽略了它存在的獨特價值,忽略了對它的保護,致使南京民國建筑在長達數十年的舊城改造和環境整治中遭到自然和人為的雙重破壞。例如,位于寧海路25號的寧海路看守所在1998年被拆除;位于老虎橋32號的首都監獄在1999年被拆除;位于鼓樓廣場的中央銀行在2001年被拆除;位于中山路82號的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主樓在2004年被拆除;位于碑亭口的浮橋在2008年被拆除……
今天的南京,是江蘇省的省會,南京軍區以及江蘇省武裝力量的駐地,又是各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云集之地。這種狀況,造成了南京民國建筑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分屬于不同的單位、部門和個人。這必然導致管理上的混亂。誠然,單位、部門和個人使用與管理的民國建筑中,大多數得到了妥善的保護。毋庸諱言,卻還有相當數量的民國建筑由于缺乏統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有的在城市改造和道路拓寬的過程中被破壞,有的因不適當的裝修而造成毀損,有的遭到違法改建或擴建,有的淪為燈紅酒綠的污垢之地。管理之混亂脫節,甚至出現了先拆除后公示征求意見的笑話。
三、可以采取的保護措施
(一)建立二元保護體系,動員市民參與保護endprint
中國對于文物古跡的保護一直停留在政府撥款的層面上,成效雖然顯著,但政府的負擔過重,長此以往,必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們可以轉變一下思路,建立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的二元保護體系,吸納民間資本對部分民國建筑進行保護,并加強對其的正確引導。
(二)加強對南京民國建筑全方位的研究
目前,對南京民國建筑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其建筑價值、藝術價值或綜合價值,而針對南京民國建筑的維修、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如果不對南京民國建筑進行全面、深入和系統的全方位研究,就不可能保護好南京民國建筑,更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南京民國建筑。所以政府應該成立專項課題組,拿出專項基金,鼓勵和支持專家學者對南京民國建筑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并將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應用到現實的保護工作中來。
(三)進一步深化民國文化旅游的發展
眾所周知,利用也是一種保護,因為合理的利用能為有效的保護提供物質條件。這句話在南京民國建筑上仍然適用。何況,這些抹上歲月滄桑的民國建筑,如果不加以積極的合理利用,也就失去了保護的現實意義。優秀的歷史建筑除了具有歷史文化內涵以及藝術價值外,還可以作為一種經濟資源。相關部門應該深刻挖掘南京民國建筑的歷史文化內涵,努力探索民國文化精品旅游產品。這不僅是對民國文化很好的宣傳和推廣,同時也能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緩解甚至解決南京民國建筑保護在資金方面的壓力和困難。
(四)以經濟發展帶動保護
一座城市,經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同樣重要,經濟和文化是血與肉的關系。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利用南京民國建筑的話,是能夠實現建筑升值,并帶動經濟發展的。所以筆者持這樣一種觀念:民國建筑的文化價值與它的經濟價值是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它的文化價值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它的經濟價值。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不是魚與熊掌的關系,而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其實,南京在這方面也有所嘗試,比如南京的“1912商業街區”,然而,盡管筆者認為它的規劃顯得不是非常的合理,布局不是很好,不夠集中,外型也比較松散。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商業開發模式是值得肯定的。
(五)加快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
為了更好地對南京民國建筑進行保護,政府應該牽頭,加快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同時,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政府機關也好,開發商也好,市民也好,都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南京民國建筑,只要違反法律法規,都應受到相應的處罰。2004年,勝利電影院在一片保護聲中被拆除,這就是沒有立法造成的惡果。其實在此之前勝利電影院就已經被列入“非文物優秀建筑”保護對象中。但是,它還是被拆除了。問規劃局,他們說不知道,他們只管規劃;問文物局,他們說勝利電影院雖然是優秀建筑但它不屬于歷史文物,所以,沒有人能阻止開發商將其拆除。只有加快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才能保證這樣令人扼腕嘆息的故事不再發生。
四、結束語
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的名片。建筑除了具備它最基本的使用價值之外,還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科技水平、價值取向和歷史風貌。此外,它還是歷史資料最有力和最直接的實物見證,是活的史書。民國時期的南京,從城市功能上說,它不同于大型工業城市上海,也不是一座生產型城市,而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型城市。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才是首都南京最主要的功能。因此,各種思想和文化在南京相互沖突和交融。不同風格的南京民國建筑,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成為人們理解民國南京、解讀民國歷史的重要窗口。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民國建筑反映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理應受到高度的重視和良好的保護。因為,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寬敞整潔的街道和高聳入云的大廈,更在于她的精神脈絡和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林挺,劉維榮.民國時期的南京建筑[J].檔案與建設,2000,(9).
[2] 馮春龍,盧海鳴.南京民國建筑的價值及其保護利用[J].南京社會科學,2003,(12).
[3] 李妍芬,劉正平.南京民國建筑保護與利用問題思考[J].華中建筑,2010,(6).
[4] 張群.南京民國建筑[J].檔案與建設,2011,(4).
[5] 楊新華,盧海鳴.南京民國建筑保護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名城,2011,(6).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