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或者孩子的學習高于一切,必將導致家庭結構的嚴重失衡,給家庭教育和孩子心理健康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新疆我心飛翔心理咨詢中心創辦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許菲說。
在許菲所接觸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咨詢案例中,最多的就是網絡問題。
許多孩子,由于沉溺網絡,孩子像變了個人,由于學業受影響,導致跟父母沖突越來越嚴重,不做作業,甚至厭學逃學,父母對待孩子,要么簡單粗暴,要么一味討好,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比較管用,但到了青春期,父母再也“鎮壓不住”孩子,問題暴露,難以控制。
溺愛與專制的家庭教育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另一方面缺乏民主精神,對孩子比較專制;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個不許,那個不要,很多很多具體的規定。孩子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獨立工作的能力得不到培養,甚至被扼制了。這也是為什么孩子在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同時,常常會對各種教育產生強烈的逆反。
“鼓勵孩子獨立自信的核心,是父母放手。”許菲說。家長們要把對待孩子的態度做根本的改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去做;孩子能夠做主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做主;孩子現在還不能做或不能做主的事情,家長要用啟發、幫助的方式使他自己想辦法去做。這種教育才體現了對孩子的愛,才是真正對孩子有益的。
許菲曾經接觸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含辛茹苦的母親前來傾訴說,孩子不跟父母交流,愛理不理,這位母親為了照顧孩子,丟掉了自己的工作,犧牲了所有的時間精力,把丈夫也丟在一邊,專心在孩子學區租房照顧孩子,沒想到孩子太冷漠,太傷人,這讓母親受不了。
“你跟奴隸一樣天天伺候他,他不就像主子一樣自我中心嗎?所以越辛苦越操心的媽,越容易養出白眼狼。”許菲說。“家長要重新建立家長權威,嘗試有效方式與孩子溝通,許多家長以為溝通了,其實沒有通。從孩子的角度講,全家的期待和壓力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他就會逆反,如果父母包辦了孩子所有的生活細節,就剝奪了孩子體驗成為獨立的人的機會,孩子不可能體諒和感恩。”
人際關系,獨生子女的大問題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家庭的溺愛,加上社會大文化的影響,造成了他們個性上許多缺陷。他們可能有很優裕的生活,有較高的智商,但在社會生活面前卻是脆弱的。
“在多子女的家庭,由于兄弟姐妹爭斗,能在幼時就了解人際關系的規律,總結經驗。獨生子女一人獨處,全家包圍,他就不懂得與他人分享,不懂得劃清界限,同時,他要不斷驗證我是不是一個重要的人,過度關注自己的利益,不能受委屈,因此抗挫能力較差。”
青少年人際關系主要有三種。首先,與教師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干涉學生的業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煩惱。有位中學生談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詢問功課,被老師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責,并把這事作為一條小辮子抓在手里,動輒就揪出來“示眾”一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嗎?”,嚴重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導致他對教師的反感,對立,老師指東他偏向西,而內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響了學習興趣。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想法,諸如:認為老師“嫌貧愛富”的,認為老師“處事不公正”的,認為老師“輕視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第二,與同學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有個別學生甚至覺得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來越少,而懷疑世上沒有真正的友誼,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進而想離世隱居的。
第三,與父母關系的問題,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系不和學生造成的心靈傷害。例如,有位學生談到“我經常和媽媽鬧矛盾,聽到她的罵聲就心煩,有時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來了,可看到她疲倦的面容,花白的頭發又覺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這種內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該怎么辦。”
經常見諸報端的案例是,某中學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某天受到老師批評,就跳樓自殺等等。
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智商不錯,也很要求上進,可是稍微遇到點挫折,或者家長有了一點批評,就承受不了呢?如果孩子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這么差,他們有再高的智商,有再多的知識和專業技巧,未來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呢?
很多家長對孩子溺愛的同時,犧牲了自己的事業、時間、健康,把過多的精力投在孩子身上,結果卻讓子女和父母兩敗俱傷。
被過度呵護的孩子,社會對他們而言顯得過于復雜和殘酷,他們沒有安全感,永遠不知道應該怎樣生存。
重智商輕情商
人類一直重視智力的發展,并且有了衡量智力的測試系統──智商;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智商以外,還存在著另一個應該重視的參照元素——情商。
情商反映了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
科學家們經過各種測驗和考察,證明了情商比智商對人更重要,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婚姻、工作和整個人際關系的處理,甚至包括他的事業。
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群兒童分別走進一個空蕩蕩的大廳,在大廳最顯著的位置放了一塊軟糖。測試老師對每一個將要走進去的孩子說:如果你能堅持到叫你出去的時候還沒把軟糖吃掉,你就會得到獎勵,得到另一塊軟糖。這樣,你將得到兩塊軟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師來就把糖吃掉了,那么你只能得到這一塊。
實驗開始,孩子們依次走進大廳。
有些孩子忍受不了誘惑,把糖吃掉了。還有一些孩子明白只要堅持下來,就能得到兩塊軟糖,于是盡量控制自己,轉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看那塊糖,一直等到老師叫他出來,并得到獎勵。
專家們把能夠堅持下來得到兩塊軟糖的和不能堅持下來只得到一塊軟糖的孩子分為兩組,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只得到一塊糖的孩子普遍沒有得到兩塊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說,凡是小時候缺乏控制力,情商弱一點的孩子,長大以后不管智商如何,在人生中都不太容易成功。
這項研究引發了社會對情商教育的重視。
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還知道什么做法能夠成功,能夠得到獎勵,在競賽中能夠得分。
許多家長總是過多地重視孩子的生活是否優越,是不是很聰明,可是孩子把握人生、控制自己的能力往往被忽略了。家長們把決定一個人婚姻、工作、人際關系、事業的主要部分忽略了。
認識發展性心理咨詢
“許多人對心理咨詢有誤解,認為只有到心理問題難以解決時才會想到去咨詢,其實,心理咨詢包括兩種:第一是障礙性心理咨詢,即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及各種人際關系中,有了困難和煩惱,心理難以適應,需要通過咨詢,尋求解決辦法。第二是健康人群的發展性心理咨詢,幫助來訪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充分開發潛能,提高人的全面發展,促進早日成功和成才。如學習、工作、擇業、戀愛、婚姻等咨詢指導。”許菲說,“我們應當提倡心理問題早入手、早咨詢,可以少走很多彎路。”