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萍
【摘 要】 環境和我們的健康、生活、經濟、成長都息息相關,解決環境問題也是人類的一大使命。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的環境問題漸漸浮現了出來,也成為了困擾世界人民的一大問題。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我國人口眾多,環境問題嚴峻,因此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實際狀況和趨勢一直受到了廣大人民的關注。怎樣的環境問題造成了這樣的環境現狀,又引發了人們怎樣的思考。如何利用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理念來解決問題正是本文重點要講述的。
【關鍵詞】 新時期 環境發展 可持續性 生態環境
1 引言
進入21世紀,世界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科技得以進步、文明得以推進,經濟得以發展,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還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最令人關心的就是環境問題,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遭到破壞等等,這些都是自然給我們的警告,也嚴重影響著人類文明和科技的進步。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審視自己對自然的所作所為。
2 我國環境發展的現狀及原因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和人口數相比,根本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為了能夠加快經濟發展,資源的大量使用讓中國的土地更加疲憊,需要面對資源緊缺和環境破壞的雙重壓力。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1)城市空氣質量差,主要的污染物是顆粒物和二氧化硫。這是由于工廠的大量建造和汽車的尾氣排放。而且對于城市來說,綠色植物比較少,工業較為發達,人口多,水電用量多。(2)水資源的質量變差。水是生命之源,但是我國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卻非常嚴重。為了加快經濟發展,大量的工廠如雨后春筍在祖國大地迅速“崛起”。導致污水排放量大,處理率卻很低,水源的涵養能力就會減弱。而且由于雨量的時常變化,導致存水量不足。除了自然的原因之外,還有人們的節水意識不強,水的利用率比較低。(3)生活、工業垃圾的增多。我國城市的面積在逐漸擴大,城市化的趨勢明顯。城市人口的 增多意味著生活垃圾的增多,而且多為有機物、可燃物。雖然我國垃圾的處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夠做到回收利用,但是主要方式還是填埋,城市垃圾的無公害處理率不高。農村對生活垃圾的分類更是沒有做到系統化,嚴重破壞著農村、城鎮的環境。(4)其他的資源問題。其實環境的問題多數表現為資源利用率低,沒有做到可持續性。例如電力的浪費、噪音的傳播等等。
3 新時期環境發展可持續性的重要性
3.1 環境發展的可持續能夠保證資源的充分利用
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基本保障。環境的可持續性就是人類的可持續性,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地球上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甚至目前來說,地球上的部分資源已經出現了枯竭、短缺的現象,例如煤炭資源、石油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對資源的一種重復利用,或是精細化利用,使每份資源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3.2 環境發展的可持續能夠保證人們的身心健康
環境的好壞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健康,關系到人們的生活品質。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夠讓我們周圍的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降低廢物的排放,從而降低廢物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傷害。另外,環境的可持續性能夠讓人們利用大自然中有用的資源來保護自身,讓人類得到更好的發展。
3.3 環境發展的可持續能夠保證經濟的可持續性
經濟和環境是掛鉤的,那種靠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是只顧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久發展的行為。特別是在科技迅速發展的 今天,單純地靠消耗資源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非常落后了。如果沒有了一個好的環境和資源儲量作為保證,那么經濟就不能夠實現長久的發展。這種“撿了芝麻,掉了西瓜”的事情恐怕只有大力發展環境的可持續性才能解決。
3.4 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能夠保證未來生活
地球不僅僅是我們現代人的,更是子孫后代的,當代的人類不能夠為了自己享樂,而消耗了子孫后代的資源。人類是有得以延續,地球才能夠繼續發展。人類文明延續的保證就是資源的存在,只有資源不枯竭,人類才能夠繼續發展。環境發展的可持續讓當代人減少資源的消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增加了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未來人類生存的基本給養。所以環境發展不僅會造福當代,而且能夠幫助后代更好地生活。
4 新時期環境發展可持續性的具體舉措
世界的環境問題時國際社會的關注問題 ,而我國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狀態和措施效果則成了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且采取了許多相應的措施。經濟政策由又快又好發展變為又好又快發展。而且我國主張“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踐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旨,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4.1 對環保工作實施責任制,加強管理
即將環保工作列入領導干部長期目標責任制中,建立經濟、社會、環境相結合的政治考評制度。將環境保護的每個細節落實給每個人,這樣才能夠完成總體的環保工作。與此同時,要將環保工作和每個人的工作業績相掛鉤,增強對環境與發展領導政績考評體系,增強其對環境發展的決策能力。保證每個政府人員都能夠從長遠利益出發,顧及經濟利益的同時,強調環境保護,實現區域和整體環境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實施。幫助并發動公眾參與機制,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環境保護事業中來,讓保護環境成為新時代的新時尚,從而為環境持續發展事業奠定群眾基礎和力量。類似地,除了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環境可持續措施實施的責任性,具體到每個單位、每個部門、每個社區等都要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每個人都盡到自己對環境的一份責任,那么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環境也會越來越好。這不僅僅是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更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4.2 改變資源使用政策,實施資源的有償使用
資源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在使用資源,靠著資源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資源在利用時都是平等的。嚴格控制執行各種資源的控制相關條例,對建設用地要嚴格進行保護和規劃,建立和完善基本的農田保護政策。因為土地是我們最常見的資源,也是利用率最高,最不受控制的資源。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土地浪費現象和土地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